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宜華: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一批特聘臨床主任專家。
痛風大部份發生在關節柔軟組織處,常常會關節腫脹,是非常疼痛的一種疾病,就像有千只針在扎肉似地。嚴重者還會出現關節殘疾和腎功能不全。痛風常伴腹型肥胖、高脂血癥、高血壓、2型糖尿病及心血管病等表現。
痛風以痛為主,寒則痛,濕則腫。痛是因為寒涼傷了陽氣,寒加上風、濕就會腫。中醫里并沒有“痛風”這個名詞,在《黃帝內經素問·痹論》里記載的是: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
導致痛風的原因:貪涼飲冷,包括吃、穿、環境各方面在內,傷陽氣。吃含嘌呤多的食物,如動物內臟。
痛風的四期自然病程:即無癥狀高尿酸血癥期、急性期、間歇期、慢性期。
圖:痛風
多數患者發作前無明顯征兆,或僅有疲乏、全身不適和關節刺痛等。典型發作常于深夜因關節痛而驚醒,疼痛進行性加劇,在12小時左右達高峰,呈撕裂樣、刀割樣或咬噬樣,難以忍受。受累關節及周圍組織紅、腫、熱、痛和功能受限。部分患者可有發熱、寒戰、頭痛、心悸和惡心等全身癥狀。
痛風發作持續數天至數周后可自行緩解,一般無明顯后遺癥狀,或遺留局部皮膚色素沉著、脫屑及刺癢等,以后進入無癥狀的間歇期,歷時數月、數年或十余年后復發,多數患者1年內復發,越發越頻,受累關節越來越多,癥狀持續時間越來越長。受累關節一般從下肢向上肢、從遠端小關節向大關節發展,出現指、腕和肘等關節受累,少數患者可影響到肩、髖、骶髂、胸鎖或脊柱關節,也可累及關節周圍滑囊、肌腱和腱鞘等部位。
皮下痛風石發生的典型部位是耳郭,也常見于反復發作的關節周圍及鷹嘴、跟腱和髕骨滑囊等部位。外觀為皮下隆起的大小不一的黃白色贅生物,皮膚表面菲薄,破潰后排出白色粉狀或糊狀物,經久不愈。皮下痛風石常與慢性痛風石性關節炎并存。表現為持續關節腫痛、壓痛、畸形及功能障礙。
痛風的先兆:眼神無神;全身乏力倦怠;腰以下發沉;喝水少、憋尿;解倚:懈怠倚靠。
要想防范痛風,一定要多喝水、別憋尿、不貪涼,多吃利尿的食物。
20160405聚健康視頻和筆記:董宜華,痛風,痛風石,嘌呤,高尿酸血癥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