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民俗的忌諱
泉州民俗中有關于忌諱的一類,下如西俗的忌十三號數(如十三日)等相同。昆種忌諱,多出自迷信。解放后,由于人民覺悟提高,沿有部分遺留下來,未盡根絕,有待于今后努力清除!可是在未全部清除之前,“入鄉問俗”,固亦不可不知,以免有賓主失歡之感。茲摘錄于下,供移風易俗者作研究參考。
翻魚:泉州為重點僑區,出國的華僑多,每遇出洋,親友有設筵送別,叫送順風,祝其順風行舟之意。在食此筵時,如遇全魚,魚的上面吃完,下面須用箸剔,切不可翻,以翻魚有復舟之忌。此風部分人猶存。
飛雞:泉俗結婚請客,宴席上如有全雞(即燉雞全只),即不動箸,跳過不食,謂其“鳳凰于飛”,稱為飛雞。后來改良一些,僅食雞肉,卻留雞頭、腳、翼以符于飛之義。此風現已無存,可以全食了。
六菜:親友小飲,或平居肴饌,最忌六菜。六菜者即六 肴菜。因過去死囚執刑前,獄官須備六 酒菜予刑犯痛飲,然后執刑,叫做“祀生”。而這六 菜,須任刑犯自已選擇,叫“講樣”。因此,俗忌之。此風猶部分人諱它。
避沖:華僑出洋,少則數年,多則數十年始歸。因此一抵家門,父母妻子不立即相見,先由嬸姆出面接待,俟其坐定,食甜湯后,才徐徐出而相會,俗謂“避沖“。此風在老輩中猶存之。
誤碎杯盤:泉俗婚姻壽慶,宴客賀喜,在筵席之間,切須謹慎,勿墜破杯盤碗盂,以此物為象征團圓,打破為不祥之兆,主人最忌。此風古舊家庭猶信之。
此外,尚有什么“喜沖喜”,“犯煞”等等,以其太涉迷信,在今日人民的覺悟下,已經自動消逝了,故不多贅。
《泉州報》1962年9月11日
泉州民俗“忌諱”拾零
泉州至今保留許多健康有益的傳統民俗:元宵鬧花燈、踩街;清明掃墓、踏青;端午賽龍舟、采蓮等等,無不帶有濃郁地方色彩。但民俗中難免也雜有糟粕,忌諱即其一,且多與死亡、不祥相聯系。有些早為老輩人所熟悉。如家常便飯或小酌忌“六菜”(晉江則忌“四菜”);為出洋親友“送順風”忌“翻魚”等。有些則鮮為人知,或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謹擇數例:
忌“箸插碗中”。泉州舊俗,人死入殮前,每于尸床前擺一碗米飯(飯須在露天煮成),另加一個鴨蛋,稱“枕頭飯”。飯中還要插上一雙筷子,以備亡魂享用。因此,平常就餐時如把筷子插于碗中,往往被迷信者視為不吉利。
忌“站著吃”。舊時,“居喪之奠,臚列豆籩,親賓饗胙,不諱醉飽。”曰吃“安位桌”,一般不設椅子而站著吃。記得孩提時,勿勿而食,每每遭大人的呵責。初不解,及長,方知此乃犯忌。
忌“誤碎杯盤”。婚喜壽慶,賓主歡宴,席間均須小心謹慎,切勿失手弄破杯盤碗碟。因杯盤之類圓形器皿寓意“團圓”和諧,打碎乃為不祥之兆,主人最忌。
忌“用紅筆寫信”。親朋知己、情人之間,飛鴻問候,互通情愫,咸忌用紅筆。這是因為,舊時死囚臨刑,照例于背上插一斬牌,這斬牌上的死囚名字,便是用朱(紅)筆寫成,故俗忌之。
忌“春節討債”。泉俗,春節最怕人上門討債。正月初一乃一歲之元日,據說如這天被人討債,會終年無“財氣”,雙方也會因此結怨。因而債權人多在除夕前幾天內和債務人了結債務,一般不會在初一“入門攻家”催迫。而債務人如實在無力償還,則只好“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忌“向喪家道喜”。在泉州,新春佳節,親朋好友,同學同事見面,總要互道一些“恭喜”。可是如果你到失去親人不久的家庭拜年,千萬不能說“恭喜”這類的話。個中原因,不言而喻!
上舉泉俗忌諱,雖大多屬無稽之談,但人們在交往中也不能不拘“小節”。筆者認為,只要不太為難,不妨“入鄉隨俗”。
泉州民間的禁忌習俗
舊時,泉州人在日常生活的諸多方面,為自己的行為方式設立一些限制,這就是民間的禁忌習俗。形成這種習俗的思想脈絡有三條:其一是出于對某種神秘文化力量的敬畏。似乎可以說,禁忌習俗是神秘文化的一種。其二,是由于對非常規經驗的省悟。盡管某些省悟近乎“荒誕”,人們還是“積習成俗”。其三,由于對“圣潔”的崇尚,并受習慣的影響,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才相沿成風的。
且由近的說起,先講過年禁忌。泉俗“開正”(元旦)不能動掃帚掃地,以免嚇跑財神;忌用針,以免引起“斷線”,影響家庭的團圓氣氛;不準吃稀飯,避“出門天下雨”之諱;不準摔破東西,以免傷了家庭和氣,萬一有小孩子摔破碗,大人趕快補充說句吉利話“打破碗,保平安”或“歲歲(摔摔)平安”。元宵節,是全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人們賞月時,忌用手指月,認為這是對“月娘”的不敬。大人每每告誡兒童說“用手指直指月娘,月娘會割你的耳朵。”(泉人尊稱“太陰”為月娘)。
在衣、食、住、行方面,也有一些禁忌。衣服忌反穿,因為反穿是家有喪事的表示。用餐時,不可將筷子豎插在米飯碗中,因凡人“壽終正寢”之后的“辭生”之祭才這樣做。還有番石榴不能上三界桌。如果你到海邊漁家去做客,用餐時,不能把碗及瓢覆置,吃魚不得反翻,忌“翻船”。也不能將筷子放在碗沿,這是“觸礁”與“擱淺”的暗示(吃完飯,筷子應平放在碗邊)。不論城鄉,均嚴禁浪費五谷,泉諺有云“糟蹋五谷會被雷公劈擊”,“吃完飯,碗里剩有飯粒,會麻面”。在居住方面,建屋之時,女人不得跨越“中脊梁”。居室置床,不能“擔梁”(即橫梁),認為這是不祥之兆。“起厝”選址時,應注意宮前祠堂后,居家不宜。出門忌遇上烏鴉灑下糞便,恐有意外事端發生。如遇上,出門人應立即返回家。
關于數字禁忌,不喜歡“4”這個數字,因泉州方言“四”與“死”音相諧。餐桌上菜忌6碗,因獄牢里“死犯”臨刑前以6碗菜“打牙祭”。送人禮物忌用單數,一定要雙數,取“成雙成對”的美意。忌九月娶親,泉州方言里“九”與“狗”音相諧,俗諺有云:“九月狗頭重,不是死‘某’(妻),就是死‘旺’(夫)。”泉人祀奇仕媽(即陳靖姑,或稱臨水夫人)為婦幼保護神,陳靖姑終年24歲,因此,女性忌于24歲那一年結婚。
關于紅白(婚喪)事的禁忌。嫁娶時,媒人把“生月”(年庚八字)送到家,這一天,如果家中有人走路不慎碰到石頭,這樁婚事便作罷。請女婿的宴席上,忌上“烏賊”(墨魚),避“混水摸魚”之嫌。喪事中,要在死者的尸體上置一面銅鏡,預防貓從尸體上跨越(或把貓關起來)。據說倘有貓兒跨越,因“磁性感應”,尸體會直立起來,嚇壞活人。居喪期間的人,不能去出席他人的婚事儀典,說是會“相沖”,彼此都不利。
關于生育上的禁忌。婦女生男育女的產房,外人一般都不能進入,否則可能會觸“霉頭”。禁期為一個月,故“產房”又稱“月內房”。一個月后,就叫做“斷產”,外人可以隨便進出。五月為惡月,忌生子。泉州方言里,“五”與“誤”音相諧,事多不和諧。孕婦忌看木偶戲,因木偶人的形象結構沒有屁股,倘若孕婦接觸木偶人,怕會引起胎兒有生理缺陷。
贈送他人禮物,忌用剪刀、扇子、手巾。因剪刀有“一刀兩斷”之諱。因扇子是夏用秋丟,有“不長久”之諱。俗諺有云:“送扇無相風。”因手巾的“巾”字,在泉州方言里與“根”音相諧,有“送巾斷根”之諱。
其他禁忌。忌藥店、棺材店、醫生對病家及顧客說“再來坐”之類的口語。忌拔腳毛。俗諺有云:“一支腳毛管三個鬼。”據說拔腳毛的人會怕鬼。舊時,泉人家多養蠶。但對蠶的量詞,不能稱“尾”,而應稱“仙”(或“身”)。因在泉州方言里,呼蠶為“娘”(比如稱桑葉為“娘子葉”),既然用“娘”字稱謂,在量詞上就不能叫“幾尾”。不然就是對娘的不敬。
以上所述,的帶指令性的禁忌。另外,還有一種是出于善心,約定俗成,形成公眾應遵循的生活規矩。比如:赴婚禮宴會,泉州有“風雞飛,風鰻起”之俗。即喜酒席上,當上雞與鰻這兩道菜時,客人應立即站立起來,表示要離席,這是善意地表示“菜豐酒足”了。這時候,主人主動地把“雞”或“鰻”這道菜撤走,留客人坐下來繼續吃喜宴。客隨主便,也照舊端起酒杯來賀喜,請把“全雞”、“全鰻”留給主人,祝賀這次婚宴辦得十分完滿。再比如婚后第十二天,新婚夫婦一同到岳家探親。俗語有云“十二返去”(另一說此處的十二,是指正月十二日)。如果是婚后的第十二天,就叫做“兩人返”,必須日暮始歸。泉諺有云:“暗暗摸,生唐埔(男孩)。”即應育男之兆。再比如“敬惜字紙”。舊時,泉州的街巷中,普設有“字紙亭”(磚砌的亭子,供燒字紙之用。亭子口上貼有“敬惜字紙”四個字額)。凡是在路上遇到字紙,要撿起來,送入“字紙亭”,不能漠然踐踏過去。任意踐踏寫有文字的紙張,不就是“斯文掃地”了嗎!?俗稱踐踏字紙,下輩子會當“青暝牛”(文盲)。敬惜字紙,就是敬重孔子公(民間認為漢字是孔子發明,實是倉頡造字)。這是感情因素起作用。這種善心的舉動,表示人們對創造文字的先賢的尊重,和對文盲的厭惡。
最后,人們可以考察一下禁忌習俗的性質淵源?我認為,有的禁忌習俗是前人為后人的行為指向,提供保安系統的參照數。有的禁忌習俗,是代表神明(俗諺有云:“舉頭三尺有神明。”)給犯禁者一種消極的制裁,或者說是一種應有的懲罰。有的禁忌習俗,純屬感情的驅動。為了防患于未然,尊重前人的人生經驗,但求能夠化險為夷,逢兇化吉,才作出“入鄉隨俗”的選擇,起到增強后人在人格上的自我保護意識。由此可見,民間的禁忌習俗,它的傳承性很強。但隨著不同時代的觀念更新,多數的禁忌習俗正在消失。這是歷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