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研究生學術能力的培養
肖 川 胡樂樂
一、研究生學術能力的概念界定
在英語中,根據詞源學的考證,最早出現在1549年的“學術”(academy)這個詞源自拉丁語中的“academia”一詞,而"academia”的詞源則是希臘語的“akadomeia”,意為古希臘著名哲學家柏拉圖及其弟子研究學問的小樹林,柏拉圖的講壇即設立在此小樹林中…。一般而言,“學術”指的是“有系統的、較專門的學問"。學術能力實際上就指專門對某一學問進行系統的哲理或理論研究的能力。這些能力不僅包括思辨的方面,而且還包括實踐的方面,還有感性的敏感力等方面。
1.問題的發現與提出的能力
問題是思維的起點。沒有問題,就不可能有探究問題的意識與動力。人類天生就具有很強的探究本能,對任何事物、事情、事理都有天然的與生俱來的好奇心。事實上,問題也是無處不在的,我們身處的周圍環境無時無刻不存在問題。至于學術領域,這樣的問題也到處都是,因為我們人類到目前為止還有很多沒有探究清楚或者還亟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況且學術問題是沒有窮盡的——一環套一環,大問題生小問題,小問題生更小的問題;小問題激發出大問題,大問題又互相聯系,從而生發出更大的問題;大小問題相互促進,構成了無窮無盡的問題鏈,
形成了宏大的問題域。
此外,僅發現了問題還遠遠不夠。問題發現了之后,緊接著就是問題的提出——提出問題,即發現的問題究竟是什么。這就需要運用理性概括出問題的實質。問題表面上看也許是很簡單的,但是在這些看似簡單的現象背后,所隱藏著的往往都不是細小的本質;只要我們敢于提出問題,那么沿著問題所指引的道路前進下去、探究起來,最終往往能夠得出非凡的結果。科學研究史上這樣的故事比比皆是;學術探究史上這樣的故事亦俯拾皆是。所謂以小見大,實質上就是指這個道理。
2.文獻的收集與整理的能力
文獻是深入探討學術的必要資源。資源占有量的多少與質的高低往往決定著學術質量的優劣。沒有足夠的、高質量的文獻作為學術研究的基礎,我們將做很多不必要的無用功;有足夠的文獻參考,我們就能夠將學術思維的觸角延伸到更遠的地方——偉大的物理學家牛頓說,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我們能夠看得更遠,其實就是這個道理。
文獻占有有兩項細致的工作:其一是文獻的收集,其二是文獻的整理。文獻的收集指查找文獻。這項工作看起來并不怎么重要,但事實上這卻是學術能力中一項不可小視的重要能力。文獻的收集需要很多技巧,否則,在浩如煙海的圖書館中費力費時卻找不到對自己的研究有任何幫助的文獻。所以,學術能力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方面就是文獻的收集。那些學術成就很高的學者,他們往往都有很強的文獻收集臺能力,能夠迅速、準確地找到適合自己的學術研究的必備文獻資料。現代社會資訊信息越來越豐富,特別是20世紀后半葉以來,隨著電子計算機和互聯網的出現,人類的知識呈現出大爆炸的局面,因此,文獻的收集對于從事學術研究而言,其重要性日漸彰顯。
僅占有文獻材料還是不夠的。這就需要我們對文獻進行歸類與整理。占有的文獻中,有的是基礎性的,有的是前沿性的;有的是拓展性的,有的是輔助性的;有的是理論性的,有的則是實踐性的;等等。高效率、準確地將這些資料分類整理,這是一項非常關鍵的工作。有些研究者占有了大量的寶貴的文獻,可是由于缺乏科學的文獻整理的能力,因此導致了文獻使用的不當。對于學術研究而言,文獻的整理是一項毫不亞于文獻搜集的重要工作。
3.概念的生成與厘定的能力
概念的生成是指從所發現和提出的問題之中形成核心概念的過程與結果(術語)。學術研究需要以概念為基石,因而概念之于學術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學術史上那些富有學識與取得卓越成績的大家們都是生成與建構概念的高手。這些大師們提出的概念是后人理解其深奧學理的門徑。這也就是為什么讀偉大的學者的學術著作非常艱難或晦澀的緣故,因為其中很多學術概念是他們自己的個人建構的成果,具有與眾不同的高明之處。因而,我們認為概念的生成是學術創造的不二法門之一。創造一套專屬于自己的獨特的學術概念,并在此基礎上建設自己的學術大廈,最終取得的學術業績將是無與倫比的。
當生成概念之后,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概念的厘定,即概念的概念化——對概念進行界定或闡釋。這樣一來,概念指涉的對象、包容的范圍與內含的意義就明晰化了。通過這一工作,不僅使學術研究的主體更加清晰自己的學術概念究竟指的是什么,而且還能夠讓讀者明白這些概念究竟指稱的是什么。在學術研究的過程中,有不少學者生成了很
多嶄新的概念,但是由于沒有做好細致的概念厘的工作,經不起嚴格的學理推敲,致使其學術大廈崩瓦解,功虧一簣。學術研究史上,這樣令人遺憾警醒的例子不勝枚舉。在當今這個浮躁與功利的代,不少學者喜歡造弄一些新詞,或者從國外舶來些概念,但事實上,這些人往往自己也不知道其所說的東西究竟是什么。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認為概的厘定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學術能力的緣由。
4.做出學術命題的能力
在邏輯學中,命題指“表達判斷的語言形式,系詞把主詞和賓詞聯系而成”;在數學或物理學-指“要進行某種說明的問題”;在社會科學中,“比概念更為上位的、運用一組概念而構成的一/f定概念鏈”。命題對學術研究而言是不可或缺的。果說問題與文獻是學術大廈的地基的話,那么概
和命題就是其鋼筋或者龍骨。
在問題的發現與提出、文獻的收集與整理、概的生成與厘定之后,做出學術命題就提上了日程。
以上述三項工作為前提,學術命題的做出就擁有了堅實的基礎。對于學術而言,僅有概念是不夠的。術需要由在概念的基礎上建構起來的命題的支撐并且,命題能夠將概念所不能言指的對象說明得更加清楚、指涉得更為明了。因此,命題之于學術重要價值與意義就是不證自明的。從命題出發,我們能夠進一步擴展學術的疆域,能夠將概念的力量伸至更廣闊的領域,從而充實、豐盈學術大廈,使之
更為堅實、更加輝煌。所謂做出命題的能力,其本質上就是指建構一組組為了將概念聯系起來成為一個整體的概念鏈的能力。這一能力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命題之于學術的價值就在于它能夠精煉、準確地表達深刻的思想。
5.設計研究過程的能力
設計研究過程,首先要設計研究的整體目標后就是研究的過程,再次就是研究的方法。這樣排列并不是說誰比誰重要——都很重要,而是為了方便論述起見才這樣。研究的目標與過程都自不待言。這里我們想要著力強調的是研究方法的選擇。對于任何一項學術研究而言,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方法都對研究的水平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研究方法作為指導學術研究的宏觀要旨,就像指南針或者羅盤一樣,能夠確保我們的研究進程的準確性。不同的研究領域需要不同的研究方法;不同的研究課題需要不同的研究方法;不同的研究對象、不同的研究主體、不同的研究背景等都需要不同的研究方法。因此,選擇適合的研究方法對于研究的科學性是尤為重要的。盲目使用研究方法會造成學術研究的事倍功半甚至失敗。
6.對學術前沿的敏感
研究若想有所創新,就需要對學術前沿動態保持密切的關注,培養自己的學術敏感性。這是學術能力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構成要素。我們的學術研究必須要具有創新性。要保持學術研究的創新性,這就需要我們始終保持對學術前沿信息、動態與趨勢的敏感,從而保障在進行選題與選擇參考資料時能夠至少不落伍,同時也能夠避免重復研究。對學術前沿的敏感性,這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極其重要的學術能力。
二、培養研究生學術能力的意義
1.形成學術洞察力
洞察力是指我們透徹覺知、理解與把握事物的能力。對于學術研究而言,洞察力是非常重要的一種能力。洞察力之高下,往往能夠決定我們對事物的質的規定性的認識程度。因此,重視洞察力的培養,能夠提高人的認識能力。
研究生的學習是不同于其他學習的一種以研究為學習過程的學習活動。這一類型的學習要求學習的主體——研究生——必須要具備研究的能力。在這些研究的能力中,洞察力扮演著一種至關重要的角色。那些學術成就非凡的學者往往不是憑借笨鳥先飛的勤奮,而是借助在學術研究過程中鍛煉起來的洞察力。洞察力能夠為我們提供一種審視事物、學理、學問的直覺,這種感覺能夠促進感知的主體迅速把握感知對象的特征、范疇與本質。對于研究生來說,洞察力的培養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我們的研究生教育不要培養書呆子或者先飛的笨鳥,我們要大力培養具有敏銳洞察力的研究型人才。具備較強洞察力的人往往是具有創新精神的人,因為洞察力能夠啟發智識,并且促生新思維、新認識、新方法,從而幫助主體走向創新大道。
上述六大部分研究生的學術能力能夠幫助研究生形成卓越不凡的洞察力——洞察力的建構與生成不是憑空而來的,它需要前提性條件,而六大學術能力就是形成洞察力的根基。我們倡導大力培養研究生的學術能力,其要旨就是要最終通過培養使我們的研究生具備較強的洞察力。惟有具有洞察力的研究生,才能夠在學術領域開拓出新的天地。那些抱著書本、守著成見、缺乏洞察力的研究生,很難進行高質量的、具有創新性的學術研究工作。因此,我們認為培養研究生的學術能力,其重要的價值之一就是能夠幫助研究生形成洞察力。
2.培養學術鑒賞力
鑒賞本意是指“對文物、藝術品等的鑒定和欣賞”…。在本文中,鑒賞意指“對學術問題、學術理論、學術方法論等的鑒定和欣賞”。對于學術研究而言,鑒賞力是一種極其重要的能力。它能夠幫助研究者敏銳地覺察到某些學術問題、學術理論、學術方法論的意義和價值之所在。學術鑒賞力能夠幫助我們形成內在的關于學術的獨特能力。
我們的研究生教育必須要自覺地培養研究生的學術鑒賞力。研究生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國家各條戰線、各個領域的研究性、創新性的專家,這些高層次的人才必須具有其他人所不具備的特殊能力。鑒賞力作為一種獨特的能力,對于學術人才的素質的提升具有重要價值。人才不是知識的罐子,也不是信息的儲存器,而應是在具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的基礎上同時具有鑒賞力的人。沒有學術鑒賞力的研究生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不合格的研究生。由于研究生教育的質的規定性就是要培養研究生的創新性,而創新性需要以學術鑒賞力為依托,因此我們的研究生教育,應該特別注意對研究生的學術鑒賞力的培養。
學術鑒賞力不是空中樓閣,它需要一定的基礎才能夠形成。學術鑒賞力作為重要的學術素養之一,是以基本的學術能力為基石的;同時,學術鑒賞力又能夠反過來促進基本的學術能力的培養。要大力培養研究生的學術鑒賞力,需要我們的研究生教育必須關注研究生的基本學術能力的培養,而前述六個方面為這一工作提供了可以依循的進路。
3.提高學術判斷力
判斷力是分析決斷的能力,即做出判斷的能力。判斷力是學術研究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種關鍵能力。作為高學歷、高學識、高層次的專門人才,研究生的學術判斷力是其學術生命指標的核心要素之一0
在學術領域,有諸多問題尚待我們進一步鉆研。一些傳統的學術見解仍然需要我們不斷反思、深化、發展。這就需要一種學術的判斷力,即這些問題或者已有的識見究竟是否還需要我們的進一步研究。沒有學術判斷力的人或者學術判斷力不強的人不可能對似乎定論了的觀點、知識、理論等提出挑戰。而那些具有良好的學術判斷力的人卻能夠從常識似的學術成見中通過反思找到開掘新理論的切人點。這就是具不具備學術判斷力的鮮明區別。此外,學術視野的開闊,也需要杰出的學術判斷力。那些學有成就的人往往能夠準確把握學術走向、趨勢,因為學術判斷力可以幫助他們認清學術的未來發展。因此,對于我們的研究生教育而言,學術判斷力的培養就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
學術判斷力需要學養的積累。學養的積累又需要基本的學術能力作為基石。因此培養研究生的學術能力的重要價值之一就是幫助研究生形成學術判斷力。學術判斷力形成之后,能夠幫助研究生準確到位地把握學術研究的發展趨向,從而對研究中所涉及的問題進行有效地研究,進而促進他們的研究質量的提高。
三、如何培養研究生的學術能力
1.廣泛閱讀,尤其是讀外國人編著的原版著作
法國著名社會學家皮埃爾·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曾說過:“沒有理論的具體研究是盲目的,而沒有具體研究的理論則是空洞的。”這就需要我們的研究生進行大量的學術閱讀,而閱讀也正是研究生的學術素養生成的一個必要途徑。沒有廣泛的閱讀,就不可能形成自己的觀點,更不可能提出自己的獨特理論,除非憑空臆想。對研究生而言,廣泛閱
讀學術著作以及期刊、網站文章是一種重要的儲備知識、啟發思維、習得方法論的途徑。在廣泛閱讀的過程中,研究生既能夠獲得知識與信心,又能夠獲得思維與方法論的潛移默化的影響,這些對于研究生的學術素養的形成是不可缺少的。
研究生的學術能力、學術素養集中體現在其撰寫的學術論文尤其是學位論文上。學術論文的特點是“論”:“論點”、“論據”和“結論”。學術論文總得探討并回答一個問題,包括這個問題是怎樣提出來的,它究竟是怎樣的一個問題,探討和解決這個問題有什么理論上或實踐上的意義。問題就是事物發展中影響其發展變化的變量之間的我們要去探索的某種關系,比如一個人的受教育程度與他的社會責任感之間有沒有關系,有著怎樣的關系,二者之間相關程度有多高。此外,對于論文研究中的某個或某些問題,它在歷史上是以怎樣的方式存在的;前人或同時代的人對此作了哪些研究,有哪些重要的文獻資料值得重視,都需要梳理清楚。要想把這些問題弄清楚,閱讀學術著作就是必不可少的。
我們認為,研究生應該多閱讀國外的學術類的著作和期刊雜志、專業網站上的學術類文章。因為國外的知識產權保護嚴格,在學術論著中很少有剽竊、抄襲之類的現象發生,并且創新性較強。更為重要的是,外國人的思維方式以及他們所采用的方法論與我國的區別很大,通過對他們的學術成果的閱讀,研究生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啟迪,并且可以及時了解國際學術動向。
2.勤寫論文,特別是選題要能以小見大的論文
論文寫作是培養、鍛煉、提高研究生的學術能力的重要途徑和根本目的。多寫學術論文不僅能夠促使研究生不斷尋找新的學術興趣點,占有學術資源與資料,與此同時還促使他們利用這樣的機會反思已有的學術成果,這對于他們以后的學術研究無疑是具有重要作用的。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倡導研究生應多寫學術論文,為以后的進一步深造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于研究生的論文寫作,一個需要注意的地方是選題不要太宏大,不要動輒就是什么什么的嬗變、某某的思想述要之類,而應從小問題切人,深入挖掘,從而以小見大,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來。由于研究生的學術經歷、人生閱歷和理論水平都還有限,因此建議最好不要選擇那些太過于理論化、思辨性太強、抽象性過高的論文選題。作為打基礎的研究生的學術能力的培養,是一項非常細致又不可一蹴而就的工作,需要從點滴小事做起,逐漸形成。對于寫論文而言,以小題目反映大問題是最佳的選擇。此外,論文的題目也要細心打磨、精煉概括,能夠讓人一眼就看出論文的所指所論。
3.重視思維模式與研究方法的訓練
方法論意識和方法論是做學問的核心要素。方法論的優劣與否,能夠直接決定一項學術研究的質量甚至是成敗。因此,我們在培養研究生的學術能力的過程中,一定要堅持把方法論的學習作為首要的方面。缺乏方法論或者方法論選擇不當,都會對學術研究產生消極的影響。
方法論的核心是思維模式與研究方法。顯而易見,囿于一種方法只會阻礙研究的進展。嘗試多種研究方法或者多種研究方法一起綜合使用,會對學術研究大有益處。對于研究生學術能力的培養而言,這一點尤其重要。學術研究能不能有創新,關鍵在于研究中所采用的思維模式與研究的方法是否對該研究有所助益。我們的研究生要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的素養和能力,那么方法論的學習就是一個不可回避的重大方面。廣泛涉獵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等諸多領域的研究方法,將對研究生的學術研究有所裨益。
總而言之,研究生學術能力的培養是一項系統且復雜的長期工作,既需要導師在教育教學時予以切實的重視,同時也需要研究生自覺地鍛煉自己的這方面的能力。事實上,要成為一名優秀的研究生,自身的學術能力培養是衡量研究生學術修養或素質的一個極為關鍵的要素。在研究生持續擴招的今天,研究生學術能力較低的問題已經凸顯出來。這是一個極其緊迫的不可回避的重大問題,我們應該認真對待,并且應該盡早著手,切實提高研究生的學術能力。
(原文載《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6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