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又稱病邪。
《病因因別論》說:“凡人之所苦,謂之病;所以致此病者,謂之因。”,其實病因繁多,不外就兩種,一是外因,一是內因。外因自外感受六邪,也稱六淫;內因自內而傷謂之七情,外加勞逸。
探討病邪對人體的影響,很重要,也很有必要。在此只講外因。
六淫,即風、寒、暑、濕、燥、火六種病邪的總稱。原本是自然界六種氣候現象,《內經》稱之“六氣”。“六氣”的正常變化,不足以使人致病。當氣候變化異常,并在人體正氣不足,抵抗力下降時六氣就能成為致病因素,這就是“六淫”。淫為太過,和浸淫之意。亦可理解為令人致病的六氣。六淫之名系由《素問。至真要大論》說的“風淫與內”、“熱淫與內”。。。。。。中概括而來。
六淫致病的一般特點,首先多與氣候有關,居住環境有關,四季氣候有關,又叫“時令病”。其次,六淫外邪,即可單獨致病,亦可合并致病。如濕邪困脾,寒邪直中,暑邪外襲即是單獨致病;風寒束表、風熱犯肺、濕熱中阻即為兩邪致病,甚至有三邪致病,如《素問。痹證》“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再次六淫入人體途徑不外有三:皮膚肌腠而入,即由表及里;或從口鼻而入,即自上而下;或兩者同時受邪。因六淫之邪,多從外受,固有“外感六淫”之稱。在下分別論述。
風邪
風邪性質及致病特點
風以春季主氣,固風邪病以春令居多。風邪是外感六淫中最常見的病邪。風為陽邪,其性輕陽開泄,易襲陽位。風性善動,其性輕揚,易使腠理疏泄而開張,出現汗出惡風之癥。易襲陽位,就是風邪易襲人的上部,如頭部,五臟中最高的肺位,固傷于風者,頭部清竅及呼吸道癥狀為多,陽經和肌表等屬陽的部位,固表證多與風邪入侵有關,《傷寒論》所云“太陽中風”證,即見惡風、寒出頭痛、脈浮緩等表(虛)證。
風性善行而數變:善行,是指風本為氣的激烈流動,固其致病多見病位游移、行無定處的特性。如“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以風邪為主者為“行痹”,癥見游走性關節疼痛。數變,一是指“風無常方”,為病眾多;二是指風邪為病,多變幻迅速無常。如蕁麻疹發無定處,瘙癢不已,小如芝麻丘疹,大如豆瓣,甚則成片,此起彼伏,發作無常。
風為百病之長:亦可謂風為百病之始,(語出《素問》)風邪是最常見最易中人之邪,常為外邪致病的先導,其他病邪每依附于風而侵襲人體。古人有云,蓋六氣之中,唯風能全兼五氣,如兼寒曰風寒,兼火曰風火等。
風盛則動:感受風邪,人體可出現頭暈、目眩、強項,四肢抽搐,《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諸暴強直,皆屬于風” 都是指風盛則動的特性。
還有不得不提的風,中醫還有內風之說。內風原非外感風邪,總由內傷血氣,即肝風內動。外風內風,在概念上迥然有別。內風是指機體陽氣亢逆動變出現肢體動搖,震顫的病理現象。如暈車暈船,癲癇,半身不遂,痙攣等。引發內風的原因很多如邪熱引肝風,“熱盛動風”;有因肝腎陰虛,陰不制陽所致的“陰虛風動”等。當然外風與內風有時亦有某些聯系。如高血壓中風,多因肝陽化風,有時可因外感風寒而引發,固冬春發病率高(冬多寒而春多風)。
在辨證施治上凡屬外感風邪致病者,均應使用祛風方治療。風邪在表有兼寒兼熱的區別。風寒表證,宜辛溫解表,風熱表證,宜辛涼解表。風邪留經絡,肌肉,關節兼寒濕或濕熱,又要使用散寒祛濕或清熱祛濕藥物。凡屬肝風內動者,依據不同的病因病機,可施以清熱息風,平肝息風,滋陰息風為區別。
寒邪
寒邪性質及致病特點
寒為冬季主氣,固寒邪為病冬令居多。其他季節也可因淋雨涉水,汗出當風,貪涼太過或氣溫驟降而感受寒邪。所謂寒邪,是指自然界中具有陰涼,凝滯,收引特性,而致人患病的外邪。寒性屬陰,陰寒過盛易傷陽氣,人體陽氣不足以驅陰寒之邪,反被陰寒所傷,即所謂陰“勝則陽病”。因此感受寒邪,最易傷陽,若寒邪襲表,衛陽被遏,便見惡寒;寒邪直中脾胃,脾陽受損,則見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等癥;寒邪直中少陰,心腎陽衰,則見畏寒蜷臥、手足厥冷,小便清長。在中醫學中多將寒邪束表,衛陽被遏稱“傷寒”;而將寒邪直中于里,損傷臟腑陽氣者謂之“中寒”。
寒性凝滯,其勝則痛,凝滯,即凝結,阻滯不通之意。寒邪入侵,陰寒偏盛,陽氣受損,人體經脈易致凝澀不暢。不通則痛,固寒邪入侵,導致氣血凝滯,最易出現各種痛證,即所謂“寒勝則痛” 《素問。舉痛論》說“寒氣入經而稽遲,泣(澀)而不行,客以外脈則血少,客以脈中則氣不通,固卒然而痛。”如風寒濕三氣雜至而為痹證,其寒邪為主者為“痛痹”,臨床以關節寒性疼痛為主。這種疼痛的特點是局部有寒冷感,遇寒加重,得熱則減。不過寒盛必痛,但痛非必寒,這是需要注意的。
寒主收引,寒則氣收,收引,即收縮牽引之意,《素問。舉痛論》說:“寒則氣收”,“寒氣客以脈外則脈寒,脈寒則縮倦,縮倦則脈絀急,絀急則外引小絡,固卒然而痛”。寒邪侵入人體,可使皮毛肌腠、經絡血脈、肢體關節等收縮攣急。皮毛肌腠收引,則見惡寒發熱、無汗;經絡血脈絀急,則見頭身疼痛、經脈拘急、皮膚蒼白或青黑、四肢厥冷、脈緊;肢體關節牽引,則見形體蜷縮、肢節拘攣疼痛。亦看影響內臟,如見腸胃受寒而出現痙攣性的疼痛。
除外感寒邪還有寒從中生,即內寒。內寒是指機體陽氣虛衰,溫煦功能減退,寒象自內而生。形成內寒的病機原因有二:一是陽虛失于溫煦,以致出現種種虛寒之象;二是陽虛氣化失司,以致出現水濕痰飲等陰寒性質垃圾的積聚。可見內寒是指“陰虛則寒”,而外寒則是“陰勝則寒”;內寒是指病理狀態,外寒則是指具體病邪。內寒的特點是虛而有寒,以虛為主;外寒的特點以寒為主且多與風、濕等邪相兼。內寒與外寒在病機的傳變上也有聯系,寒邪侵入人體,必然會損及機體陽氣,最終導致陽虛;而陽氣素虛之體,又因抗御外邪的能力下降,易于外感寒邪而致病,或易導致直中臟腑,引動內寒而發病。
治療方面,凡具有外感寒邪性質及致病特點的,每取祛寒之法。寒邪束于肌表(傷寒)者,治于解表散寒;寒邪直中與里(中寒)者,治以溫中祛寒。至于陽虛寒自內生(虛寒)者,又當依據心陽虛,脾陽虛,腎陽虛不同,分別治以補陽除寒。
暑邪
暑邪性質及致病特點
暑也叫陽熱之邪,為夏令主氣。夏至以后,歷經小暑、大暑,至立秋前,當為夏令。暑邪傷人發病有明顯的季節性,即獨見于夏令。《素問。熱論》說:“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后夏至日者為病暑。”暑為夏季主氣,是夏季火熱之氣所化。所以暑天火熱之氣使人致病為暑邪。暑病只有外感而無內生。暑邪,是指暑季具有炎熱燔灼、升散汗出、傷津耗氣等特性,而導致人體致病的外邪。
暑有陰暑,陽暑之說,靜而得之為中暑,動而得之為中熱,又有暑月受寒名陰暑,因暑而受熱者叫陽暑,因歷來有爭議,在此不便多說。
暑為陽邪,炎熱燔灼:暑邪為夏季火熱之氣所化,固暑性屬陽。暑邪傷人多出現陽熱亢盛的癥狀,見狀熱,面赤,煩躁、脈洪大等癥。暑性似火,騰炎燔灼,固感覺人發病,似有燒灼之感。大抵暑證辨法,以自汗、口渴、煩心、溺赤、身熱、脈虛為主。不過有傷暑,中暑,暑閉的不同。傷暑者,感覺較輕,其癥煩熱,口渴;中暑者,感覺就重了,其癥汗大泄,昏悶不醒,或煩心、喘渴、妄言;暑閉者,內伏暑氣,而被外風寒閉之。表現為頭痛、身痛、發熱惡寒,叫風寒;口渴、煩心者,暑也。
暑性升散,傷津耗氣:暑性升散,暑邪侵入人體,使腠理開泄而多汗;汗多氣隨津泄,所以多致氣津兩傷,氣隨汗泄,則致氣虛,見氣短、乏力、體倦、唇干舌燥等癥。《素問。刺志論》說:“氣虛身熱,得之傷暑。”所以說暑性升散,耗傷津氣。
暑擾心神,暑引肝風:暑在五行屬火,所以古人認為暑邪內通心火,暑熱之邪,易擾動心神,出現心中煩躁,悶亂不寧,甚至突然暈倒,不省人事(中暑)。暑熱之邪,又易引動肝風,而見四肢抽搐,頸項強直,角弓反張,古醫書稱“暑風”“暑癇”。
暑多夾濕:夏季不僅氣候炎熱,且常多雨潮濕,所謂天暑下迫,地濕上蒸,濕熱彌漫空間,人身之所及,呼吸之所受,均不離濕熱之氣。又內濕素盛之人容易感受暑邪,而成暑濕相合證。如《醫門法律。風濕論》說:“體中多濕之人,最易中暑,兩相感召故也。外暑蒸動內濕,兩氣交通,因而中暑。其癥特征。除發熱、煩渴等暑熱癥狀外,常兼見四肢困倦、胸悶泛惡、大便溏泄、小便短赤,舌苔厚膩等濕阻癥狀。
治療用藥則不可泛用或濫用清熱之劑,而應運用清熱解暑、益氣生津的方藥治療為宜。
濕邪
濕邪性質及致病特點
濕為長夏之氣,濕邪為病,長夏居多,所謂長夏多指夏秋之交,即大暑至秋分之間。此時為濕氣最盛時節。所謂天之暑熱下迫,地之濕氣上蒸,人在其中最易感受濕邪。其他季節,若涉水淋雨,水中作業,久居濕地,汗出衣里,也是容易受濕浸漬,濕邪為病。所謂濕邪即指自然界中具有重濁,黏滯,趨下等特性,而使人患病的外邪。
濕為陰邪,易阻氣機,易傷陽氣:濕性重濁,其性類水,固為陰邪。因其為陰邪,所以易傷陽氣,尤其容易損傷脾陽,(脾為濕土而同氣相求),使脾失健運,而出現腹瀉,水腫等癥,因其為有形之邪,固易阻滯氣機,使臟腑經絡氣機壅滯不暢,而見胸悶脘痞、腹脹、腹痛,大便不爽或里急后重等。
濕性重濁:是指感受濕邪常見頭重如裹、周身困重、四肢沉重等癥。如風寒濕三氣雜至而為痹證,其濕邪為主,稱“著痹”見肌膚不仁,關節疼痛沉重。濁指穢濁,污濁。
濕性黏滯:濕邪的黏膩停滯主要分兩個方面,一是指濕病癥狀多有粘滯不爽的特點,如分泌物及排泄物黏膩滯澀,便溏滯澀不暢,小便滯澀難解,婦女帶下黏滯;二是指濕邪為病多纏綿難愈,病情較長或反復發作,如濕痹,濕疹就是如此。
濕性趨下,易襲陰位:其性類水有就下之性,病多見下部癥狀,如下肢水腫、小便淋濁,赤白帶下、大便瀉痢等。固《素問。太陰陽明病》說:“傷于濕者,下先受之”。又有“身半以下者,濕中之也”。當然還有濕邪為病初起即可見困阻脾胃之象,所謂濕邪多為“直趨中道”即徑入中焦脾胃,就是這個意思。
濕除外感濕邪同樣也會濕濁內生,雖有區別又有聯系。內濕,是指脾虛運化失司,而致水濕痰濁內生的病理產物和病理狀態。脾虛運化水液功能障礙,以致水液不化,聚而成濕,停而成痰,留而成飲,積而成水。由于內濕多因脾虛失運所致,固又稱脾虛生濕。十九病機中就有“諸濕腫滿,皆屬于脾”之說。(《素問。至真要大論》)
外濕與內濕,因濕致病無特殊區別。一般可從病程的長短,發病有或季節性,有或明顯脾虛之象加以鑒別。凡病程較長,見納呆、腹脹、便溏、乏力、苔膩等癥,多以脾虛生濕為主。
外濕與內濕,雖因濕致病無特殊區別但也會互為影響。濕邪為病,每易傷脾;脾失健運,濕濁內蘊,內濕素盛之體又會易外感濕邪。古有論述,“在天為雨,在地為土,在人臟為脾,固濕喜歸脾,脾虛喜中濕”。《濕熱病篇》亦指出“太陰(脾)內傷,濕飲停聚,客邪再至,內外相引,固病濕熱。”
在治療上,凡具有濕邪性質及致病特點的病癥,均應使用祛濕的方法,并根據濕邪所在部位不同選擇方法,濕遏肌表者,宜發表散濕;濕居上焦,宜芬香化濕;濕困中焦者,宜苦溫懆濕;濕阻下焦者,宜淡滲利濕,佐以清熱;濕熱俱盛者,宜化濕清熱并用;熱重于濕者,又當清熱為主,兼以化濕。治脾虛生濕“內濕”者,又當以健脾助運為主,佐以化濕之品。
燥邪
燥邪性質及致病特點
燥邪的屬性素有爭議,燥與濕有霄壤之殊,燥者天之氣也,濕者地之氣也。水流濕,火就燥,各從其類。既然火性就燥,各從其類,則燥應屬陽邪。燥為秋之主氣,其氣清肅,其性干燥。初秋之時,其氣尚溫,久晴無雨,秋陽以曝,燥邪與溫熱相合為病則成溫燥;深秋之時,其氣已寒,西風肅殺,徑急干燥,燥邪多與寒氣相合,為病多見涼燥。所謂燥邪,是指自然界中具有干燥、干澀,傷津、失潤、最易傷肺等特性,而導致人體患病的外邪。
燥性干澀,易傷津液:“燥勝則干”(《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燥邪為病,容易出現傷津干澀癥狀。如口咽干燥,口渴,皮膚干燥,甚則皮膚干裂,毛發不榮,小便短少,大便干結等。
《素問。玄機原病式。燥類》說:“諸澀枯涸,干勁皴揭,皆屬于燥。”又說:“物潤則滑澤,干則滯澀,燥濕相反故也。”
燥易傷肺:一是因為肺為“嬌臟”,喜潤而惡燥;二是因為肺司呼吸,開竅于鼻,外合皮毛,而燥邪本是指氣候干燥,燥邪自口鼻、皮毛而入,劫傷肺的津液,影響肺的宣發和肅降,出現干咳少痰,或痰少而稠,難以咳出,口鼻、肌膚干燥,甚則痰中帶血、胸痛喘逆等癥。燥邪致病亦可及肝,《素問。至真要大論》說:“清氣大來,燥之盛也,風木受邪,肝病生焉。”這是因燥在五行屬金,金能克木,固燥邪致病常及于肝。
外感燥邪與津傷化燥:外感燥邪,具有外燥的特性和致病特點,與津傷化燥的“內燥”即有區別,又有聯系。
內燥,是指機體津液不足,失濡潤,從而產生干燥枯澀的病理狀態。固稱“津傷化燥”內燥一般多由邪熱灼傷津液、久病耗傷陰液或年老津液自虧所致。
外燥與內燥主要的區別在于:前者是指可直接引起干燥諸癥的時令燥邪;后者是指津液虧耗失于滋潤,以致燥象內生。前者病情較輕淺,很少有直接傷及肝腎之陰的;后者季節性不明顯,病情可長可短,病情輕重不一,重者可導致肝腎精血枯竭,陰虧火熱內生或虛風內動之證。 燥邪侵入人體,最易傷及人體津液,津虧生內燥。而津液虧耗之體,又容易感受燥邪,加劇內燥,內外合病。
治療上,凡季節外感具有燥邪性質和致病特點的病癥應“燥者潤之”若燥熱偏盛傷肺,又宜清肺潤燥養陰。若因燥導致肝木侮肺金,則宜抑木清金,用清肝潤肺法治療。內燥者自應以滋陰生津增液為主,上燥干咳當以潤肺止咳;中燥口渴宜以養胃生津;下燥便秘治以潤腸通便;肝腎陰虛而致陽亢于上,或火熱內生,或虛風內動,那就要在咸寒增液,滋補肝腎的基礎上,佐以潛陽、降火、息風之品。
火邪
火熱之邪的及致病特點
火邪與熱邪都是陽邪,火熱常并稱,不過還是有區別的,一是病邪程度上的區別,熱為火之漸,火為熱之極。二是以形象言,熱無形可見,而火有形可尋。三是外感熱邪多表現為全身性的陽熱亢盛癥狀,如發熱、口渴、大汗;脈洪大,而火多表現為某一臟腑的功能亢進,如心火,肝火,胃火等,并有燔灼炎上,動血及易致腫瘍的特性。六淫火邪,實際上是熱邪,即外感溫熱病邪。四是從來源講,火由內生,是體內陽氣過盛的表現。即可由風、寒、暑、濕、燥邪轉化而來,稱“五氣化火”;也可由喜、怒、思、憂、恐在一定的條件下化火,稱“五志化火”;也可由痰、瘀郁滯而成火。而熱邪多屬外感病邪。五是火有正邪,虛實之分。《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壯火食氣”、“少火生氣”。 壯火是陽熱亢盛的表現,屬實邪,實火。少火是指人體內有溫煦推動作用的陽氣,如心陽,腎陽。心陽有稱“君火”腎陽稱“命門之火”。還有“相火”, 相火與君火相對而言,二火相合,以溫養臟腑,推動臟腑的功能活動。一般認為相火發至命門,而寄于肝、膽、膀胱、三焦等臟腑之內。若心火亢盛,相火妄動,則又屬壯火;由陰精虧損而致的陽熱偏亢,則屬虛火。熱未列六淫之一,但六淫中的火,實際上即是熱。《素問。至真要大論》有云:“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六淫外邪中,火與熱可混稱。所謂火邪,熱邪,是指自然界在具有陽熱、炎上、耗氣傷津、生風動血易致腫瘍等特性,而導致人體患病的外邪。
火邪與熱邪均為陽邪,其性炎上:陽主燥動,火熱燔灼,焚焰升騰,故曰“炎上”陽勝則熱,故熱為陽邪。火為熱之極,故熱盛易化火上炎。人體常表現發熱、惡熱、心煩、口渴、汗出等陽熱亢盛的癥狀。若熱盛化火,火性炎上,又可見面紅目赤,舌質紅,或口舌生瘡,或牙齦腫痛。《素問。至真要大論》云:“諸燥狂越,皆屬于火。”
火邪與熱邪均易耗氣傷津:陽熱亢盛,消灼津液,且迫津外泄(高熱汗出),故熱邪致病,津液耗傷多明顯,常見口渴喜冷飲、咽干舌燥唇裂、小便短赤、大便閉結等癥。陽熱之邪還可耗氣,即所謂“壯火食氣”。陽熱亢盛,易耗正氣,加之熱迫汗出,氣隨汗泄,致使熱病患者多見氣陰兩傷。
火邪與熱邪均易生風動血:熱盛化風,又叫熱極生風。邪熱亢盛至極,每易耗傷陰血,燔灼筋脈,引動肝風,而致熱極生風。臨床表現為高熱,四肢抽搐、頸項強直、角弓反張、兩目上視等癥。這就是所謂的“諸暴強直,皆屬于風”。動血,是熱入營血,使血流薄急,甚至烙傷脈絡,迫血妄行,而致使各種出血癥狀,如吐血、鼻血、便血、尿血和皮膚發斑等。
火邪與熱邪均易夾毒,而致腫瘍:火熱之邪,均易夾毒,侵入血分,聚于局部,腐肉成膿,可發為腫瘍。《靈樞。癰疽》說:“大熱不止,熱盛則肉腐,肉腐則為膿,故曰癰。”癰疽原是火毒生,臨床辨證,凡瘡瘍局部紅腫高突灼熱者,便疏陽屬火,細分則有火毒、熱毒,并伴有發熱、心煩、口渴等癥。
外感火熱與內感火熱,火熱之邪有其自身的致病特點。內熱,內火,是指由于陽盛有余、或病邪郁久、或五志過極,而導致火熱內擾、功能亢奮的病理狀態。陽盛化火者,如胃陽素盛而消谷善饑,即為胃熱;病邪郁久者,多致氣機郁滯而從陽化火化熱 如濕郁化火、食郁化熱、五志過極者,則五臟之氣躁動不寧,動則生陽化火,素問中有說,“五志過極,皆為熱盛”;另有情志不暢、氣郁化火,多指精神情志抑郁,導致氣機郁結化火,如肝郁化火;陰虛火旺者,因陰虛則陽亢而生虛火、虛熱,最為常見。一般而言,陰虛內熱多見全身性功能虛性亢奮的虛熱征象。而陰虛火旺,則火熱征象往往集中在身體的某一部位,如陰虛火旺所致的牙痛、咽痛、顴紅,五心煩熱等,即為虛火上炎之癥。
外感火熱與陰虛所致的火熱內生之間也有一定的聯想。火熱為病,最易傷陰,熱病后期,多致陰虛。而陰虛者陰不制陽,又多致虛火,虛熱內生。所以溫熱疾病的治療以保津存液為第一要義。清熱以存陰、養陰以降火之法為常用。
治療上凡外感病具有熱邪性質及致病特點的,應“熱者寒之”,施予清熱泄火之法若熱盛動風,宜清熱涼肝息風;若熱盛動血,則應清熱涼血止血;若熱血夾毒,則需清熱涼血解毒。至于內生火熱,其治療又當區別對待。陽盛化火者,可直清火熱;邪郁化火者,宜發郁散火;氣郁化火者,當行氣清火;陰虛火旺者,又應滋陰清火。
本文作者是 powm
09-12-16 15:04 完成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