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難論反常脈象
【原文】三難曰:脈有太過,有不及,有陰陽相乘,
有覆1)、有溢,有關、有格(2,何謂也?
然關之前者,陽之動也,脈當見九分而浮。過者,法(3
日太過y減者,法曰不及。遂上魚為溢,為外關內格,此陰
乘之脈也。關之后者,陰之動也,脈當見一寸而沉。過者
法日太過;減者,法曰不及。遂入尺為覆,為內關外格,此
陽乘之脈也。故日覆溢,是其真臟之脈,人不病而死也。
【語譯】三難說:脈象有太過,有不及,有陰(尺)
陽(寸)之脈互相乘襲、侵犯,有下覆、上溢,有關閉、格
拒,這些脈象的具體情況是怎樣的,原理及其在診斷上有什
么意義呢?
關部前(寸部),是陽脈搏動之處,脈形應該長九分而
現浮象。超過九分的,確診認為太過:不滿九丹的,正確診
斷為不及。直向上沖達到魚際(出一寸,所以太過)為溢
脈,這是由于陽氣被關閉于外而陰氣格拒于內,為陰盛乘襲
陽脈的脈象。關部后(尺部),是陰脈搏動之處,脈形應該
長一寸而現沉象。超過一寸的,診斷為太過;不滿一寸,診
斷為不及。直向下行超過一寸,甚至從關部至尺澤都可以觸
摸到的稱為覆脈,這是由于陽氣被關閉于內而陰氣格阻于
外,為陽盛侵犯陰脈的脈象。因此說覆脈和溢脈,都是真臟
脈,病人雖然外形沒有明顯癥狀,而往往也會死亡。
診脈,首先應識別正常的脈象,然后才能進一步辨別病
脈
正常人的脈象,應該是柔和、協調、往來均勻,既不急
促,也不過慢,不闊不窄,不高不低,一息之間脈來四至或
五至,是為無病本脈。
本難主要講覆脈與溢脈,是人體陰陽不協調,在脈象上
出現的太過或不及。若覆溢之徽,雖發生隔阻的表現,未至
危殆。若覆溢之甚,驥氣已絕,其真形獨現于外,是真臟之
脈,不必在外形顯出疾病癥狀,往往就會死亡。
脈是血中之氣。食物入胃,其營養物質被血液輸布全身。
全身的氣血運行,必須通過經脈的先導作用才能完成,經脈
不僅是血液流行的隧道,而且是與氣息(即呼吸時所出入的
氣)息息相關的。人體各種病的脈象,都是通過經脈的變化
反映出來?!罢媾K脈”不僅是經脈一般變化的反映,而是臟
腑本身功能到了“一蹶不振”地步的表現。所以叫做“真臟
脈”,就是說這種脈象是臟腑的真氣(即元氣或正氣)都已
衰敗之極的表現。凡是出現“真臟脈”,都足以說明脈中已
經不存在胃氣了。
陰和陽,是互相作用,相互聯系的。陰陽的正常關系被
破壞,就是病變。從脈的形象與病的癥狀的關系來說,也很
明顯。如陽熱病見陰虛脈,陽愈亢,陰愈虛,這樣的病變危
險性較大。相反,本是個陰寒病,卻出現陽熱的脈,由陰變
陽,由衰弱轉為亢進,是機能好轉的征兆,雖一時病重,但
從預后看,大多不妨事。若僅有尺脈的搏動,上不到關脈
的,說明陰精(即構成人體正常生理活動所需要的各種各類
物質)已經衰絕于下,無力上升。若僅有寸脈的搏動,下不
到關脈的,說明陽氣(即人體生理功
傻亞能)已經竭于上,無力下降,這是
屬于“陰陽離訣”的病變。整個身體
有垮臺的危險。
由于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對某
些危重的疾病已有較多的搶救辦法,
不可認為出現敗脈已是死證,而不積
極救治。再者,中醫診斷學的基本內
容,包括四診、八綱和證候分類等診
「朗葚。它們是互相關聯的一個整體,是
鄙人在審察內外和證求因的思想指導下
的。醫病診斷不能錯誤地把四診割裂
開,必須要做到望、聞、問、切四者
為遜
俱備,斷不能以一診代替四診。無論
多高明的醫生,都必須以證候為辨證
的基礎。要詳細搜集證候資料,不應
不四診合參。
死平病
【注釋】
三難關格覆溢之圖
〔1〕覆、溢:覆,覆蓋;溢,滿
溢。脈搏深入尺部,稱覆脈;脈搏上沖達到魚部,稱溢脈。
〔2〕關、格:關,關閉。格,格拒。關、格都是指陰
陽隔阻不通的危象。
〔3〕法:正確診斷。醫學的規范可以視為“醫學法律”。
法;正確診治;律,誤診失治之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