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在位22年(1403-1424),當時政局穩定,經濟發展,大大推動了制瓷工藝的進步,使其在繼承元瓷工藝的基礎上,又不斷有所創新。在我國的陶瓷工藝史上,此時的鮮紅釉、甜白釉和青花瓷器獨樹一幟,占有特殊的地位,稱為明、清兩代的典型,并廣泛影響后世。
明永樂鮮紅釉盤
明初,隨著手工業和城市經濟的迅速發展,對外貿易也日益繁榮。自永樂三年(1405年)始,三寶太監鄭和曾先后七次下西洋,足跡遠涉地中海、東非一帶,既向外推銷了精美的瓷器,又帶回制瓷所需的“蘇泥勃青”色料,為景德鎮燒制獨具特色的青花器皿提供了物質基礎。
明永樂青花竹石紋碗
由于頻繁的中外文化和貿易交流,這一時期的瓷器在造型和紋飾上,也受到西亞地區文化的影響。如永樂青花水注、無擋尊、花澆、臥壺、天球瓶等,就與古代波斯陶器的造型、紋飾具有很多相似之處。這種通商的影響不獨表現在瓷器上,在銅器、金銀器上也有表現。這一時期出現的部分異國造型和紋飾,反映了我國陶瓷史上中外交流的盛況。
明永樂青花阿拉伯文盤座
圖片來源于網絡、故宮博物院等;文章內容參考自網絡、書籍;若有侵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