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觀臺,明清祭祀老子的廟宇,又名宗圣宮、宗圣觀、老子祠,位于西安市周至縣東南15公里樓觀鎮,地處秦嶺終南山北麓“樓觀臺國家森林公園”內。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春秋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約生活于公元前571 ~前471年。主張無為而治,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是中國古代影響深遠的哲學家、思想家和道家學派創始人,與后世莊子并稱老莊。
樓觀臺建置較早。傳周穆王曾游歷至此,建造宮室,名“樓觀宮”。春秋時,周大夫、函谷關令尹喜在此結草為樓,以觀天象,因名“草樓觀”;后老子西游入關,遂迎歸草樓。老子在此著《道德經》五千言,并在樓南高崗筑臺授經。又傳,秦始皇曾在樓南立廟,漢武帝在樓北建祠。史載,晉惠帝元康年間(291~299)在此廣植林木,并遷民300余戶維修守護;隋開皇初年曾大加修葺。唐武德二年(619)高祖李淵敕令增建殿宇,并賜地10余頃;武德七年(624)十月,李淵謁老子祠,改樓觀臺為宗圣宮,次年下詔:道先、儒次、佛后,遂大肆營建;玄宗時,以夜夢老子為名,改宗圣宮為宗圣觀,再次擴建,使其成為當時規模最大的皇家道觀和道教圣地。李唐以降,樓觀臺屢遭兵燹。宋、元、明、清多次重葺、修繕。清末,宗圣宮廢毀,唯說經臺(即老子祠)和樓觀上院尚存。
說經臺現有建筑部分為明建清修,總占地面積9241平方米,坐北向南,由三進院落組成。沿中軸線自南而北依次為山門、老山門、靈官殿、啟玄殿、救苦殿、后山門,兩側有碑廳、配殿、廂房等?,F存宋、元、明、清碑碣90余通(方),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鑄鐵獅1對,萬歷十一年(1583)鑄鐵香爐1座,清代道士塔(昆山律師衣缽塔)1 座,以及清代石獅和鐵鐘、磬、獅、爐等。1980~1983年,陜西省文物局撥付專款30余萬元,對碑廳、靈官殿進行維修,并在斗姆閣舊址遷建明城隍廟后殿五間(改稱藏經閣)。另于1980年代新建鐘樓、鼓樓及碑廊等。在東西約10公里范圍內,尚有宮觀、殿堂、池洞、墓葬等遺存40余處,形成簇擁樓觀臺的名勝游覽區。
說經臺老山門及碑廳,位于第一進院落。老山門,面闊、進深各一間,單檐歇山琉璃瓦頂,檐下飾彩畫。山門兩側為碑廳,面闊各三間,總六間,卷棚灰瓦頂,連山門合寬10.10 米。碑廳建于道光五年(1825),現藏碑碣70通(方),主要有宋元摹刻重刊的蘇靈芝行書“唐老君顯見碑”、歐陽詢隸書“大唐宗圣觀碑”等。碑廳前各有一小亭,均為六角攢尖頂,西亭內豎有元趙孟頫隸書“上善池”碑1通。
靈官殿,原為面闊一間,進深三間,硬山卷棚勾連搭灰瓦頂,占地面積54平方米;殿內梁架為三架梁,前帶單步梁,檐下施斗栱。2006年改為面闊三間,建筑形式則保持原樣。
樓觀臺啟玄殿。
啟玄殿,又名老君殿,系老子祠正殿,位于第二進院落。始建于唐武德二年(619),明萬歷年間(1573~1620)重修,清代葺繕。占地面積162平方米,坐北向南。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灰瓦頂,五架梁。前檐明、次間辟槅扇門、窗,山墻頂部施磚雕三踩斗栱和云龍圖案,外墻壁嵌有歷代碑碣10通( 方)。殿內中間置有老子泥塑像1尊。殿前兩側原有東西配殿,東為四子殿,西為太白殿。形制相同,均系清代建筑,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單檐硬山灰瓦頂,三架梁。兩座配殿于2011年改建為二層樓閣,上、下均為面闊十三間帶前廊,卷棚懸山勾連搭頂,建筑形式已完全改變。
第三進院落主體建筑為藏經閣,原建筑“斗姆閣”早年焚毀,1980年將縣城隍廟后殿整體遷建于此,改稱藏經閣。其面闊五間,進深四椽,單檐歇山灰瓦頂,檐下施斗栱與彩畫。內藏各種版本的《道德經》及其他道教文物。閣前兩側設有廂房,均為面闊七間,進深二椽,單檐硬山灰瓦頂。
唐老君顯見碑,北宋。青石質,圓首龜趺,通高2.90米,寬0.98米,厚0.34米。開元二十九年(741)立。蘇靈芝撰、書,行書,刊載唐玄宗夢老君顯靈后,在樓觀山中掘得老君玉像之事及所頒圣旨全文。原唐碑在河北易州,現碑為北宋天圣六年(1028)摹刻。碑陰附刻蘇軾記文。
大唐宗圣觀碑,元代。原唐碑已佚,現碑為元代重刊。青石質,圓首龜趺,通高3.75米,寬0.93米,厚0.37米。武德九年(626)款。碑文隸書,記載老子李耳至樓觀講經及后世道教在樓觀活動等事。歐陽詢撰序、書丹,陳叔達撰文。碑陰續刻天寶元年(742)頌文暨序,記載唐玄宗夢老君顯靈后,在樓觀山中掘得老君玉像之事及其頌辭。戴旋撰序,劉同舁撰頌,戴仍書丹。
尹尊師碑,元代。原唐碑已佚,現碑為元代重刊。青石質,螭首龜趺,通高4.50米,寬1.26米,厚0.23米。開元五年(717)款。員半千撰、書,記載尹文操生平、道行。碑陰有宋刻“天下第一福地”六字。
道經碑,元代。青石質,圓首方趺,通高3.00米,寬0.97米,厚0.33米。碑陽、陰兩面刊老子《道經》全文。碑陰下部附刻宋米芾書“第一山”三個大字,筆法遒勁。
德經碑,元代。青石質,圓首方趺,通高2.7米,寬1.0米,厚0.28米。碑陽、陰兩面刊老子《德經》全文。碑側附刻宋蘇軾游樓觀詩。
重修說經臺碑,元代。青石質,螭首龜趺,通高2.90米,寬0.85米,厚0.28米。至元甲申年(1284)立。碑文記載重修和擴建說經臺等事宜。李道謙撰文,李志宗書丹,孫德彧篆額。
道德經碑,元代。共2通,均通高3.30米,寬1.0米,厚0.33米。至元辛卯年(1291)立。高翿書丹,篆書刊老子《道德經》全文,附李道謙隸書跋文。
創建救苦殿碑,明代。青石質,圓首方趺,通高2.40米,寬0.87米,厚0.20米。萬歷三十四年(1606)立。碑文記載創建救苦殿事宜。武烈撰,鄧和德書。
1956年8月,陜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樓觀臺“為第一批陜西省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4月,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保護范圍。重點保護區為圍墻內所有古跡基址、碑石、石刻、古建筑等;一般保護區為東、西、北至圍墻,南至上善池南1米內;建設控制地帶為東至田峪河,西至塔峪口,北至南環路,南至煉丹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