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幼兒培養整理收拾的習慣
四川理縣 星云
許多孩子由于自幼收拾習慣差,進入初高中還不會收拾。在家將房間弄得亂七八糟:書籍、用具、果皮、廢紙、玩具等散亂于沙發上、床上、地板上,不堪目睹,為此常遭父母嘮叨說教,甚至受肌膚之苦;在學校常受師之訓斥,卻效果甚微。真謂“學壞容易學好難”。許多家長為此傷透腦,認為孩子難教,不可救藥。
一般講,孩子在三四歲就已具自己收拾的能力。此階段孩子重在收拾自己的玩具。但由于孩子尚未意識到整潔的重要性,收拾玩具在其心目中是件枯燥無味而又耽誤玩耍時間的事情,當父母見屋中一片雜亂時極為生氣:“你看,這屋讓你弄得亂七八糟的,還不趕快收拾干凈,把玩具收拾好!”可孩子無動于衷,總是說:“反正等一會兒(或明天)還要玩嘛,干嗎要收起來呀?”父母動怒,孩子受罰,玩具被孩子不情愿地雜亂堆放至存放處,仍哭泣不從。
范者不能以身作則。從調查中發現:許多父母自身就頗“隨便”,書報、衣物鞋襪、杯盤碗筷、影碟磁帶、床被沙發、象棋麻將……常常收拾無序或不加以收撿,孩子在這無形示范中能不效仿乎?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言行是孩子的一本最真實有力的教科書,靠其言行舉止(包括情感、品格、愛好、志趣、習慣等)每天都在施教,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有其父(母)必有其子(女)”就是講的這個道理。尤其3-6歲正是孩子的好奇期,只要感興趣的事都會將他人的一言一行完全復制(拷貝)存檔,并適時表達出來。因此,當幼師教育孩子時,孩子常說“我爸(媽)都……”
父母無度的溺愛。由于當今“四二一”家庭結構不斷增多,隔代教育帶來的家庭教育中的不一致性和越發性突出,視孩子為掌上明珠,“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對孩子關心備至,只求孩子的學習,忽視其勞動。家務事包攬不說,連玩具、學具也要代其收拾,上中學了還要為之裝放好書包、包書皮、削鉛筆等。參加勞動、體育活動、玩耍時將衣服弄臟,必會一頓訓斥。久而久之,孩子動手勞動能力差,對勞動觀念淡漠,視勞動不是一件榮光的事。因而當今愿意參加公益勞動的孩子甚少。心理學家認為,那些替孩子做一切事情的父母實際上不是愛孩子,而是害了孩子。
綜上所述,家庭負面教育和影響對孩子行為品德、勞動觀念、能力隨之影響。一個人的某些習慣是從幼兒階段就形成,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但有益幼兒的身心健康,更能減少父母親在日常生活教養上的困擾。因此,對于收拾整理習慣也應從幼兒開始訓練。
1、幫助孩子一同收拾,達到言傳身教。當孩子玩完玩具時,父母可向孩子啟發誘導:“讓我們一起把你的玩具在箱子里擺放好,對嗎?”“讓你的小車停在它的車庫里”,然后一同收拾。使孩子明白:任何事情大家一起做才會其樂無窮,而且比一個人做速度快多了的道理,并培養孩子團結協作的習慣。
2、變收拾為游戲,適時鼓勵。游戲力求簡單,可用競賽方式,比如:把玩具車開進小車庫,把布娃娃放到床上,把積木裝放進箱子里等。當完成一項任務時模擬動物聲音、動作,對孩子給予表揚鼓勵,以激發收拾興趣。
3、向孩子解釋收拾的道理。告訴孩子玩具同人一樣有自己的住處,像你一樣晚上該睡在自己的小床上,玩具放在外面會摔壞或遺失,收拾好了下次再玩就容易找到。使孩子養成物歸原處和愛護無物品的好習慣,懂得自己的玩具自己收拾的道理,決不可以丟三落四。
4、持之以恒,循序漸進。習慣的養成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即要經過一個被動到主動的過程。由完全靠家長或老師來管理和約束到形成自己管理。特別是剛開始,家長一定要有耐心,以關愛、尊重的態度培養其收拾習慣。
5、除了收拾玩具,可讓孩子做些簡單的工作。整理自己的書籍、衣物、鞋子,培養他的獨立性;飯前擺放碗筷,飯后收拾碗筷、擦桌子、掃地等,培養他的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