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急事件后集體心理晤談法
緊急事件后集體心理晤談法(CISD),是國際上對遭受突發事件的群體進行心理危機干預的一種方法。進行CISD的最佳時間是在突發事件發生后的48~72小時之間。前面留出的48小時是給人身體自然的應對機制起作用。在48~72 小時之間,突發事件依然保持在人注重的中心,這時進行干預可以幫助人獲得對當時情況的清楚圖景(而非經過情感作用放大的圖景),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自己的身心反應,避免不良應對方式,減少突發事件產生的心理傷害;在重大災難中,通常在第3或第4周內實施。
集體心理晤談又稱“嚴重事件應激晤談”,即災難后通過集體交談、討論感受來減輕壓力、舒緩情緒,從而避免更嚴重的心理問題。
災難給人以強烈的心理刺激。災害造成的精神及行為障礙被稱為急性應激心理障礙,而此后遷延不愈的則稱作“創傷后應激障礙”。
在遭遇災難的人群中,約10%的人的心理會產生創傷后應激障礙,終身患病率達9%,其中女性人數多于男性。產生這種障礙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缺少社會支持,而集體心理晤談有助于緩解人們的心理創傷。
每個人都有需要分享和被接受的感覺,集體心理晤談最重要的原則是不批評他人,所有的人都傾聽、分享以及被接受。
實踐表明,CISD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心理干預方式。
1、CISD的目標
公開討論內心感受;支持和安慰;資源動員;幫助當事人在心理上(認知上和感情上)消化創傷體驗。
2、CISD的時限
災難發生后24-48小時之間是理想的干預時間,6周后效果甚微。正規CISD 通常由心理治療師或心理衛生專業人員指導,事件發生后24-48小時之間實施,指導者必需對小組治療有廣泛了解,指導者必需對急性應激反應綜合征有廣泛了解,在事件發生后24小時內不進行CISD。原則上,嚴重事件中涉及的所有人員都應該參加CISD。
CISD的標準程序分為6個步驟:
1、導入期(介紹期):組織者先自我介紹,小組成員彼此自我介紹,專家在這時會介紹活動的原則。
2、事實期:專家會讓每個人分享,在事件現場,當時發生這個情況,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做了什么,讓事情回放。
3、感受期:專家會讓每個人分享自己內心的感受。在這個階段,有的人會回避,因為這是一段非常痛苦的回憶。但還是要求每個人要談出來。
4、癥狀期:專家會讓每個人談論,明確每個人痛苦的癥狀是什么。比如有什么樣的生理反應(如心跳加快),什么樣的行為反應(如不能獨處)等。
5、輔導期(干預期):專家介紹應激反應模式,盡量說明成員經歷的應激反應是正常的,本質上不是醫療問題。并努力讓參加者確信他們的反應并不意味著有精神病理學意義。強調適應能力,討論積極的適應與應付方式。
6、總結期(再入期):問每個成員還想談什么,回答組員的問題,總結整個訪談的過程,及應付危機技巧,提供后續服務的保證。
整個過程需2-3小時(一個單元時間)。嚴重事件后數周內進行隨訪。
CISD的注意事項
(1)對那些處于抑郁狀態的人或以消極方式看待CISD的人,可能會給其他參加者添加負面影響。不宜進行CISD。
(2)鑒于CISD與特定的文化性建議相一致,有時文化儀式或宗教儀式可以替代CISD。
(3)對于急性悲傷的人,如家中親人去世者,并不適宜參加CISD。因為時機不好,可能會干擾其認知過程,引發精神障礙;如果參與CISD,受到高度創傷者可能為同一會談中的其它人帶來更具災難性的創傷。
(4)CISD是團體治療方法,一般不支持只在受害者中單次實施。
(5)晤談結束后,干預團隊要及時組織干預人員進行團隊晤談,緩解干預人員的壓力。
(6)不要強迫當事人敘述災難細節。
CISD作為一種早期的心理危機干預技術,也涉及個體的文化和社會生活背景等方面的影響。在危機干預實踐中發現,CISD非常有價值,為參加者提供了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的機會,分享了彼此的感受,避免了誤解,促進了創傷的恢復。
盡管由于對CISD的研究方法的不同以及研究涉及的災害類型不同,但對于創傷事件的受害者,尤其是二級受害者緩解心理痛苦,具有重要意義。
CISD作為一種早期干預技術,必須與心理危機干預的其他方法包括后續的心理服務加以整合,才能更好地為創傷事件的受害者提供幫助。
猝死:內發生的非創傷6小時性、不能預期的突然死亡(WHO定義)。因多數發生在癥狀出現1小時之內,而更多主張定義為發病后1小時死亡者為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