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在當今藝術品收藏市場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如何鑒定一件陶瓷,從古至今都不是一件易事。尤其是在當今復雜的藝術品市場環境之下,掌握陶瓷鑒賞的基本知識,顯得極為必要。
小編最近正在閱讀一套名為《中國陶瓷鑒定基礎》的書籍,感悟頗多。今天就結合這套書,帶領大家一起來解密陶瓷鑒定的一些基本準則和方法。
陶瓷鑒定主要從器型、胎土、彩料、紋飾、款識等五個方面,通過時空形意比對法進行綜合比對分析,從而判斷出陶瓷的真偽、年代、產地、窯口等信息。
陶瓷器型直觀地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人們的審美眼光與生活習慣,因此,對器型的判讀是鑒定環節中十分重要的一環。歷朝歷代陶瓷器都有其明顯的藝術風格特征,不同窯系或窯口燒制的陶瓷器器型有較大差異。
比如,宋朝時期器物的造型清雅雋秀,瓷瓶、瓷碗的底部逐漸由厚變薄,由平底向玉璧底、環形底、圈足發展。元朝時期的陶瓷器多厚重、沉穩,特別是日用器物,如碗、盤、瓶、罐等的體量都相對大許多。
節選自《中國陶瓷鑒定基礎》第二章第四節
胎土是陶瓷的骨架和基礎,因此它也是陶瓷鑒定的重要依據。一般來說,官窯產品的胎質細潔、質地堅硬、色澤白凈;民窯產品的胎質粗糙、疏松。黃河以北的北方瓷器胎土大多呈灰、黑色,含鐵量較高,而黃河以南的南方瓷器胎土多為白色。所以一眼望去,通過胎土的顏色大致可以推測地理方位。
節選自《中國陶瓷鑒定基礎》第四章第四節
陶瓷彩料又稱“陶瓷色料”,俗稱色料、色劑,其種類可分為釉上彩料和釉下彩料兩種。如有藏品可聯福羲國際李經理;壹叁壹肆,伍玖貳玖,柒柒壹。釉上彩料中各種彩料出現的時間也有差異,例如釉上藍彩和黑彩到清朝才有。釉下彩料中的釉里紅,是一種以金屬銅元素為呈色劑的彩料,由于銅離子穩定性較差,對溫度極為敏感,稍有偏差便難以燒出精美的釉里紅器。
節選自《中國陶瓷鑒定基礎》第十一章第四節
紋飾斷代也是陶瓷鑒定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因為陶瓷紋飾的題材和表現手法,以及所呈現出的藝術特征,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所處時代人們的審美觀念與流行的文化元素。
如元青花上的“三爪龍紋”、纏枝牡丹紋中的“葫蘆形葉片”、獨特的“變形蓮瓣紋”等;又如康熙早期的瓷繪圖案仍保留順治時期飄逸的風格,中期以后則受明末清初畫家的影響,構圖舒展,意境深遠,這些都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節選自《中國陶瓷鑒定基礎》第九章第四節
款識鑒定是陶瓷鑒定中的一個基本要素,其中重要的一點是要熟悉各個朝代官窯與民窯款識的書寫方法、筆跡特征、組合方式。
例如,明朝瓷器款識特征可概括為永樂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雜。成化時期的官窯款識“大明成化年制”,不是標準的楷書書寫方式;
此外,還出現了“天”字款識瓷器為成化皇帝御用,清乾隆時期還出現了“仿成化斗彩天字蓋罐”,受到后世爭相仿制。
節選自《中國陶瓷鑒定基礎》第十章第四節
陶瓷鑒定需要對器物進行全面、系統的觀察分析,這五個陶瓷鑒定基本準則,是建立在前人實踐經驗和理論知識之上的操作指南,對于各個歷史時期陶瓷鑒定都有實踐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