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藍的工藝名,亦稱叫銅胎掐絲琺瑯,是我國傳統(tǒng)的工藝品之一。據(jù)記載,該琺瑯工藝是由古代的波斯人發(fā)明的,元代傳入我國,經(jīng)過我國歷代藝人們的專研,融合了我國的瓷器、銅器、漆器、織棉的傳統(tǒng)技法和表現(xiàn)形式,又注入了我們民族的審美意識,到了明代初期的宣德年間趨于成熟,景泰年間廣泛流行。由于初創(chuàng)時藍色使用最多,亦最名貴,故稱“景泰藍”。 景泰藍的制作工序分:制胎、掐絲、點藍、燒藍、磨平、鍍金等,其中最為復雜細致的工藝是掐絲和點藍的技術(shù)。 制胎。景泰藍的造型美觀首先取決于制胎,制胎使用延展性好的紫銅片,按預先設計好的圖紙下料,經(jīng)捶打、裁剪出不同的面料或切割成不同的圓形等,并用鐵錘敲打成所需要的各色各樣的銅胎。特殊造型和精品,從頭到腳完全要用手工制成,明、清還有鑄胎、剔胎、鉆胎等工藝。 掐絲。景泰藍制作好胎型后,掐絲是主要的制作工序。制作的方法是用鑷子將事先做好的柔軟,薄而細的并具有韌性的紫銅絲,按照設計好的圖案,用手掐(掰、彎)折疊翻卷成花紋。其工藝過程十分復雜的,制成各種紋樣,蘸上白芨或強糊貼在銅胎上,后經(jīng)燒焊、點藍、鎏金等工序完成。掐絲工藝技藝巧妙,全憑操作者的雙手和純熟的技藝,掐出妙趣橫生、神韻生動的畫面。 點藍。經(jīng)過掐絲工序后的胎體,再要燒焊、酸洗、平活、整絲等,方可進入點藍工序。點藍是把事先預備好的琺瑯釉料,依照圖案所標示的顏色,用銅絲錘制成的小鏟形工具(行話稱藍槍),一鏟鏟地填充入焊好的銅絲紋飾空隙中。 燒藍。是將整個胎體填滿色釉后,再拿到爐火溫大約攝氏800度的爐中烘燒,色釉由沙粒狀固體融化為液體,待冷卻后成為固著胎體上的絢麗的色釉。此時,色釉低于銅絲高度,所以得再填一次色釉,再經(jīng)燒結(jié),一般連續(xù)四五次,直到將紋樣內(nèi)填到與掐絲紋相平。 磨平。用粗砂石將釉面磨平,如釉面有凹下的洼坑再補點一次釉(行話叫“亮白”),經(jīng)燒熔后用細石磨去火亮,然后用黃石磨,如有不平之處,仍要用釉料補填燒好,最后炭磨,整體打磨細膩,所有的銅胎及細絲采用傳統(tǒng)的鎏金工藝。 景泰藍工藝的藝術(shù)特點可用形、紋、色、光四字來概括。一件精美的景泰藍器物,首先要有良好的造型,這取決于制胎;還要有優(yōu)美的裝飾紋樣,這取決于掐絲;華麗的色彩取決于釉料的配制,輝煌的光澤完成于打磨和鎏金。因此可以說景泰藍是具備了我國傳統(tǒng)工藝中造型、色彩、裝飾為一體的一種特殊的高檔的工藝品。明代至今景泰藍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了,多種工藝和顏色的制作都趨于完美,生產(chǎn)規(guī)模也有了更大的發(fā)展,但是人們還是習慣地稱為景泰藍,因為景泰藍已經(jīng)成為一種工藝美術(shù)品的名稱,而不是單指一種藍色了。 我們知道明初宣德年間,銅的冶煉和鑄造發(fā)展的非常的快,在某種程度上說,已經(jīng)達到了頂峰,著名的宣德爐便是當時的代表作。 宣德年間的景泰藍掐絲技術(shù)有很大的進步,其風格活潑豪放,圖案生動而不失雅致,紋飾以花卉為主,釉色以淺藍為地,有紅、黃、白、綠、寶藍及黃綠二色相間等,色調(diào)純正,溫潤晶瑩。器型有仿古的尊、觚和仿瓷器形體的器皿,品種有爐、瓶、盒、碗、盤、鼎、熏等等。制作胎型的物質(zhì)材料有金、銅兩種,胎型設計上的紋樣多為蕉葉、饕餮、獅子戲球和番蓮等。紋樣加工的方法可分為掐絲和鑿胎兩種。作品大多為宮廷所用,也有作寺廟里的祭器?,F(xiàn)在所能見到的景泰藍以宣德年間作品為最早。 一般大件的器物,銅胎渾厚,鍍金燦爛。故宮內(nèi)藏品多有款,如在器型的底足內(nèi)鑄有“大明宣德年制”、宣德年制“楷書體和篆字款識,與當時的漆器填金刻款、青花瓷器款以及“宣德爐”款相近似。 景泰皇帝是宣德皇帝的兒子,他生活在這樣的一個時代和環(huán)境里,從幼年起耳濡目染,對銅器就有了極大的興趣,而且懂得了許多有關的知識。景泰皇帝感到此時從制作工藝上已經(jīng)很難得有新的突破,為此他就在顏色上另辟蹊徑,開創(chuàng)了“景泰藍”制作的新紀元。由于謀劃施煞費苦心,所以,成功之后也就極為鐘愛,此時宮中所以的器具及裝飾一律使用“景泰藍”制品,種類之多,無法枚舉,此時景泰藍制品的技藝已經(jīng)相當成熟,風格渾厚古雅,器型從祭品發(fā)展到實用品。 這期間還創(chuàng)造出了許多新的色釉,僅藍釉就有銘藍、天藍、寶藍、透明狀的普藍、粉青、金色等,還有桃紅、磨綠、粉綠、淡綠,以及黃、白、紫等多種顏色。釉質(zhì)優(yōu)美沉著,尤其是藍釉,更有一種寶石般的美感,當時器物多以這種藍釉為底,創(chuàng)造了景泰年間以藍為主的風格。品種上,偏重向?qū)嵱梅矫孓D(zhuǎn)化,除了瓶、爐、盒、碗、盤、鼎、熏等品種外,還有花盆、炭盆、蠟臺等器,說明當時的制胎水平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并且有了樓臺、山水、人物、花鳥等描繪現(xiàn)實物象的題材,以及二龍戲珠、鳳等寓意性的題材。在裝飾的手法上,非常重視金工的處理,器物的頂、蓋、耳、足、邊線等部位,多用鏨胎技術(shù)裝點。這時期的制品,掐絲均勻規(guī)整,打磨光滑細膩,在工藝的質(zhì)量方面比宣德有了很大的提高。 明代嘉慶、萬歷時期的景泰藍,裝飾絢麗工整,釉色繁多,花紋繁縟,這和同一時期的瓷器走上繁縟風格是一致的,但和宣德、景泰時期相比較掐絲顯得潦草,組織松散,釉色透亮,色彩之間的反差強烈。同時,在這一歷史時期還出現(xiàn)了動物造型的新品種。 總起來說,明代景泰藍的琺瑯釉透明而有光澤,其中綠色的透亮度更優(yōu)于其它顏色,質(zhì)地有似玻璃,顏色好像油綠色的翠綠。其中紅色好比昌化雞血紅,紫色猶如深色的舊紫晶石,藍色如靛,白色似凝脂,淺綠色綠中發(fā)藍。絲胎都是黃銅,鍍金使用火鍍鎏金方法。器物的琺瑯由于提煉不純的緣故表面均有砂巖星星點點的凹坑,不規(guī)則的分布在琺瑯釉表面上。 到了清代初期,由于社會的安定與經(jīng)濟的繁榮昌盛,景泰藍在繼承明代的傳統(tǒng)上有所創(chuàng)新。清初設立了“琺瑯作”,康熙五十七年“造辦處”合作,制造各種御用器物,“琺瑯作”是其中之一。這時期制作的器物規(guī)模大、品種多,而且技巧精細,風格由粗礦向鮮明、華麗、清秀方面演變,制品更加結(jié)實、實用。 康熙年間景泰藍的生產(chǎn)漸盛,到了乾隆年間發(fā)展到了頂峰。但康熙和雍正二代傳世景泰藍數(shù)量甚少,這是什么原因呢? 清代雍正、乾隆時期,仿造“景泰年制”款的琺瑯制品很多,清宮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清檔》中記載:“雍正六年五月初五日,據(jù)圓明園來帖內(nèi)稱:本 月初四日,怡親王郎中海望呈進活計內(nèi)奉旨… …其仿景泰藍琺瑯瓶,花不好,欽此?!薄扒∪甓鲁跛娜铡O(jiān)胡世杰傳旨,多寶格內(nèi)著仿古樣款掐絲琺瑯一件、寶瓶一件、罐一件,俱要大明景泰陽文款,先畫樣呈覽,欽此?!坝纱吮砻饔赫?、乾隆年間重視仿造“景泰御前琺瑯”。“景泰御前琺瑯”為“景泰年制”款的掐絲琺瑯器中,除部分后世改款和仿造者外,多數(shù)是景泰時期改制的,因此才在明末清初獲得了此稱謂。 乾隆間的景泰藍工藝之精湛,色調(diào)之協(xié)調(diào),器皿式樣之豐富幾乎無所不包。色彩爭奇斗艷,變化無窮。其掐絲琺瑯的圖案中的枝蔓多用雙鉤掐絲。此時的琺瑯顏色,色料發(fā)滯而不透亮,其中以黃、白兩種色料較佳,黃色黃而發(fā)干,猶如煮熟的雞蛋黃,白色和硨磲石的顏色相同。其絲和胎多為紅銅,鍍金仍采用火鍍鎏金方法,增添看富麗堂皇和金碧輝煌的效果,達到了“圓潤堅實、金光燦爛”的境地。此時的景泰藍除了內(nèi)廷之外,北京、揚州、廣州、九江均有生產(chǎn)和發(fā)展。 乾隆皇帝嗜古,要求把古代青銅器等的造型運用到琺瑯制品中,仿古尊、鼎、觚等古代禮儀器物的造型圖案,多有所體。仿出的古器物均展現(xiàn)出琺瑯工藝的本色,有的是照舊樣仿制,有的是畫新樣制作,并在上面篆刻了“大明景泰年制”款。從宮內(nèi)的藏品中可以看出這類仿制品,其風格類似明代特點;畫樣新制作的藏品中,可看出為清代特點。 乾隆時期,景泰藍制品在皇宮內(nèi)處處可見。除繼承明代的制品外,還出現(xiàn)了犀、象、羊等造型。另外,還制作大至丈余的屏風,小到僅寸許軸頭,以及日用的桌、椅、床、楹聯(lián)、插瓶、筆架、酒具、硯匣等。清室貴族信奉佛教,因而景泰藍也多制作法器等,如在宮廷寶相樓、梵華樓陳設有鐫刻“大清乾隆壬寅年造”款的大型景泰藍佛塔。北京的雍和宮和碧云寺,也有許多于之想類似的法器。 這時期的胎型采用的材料分上、中、下三等,上等為金胎金絲,中等為銀胎銀絲,下等為銅胎銅絲。銅胎胎型 的重量與明代相似,器表釉料的砂眼明顯減少,掐絲、磨光、鎏金都很精美。在裝飾手法上,流行題詩、題名,并添加制作印章的圖形,這是借鑒傳統(tǒng)的書法繪畫的手法。景泰藍與漆、木等其他工藝品的結(jié)合,也始于乾隆年間,如紫檀、紅木器等家具中嵌入景泰藍,還有在景泰藍上用開光的形式嵌入珠寶,或嵌入彩繪板畫面等。這時候的景泰藍,既有構(gòu)成獨立工藝品的,又有作為鑲嵌用品的配件,變化無窮,應有盡有。 乾隆以后,景泰藍走向衰落,一直到清代晚期開始復蘇。其中景泰藍作為商品外銷大約是在道光年間,產(chǎn)地主要還是在北京,著名的作坊有“老天利”、“德成”等,其產(chǎn)品以效法乾隆時期為主,器胎厚重,琺瑯釉鮮明。掐絲亦多用雙鉤枝蔓,鎏金較厚,金光燦燦,刻款為楷書(趙體)“老天利制”四字方框,刀法熟練、生辣,就目前來說清末的老天利景泰藍亦是比較珍貴的藝術(shù)品。至民國間(約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老天利歇業(yè),市間有仿老天利款的景泰藍出現(xiàn),但用料和工藝與真品相差甚遠,底款系用鋼模沖壓,字面圓渾,無刀法可言,質(zhì)量較差。 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lián)軍侵入北京,海禁大開。兩年后,農(nóng)工商部創(chuàng)辦工藝局,設立了琺瑯等作坊,以求“運熟貨出洋”。這時的制品,打胎、燒藍、磨光等技術(shù)有所提高,但制作出的成品胎薄、釉薄、鎏金也薄,它的 已擴展到了全國各地。二十世紀初,北京景泰藍工藝品曾經(jīng)在美國的芝加哥世界博覽會上榮獲一等獎。 景泰藍收藏除了分別它的年代之外,在器型的選擇上以人件、動物件為首選,次之是爐、瓶,而爐、瓶造型奇特,以有“出戳”、“附件”者為佳,再次之是碗、碟、杯等,因為奇特之器型胎模的敲制,焊接工藝要求高,工序復雜,不可能大量生產(chǎn),而普通的杯、碗器型近代可沖床壓制,批量生產(chǎn)。景泰藍的掐絲是十分重要的環(huán)節(jié),要選擇掐絲細密,紋飾華麗,圖案清晰,主題分明或是仿青銅器的紋飾及雙勾的纏枝花卉紋等。 琺瑯釉的選擇,我們必須注意到歷史的原因,明代的琺瑯質(zhì)厚,色透,有較大較多的砂眼凹坑;清代初期至乾隆琺瑯的砂眼亦有,但比之明代已有明顯改進,琺瑯質(zhì)亦厚,不透、發(fā)滯。至清末、民國間琺瑯薄、稀,但砂眼幾乎消失。 火鍍鎏金的色彩,明代的金厚,金色泛紅;清代時金比明代薄,色泛黃,清末金范白;近代則采用電鍍方法,金色更薄,與前述大相徑庭。 明清時期的景泰藍由于種種原因(天災人禍)損壞很多,隨著收藏熱的興起,有些朋友吧目光放到景泰藍上面,這是非常明智的選擇。因為,明清時期景泰藍以其繁復精美的工藝和越來越少的存世量,其價格必將越來越上揚。景泰藍表面為琺瑯,怕撞擊,易破碎,能流傳至今的古物比之明代時期的官窯瓷器要少的多,其當時制作的成本比之明清官窯要高的多。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目前若能收藏明清的景泰藍,今后的投資回報一定不菲的。 現(xiàn)在景泰藍有仿制品,仿的主要是乾隆及以后的制品。我們須注意,景泰藍使用的主要顏料為琺瑯色料,偽造者為了降低成本往往不用琺瑯而用其它的色料代替。仿造的方法:先制成銅胎,再用銅絲掐成各種圖案,接著把顏料填入灼燒。藍色的用銀藍、硬藍與粉紅,深綠用銀綠、硬綠、銀藍和黑色四種顏色,淺綠用銀藍、銀綠、蛋青與地子綠;黃色是把銀黃研成細面,再把硬黃粉碎成米粒大小,摻和起來。燒成后開始鍍金,用火鍍的方法或電鍍后再火鍍。鍍玩后還要將表面的硬物磨掉,磨光時必須用細石而不能用炭,因為用炭則使表面的光澤太亮。各道工序都完畢后再在其表面涂杏干粥,讓它生銹,經(jīng)過十幾天后把表面的繡洗掉,再用胭脂油擦一遍,顏色的光澤程度則與舊器物相混淆,我們只要仔細留意的觀察便可一目了然。 此外,現(xiàn)在市場上的仿品景泰藍還有于上世紀五十至六十年代北京生產(chǎn)的、當時由外貿(mào)包銷出口的有比較大型的奇特圖案器型。該類仿品正因為器型奇特古樸,而且很少有相同的物品,經(jīng)半個世紀的風霜,外貿(mào)庫房塵埃堆積,似乎景泰藍表皮已經(jīng)形成了一層包漿,猛一看,極易勾人眼目,若旁邊還有幾個吹捧,編故事,則容易頭腦發(fā)昏受騙上當。然細審該類仿品多黃雜銅為胎,體輕胎薄,琺瑯質(zhì)過細,無有砂眼,色澤比之明清枯澀而無寶石光澤。 近年來新仿景泰藍之品,據(jù)說來自廣東一帶,制作者可謂精心策劃,精心設計,精心制作,精心銷售。其器型紋飾無一雷同。其胎骨厚重,多用電解銅失蠟澆鑄,隨后拼鑲裝配而成,造型古拙中見靈巧,皆仿清早、中期時物,掐絲亦細膩,仿制鎏金采用先電鍍在火鍍的方法,亦有程度,很有迷惑力。但此類仿品見得多了便會感到器型笨拙,其在沒有掐絲的露胎處,尚不夠平整有波浪感;紋飾掐絲唯顯生硬和匠氣;琺瑯質(zhì)過細無砂眼,且少天然礦物料,多以人造色料代之;金的色澤黃中見白亦薄,比之真品鎏金工藝相差很多。 至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新生產(chǎn)的景泰藍工藝品市場情況不佳,究其原因,很簡單,主要是工藝粗糙,大量生產(chǎn)和無序競爭。許多廠家的生產(chǎn)款式簡單,銅胎掐絲工藝被一次性的沖床壓制代替,只能作一般的裝飾和獎品。這些因素的存在造成了收藏價值慢慢失去,這是必然的。 說明:圖一:明初宣德款掐絲琺瑯纏枝花卉紋香爐 圖二:明景泰藍花鳥紋瓶 圖三:清銅胎掐絲琺瑯花卉紋蒜頭瓶 圖四:晚清景泰藍德成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