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船業是從元代海運漕糧開始在上海興起的行業。隨著東南沿海貿易的恢復,以沙船為主體的航運業得到迅猛發展。上海號稱有“海船數千,梢水數萬”(明嘉靖《上海縣志》),成為沙船集聚地。沙船業促進了上海城市興起和經濟繁榮,并且孕育了早期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萌芽。1990年公布的上海市市標中,圖案中心揚帆出海的就是沙船,它象征著上海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港口城市。
清乾隆、嘉慶年間,上海匯聚沙船約3500艘,總運載量達25萬~30萬噸,有水手10余萬人,運輸能力強大,沙船擁有者均為上海及近地富商。
其中,乾隆年間以朱氏、嘉慶年間以郁、王、孫三姓稱首富。王文源、王文瑞兄弟開設“王利川船行”,擁有沙船百余艘,在小南門外建有王家碼頭。道光、咸豐年間是上海沙船業鼎盛時期,當時有史可查的沙船商號有30余家,其中最有名的有王永盛、郁森盛、沈義生、王公和、李久大、郭萬豐、經正記、蕭星記等。
隨著外國航運勢力大舉入侵。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入港外籍船舶44艘,噸位0.86萬噸; 道光二十九年133艘,5.25萬噸; 咸豐三年(1853年)437艘,15.72萬噸;咸豐八年已達754艘,24.26萬噸。外國商船不僅裝備和技術先進,而且有不平等條約庇護,構成了對沙船為主體的中國舊式航運業的嚴重威脅,“輪船暢行,華船利為外奪,以致沿海船商寥寥,船商生計頓蹙”(《劉坤一遺集》)。還有少數外國商船恣意擄截沙船等中國木船,掠劫貨物。
為使海運漕糧得到保證,咸豐六年(1856年)清政府作出了有利于沙船運輸的規定,即不準外國商船販運中國東北大豆,史稱“豆禁”。在“豆禁”保護下,上海地區沙船憑借承運漕糧的收入和相關的優惠待遇(低課稅等),得以維持經營,仍具有較強實力。然而同治元年(1862年)清政府為取悅西方列強,“以結其心而資其力”(同治《籌辦夷務始末》),聯合抵御太平軍,取消了“豆禁”。于是夾板洋船直赴牛莊等處裝運豆、油、餅等物資,北地貨價因之昂貴,南省銷路為其侵占。
同治八年,恭親王奏稱:“上海沙船從前極旺,一經洋商裝豆石,遂使數千只沙船盡行歇業,數百萬家資之船戶,亦為貧民,其舵工水手,更無生計”(同治《籌辦夷務始末》)。上海街頭時而可見淪為乞丐的原沙船水手。此時,上海地區沙船已由二三千艘銳減至不足四五百艘。一部分沙船商以“詭寄洋商”(將船所有權轉外商,以外國商船名義經商)方式勉強維持。也有部分沙船商(如朱家)投資于外國商船。以后隨著近代輪船的興起和沿海定期航班及不定期貨運的開設,沙船業更趨清淡。至20世紀初,上海地區沙船已不滿50艘,為火輪取代終成事實。極少數沙船沿用到上個世紀30年代,在淞滬會戰中毀于日軍炮火。
(摘自《南市區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