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26 14:50:18| 分類: 高考志愿 | 標簽: |字號大中小 訂閱
長久以來,人們對于高(初)中升學志愿的問題都持一種漫不經心的態度,大多數人都認為:關鍵是成績,只要分數高,就可以報更高層次的學校,就可以有更好的人生前程與發展。但我們認為,這是一種落后的個人發展觀。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確切地說是1998年)以后,現實環境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大學生全面地交費讀書、畢業后不再分配工作。也就是從過去的“兩包”(包學費、包分配)到現在的“兩自”(自費上學、自主擇業)。學生自費上學,畢業后自己到人才市場上求職。這時大學生就業的本質就是把人才作為商品拿到市場上去銷售。我們知道,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產品生產出來,并不是必然就能銷售出去。要實現商品的順利銷售,必須具備三個條件,其一,符合市場需要;其二,生產的商品是性價比最大(物美價廉)的、富有競爭力的;其三,適當的銷售策略。這就要求企業在生產之前就要考慮銷售的問題(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以銷定產),考慮自己生產什么才能有市場,怎樣才能生產出最有競爭力的產品,又怎樣實現銷售等等。應該說,這些觀念在產業市場上早已深入人心,但在人才市場上卻是春風不渡玉門關。
現在的求學者,有很多人在求學(人才生產)之前決策(填報升學志愿)時,沒有認真的籌劃過我要學什么,我將怎么學,我要在哪里學等等,才能確保自己將來順利地就業(人才銷售)和可持續發展。很多都是看分數能上什么學校,能上一本決不上二本,能上本科決不上專科。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考上大學再說。選擇學校時,先看地區,決不去西部,只到北京、上海、天津、南京等地去讀書。持這類觀念的求學者,不知你們想過沒有,你上大學是去干什么?你是去吃喝玩樂,還是去求學?是為了面子,還是為了將來順利就業,實現個人的可持續發展?如果是為了后者,那么只要能讓自己通過四年求學,以最小的成本將自己的職業競爭力最大限度地開發出來,為什么要非一本不上?或者非本科不上?或者非發達地方不去呢?
現實環境的變化令升學志愿的重要性得以根本性地提升,升學志愿從原來的事務性填報變成了事關我們個人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決策。因此,需要我們高度重視,提早行動!
目前來看,高考志愿決策與計劃經濟下的高考志愿填報有以下顯著區別:
1 對個人發展的影響不同
市場經濟下學生選擇學校與專業對其未來的個人發展有著重大影響。如果高考升學時專業及學校選擇失誤,學生可能在大學期間學無所成,畢業后就業困難。因此,高考志愿決策對學生未來的就業成敗起著重要的決定作用。
2 工作量不同
原來的志愿填報只需要根據分數選擇一所相應的學校就行了,至于專業可以忽略不計,最多是考慮一下自己的興趣愛好就行了。但高考志愿決策則在學業規劃理論的指導下提出了二元定位法,即先確定專業,然后根據專業來定位學校,看哪些學校在我們所定的專業上有辦學和就業的競爭優勢,這些學校從高分到低分都有,第二步才是等高考成績出來,在我們原來確定的范圍里根據成績來定位學校。
當然這里首先要確定專業,而確定專業方法是按照學業規劃原理首先要確定就業目標,根據就業目標來確定專業。而要確定就業目標,則需要完成大量的工作。這包括了認識自己的興趣愛好、職業潛能、身體外貌、社會關系等個人發展要素,另外還要認識職業的內涵包括職責、職權、利益等基本要素,認識專業與職業、專業與學校的關系,并研究分析未來人才市場的供求變化趨勢,以及自己的社會經濟環境、個人發展機遇等因素,經過大量地信息搜集等準備工作后,再對上述信息和情報進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的分析論證,最后來確定自己的就業目標。
讓我們緊跟時代的潮流,勇做時代的強者。高(初)中的畢業生們,我們應當怎樣面對時代的新潮呢?那就是在自己的升學志愿決策時,一定要充分準確的認識自己的職業興趣及發展稟賦,同時要考慮未來人才市場的變化趨勢,在此基礎上確定自己的職業(就業)目標,進而確定適合于自己發展的學業路線,也就是確定所學的專業、所要報考的學校。唯有如此,我們所學的才是我們有興趣的,能發展成為頂級人才的專業,我們所選的學校也將是求學成本最低的,也才能為實現自己人才性價比的最大化、將來順利就業奠定基礎。以上過程就是貫徹了學業規劃思想的升學志愿決策。(作者:張恒亮優譜學業規劃首席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