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珍玉教授,1920年11月出生于一個中醫世家,16歲中學畢業隨父習醫。在其父指導下,他四大經典手不釋卷,金元四大家之作孜孜以讀,奠定了深厚的理論基礎。業醫始于20世紀40年代,50年代已見成就,成為當地家喻戶曉的名醫。幼承家學,長于內科雜病治療,見解獨到。他認為治消渴無分上中下,唯取都氣加黃芪。
張老認為古人將消渴分為上、中、下三消,以飲多病在肺為上消,食多病在胃為中消,尿多病在腎為下消,故以“三多”而定名。張老對其有獨特見解,頗與《臨證指南》及《醫貫》類同。
《臨證指南》曾云:“三消一證,雖有上中下分,其實不越陰虧陽亢,津枯熱淫而已。”
趙獻可《醫貫》亦曾云“治消之法,無分上、中、下,當先治腎為急。”
張珍玉教授積多年臨床經驗,認為以上說法,是符合臨床實際的。蓋腎為水臟,若真水不竭,則無渴飲之患。五臟之津液皆本于腎,腎陰虛則陽旺,故渴飲不止而消谷善饑。腎為胃之關,關門不利,故渴飲而小便多也。加之腎陰虧虛,無力制火,火旺則煎熬臟腑,火因水竭而益烈,水因火盛而益干,故飲多而不濟渴,以此名消渴。
張老治消渴善用都氣丸加黃芪.隨方如下:生地12g,山萸肉9g,炒山藥9g.丹皮6g,茯苓6g,澤瀉6g,五味子9g,黃芪20g。每日1劑,忌辛辣煙酒。
都氣丸加黃芪治療本證,無論新久均可獲良效。其中六味地黃湯,治肝腎之不足,真陰虧損,精血枯竭,消渴淋瀝等癥。五味子咸酸,長于保肺氣,滋腎水,收心氣,生津止渴,合六味地黃湯不僅加強滋補肝腎之陰,且能制其火旺,從而津生渴止,加黃芪供其生發之性,故能補氣升陽,溫運陽以升血,助氣化水,氣化則津生,頗合都氣之意。
附都氣丸:
都氣丸--《張氏醫通》卷十六
【處方】熟地黃104克,山萸肉,干山藥(微焙)各52克,牡丹皮,白茯苓(去皮),白澤瀉(去毛)各40克,五味子30克。
【制法】上藥七味為末,煉白蜜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補腎斂肺。主治腎水不固,咳嗽滑精。
【用法用量】每服50~70丸,空腹時用淡鹽湯,臨臥時用溫酒送下。
【摘錄】《張氏醫通》卷十六
溫馨提示:以上方案僅供參考,因個人人體差異,治療請遵醫囑!
帝裔康
更多降糖秘笈關注健康哥吳少峰或帝裔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