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腹部手術后宜取半臥位
人體腹腔的表面和腹壁內側各有一層腹膜保護著腹腔內的臟器。它的總面積幾乎與皮膚的面積相等。在正常情況下,腹膜能分泌少量漿液來潤滑腹腔,使內臟活動時減少接觸面之間的摩擦。同時,腹膜對液體和微小的顆粒又有強大的吸收機能,特別是對液體的吸收,每小時可多達體重的8%。然而,腹膜各部分的吸收能力又有所不同,上腹部比下腹部強。根據這一解剖生理特點,腹部手術后的病人取半臥位,可使手術后的滲出物因重力作用沿腸襻間下流,最后聚集局限在盆腔內。這樣,一方面可減少腹內器官與滲出物的接觸面,減少繼發感染,減少腹膜對細菌毒素的吸收。另一方面,有利于局部開口引流,使手術處傷口早日愈合。而且,半臥位還有利于排出呼吸道的分泌物,避免得吸入性肺炎。由此可見,腹部手術后取半臥位是保證病人及早康復的重要的一環。
二、宜常吃魚
魚營養豐富,蛋白質含量高,消化吸收率可達96%。魚所含蛋白質氨基酸的組成和人體相似,它可供給人體所必需的氨基酸,魚含的鈣、磷也比其他肉類高,而且它是人體許多維生素的重要來源。魚肉細嫩,結構細致,煮熟后損失水分極少,是肉類中最易消化的。
對手術后病人來說,由于組織損傷,血液流失,蛋白質破壞分解增多,如果病人禁食,蛋白質攝入少,而通過靜脈輸液、輸血補給的蛋白質是很微少的。傷口愈合全靠蛋白質。因此,一個手術后不久、消化功能低下的病人,食入易消化、含蛋白質豐富的食物是十分必要的。而魚所具有的這些優點,對一個經歷了手術創傷的病人來說是非常合適的。
三、腹部手術后宜早期下床活動
當你做了腹部手術后,醫生常會囑咐你要盡量早期下床活動。其原因是在正常情況下,腹膜會經常滲出少量液體以減少臟器之間的摩擦,臟器間不會發生粘連。然而由于腹部手術使腹膜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腹膜為了抵御手術創傷、出血、異物、炎癥等對它的刺激,就進行“自衛還擊”;滲出大量的白細胞、吞噬細胞和抗體,還圍殲細菌,吞噬異物,清除壞死組織。同時,腹膜損傷面還有纖維素滲出,傷面周圍的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和成纖維細胞沿著纖維素進入創面,分別生成新生毛細血管和膠原纖維。這種新生的結締組織像傷口愈合過程的結疤一樣,使腸管之間、腸與大網膜、腸系膜之間相互粘合在一起,于是形成腸粘連。另外,手術中腸管受到了牽拉翻動,腸管過久暴露在腹腔外,以及麻醉等因素,均能引起腸管反射性麻痹,使腸管的運動機能發生障礙。
在這種情況下,病人如能早期下床活動,則由于體位的變換和重力的影響,腸管就能恢復正常的生理排列,盡快恢復腸蠕動,也能及早“拉斷”新生的結締組織,有利于防止腸粘連。
一般來說,闌尾炎手術后第二天宜下床活動,胃、腸、膽道等手術后第三天,拔除胃管后即可下床活動。雖然,引起腸粘連的因素很多,但實踐證明,手術后早期下床活動無疑是免除術后腹痛反復發作、預防腸粘連的重要措施之一。
四、胃腸手術后脹氣宜服中藥調理
胃腸手術后的當天晚上,可開始服用中藥”扶正理氣湯”,以防治脹氣。方劑為:枳殼10克,厚樸6克。山楂12克,神曲12克,谷芽6克,麥芽6克,元胡6克,木香6克,陳皮6克,炙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劑,共服3劑。對不能口服中藥的病人,在沒有禁忌癥的前提下,可用新斯的明0.5毫克于足三里穴位注射,以促進腸蠕動。
五、宜做腹部輕柔按摩
在胃腸手術后,出現脹氣,可用掌根和手指在腹部從上至下做圓形循環移動(按摩),動作要輕柔,以病人自覺舒適、能耐受為度。一般按摩15分鐘后,病人的腸脹氣感覺就會減輕,說明已有腸蠕動出現。
六、宜用松節油熱敷腹部
胃腸手術后,為了促進腸蠕動恢復,宜用松節油熱敷腹部。方法是:準備一只盛有松節油和植物油混合液(1:4)的藥杯,再盛一盆熱水,內放一條小毛巾。操作時,暴露腹部,腰下墊一塊油布和一塊干凈棉布。先將排氣肛管插入肛門,用膠布固定,隨后用棉棒蘸松節油混合液涂于腹部(臍下3厘米至恥骨聯合,兩側至髂前上棘),再將小毛巾擰干抖開,鋪在涂油處的腹部皮膚上,再蓋上塑料布、棉布和熱水袋,蓋上被子。5分鐘更換毛巾一次,5~10分鐘涂油1次。一般熱敷20分鐘,即可出現腸蠕動。
七、宜用艾卷熏腹部
胃腸手術后,為了促進腸蠕動恢復,宜用艾卷熏腹部。將艾條點燃后,置于臍上4寸中脘穴之上,距皮膚1厘米左右,使患者局部有舒適溫熱感,熏烤5~15分鐘,一日3~5次,逐漸將使腸蠕動恢復。
八、直腸手術后宜重視人造肛門的衛生保健
直腸癌等疾病一般需要手術治療,手術又有保留肛門和人造肛門兩種。前者由于不破壞人的正常生理解剖位置,手術后不需要較大生活調理而逐漸恢復正常生活。有的患者由于病情較重,需將直腸和肛門一并切除,把原肛門處縫閉,將近端結腸移植于左下腹部,形成人造肛門,糞便由人造肛門處排出。在人造肛門外口裝上特別的接便袋,以代替手術后的排便。如果能注意人造肛門的衛生保健,患者幾乎不會感到不適,如果患者不重視人造肛門的衛生保健,不僅自己痛苦,也會影響周圍的生活環境。
(1)手術后恢復期就要開始練習排便功能,即摒氣鼓肚增加腹壓,把糞便擠出,逐漸形成每天定時大便一次的規律。
(2)接便袋的系帶要扎得松緊適當,使之與人造肛門周圍的皮膚嚴密接觸,防止過松或過緊。過松,大便易溢出:過緊,易使局部組織壞死。
(3)注意飲食衛生,嚴防腹瀉,保持大便成形。
(4)夏季天氣炎熱,接觸糞便袋的皮膚容易發生小丘疹,可涂些氧化鋅軟膏加以保護。
(5)準備一個備用的接便袋,每次用后洗凈,再用消毒液(來蘇爾、新潔爾滅),浸泡半小時,晾干后再用。
(6)手術后1年之內,自己應經常戴上橡皮手指套,消毒后,用食指或中指伸進人造肛門口內加以擴張,以防外口變狹小,影響排便。
另外,還應到醫院定期檢查。
九、胃手術后三忌
(1)胃次全切除手術后忌喝牛奶。這是因為,胃次全切除手術后,殘留下來的胃囊很小,攝入的飲食容易涌入腸中。飲用牛奶后,牛奶會迅速進入腸內。牛奶中含有豐富的乳糖,乳糖又必須借乳糖酶轉化為單糖、葡萄糖和半乳糖后才能被身體吸收。手術后,乳糖酶缺乏,不能將乳糖轉化成能為人體吸收的營養物,結果出現腹脹、腹瀉、腸鳴等癥狀,不利于身體的恢復。如果身體需要,則可飲用酸奶,因為酸奶是經過乳酸桿菌發酵并使酪蛋白沉淀下來的一種酸甜奶酪,其中的乳糖已被乳酸桿菌水解成容易被吸收的糖類。因此,胃次全切除術后的患者飲用酸牛奶較為合適,而應忌喝牛奶。
(2)胃大部切除術后忌進食過量。胃大部切除術后,由于胃容量減少,病人的進食量必然減少,此時,病人宜少吃多餐,重質不重量,切忌多進食,每天可吃5~7頓,每頓不能吃飽。以后才能逐漸增加飯量,使胃容量慢慢擴大。約1年后,可以達到每日3餐,每日吃500克糧食左右。
(3)術后“傾倒綜合征”患者忌吃甜、熱的食物。當病人進食后立即出現癥狀,尤其是吃甜、熱的食物(如甜熱牛奶)后更易出現。癥狀是:食后感到上腹發緊,脹,微痛,隨即心慌、出汗、頭暈、乏力,有時有肢體發麻、惡心、嘔吐;有時有腸鳴、腹痛、腹瀉。病人面色發白,心率加快。如平臥10~30分鐘,便可好轉。這種癥狀發生的原因尚不肯定,大多認為是由于手術吻合口較大,食入的液體大量進入空腸,腸內容物突然增加,腸膨脹,食物刺激使腸蠕動增快,進食大量甜、熱食物尤甚。在坐、立位時空腸膨大可牽扯胃腸韌帶系膜產生腹腔神經叢刺激的綜合征狀。此外,高滲食物迅速進入空腸,短時間內吸收大量體液使之等滲而致暫時性的血容量降低,也是產生癥狀的原因。這種病人,應解除思想顧慮,盡量避免食用過于甜、熱的食物,以進高蛋白、低糖的食物為宜。進食后,宜平臥10~20分鐘。控制甜熱食物,食后休息,多數病人可減輕癥狀或不發生這種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