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圭禮東方”,玉圭是重要的禮器。玉圭上端呈等腰三角形,下端平直,為長方形,也有上端為圓形走。專體大小、形狀及紋飾的變化,其名稱也有所不同,在《古玉圖考》中,豐分鎮(zhèn)豐、琬圭、琰圭、緣圭、大圭、谷圭等。
玉圭最早出現在山東龍山文化,可能由石錛或石斧演變而來。據《周禮》記載為祭祀東方方位神的禮器,亦為等級爵位的標志“王執(zhí)鎮(zhèn)豐,公執(zhí)桓專、侯執(zhí)信專伯執(zhí)躬走”。龍山文化玉圭為長方條狀,上端穿孔洞,下端磨刃,走身兩面琢刻神人、神獸面和神鷹紋,反映龍山文化氏族圖騰信仰。
商代玉圭,扁長條形,方首鈍刃,通體磨光,有的刻有精細紋或繪朱色條帶,直至東周成為圭的定形樣式。故《說文》釋圭為:“瑞玉也,上圓下方,圭以封諸侯”。
臺灣故宮珍藏一件商代(有人認為屬龍山文化)玉圭,長30.5厘米,寬7.2厘米,厚1.05厘米,重60克,硬度6,密度2.92,通體細膩溫潤,為透閃石軟玉。
該玉圭兩面為牙黃泛灰色,有一面下半呈赭紅色刃部則近灰黑。底端有一圓孔,鉆孔周正光滑。圓孔以下兩面均有一紋飾相同的裝飾帶,以勾連弧紋抽象面紋。裝飾帶下有淺浮雕圖案,一面為有兩只大眼睛的抽象面紋,另一面為昂首鷙鷹。在一端側面上還雕琢一側面頭像,頭戴船形帽,蓄長發(fā),有一厘米大小。
乾隆皇帝非常喜歡此玉圭,并在圭上刻下詩句,甚至將其大印“古稀天子”和“五福五代”也刻在玉圭上。玉圭刃端應為上部,由于乾降當時沒弄清玉圭上下,因此詩印都刻倒了。
圭至漢代以后僅見于文獻記載,罕見實物。明清兩代依漢代式樣復制,皆為銳角頂、圭身細長,分素面、谷紋、海水江崖紋飾(見定陵出土玉圭)。清代乾隆時玉專名目繁多,均仿漢代形制。
玉圭按品級和禮儀場合劃分有:
大圭:天子執(zhí)握,上端銳角或插在衣帶間,又稱“廷”。以符合《禮》“天子晉廷”之制。
鎮(zhèn)圭:天子執(zhí)握,上端銳角飾四山紋,取安定四方之意。
信圭:侯爵執(zhí)握,上端呈鈍角,肩部兩角琢成直立人身狀,紋飾精細,取忠勇正直義。
躬圭:伯爵執(zhí)握,上端為圓形,紋樣粗獷,取恭順之義。
桓圭:公爵執(zhí)握,上端為方齊形,取桓楹架屋,棟梁柱石之意。琬圭:上端為圓形,圭身染色。天子派遣使臣所執(zhí)使臣持此信節(jié)執(zhí)行任務,被稱為“護送琬圭”。
琰圭:上端為銳角,取銳不可當之義。天子派使臣征討平叛時執(zhí)用,當作信物,有上方寶劍的作用。
更多玉器相關知識,點擊下方楊震華《古玉鑒定系列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