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流涎
小兒流涎俗稱流口水,是指口中唾液不自覺從口內流溢出的一種病癥。其發生原因有生理和病理之分。一般來講,6-8個月期間內的嬰幼兒因口腔容積小,使唾液增多,加之出牙對牙齦的刺激,大多都會流口水。隨著年齡的增長,嬰兒才學會用吞咽來調節過多的唾液。如果到了2歲以后寶貝還在流口水,就可能是異常現象,多常見于口腔和咽部黏膜炎癥、面神經麻痹、腦炎后遺癥及癡呆癥等所致的唾液分泌過多。小兒流涎主要由于脾失健運、心脾感受熱邪所致。治療當以健運心脾為治療原則。
【病因病機】
小兒因脾胃素虛,或過食生冷,或蟲積為患而致氣虛失攝,而口中流涎;或因肝氣郁結,橫逆犯脾,以致肝脾不和,水濕阻滯中焦,上泛而流涎。或中焦素有蘊熱,或恣食膏粱厚味,釀生濕熱,經氣旺盛,迫使濕熱之邪上灼廉泉,津液外溢而流涎。
【操作技法】
1、脾胃虛寒型
[癥狀] 流涎不止,清稀如水,顏面蒼白,四肢不溫,小便清長,大便稀薄,舌淡胎白滑。
[藥物] 吳茱萸12g,膽南星12g,益智仁12g
[穴位] 涌泉穴
[操作] 將腳洗凈,用醋調上藥粉敷雙涌泉穴,一般7日見效
2、脾胃氣虛型
[癥狀] 涎液清稀,面色萎黃,食欲不振,體倦乏力,舌淡苔薄白。
[藥物] 吳茱萸、益智仁、膽南星
[穴位] 涌泉穴
[操作] 研末醋調,敷雙涌泉穴。
3、脾胃積熱型
[癥狀] 小兒流涎,涎黏而熱,口角糜爛,口臭而渴,煩躁不安,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舌紅苔黃。
[藥物] 吳茱萸12g,膽南星4g
[穴位] 涌泉穴
[操作] 研末醋調,敷雙涌泉穴,12小時后取下
4、心脾郁熱型
[癥狀] 小兒口涎液外流,涎稠而黏,心煩不安,口赤口臭,小便短赤,大便干結,舌紅苔薄黃。
[藥物] 天南星30g
[穴位] 涌泉穴
[操作] 天南星研末,醋調。晚間敷于雙側涌泉穴,每次12小時,2~4次為1個療程。
【療效】
1、臨床采用吳茱萸、膽南星貼敷涌泉穴治療脾胃積熱型小兒流涎,一般3~4次即可顯療效。[張仁.小兒針灸手冊.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82]
2、王學海臨床采用天南星敷貼涌泉穴治療心脾郁熱型小兒流涎,結果顯示:2~4次即可痊愈。[王學海.介紹南星敷足治療小兒口角流涎.中醫雜志,1964(9):15]
【注意事項】
以上方法可單獨使用或多種方法合用。
患者注意休息,多飲溫開水。宜進清淡飲食。忌食肥膩。
要區分該癥屬于病理性,還是生理性。如有原發病,應積極治療原發病。
平時注意天氣變化和保暖,保持室內空氣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