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政協文史委研究員:韓鵬 李利
[摘要]:
先秦古籍《山海經》有“西周國”記載。但古籍作于虞末夏初,此時周人先祖后稷正在黃河下游治水稼墻,而不窋還沒任夏官,逆黃河逃奔“戎狄之間”,或周人在陜西岐山建立“西周國”“西伯國”的事還沒有發生。事實表明,早在堯、舜、禹時期,軒轅氏姬姓裔孫帝嚳、后稷就已在黃河下游西王母、黃帝居住的昆侖山、不周山一帶,建立了古莘國亳都和姞姓國。而后稷氏族“西周國”,正在昆侖山、不周山、姞姓國之地。后稷、不窋作為夏朝田正、農師,為夏朝國泰民安、太平盛世做出了巨大貢獻。夏王孔甲亂夏,導致不窋被迫離開中原。周太王建立“西伯國”后,通過吳太伯、周武王、周公幾代人努力,形成了自己的思想體系,最終實現了“歸中”“執中”的夙愿。
[關鍵詞]:
西周國 后稷 不周山 燕姞 夏王朝 不窋 中原
后稷在父祖傳承的黃河下游故土,繼承了炎帝開發農業的技術和職業,在鴻溝、四瀆流域創造了耕地種植,發展五谷,極大地推動了堯、舜、禹時期農業的發展。
一、后稷輔佐大禹治水稼墻、建功德于黃河下游。
帝嚳(俊)將帝位傳承給了長子帝摯,帝摯因能力不足,九年后禪讓給弟弟堯帝。故西漢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記載:“帝嚳娶陳鋒氏女,生放勛。娶娵訾氏女,生摯。帝嚳崩,而摯代立。帝摯立,不善,而弟放勛立,是為帝堯。”堯帝時期,把自己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了有虞氏舜,推舉舜為太宰,即執政官。
舜知人善任,大力選用推舉能人:命禹作司空,主平水土;命棄作后稷,主管農業;命契作司徒,主管五教;命皋陶管理五刑,等等。舜為執政官時,開創了政通人和的局面。堯帝通過長期考察,最后將帝位禪讓給了舜帝。舜帝稱帝后,命治水有功的大禹為太宰,即執政官,后又將帝位傳承給了大禹。
這一時期,周人的始祖周(姬)棄因擅長農業耕種,分別被堯、舜、禹三帝(王)任命為“農師”“田正”,主管農業發展。他教民耕稼,民皆有食,因貢獻突出被尊稱為“后稷”,從堯帝、舜帝,到大禹、夏啟時期,后稷氏一直擔任“田正”“農師”官職。
炎帝時期,發現了稻、黍、稷、麥、菽“五谷”,還制作了農具,教人們耕種和收割,人們尊稱他為“神農”。炎帝同族列(烈)山氏,因擅長種植農作物,為炎帝農神、谷神,稷官。直到戰國時期,列(烈)山氏仍在黃河下游的圃田一帶傳承,著名思想家列御寇就是居住圃田的炎帝同姓后裔。到了堯、舜、禹時期,因姬棄善于教民耕稼,后人稱他為“后稷”。
姜嫄孕育姬棄圖
這一時期,后稷輔佐大禹治水,并在黃河下游大禹修建的人工運河(鴻溝、汴渠)、四瀆(東江、南淮、西河、北濟)兩岸,開辟了大片良田,按時播植百谷,使舜、禹之時的中國之民有了充足的食物,進入了“洪水寧、天下平”,國泰民安的太平盛世。
據西漢經學家韓嬰《韓詩外傳·卷二》記載:“夫辟土殖谷者后稷也,決江疏河者禹也,聽獄執中者皋陶也。”[1]“皋陶”,也稱“大業”,為伯益之父,為當時的“三后(公)”之一。皋陶去世后,伯益(夷)被大禹推舉為帝(王)位的繼承人。據春秋末期宋人墨翟《墨子·章尚賢》記載:“德威維威,德明維明。乃名三后,恤功于民。伯夷降典,哲民維刑;禹平水土,名山川;稷隆播種,農殖嘉谷。三后成功,維假于民。”[2]“三后”,即居住黃河下游、大運河流域的皋陶之子伯夷(益)、大禹和后稷。
二、后稷姞妃居住黃河下游“燕姞”“南燕”之地。
帝嚳的元妃為有邰氏姜嫄,居住之地在上古時期黃河下游的“燕”,也稱“兗”、“奄”、“弇”、“偃(匽)”、“崦嵫”、“燕然”等。因為黃帝在開封大梁北部的中央宮室“胙土封氏”,有邰氏姜嫄居住“姞”姓封地,也稱“胙城”“燕姞”,后稱“南燕國”“燕縣”,在今河南延津縣東北四十五里處“城上”,即“有邰”。曾稱“匽國”,應為商代“偃”、西周“偃師”文化的發源地。
大梁、延津、燕縣圖
后稷與妃子姞繼承了母親姜嫄的“城上”“有邰”“胙城”“燕姞”之地。“燕姞”“南燕國”的西部,為新鄉輝縣共工氏居住的共工城。共工城的南部,為上古時期四方四瀆之一的“西河”。“西河”東岸的“南燕國”,也是共工氏怒觸“不周山”,導致洪水泛濫東南開封流域,澆灌堯、舜“中國”,顓頊“高陽”“空桑”之地。
據戰國時期魏國圃田(今河南鄭州東)人列御寇《列子·湯問》中有“共工氏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故天傾西北,日月辰星就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3]的明確記載。“共工氏”,指居住在開封古陳留西北方,即新鄉輝縣共工城的治水氏族。擔負著治理黃河下游、輝縣孟門南部,不周之山西部的“河”“西河”,與“浪蕩渠”“鴻溝”之水,調濟二水的流量的職責,以預防下游開封古陳留,即中國、空桑之地的洪水災害發生。
“不周山”,為上古時期昆侖山、中國,即開封古陳留的西北方之山。據西漢司馬遷《史記·律書》記載:“不周之風居西北,主殺生。”[4]先秦古籍《山海經·大荒西經》記載:“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有水曰寒暑之水。水西有濕山,水東有幕山。有禹攻共工國山。”[5]這個“西北”方位,既是以開封古陳留“天地之中”定位的西北方,也是以開封中央黃帝“中央之國”定位的西北方。說明“不周”山與輝縣“共工國山”同地,也是大禹以“息土”治理“四瀆”“鴻溝”的“昆侖山”西北之地。
黃河下游的鴻溝、汴渠,是大禹最早挖掘“昆侖山”“息土”,治理洪水,開辟的人工大運河,具有以水門分流“四瀆”之水流量,預防開封古陳留鴻溝、汴渠及下游洪災發生的調濟水流功能。據西漢劉安《淮南子·地形訓》記載:“禹乃以息土填洪水以為名山,掘昆侖虛以下地,中有增城九重”[6]。說明“昆侖”“息土”,與“洪水”泛濫的“共工國山”“不周之山”、鴻溝,同在上古時期中央黃帝居住的中央宮室、中國,即開封古陳留之地。
孟門、共頭、鄘、燕、莘國圖
黃河下游的“孟門”在河南輝縣,與“共頭山”“共工城”同地。后隨著河道南移,逐漸到了新鄉南部一帶。“共工氏”治水,也在新鄉與原陽交界地區。黃河下游、東北流向的河水,為大禹治理“四瀆”之一的“西河”,也是上古黃帝到大禹時期的中國西方之河。新鄉“西河”東岸的“不周之山”,也在堯、舜之時大禹、后稷、伯益治水的昆侖山西北之地,也與后稷姞妃居住的“西周國”“燕姞”同地。
據戰國時期思想家孟軻《孟子·滕文公章句下》記載:“當堯之時,水逆行泛濫于中國,蛇龍居之,民無所定,下者為巢,上者為營窟。書曰:'洚水警余。’洚水者,洪水也。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驅蛇龍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漢是也。”[7]“江、淮、河、漢”,即“四瀆”;此時的“河”為西河;“漢”與北濟同地。“泛濫于中國”之水,就是泛濫于“不周山”東南開封古陳留“中國”“空桑”的洪水。
西漢司馬遷《史記· 殷本紀》錄商湯《湯誥》也記載: “古禹、皋陶久勞于外, 其有功乎民, 民乃有安。 東為江, 北為濟, 西為河, 南為淮, 四瀆已修, 萬民乃有居。后稷降播,農殖百谷。三公咸有功于民,故后有立。”[8]可見,后稷與大禹、皋陶,為舜帝時期一起治水的“三公”;“四瀆”,也具有地理上“四方”的方向性定位。而“北為濟”,則代替了前述“四瀆”之地的“漢”水,說明最早的“漢水”便是“濟水”,也具有對應天象中天漢、星漢、河漢的原始“漢”文化之義。至于“西為河”,可以理解為上古時期堯、舜、禹“中國”西部的“河水”,也是西周之后“河水”“西河”向黃河中游山陜之地傳承的最早之水。
三、后稷姞妃國在黃河下游的冀州、天地之中。
以黃河為“宗”的“四瀆”之間,通過大禹開辟的鴻溝、汴渠,即人工大運河進行中樞調劑,在黃河下游起著中轉、分流洪水,預防水災,農業澆灌,水上運輸等重要作用。它是上古時期流經“四瀆”之間“中央”“中國”的大運河,故也稱“中央河”“中國河”。
開封古陳留正處于大運河流域的“中央土”“昆侖山”“天地之中”位置。“昆侖”的本義,就是混沌、太極、太一、北斗神黃帝、天地之中。三皇五帝在黃河下游的開封之地,最早創造和運用“道法自然”的太極歷法文化,開始了“天地人合一”理論與“天地人之中”實踐相結合的偉大創世進程,繼而又將這一文化傳承給了大禹。
大禹治水的黃河下游之地,也在“四瀆”和鴻溝、大運河流域的昆侖山、天地之中。而昆侖山、天地之中,正是伏羲劃分九州的中央之州——“冀州”“中冀”,也是三皇五帝共同居住、建都在“冀州”“中冀”的歷史和地理原因所在。故明末清初史地學家顧炎武《日知錄·惟彼陶唐有此冀方》認為:“古之天子常居冀州,后人因之,遂以冀州為中國之號”[9]。“冀州”也稱“中冀”,是上古“中土”“中州”“中國”“中原”的同義詞。
周人最早發源的“西周國”“不周山”,與黃河下游的河南原陽、延津同地。自古以來,便有后稷和元妃“姞”居住開封西北部“不周山”“燕姞”,即原陽、延津一帶的歷史、地理記載。直到清代,在張玉書、陳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學者所撰的《康熙字典》中,仍記載鄭國大夫石癸解釋“姞”曰:“吾聞姞吉人,后稷之元妃也。《注》燕姞,南燕姓。《晉語》黃帝之子,得姓者十四人,姞,其一也。”[10]
在黃帝諸子得姓的十四人中,有一個為“姞”姓。西周時期,黃帝“姞”姓裔孫伯鯈被封于“南燕”,常與西周王族“姬”姓通婚,也是堯、舜、禹時期的后稷姞妃之國所在地。故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也注釋:“姞,黃帝之后,百?(伯鯈)姓,后稷妃家也”[11]。南宋史學家鄭樵《通志·氏族略》也認同:“《史記》姞氏為后稷元妃。南燕、密須皆姞姓之國,后改為吉氏。”[12]說明后稷姞妃、“吉氏”源于南燕“姞姓之國”的“姞姓”。
至今在開封市博物館內,仍保存有西周末期“中(仲)姞鬲”一件,鬲頸內壁內壁環鑄六字為:“中姞乍羞鬲,華”,印證了黃帝時期在開封“中央宮室”“胙土封氏”之一的“姞”姓,以及后稷、姞妃之國,在戰國時期魏國大梁地區的存在。
開封文物中姞乍羞鬲圖
可知,后稷姞(吉)妃的“姞姓之國”,到了周代春秋時期也稱“南燕”。據《河南通志》記載:“南燕城在衛輝府胙城縣東龐固社,即春秋南燕國也,今并入延津縣。”[13]清代文獻學家蔣廷錫《清一統志》記載:“南燕故城在今衛輝府延津縣北故胙城東,縣志云,故址在縣東三十五里,俗呼為城上。”[14]“胙城”之“胙”,由黃帝“胙土封氏”和“姞”姓國而得名。“城上”之“城”,為黃河沖積形成的土阜“臺城”,也是帝嚳元妃、有邰氏姜嫄居住、后稷出生的“有邰(臺)”。
這說明,舜帝時期大禹、皋陶、后稷“三公”,所居住的開封古陳留“鳴條”“古莘國”“亳都”“姞姓之國”,本在黃河下游之地,而不是黃河中游之地;也說明“后稷”居住地,本在大禹治理“四瀆”“鴻溝”、辟土殖谷的開封古陳留地區。至今古鴻溝流域河南原陽、中牟、開封等地,仍保留著后稷時期種植稻子的歷史傳承。后稷也被尊奉為稷王(神)、田神、農神、耕神、谷神等。
可見,后稷“田正”農耕文化傳承的歷史厚重與久遠。所以,出自先秦詩人的《詩經·魯頌·閟宮》歌曰:“奄有下國,俾民稼穡。有稷有黍,有稻有秬。奄有下土,纘禹之緒。后稷之孫,實維大王。”[15] 故“奄”與昆侖山、天地之中西北部的“燕”“奄”“兗”“匽”“不周”“燕姞”同地,西周初期傳承到了魯國。(待續…)
【文獻來源】
[1] (漢)韓嬰 撰 許維遹 校釋:《韓詩外傳集釋》,中華書局出版社,1980.6。
[2]《諸子百家叢書:論衡、山海經、書經、抱樸子、管子、墨子、莊子、老子 列子、孔叢子 曾子全書 子思子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3。
[3]同[2]。
[4] (漢)司馬遷 撰 (宋)裴骃 集解(唐)司馬貞 索隱 (唐)張守節 正義 顧頡剛 領銜點校 趙生群 主持修訂:《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史記>》,中華書局,2014.8。
[5]同[2]。
[6] (漢)劉安 等編著 高誘 注:《淮南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9。
[7](戰國)孟軻(宋)朱熹 注:《孟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3。
[8]同[4]。
[9](清)顧炎武 著 陳垣 校注:《日知錄校注》,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8。
[10](清)張玉書 等:《康熙字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3.5。
[11](漢)許慎 著(宋)徐鉉 校:《說文解字》,中華書局,2013.7。
[12](宋)鄭樵 編:《通志》,中華書局,1987.1 。
[13](清)孫灝(清)顧棟高(清)田文鏡(清)王士俊:《河南通志(復印本)》,四庫館,1868.8。
[14](清)蔣廷錫 王安國:《大清一統志》,清道光9年[1849],康熙(復印本)。
[15]程俊英 蔣見元:《詩經(魯頌)注析》,中華書局,19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