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電影工廠
大家好,我是人見人愛,地表最帥的小叨。
我問基友他看過最感人的親情片是啥。
思索良久后,他認真的回答說,《媽媽再愛我一次》。
沒想到,一大小伙子的內心居然也有這么柔軟的一寸,軟到讓人想捏。
在我的印象里,能觸到心中最柔軟部分的名單里,還有它——
《俺爹俺娘》
怎么說呢,這應該算是一部被“堆”起來的片子。
簡單用一句話來概括。
那就是形亂而神不散。
正如網友所說,這是一部很細節的紀錄片。
比方說它記錄了爹娘第一次照相的情景。
以及15年后,二老第一次拍電視的羞澀。
無論是娘的小腳特寫。
還是村民們的表情。
沒有哪個鏡頭是刻意的。
但都準確的擊中了你的內心。
每逢過年,兒孫要是沒法回來,爹娘就會整理相框,說是這也算是過了個團圓年。
從1974年起,焦波便開始用照相機為爹娘拍照片。
1999年,當他擁有了攝像機,主角也依舊不變。
在整整30年里,焦波為爹娘拍攝的照片共計12000余張,以及錄像600多個小時。
他說,他想用鏡頭留住俺爹俺娘。
據說爹小時候讀過四年私塾,能把《論語》背得滾瓜爛熟。
但由于生活所迫,他12歲便輟學回家拉大鋸去了。
后來,他對子女寄予厚望。
從小學開始,爹娘便開始拼死干活。
直到焦波去上師范學校的那一年。
爹娘用三百塊錢為他置辦了三樣行頭。
要知道,那個時候的豬肉才賣七毛八一斤。
為了能更好的供應焦波上學。
爹在原本應當退休的年紀選擇到城里干活。
午飯用白菜梆子對付。
而哪怕是一個白饅頭,他也舍不得吃。
至于娘呢。
她對兒子的疼愛,莫過于每次當他回來,她一整晚都舍不得閉眼。
還有在兒子臨行前,娘都會緊跟在后面,為他送行。
所謂兒行千里母擔憂。
哪怕只是透過一扇窗口看看也好。
既然是拼細節。
那除了親情以外,自然也少不了這老兩口之間的相濡以沫。
港真,這個鏡頭觸動了老夫的少女心~
娘會給爹撓癢癢。
爹也會夸娘好看。
而讓人印象最深的卻是這一幕——
那天,他們結婚七十周年。
爹拉著娘的手,問她:你高不高興?
一瞬間,爹激動的聲音都在顫抖。
整部片子下來,你看不到優雅的長鏡頭,甚至連畫質也有些糟糕。
但就是這僅僅三十分鐘的記錄讓我突然意識到——
原來,影像居然是這么一件具有力量的東西。
一部《俺爹俺娘》,它連通了全人類的親情。
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中國鄉土生活的變遷。
焦波說透過農家的豐收景象來反應實行生產責任制以后的變化。
有人說,焦波他做了一件萬千兒女想做而沒做的一件事。
可能你沒有他的生活經歷。
但我想,你也一樣能感同身受。
過一年少一年,多一眼賺一眼。
倘若你是個善忘的人。
沒關系,還有我提醒你——
莫要等到父母老去,你才追悔莫及。
點閱讀原文,資源大放送
想認識我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