(一)足厥陰肝經經穴總歌
1.足厥陰肝經經穴穴名歌
肝經大敦與行間,太沖中封蠡溝班;
中都膝關又曲泉,陰包足五里陰廉;
急脈章門及期門。
2.足厥陰肝經經穴分寸歌
姆趾甲根是大敦,行間一二趾縫紋;
節后寸半是太沖,踝前一寸是中封;
踝上五寸取蠡溝,踝上七寸中都收;
陰陵后寸是膝關,屈膝內紋頭曲泉;
膝上四寸找陰包,氣沖五里三寸遙;
沖下二寸是陰廉,急脈二寸半廉邊;
京門十一肋之端,六肋對乳覓期門。
(二)足厥陰肝經經穴各歌
1.大敦
大敦躊趾甲之根,理氣調經效力臻;
崩漏陰挺和疝氣,癲狂脅痛尿頻頻。
取穴:在足大趾末節外側,距趾甲角0.1寸。
針灸法:斜刺0.1~O.2寸,或點刺出血;可灸。
功用:理氣舒肝,寧神調經。
主治:疝氣,遺尿,月經不調,經閉,崩漏,陰挺,癲癇。
臨床運用:①配照海、太沖治療疝痛。②配隱白、血海治療崩漏、月經過多。③配三陰交治療睪丸炎。④配至陰治療逆產。⑤配百會、三陰交、照海治療子宮脫垂。⑥配行間治療小便不利、遺尿不禁。文獻報道:針刺大敦,施平補平瀉,并加艾灸,治療嵌閉疝;艾灸大敦、獨陰治療小兒狐疝;三棱針點刺大敦治療功能性子宮出血都有較好的療效。
2.行間
一二趾蹼后行間,血熱能清并瀉肝;
目赤頭暈經痛閉。口脅痛疝能還。
取穴:在足背側,當第一、第二趾間,趾蹼緣的后方赤白肉際處。
針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功用:平肝熄風,涼血通經。
主治:頭痛,目眩,目赤腫痛,青盲,口,脅痛,疝氣,小便不利,崩漏,癲癇,月經不調,痛經,帶下,中風。
臨床運用:①配睛明、太陽治療目赤腫痛。②配百會、風池、率谷治療偏頭痛。③配三陰交、氣海治療痛經。④配涌泉治療消渴。⑤配復溜治療眩暈。⑥配神門治療失眠。⑦配太沖治療胸脅脹痛、下肢痛。
文獻報道:針刺行間穴,施瀉法,治療癔病性抽搐;針刺行間穴,治療鼻衄(右鼻衄刺左,左鼻衄刺右,行瀉法)都有較好的療效。
3.太沖
一跖后凹陷太沖,利膽疏肝化濕功;
止帶調經消疝氣,目眩頭痛郁驚風。
取穴:在足背側,當第一跖骨間隙的后方凹陷處。
針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功用:平肝熄風,清熱化濕。
主治:頭痛,眩暈,目赤腫痛,口,脅痛,疝氣,小便不利,崩漏,癲癇,月經不調,痛經,帶下,中風。
臨床運用:①配合谷治療頭痛、眩暈、驚風、高血壓。②配氣海、急脈治療疝氣。③配太白治療腹脹滿引腰痛。④配神厥(灸)、三陰交治療溏泄。⑤配足三里、中封治療行步艱難。⑥配復溜治療小便不利、遺尿、乳癰、下肢痿痹。
文獻報道:針刺太沖穴,行瀉法,治療血管性頭痛;針刺太沖治療牙痛(風火牙痛配下關)都有較好的療效。
4.中封
踝前仰足取中封,熱郁肝經用可通;
疝氣遺精還腹痛,眩暈足痿五淋同。
取穴:在足背側,當足內踝前,脛骨前肌腱的內側凹陷處。
針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功用:疏肝健脾,理氣除濕。
主治:疝氣,遺精,小便不利,胸腹脹痛,黃疸,眩暈,內踝腫痛。
臨床運用:①配氣海、中極治療小便不利。②配四滿治療腹膨脹。③配肝俞、膽俞、期門、章門、足三里、合谷、曲池治療肝炎。④配陽輔治療頭暈、目眩。⑤配昆侖、解溪治療踝關節炎或扭傷。
5.蠡溝
內踝五寸上蠡溝,理氣疏肝濕熱瘳;
足痹溲難還腹痛,漏崩能止帶能收。
取穴: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5寸,脛骨內側面的中央。
針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功用:疏肝理氣,清熱利濕。
主治:小便不利,遺尿,月經不調,帶下,疝氣,下肢痿痹。
臨床運用:①配關元、三陰交治療月經不調。②配百會、關元(灸)治療子宮脫垂。③配中極、關元、三陰交治療睪丸炎。
文獻報道:針刺蠡溝、光明、四白、足三里治療視神經萎縮;針刺蠡溝、丘墟、太陽治療神經性頭痛都有較好的療效。
6.中都
內踝七寸上中都,理氣疏肝活血圖;
泄瀉漏崩惡露滯,腹痛腸嗚疝可舒。
取穴: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7寸,脛骨內側面的中央。
針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功用:疏肝理氣,活血止痛。
主治:疝氣,崩漏,腹痛,泄瀉,惡露不盡。
臨床運用:①配太沖治療疝氣、小腹痛。②配肝俞治療肝炎。③配歸來、血海治療惡露不盡。④配三陰交、陰陵泉治療經寒痹痛。
文獻報道:推、按中都、陰谷治療腰腿痛有良好的療效。
7.膝關
膝下陷中取膝關,祛風通絡痛能安;
風寒濕痹侵關節,歷節難伸步履艱。
取穴:在小腿內側,當脛骨內上踝的后下方,陰陵泉后1寸,腓腸肌內側頭的上部。
針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功用:通經絡,祛風濕,利關節。
主治:膝臏腫痛,下肢痿痹,寒濕走注,歷節風痛,咽喉腫痛。
臨床運用:①配委中、足三里治療兩膝紅腫疼痛。②配膝眼、梁丘、血海治療寒濕流注、白虎歷節風痛(灸)。③配陽陵泉、委中、鶴頂治療膝關節炎。
8.曲泉
膝紋頭陷曲泉稱,活絡舒筋濕熱清;
腹痛腰酸溲不利,痛經帶下及遺精。
取穴:在膝內側,屈膝,當膝關節內側面,橫紋頭上方凹陷處。
針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功用:調經解郁,清利濕熱。
主治:腹痛,小便不利,遺精,陰癢,膝痛,月經不調,痛經,帶下。
臨床運用:①配百會、氣海治療陽痿。②配照海、大敦治療陰挺。③配行間治療癃閉、莖中痛。④配關元、歸來、三陰交治療月經不調、痛經等婦科病。⑤配關元、中極、太沖、三陰交治療疝氣痛。⑥配梁丘、膝眼、血海治療膝臏腫痛。
文獻報道:膝陽關透刺曲泉治療膝關節痛、半身不遂、下肢痹痛都有較好的療效。
9.陰包
陰包股上兩筋間,濕熱肝經治可安;
陽痿遺精還腹痛,閉經腰痛小溲難。
取穴:在大腿內側,當股骨內上踝上4寸,骨內肌與縫匠肌之間。
針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功用:疏肝調經,補腎健腰。
主治:腹痛,遺尿,小便不利,月經不調。
臨床運用:①配復溜、陰陵泉治療陽痿。②配關元、三陰交治療月經不調。③配腎俞、關元治療陽痿、遺精。④配氣海、中極、腎俞治療遺尿。
10.足五里
大腿根部足五里,利濕疏肝熱可祛;
腹脹尿遺睪痛脹,溲難濕疹瘰癭宜。
取穴:在大腿內側,當氣沖直下3寸,大腿根部,恥骨結節的下方,長收肌的外緣。
針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功用:健脾祛濕,疏肝舒筋。主治:小腹痛,小便不利,陰挺,睪丸腫痛,嗜睡,瘰疬。
臨床運用:①配氣海、太沖治療睪丸腫痛。②配中極、陰陵泉治療尿潴留。③配蠡溝治療陰癢。④配血海、三陰交治療陰囊濕疹。
11.陰廉
陰廉恥骨下邊緣,筋脈能通股痛蠲;
小腹疼痛陰濕瘁,調經止帶孕能痊。
取穴:在大腿內側,當氣沖直下2寸,大腿根部,恥骨結節的下方,長收肌的外緣。
針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功用:舒筋活絡,調經種子。
主治:月經不調,帶下,婦人不孕,小腹痛,股腿痛。
臨床運用:①配關元、中極、歸來、三陰交治療月經不調、帶下等婦科病。②配歸來、沖門治療少腹脹痛。
12.急脈
急脈位于恥骨旁,調經行氣痛能當;
陰挺疝氣陰莖腫,少腹連睪股痛良。
取穴:在恥骨結節的外側,當氣沖外下方腹股溝股動脈搏動處,前正中線旁2.5寸。
針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功用:調經理氣,舒肝止痛。
主治:疝氣,小腹痛,陰挺,股內側痛。
臨床運用:①配太沖、曲泉治療疝氣。②配關元、歸來治療少腹痛。③配大敦、關元治療睪丸炎、睪丸水腫、陰莖痛。
文獻報道:按壓急脈治療腸痙攣,單側痛取患側,全腹痛取雙側,有很好的療效。
注意:針刺時要避開動脈。
13.章門
章門十一肋之端,調氣疏肝效可尊;
脅痛疸黃中脹痛,腸鳴泄瀉吐吞酸。
取穴:在側腹部,當第十一肋游離端的下方。
針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功用:疏肝和胃,祛濕化積。
主治:腹痛,腹脹,泄瀉,脅痛,痞塊,黃疸,疳積。
臨床運用:①配中脘、足三里、氣海治療腹脹痛。②配太白、照海治療大便秘結不通。③配食竇、支溝、陽陵泉治療脅痛。④配內關、太白治療嘔吐。
14.期門
期門六肋對乳頭,活血疏肝胃痛瘳;
胸脅疼痛嘔腹脹,傷寒瘧疾乳癰投。
取穴:在胸部,當乳頭直下,第六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
針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功用:疏肝健脾,活血消積。
主治:胸脅脹痛,腹脹,嘔吐,乳癰,傷寒發狂,瘧疾,咳喘。
臨床運用:①配肝俞、膈俞治療胸脅脹痛。②配合谷、足三里治療脘腹痛、腸鳴。③配氣海、曲池治療傷寒發狂。④配缺盆治療胸中熱、息賁脅下氣上。⑤配內關治療嘔吐、呃逆。
文獻報道:針刺期門治療痛經戰栗有效。
提示:有觀察顯示針刺期門有利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