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觀察力家長應該怎么做?
˙鼓勵孩子親身體驗
˙陪孩子克服困難
˙提供孩子適度的環境
˙幫助孩子一起觀察
觀察(observation)是一種受思維影響的有意的、主動的和系統的知覺活動。觀察是有意知覺的高級形式。觀察前,要明確目的或任務,要進行知識準備、擬定觀察計劃;觀察時,觀察者要有正確的觀點作指導;仔細觀察對象,并做適當記錄;觀察后,進行整理和總結。可見,觀察不是消極地注視,而是伴有積極的思維活動的過程,是一種“思維的知覺”。由觀察所獲得的知覺映像比一般知覺的映像更鮮明、更細致、更完整。觀察在人類實踐活動各領域中,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是一切調查研究所必需的,也是直接認識事物和獲得有價值的第一手材料所必需的。
(二)觀察力
觀察力(observational ability)是構成智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有意識、有目的、有組織的知覺能力。它是在一般知覺能力的基礎上,當兒童心理活動的有意性達到一定水平時產生的高級知覺活動能力。它不只是單純知覺問題,而是包含著理解、思考,有目的、有計劃的知覺。它是人的多種感知覺的綜合。人的觀察力存在著個別差異,表現在類型、能動性、深刻性、反應性等方面的差異,如有人屬主動觀察型,有人屬被動觀察型等,這些差異與人的先天素質和后天實踐活動及培養都有密切關系。
(三)觀察力與感知覺的關系
如前所述,觀察力是一種“思維的知覺”,是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多種分析器協同活動的結果,是一種高級的視知覺活動能力。因此,觀察力的發展培養和感知覺能力的發展培養是密切相關的,感知覺過程本身有缺陷的人就不可能進行完整細致的觀察,例如盲人無法對花草的顏色、形狀進行觀察,而時空知覺有缺陷的人也無法準確地記錄事物發展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講,觀察力的培養是以感知覺發展為前提,感知覺水平越高,則觀察力發展的可能性就越高。當然,感知覺的發展和觀察力的培養都離不開個體的生活經驗和實踐能力。
二、培養觀察力的意義和目標
(一)觀察力對人的意義
著名科學家巴甫洛夫從長期的科學研究中總結出一條重要的經驗就是“觀察,觀察,再觀察”,充分肯定了觀察在科研活動中的重要性。
首先,觀察是人們認識世界的窗口,是獲得一切知識的門戶,是人類文化積累的一個重要途徑。一切科學實驗、科學的新發現、新規律,都是建立在周密、精確、系統的觀察基礎之上,人們通過觀察發現了季節變化的規律,發現了農作物的生長規律,發現了許多現實存在但尚未發掘的客觀規律。正因為有了觀察,物理學家牛頓才受到了蘋果落地的啟發提出了著名的萬有引力定律,推動了科學的發展。良好的觀察能使學生全面、深入的理解學習內容,提高學習效率,取得優異成績。因此,觀察是人們獲得知識提高認識的有效途徑。
其次,觀察是人們區分事物的一般特征,發現事物的本質特征,提出新問題,進行創造性的一個重要條件。例如化學家海華德正是由于觀察到天然橡膠中加入硫磺經過加熱后具有了彈性才發明了我們今天廣泛使用的硫化橡膠。
再次,良好的觀察力是進行各種實踐活動不可缺少的基本能力。良好的觀察力能使教師在教育活動中全面把握教學的各個環節,從學生的細小反應中覺察其心理奧秘,促使教育教學技巧的提高;能使研究人員看準研究領域的突破口,選準課題,較快地取得成果;能使企業家透過大量的商品信息,準確地預測市場,制定出最佳的生產計劃和推銷方案,使企業獲得高額利潤;能使政治家明察秋毫,從現象中看到本質,從不利中看到有利,分清主流與支流,站得高看得遠,掌握社會發展的脈搏。此外,醫生、工人、警察、演員、音樂家、美術家等都需要良好的觀察力。即使當一名運動員,良好的觀察力仍然是取得優異成績的必要條件。世界球王貝利在總結自己的足球生涯時說:“我踢球的最大特點是善于觀察。”
(二)觀察力的培養目標
培養觀察力是教育教學過程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發展個人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觀察力的培養目標應是培養出具有較強觀察能力的觀察者,其具體目標是:
(1)有強烈的求知探索精神,總是以不尋常的態度和方法去審視常人所不注意的事物。
(2)有明確具體的觀察目標,善于透過紛繁復雜的現象去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3)善于捕捉一瞬即逝的現象和變化過程。
(4)善于利用各種現代技術手段以彌補感官的不足。
(5)熟悉并運用各種數學統計方法,對觀察的結果進行科學的整理和分析。
(6)能客觀地將所觀察的結果與其它研究方法所取得的結果進行印證比較,消除各種人為誤差,對結果進行恰當的科學評價。以上目標需要觀察者在長期的實踐活動和訓練過程中努力培養才可達到。
案例分析
一天,伽利略坐在教室里,看到一盞燈懸掛在長繩子上。他正在注意這盞燈時,一個孩子走了過來,把燈點亮了。等孩子走后,燈還在來回擺動。這原是一件平常的事,千百年來都是這樣:懸掛在繩子上的物體是經常要擺動的。但伽利略卻感到好奇:“真奇怪!怎么每次擺動的時間都一樣?”他走上去故意推一下燈,再仔細觀察。開始燈擺動的幅度很大,后來逐漸變小,但擺動的幅度不論大小,所需要的時間都相同。為了肯定自己的觀察,伽利略一面數著自己的脈搏,一面觀察燈的擺動。真的,每次擺動所需的時間完全相同!回家后,伽利略找來兩根同樣長的繩索,每根繩子墜上一塊相同重量的鉛塊,然后分別將兩條繩頭系在房子的橫梁上,構成兩個鉛擺。再手拿兩個鉛擺,將一個拉倒垂直直線四手掌寬的位置;另一個拉到兩手掌寬的位置,同時松手。他和他的教父分別數了兩根繩索的來回次數,然后加以比較。結果發現,兩根繩索的起點大不相同,但在同樣的時間內擺動的次數卻是一樣的。就這樣,伽利略終于發現了自然的節奏原則——“等時性原理”。今天這個原理已經廣泛應用于時鐘計時,計算日食和推算星辰的運動等方面。
這個例子表明,好奇促進了伽利略對“燈擺”的觀察,加之他強烈求知的探索精神,總以不尋常的態度和方法去審視常人所不注意的事物等。可見,觀察在一定程度上受好奇所發動,觀察效率受好奇心所加強。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我們善于觀察一些習以為常的事情,善于問幾個為什么,也許我們也會有所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