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記者斯諾曾經說過:'長征是當今時代無與倫比的一次史詩般的遠征。'在我們看來,長征只是歷史長河中充滿荊棘的一段路,而其實,老紅軍們在長征途中所遇到的困難險阻對他們而言都是生與死、血與火的真實經歷。
1935年9月份,紅軍在結束兩河口會議之后,開始分兩路向北出發。紅軍途經臘子口地帶時,遭國民政府魯大昌部新編十四師受命進行圍追堵截。國民政府妄圖在臘子口、岷州一帶進行阻擊,將當時已經人困馬乏的紅軍消滅。
此時的紅軍完全處于被動局勢,四面受敵,前有甘肅軍閥,后有卓尼藏族土司的兩萬武裝,周邊甚至還有從四川追擊過來的敵軍。這樣嚴峻的戰勢,相比起背水一戰還要窘迫。
背水一戰尚可渡水而退,而紅軍卻是無舟可渡、無路可退。這場戰役一旦失敗,紅軍不但無法拿下臘子口這個重要關口,還會面臨被敵人圍剿的局面以及無法實現中央北上抗戰的主張。正是如此,無論是從軍事上,亦或者是從政治角度出發,紅軍不得不攻破天險臘子口。
臘子口素有'天險'之稱,是岷山山脈的一個重要隘口。在藏語里,'臘子'代表著'陡峭'的含義,而'臘子口'最初是由'臘子庫'演變而來,意為'山腳的深谷'。臘子口也不負其名,不但擁有陡峭的山路,還有十分險要的地勢。
臘子口四周都是崇山峻嶺,兩個懸崖峭壁中間夾著一條狹窄的山溝,山溝一直向上延伸,中間有一道極其急促的河流通過,流水雖不沒頂,但無法徒涉。
隘口處的溪流上面跨有一座木橋,這樣一座懸跨于兩懸崖峭壁的木橋卻是通過臘子口的唯一一條通路。而走過木橋后卻是高聳入云、白雪皚皚的臘子山。
國民政府軍隊當時在岷縣地區一共設置了兩個師的武力,而在臘子口處也駐守了兩個營的兵,分別配置在隘口處的三角區地帶和隘口,妄圖通過天險臘子口來阻斷我們紅軍的出路,而不但如此,狡猾的敵軍還在木橋處及山崖四周也設置了交叉的火力網,可隨時增援。
紅一方面軍到達臘子口的時候,團長王開湘及政委楊成武等干部立即在臘子口處進行地形研究,試圖找到攻破這種僵局的方法。然而,這樣陡峭又險峻的地勢,讓眾人束手無策。
敵軍也對這樣險峻的地勢避而遠之,全部軍力都集中在橋頭碉堡等關口這樣的正面戰局。紅軍們再三思索下,唯有利用敵人布陣的這個弱點,試圖攀爬到峭壁之上,在峭壁之上居高臨下突襲。
不過,盡管峭壁并未設防,但是整座峭壁幾乎成九十度的仰角,又高達八十米,這樣又高又陡又滑的石壁,基本沒有人能夠攀登。情況特殊之下,為了集思廣益,團長立即召集所有官兵共同商議攀爬峭壁的方式,不過所有方法幾乎都存在各式各樣的漏洞和風險,全部都被否決了。
就當眾人都束手無策的時候,一位坐在角落里一直沒有開口的戰士發言了,他聲稱自己能夠攀爬峭壁。這是一位來自貴州山區的苗族小戰士,外號名為'云貴川'。'云貴川'出生在山區,為了養活生計,從小就得上山采藥和打柴。
對他來說,攀爬峭壁只是一件小事情,只需要用一根長長的竹竿,頂端捆綁一個掛鉤,勾住峭壁上的縫隙和樹根,順著竹竿一段一段地往上爬,三兩步就爬到了半山。而后他又借助石縫里新生的松樹根,一段又一段地往上爬,不久就到了山頂。
'云貴川'爬上崖頂使紅軍們看到了突圍的希望,眾人大喜,決定立即制定作戰計劃,當晚展開進攻。臘子口戰役非同小可,紅軍一軍軍長及政委、紅二師師長都親自到臘子口前沿陣地考察紅四團的攻擊部署,并在確定其可行性后,決定親自指揮戰斗,以軍擊炮連的方式支援紅四團。
敵軍沒有想到,就在他們自以為紅軍走投無路的時候,紅軍不但派出了正面作戰部隊,開始正面主攻,同時還已經開始派出偵查連及各作戰分隊作迂回部隊,開始通過'云貴川'在峭壁頂上放下來的繩索,攀爬到敵軍背面進行突襲,奪取木橋,猛攻隘口。
刻不容緩,迂回部隊從黃昏時分開始準備渡河。然而,紅軍很快就遇到了第一個困難,河流湍急,紅軍無法直接渡河,而馬匹
為了加快渡河速度,紅軍立即決定砍樹,制作兩根獨木橋搭在河床上。戰士們腳踩木頭,整個迂回部隊都過河后,'云貴川'迅速攀上陡崖,拋下特地提前制作好的繩索,讓隊友們順著繩索依次上攀。
迂回部隊準備進攻,全員一起開火,炮彈落入地陣,嚇得敵軍躲在碉堡里不敢出來。突擊隊員手持槍支,背插大刀,身上掛滿手榴彈,貓腰迅速向木橋移動。然而,狡猾的敵軍一直躲在碉堡中,一直到突擊隊員們接近橋頭,敵軍才開始回擊,丟出成捆成捆的手榴彈。
火星四濺,紅四團多次發起沖鋒,然而守軍的碉堡十分堅固,紅軍的正面進攻陷入了僵局,每當發起突擊,敵軍就往外投射手榴彈,最終直接導致紅軍的幾次沖鋒都沒辦法順利拔掉橋頭的火力點。
經過商議,紅軍們再次組成突擊隊伍,并分成兩路,一路開始出其不意地沿河岸崖壁摸到河下,伏游隱蔽到橋的另一頭,兩路分別從不同方向開始一起突擊,不停發火。
敵軍早已以為紅軍撤退回去
而就在此時,敵軍背后所倚山崖突現一道白光,這是我軍迂回部隊到位之后傳來的信號彈。迂回部隊們攀上懸崖后,發現無路可行,趴著向上攀才終于到達敵軍守軍上方的崖頂。
戰士們居高臨下,迅速將手榴彈捆綁成束,開始從高處往守軍沒有頂蓋的碉堡上投,炸得敵軍四處逃命,往碉堡外飛奔,而此時六連即守在碉堡外,戰士們一個個直接提著大刀,沖入敵群中,將敵人們砍得四處求饒。肉搏戰持續了兩個多小時,紅四團最后成功奪取了隘口。
敵軍見第一道防線已經突破,大驚之下立刻派兵往第二道防線奔去,意圖守住第二道防線。紅軍乘勝追擊,在一個小時的連續沖鋒下,最終擊破敵軍的第二道防線,最終成功占領臘子口。
敵軍潰敗,紅軍趁機追打數十里,一路上占領了三草灘一帶及敵軍的倉庫,共繳獲十萬斤糧食及兩千斤鹽,這也直接保障了紅軍的糧食供給,扭轉了紅軍當時人疲馬乏的局面。
紅軍受到岷縣一帶百姓們的夾道歡迎,這也直接鼓舞了整個部隊。臘子口戰役在長征史冊上有極高的評價,臘子口就像紅軍長征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關口,一旦臘子口戰役失敗,紅軍將不得不重回草地,而長征獲得的所有成就將前功盡棄。
不但軍事上受到嚴重打擊,就連政治上都將面臨不可挽回的局勢,這會直接導致我黨處于進退失據的境地。而紅軍戰士們以血肉之軀奪來的戰役勝利,不但打開了紅軍北上的道路,還復活了當時政治及軍事上的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