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zhuǎn)帖)李 養(yǎng) 正的《太極圖》、 《無極圖》、
《太極先天圖》蘊義及源流考辨
文章來源:中國道教協(xié)會網(wǎng) www.taoist.org.cn
《太極圖》、 《無極圖》、
《太極先天圖》蘊義及源流考辨
李 養(yǎng) 正
五代 (公元907——960年)以后,哲學思想界出現(xiàn)一股向宗教吸取“營養(yǎng)”的流派,這就是以圖解《易》之學的興起。托名解《易》,實際上不過引用《易傳》系統(tǒng)的術(shù)語,冒易道而雜以仙道之說,將《易傳》的哲學思想衍化為神秘主義。其著名倡導者有陳摶、種放、穆修、周敦頤、邵雍、朱熹等。
唐末五代,社會興起鐘呂金丹道教。相傳五代、宋初處士陳摶集其義旨作《無極圖》,宋真宗時儒家學者周敦頤開創(chuàng)道學,作《太極圖》,爾后授受漸廣,演繹者日多,各種各樣的圖式,紛紛出現(xiàn)。他們都自稱其哲理精髓,皆總攝于自己所設計的圖式。總之,這許許多多的圖式,都是這些學者們所設計的世界模式論的圖式以及道教煉養(yǎng)士們的根本理論與修真方法的圖式。因此,我們要了解五代以后流傳的金丹道教的“奧理“,兩宋理學的實質(zhì),理學與道教的互相影響、互相交融、互為表里的密切關(guān)系,便十分必要弄清這些圖式的基本源流及內(nèi)涵。換言之,要了解五代末及兩宋哲學思想的發(fā)展以及道教的發(fā)展,都必須研究這些圖式。
由于北宋以后,圖學十分繁瑣,闡發(fā)性的圖說卷帙浩繁,各種圖式光怪陸離,如果漫無邊際來談,則勢必如墮煙海,茫茫然無所收益。因此,筆者選擇其與哲學史、道教史關(guān)系較密切者,即兩宋理學家相傳周敦頤《太極圖》、相傳道教陳摶的《無極圖》及道教《上方大洞真元妙經(jīng)》中的《無極先天圖》,加以探討。又由于宋元以來,考證、辨說這些圖式的著作不少,筆者對其中涉及源流、內(nèi)涵的有些說法,頗慼其有必要作進一步探討的地方, 因而不揣固陋,試為考辨。
第 一 章
周敦頤《太極圖》及《太極圖說》
第 一 節(jié)
周敦頤作《圖》及《圖說》考
周敦頤,字茂叔,號濂溪。宋真宗天禧元年至宋神宗熙寧六年 (公元1017—1073年)間人。生于道州營道縣之營樂里。原名惇實,后避英宗舊諱改敦頤。他是一位順應三教合流思潮的儒家學者。他以儒家的社會倫理哲學為主體,吸取佛教的“禪定”思想及道教陳摶《無極圖》的宇宙觀,開創(chuàng)了道(理)學體系。他把儒家的《周易》思想與陰陽五行說、道教的內(nèi)丹理論相結(jié)合,論證宇宙的本原——“無極而太極”,并制作了描繪宇宙形成和發(fā)展變化的宇宙生成圖式,還著作了闡發(fā)《太極圖》的《太極圖說》。
元脫脫撰《宋史 ·列傳·道學》載:
至宋中葉,周敦頤出于舂陵,乃得圣賢不傳之學,作《太極圖說》、《通書》,推明陰陽五行之理,命于天而性于人者,瞭若指掌?!端问?·周敦頤傳》也說他:博學力行,著《太極圖》,明天理之根源,究萬物之終始。按《太極圖說》為《太極圖》之闡發(fā),《太極圖》為《太極圖說》之圖象。朱熹說:“先生之精,因圖以示,先生之蘊,因圖以發(fā)”。雖然,《宋史》肯定周敦頤曾作《太極圖》及《太極圖說》⑴,但從宋代至清代,對《圖》及《圖說》是否出自周敦頤,均有爭議。如宋時朱熹與陸九淵反復辨難,朱熹作肯定,陸九淵則疑其非周之作;迨至清代,黃宗炎作肯定,而朱彝尊則疑其出之于程顥(明道)。同時,認為出自周敦頤者,又有分岐,宋代朱震等認為周敦頤乃受之于穆修,而朱熹等則認為是周敦頤所自作。自宋以來,仍屬懸案。
關(guān)于周敦頤哲學著作的最早記載,為周敦頤至友潘興嗣所撰《濂溪先生墓志銘》:
尤善談名理,深于易學,作《太極圖》、《易說》、《易通》數(shù)十篇。南宋初朱震在《漢上易解》中也述及此事,《宋史 ·朱震傳》中說:
陳摶以《先天圖》傳種放,放傳穆修 ……。穆修以《太極圖》傳周敦頤,敦頤傳程顥、程頤。
朱震在宋高宗四年(公元1134年)為高宗講《易》時,在《進周易表》中亦曾謂摶以《太極圖》傳種放,種放傳穆修,修傳周敦頤。
朱熹是堅持周敦頤作《圖》及《圖說》者,他不同意朱震 “修傳周敦頤”的說法,只勉強承認穆修對周敦頤有所影響,而《圖》仍系周敦頤所自作。他在《再定太極通書后序》⑵中說:
張忠定公 (張詠)嘗從希夷學,而其論公事之有陰陽,頗與圖說意合。竊疑是說之傳,固有端緒,至于先生然后得之于心,而天地萬物之理,巨細幽明,高下精粗,無所不貫,于是始為此圖,以發(fā)其秘耳。在《周子太極通書后序》⑶中說:
五峰胡公仁仲作《通書序》, ……夫以先生之學之妙,不出此圖,以為得之于人,則決非種穆所及,……是以嘗竊疑之。及得志文⑷考之,然后知其果先生之所自作,而非有所受于人者。
因此,朱熹在《濂溪先生事狀》 ⑸中肯定周敦頤作《圖》及《圖說》。他不僅肯定周敦頤作《太極圖》;而且認為《太極圖》應列為《通書》之首篇;更認為周敦頤道學之奧妙均具于《太極圖》中?!吨茏犹珮O通書后序》⑹:
蓋先生之學,其妙具于太極一圖,《通書》之言,皆發(fā)此圖之蘊,而程先生兄弟語及性命之際,亦未嘗不因其說。 ……潘清逸志先生之墓志,敘所著作,特以作《太極圖》為稱首,然則此圖當為書首不疑也。
及至明末,王夫之 (船山)認為只有第二圈之“取坎填離”圖是陳摶所傳,其余則皆為周敦頤所自作?!端紗栦浲馄罚?
《太極》第二圖,東有坎、西有離,頗與玄家畢月鳥、房日兔,龍吞虎髓、虎吸龍精之說相類,所謂互藏其宅也。世傳周子得之于陳圖南,愚意陳所傳者此一圖,而上下四圖,則周子以其心得者益之,非陳所及也。
明末清初的黃宗炎,在《易學辨惑 ·太極圖說辨》⑺中說,周敦頤“得圖于方士,得偈于釋心證,而后推墨附儒,借大易以申之,更為《太極圖說》”。認為此圖非易,為老、仙、釋淆亂之作?!短珮O圖說辨》中說:
太極圖者,并刃于河上公,傳自陳圖南,名為無極圖,乃方士修煉之術(shù), ……周茂叔得之更為太極圖說,則窮其本而反于老莊,可謂拾瓦礫而悟精蘊,但綴說于圖,合二途為一門,……又懼老氏非孔孟之正道,不可以傳來學,借大易以申其易,混二術(shù)而總冒以儒……。
清毛奇齡依據(jù):張南軒所說周濂溪之學始宗陳希夷,后從穆修、邵康節(jié)游,又嘗學于潤州鶴林寺僧壽涯;胡汲仲《大同論》所說河南程氏二子得周子之傳,周子之傳出北固 (潤州)竹林(鶴林)寺僧壽涯;胡雙湖一桂《啟蒙翼傳》所說胡武平、周茂叔同師潤州鶴林僧壽寺涯,其后武平傳其學于家,茂叔傳二程等說法。認為周敦頤的《太極圖》端緒于陳摶及僧壽涯,所謂“方士所傳,老僧所授”,周敦頤合二氏加以修飾,繪制出了《太極圖》。他在所撰《西河合集·太極圖說遺議》⑻中肯定周敦頤傳《太極圖》:
聞之漢上 (朱震)所進圖在高宗紹興甲寅,而親見其圖,而摩畫之,則在徽宗政和之丙申,……況其圖后注云:右太極圖周惇實,茂叔傳二程先生,其稱惇實,則在英宗以前,未經(jīng)避諱改名之際,其圖之最真最先已暸然矣。
以上所引述的這些,基本上都肯定周敦頤作了《圖》及《圖說》。而自宋以來,持異議者亦復不少,如宋陸九淵、清朱彝尊可為代表。如朱熹《答陸子靜書》 ⑼記載:
象山陸九淵書云:梭山兄謂《太極圖說》與《通書》不類,疑非周子所為 ……。
陸九淵最根本的理由是,《太極圖》及《太極圖說》在 “太極”之上又加“無極”,“太極”是儒家宇宙本原的術(shù)語,而“無極”乃道家宇宙本原的術(shù)語,周敦頤是儒家,他所著《通書》亦不言“無極”,故斷定《圖》與《說》非周之作。可是他又有所猶豫,接著說:
假令《太極圖說》是其所傳,或是少時所作,則作《通書》時,蓋已知其說之非矣。此言殆未可忽也。
及至清代,朱彝尊撰《太極圖授受考》,在該文的前部分也說:陳摶居華山,曾以《無極圖》刊諸石,相傳摶受之呂巖,巖受之鐘離權(quán),權(quán)得說于伯陽,伯陽聞其旨于河上公;周敦頤取而轉(zhuǎn)易之,更名《太極圖》,仍不沒《無極》之旨??墒窃谠撐暮蟛繀s又拐彎抹角懷疑周傳《太極圖》之說。他寫道:
山陽度正作元公 ⑽年表,書慶歷六年知虔州興國縣,程公珀假促南安,因與先生為友,令二丁師之,時明道年十五,伊川年十四,爾其后先生作《太極圖》,獨手授之,他莫得而聞焉??际悄暝赞D(zhuǎn)運使王逵薦移知彬縣,自是而后,二程子未聞與元公覿面,然則從何地手授乎?伊川撰《明道行狀》云:“先生為學,自十五六時聞汝南周茂叔論道,……未知其要,泛□于諸家,出入于老釋者幾十年,反求諸后得之”。繹其文,若似乎未受業(yè)于元公者,不然,何以求道未知其要,復出入于老、釋邪?
言外之意,即程顥并不曾受圖及說于周敦頤,由于程穎多年出入于老、釋,則圖及說可能為程顥所作,非周敦頤所作。
綜上所述,我認為潘興嗣、胡五峰等與周敦頤同時,而且關(guān)系較密切,朱熹根據(jù)他們的記述加以考訂,是比較可靠的。陸九淵、黃宗炎、朱彝尊等之所以有疵議,關(guān)鍵在于儒道相絀,出發(fā)于維護儒家尊嚴,千方百計要擺脫周敦頤開創(chuàng)的道學吸取了道家 “無極”之旨的說法;可是在事實面前,又只能無可奈何地游移其詞,甚至如黃宗炎在承認之后卻又痛斥這是“奉螟蛉為高曾”、“戴僭竊為君父⑾”,不免失之偏激。其實朱熹早就力辟關(guān)于周敦頤吸取道家“無極”為宇宙本原的說法。據(jù)《國史·周敦頤傳》所載《太極圖說》原文為“自無極而為太極”,朱熹覺察到這樣會過份抬高道家,有損儒家尊嚴,于是他在考訂《太極圖說》時,便刪去“自”、“為”,并且一再解釋“無極”乃是指“太極”的原始體性,無聲、無嗅、無形……。在《太極圖說解》中說:“非太極之外復有無極也”。其實,這都不過是“掩耳盜鈴”而已。
第 二 節(jié)
《太極圖》、《太極圖說》蘊義
據(jù)《周子全書》卷一記載,經(jīng)朱熹整理考訂后的周敦頤《太極圖說》,全文為:
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運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唯人也得其秀而為靈。形既生矣,神發(fā)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故圣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兇。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兇。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又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元脫脫撰《宋史 ·周敦頤傳》亦錄周敦頤《太極圖說》全文。與《周子全書》所錄《太極圖說》相校,則微有出入,“四時運焉”改作“四時行焉”,“唯人也得其秀而為靈”改作“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余盡同。
關(guān)于周敦頤《太極圖》,我所見到流傳下來的圖式,有好幾種。
(一)朱震向來高宗所進周敦頤《太極圖》。
朱震字子發(fā),荊門軍人,登政和進士第。胡安國薦于高宗。既至,高宗問以《易》、《春秋》之旨,他把考訂的周敦頤《太極圖》進給了高宗。據(jù)清代毛奇齡《太極圖說遺議》所抄錄朱震《易掛圖》上卷《太極圖》,其圖示:
自上而下,首圈為 “陰靜”。次圈為“坎離匡郭”圖。首、次圈表示自“無極而太極”?!翱搽x匡郭圖”外邊的一輪,左邊白表示“太極動而生陽”,右邊黑表示“動極而靜,靜而生陰”;第二輪黑白相錯,左黑右白,表示“靜極復動”;第三輪白黑相錯,左白右黑,表示“一動一靜,互為其根”。第三圈的“陽動”與五行相生聯(lián)在一起,表示太極生兩儀后,“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運行。從五行相生圖至首圈“陰靜”,就體現(xiàn)“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圖中下小圈,表示“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第四圈表示“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產(chǎn)生了人類。第五圈表示“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
(二)朱熹所考訂的周敦頤《太極圖》。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祖籍安徽婺源,出生于福建南劍尤溪縣,生于宋高宗建炎四年 (公元1130年),卒于宋寧宗慶元六年(公元1200年)。朱熹得程氏正傳,非常重視《太極圖》。他校訂周敦頤著作,《太極圖》便包括在內(nèi)?!端问贰ぶ祆鋫鳌份d,朱熹著有《太極圖解》?!吨茏尤珪分袖浿祆淇加喌膱D示為:
據(jù)《朱子圖解》,大意是:
(第一圈)○此所謂無極而太極也。所以動而陽、靜而陰之本體也……。(第二圈)此○之動而陽、靜而陰也。中 ○者,其本體也。左圈者,陽之動也,○之用所以行也。右圈者,陰之靜也,○之體所以立也……。(第三圈)此陽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也。者,陽之變也;者,陰之合也……。(第四圈)乾男坤女,以氣化者言也。各一其性,而男女一太極也……。(第五圈) ○萬物化生,以形化者言也。各一其性,而萬物一太極也?!恍?,右圈之為也;神,左圈之發(fā)也。五性之德也,善惡男女之分也,萬事萬物之象也。此天下之動,所以紛綸交錯,而吉兇悔吝,所由以生也。……是以一動一靜,各臻其極;而天下之故,常感通乎寂然不動之中。蓋中也,仁也,感也。所謂左圈也,○之用所以行也,正也,義也、寂也。所謂右圈也,○之體所以立也。中正仁義,渾然全體;而靜者常為主焉。則人○于是乎立,而天地日月,四時鬼神,有所不能違矣?!?
(三)黃宗炎《易學辨惑·太極圖說辨》所錄周茂叔《圖》。黃宗炎,明末清初人,黃宗義(梨州)之弟,字晦木,一字立溪,學者稱鷓鴣先生。學行與宗羲埒。在他所撰《易學辨惑·太極圖說辨》中,亦錄有周敦頤《太極圖》,與朱熹所考訂的《太極圖》相比較,兩者有所不同;即在《太極圖說辨》內(nèi),“辨曰”中之五行圖亦與黃宗炎所錄《周茂叔圖》有不同處。是本來有所不同,還是刻板者之誤? 姑錄之以供查考:
周茂叔圖 (自上而下,順而生人)
黃宗炎認為周敦頤得此圖于穆修,而其端緒則為陳摶《無極圖》。故在其辨說文中將此圖與《無極圖》兩下比較,作了一點辨別性質(zhì)的解說。扼要擇錄于下:
茂叔握方士之實,悟老氏之指,而蒙以大易之名, ……方士之訣,逆則成丹,茂叔之意,以為順而生人。太虛無有,有必本無,是為最上○,乃更“煉神還虛,復歸無極”之名,曰“無極而太極”。太虛之中,脈絡分辨,指之為理,是為次,乃更“取坎填離”之名,曰“陽動陰靜”。氣生于理,落為氣質(zhì)之性,是為又次之,乃更“五氣朝元”名,曰“五行各一性理”。氣既具而形質(zhì)呈,得其全靈者為人,人有男女,是為又次○,乃更“煉精化氣,煉氣化神”之名,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得其偏者蠢者為萬物,是為最下之○,乃更 “元牝之門”為“化生萬物”。就其義而詳繹之,又與方士乖矣。方士之元牝煉化,本屬兩層,其用功亦有次第,故作為二圖。茂叔之男女萬物,直至一氣所生,則無分先后,二圖之內(nèi),一為贅疣。方士之五氣朝元,言化氣化神之后,墮肢體,黜聰明,搜一身之五藏,悉守其神氣,然后能坎離交媾,火不炎上,水不潤下,而金丹圣胎成矣。茂叔于此二圖,先有條理而后有氣質(zhì),吾不知氣質(zhì)未露,條理安托,紊其先后,義亦背畔矣。方士之還虛歸無,又合于元牝,上下始終周旋無間,最上一圖與最下一圖,分而合,合而分,會之不可言一,離之不可言二,所以成長生妙。茂叔于此為天地化生之本,雖得老氏之正宗,而于此圖則未免牽強,又欲合以大易,則更不倫矣……。
(四)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在《思問錄外篇》中也對《太極圖》作了圖解。其中說:
繪太極圖,無已而繪一園圈爾,非有匡郭也。如繪珠之與繪環(huán)無以異,實則珠環(huán)懸殊矣。珠無中邊之別,太極雖虛而理氣充凝,亦無內(nèi)外虛實之異。從宋者說,竟作一園圈,圍二殊五行于中,悖矣。此理氣,遇方則方,遇園則園,或大或小,絪緼變化,初無定質(zhì),無已而以園寫之者,取其不滯而已。王充謂從遠觀火,但見其園,亦此理也。
又說:
圖有五重,從上而下,今以此圖首北趾南,順而懸之,從下而窺之,則陽東陰西,其位不易矣。動極而靜,靜極復動,所謂動極靜極者,言動靜乎,此太極也。 ……陽含靜德,故方動而靜;陰儲動能,故方靜而已動。故曰:動靜無端,待其極至而后大反,則有端矣。
我認為《太極圖》的構(gòu)圖有五重, (一)無極而太極;(二)陰靜陽動;(三)五氣順布;(四)順以生人;(五)化生萬物。
“無板”一詞,原出于道家:
知白守黑,復歸于無極。 (《老子·知其雄章》)
入無窮之門,以游無極之野《 (莊子·在宵篇)》
物之終始。初無極已。 (《列子·湯問夏革篇》)
無則無極。有則有盡。無極之外,復無無極。無盡之中復無無盡。無極復無無極,無盡復無無盡,是以知其無極無盡也,而不知其有極有盡也。 (仝上)
“無極”是道家所主張的宇宙本原。
“太極”一詞,原出于儒家?!渡袝ず榉丁罚骸拔┗首鳂O”、“皇建其有極”。《易·系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疤珮O”是儒家所認為的宇宙本原。
“無極而太極”,實際上是依據(jù)《道德經(jīng)》第四十二章所說“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而承認道家所說的“無極”是宇宙最原始的本原。
陰靜陽動,其真諦在于《太極圖說》中所說的 “一動一靜,互為其根”。這個提法亦原出于道家,《道德經(jīng)》:“玄牝之門,是為天地根”。
五氣順布,五氣指五行之氣。五行說原出于《尚書 ·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東漢《周易參同契》把一二三四五當作水火木金土的系數(shù),把五行分為三個五。即中央土為一五,表示天五生土;左邊火與木為一五,表示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右邊水與金為一五,表示天一生水,地四生金。三五終歸于下面的園圈,表示歸于一元。周敦頤據(jù)此改為“五氣順布”。
順以生人,即《太極圖說》中所說: “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說明“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其中“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原出于《易·系辭》?!抖Y記·禮運》稱人為“直行之秀氣”,《尚書·泰誓》稱人為“萬物之靈”。
萬物化生,即《太極圖說》中所說: “二氣交感,化生萬物”?!兑住は缔o》:“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兜赖陆?jīng)》:“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包涵了儒家與道家的思想。
周敦頤認為社會倫理道德仁義禮智信,是水火木金土五行之性所派生的,因此五常之德與自然的五行之性一樣,是絕對合理的、永恒的。正如朱熹在《語類》卷九十四中所說: “太極便是性,動靜陰陽是心,金木水火土是仁義禮智信,化生萬物是萬事”。又說:“太極只是個極好至善底道理?!茏铀^太極,是天地人物萬善至好的表德”。
總之,《太極圖》所講的是人同自然的關(guān)系、個人同社會的關(guān)系、社會倫理道德同自然的關(guān)系。在其宇宙生成論及社會倫理思想方面,明顯的是儒道雜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