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嘉賓:
引子:跟毛向輝先生通過網絡溝通,最終確定了采訪的時間,鑒于毛先生的時間表安排得很緊張,我們最后通過一個社會性軟件——skype,完成了整個采訪。整個采訪過程本身似乎就說明了Web2.0給我們帶來的便利。
一個客戶在wealink(www.wealink.com,一個提供在線社會性網絡服務平臺,通過信任關系拓展自己的社會性網絡)里這樣評價您:“毛向輝對整個中國Web2.0的推進有不可磨滅的作用,其中不僅僅是理論指導,并且給很多Web2.0的公司提供了創業資金支持。從整體來看,這些公司在未來均有廣闊的前景。這不能不說是因為毛向輝的眼光和理解所致。”說得非常貼切,您如何理解Web2.0?Web2.0風潮背后的理念是什么?
毛向輝:其實我理解的Web2.0不是一種風潮。可以講,它是一個歷史階段,到一定歷史階段之后的趨勢。Web2.0是這幾年互聯網上一些應用現象的大匯聚。人們只是給這種匯聚一個名稱,告訴人們這是一個新的現象。我們從詞法學上來講,總要給它一個新的定義,所以就有了Web2.0這個稱呼。
但是,我想它并不是我們所想的那種風潮,現在Web2.0已經被很多人異化了,就像我們說某個什么樣的信息化,某個什么樣的運動一樣,一旦去講這個運動,將與原來的初衷或本質有一定的偏離。所以要深入理解Web2.0,可能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對互聯網有比較深刻的理解,Web2.0也需要經歷不同的發展階段,包括技術方面的錘煉、積累,這是我們的一個理解。
至于它是什么樣的一些東西呢?可能我們從過去幾年的新事物或者是浮現的技術中看到了一些共性的東西,這些共性的東西被人們總結下來,展現出來,它就變得比較容易被別人理解。Web2.0和傳統的網絡應用不太一樣,傳統的網絡應用過于集中化,而且宣傳門戶的觀點比較嚴重。Web2.0這個新事物可能更偏重于分散化,而且可能更集中于讓這些服務分布在網絡上的各個角落,讓大家之間能夠串成鏈,給用戶提供一種服務的組合,而這種組合是輕量型的,不需要花很大的資金或人力去實現,它更多的是借助于創造這些服務的人對服務的理解和對技術的理解,以及他們能夠通過比較有效率的方法來實現這些服務,并且不斷地向前滾動。這是我對Web2.0的一種理解,所以說Web2.0確實是一個趨勢,我想我們拿趨勢去形容Web2.0可能更恰當一點。
現在,在我們的中小學里已經有很多Web2.0的應用例子,如podcasting、wiki、網絡書簽等,請您為中小學教師介紹一下Web2.0的核心特點,以便教師們能夠更好地理解Web2.0。
毛向輝:其實從Blog開始才算是Web2.0最重要的一個起點,因為從Blog開始,人們開始把他們的聲音、創造的事物以一種新的出版方式去和大家分享,其間,分享的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后來又出現了像wiki等社會性軟件,包括你提到的網絡文摘、書簽,都是通過一種分享的方式把自己已有的東西和外面這個世界、這些社會性的東西進行一種耦合,那你才會發現:哦?!原來別人還有和我一樣的想法。
所以這種社會性軟件是Web2.0里面非常重要的一個啟示,也就是說,我們必須要通過確認、分享,才能夠看到Web2.0的價值。
如果從教育的角度或教師的角度來講,可能對很多人是一個挑戰,你要學會去分享自己的東西。當然很多老師會說:“我每天都在課堂上分享,我也想寫文章去分享。”但是,今天我們所講的Web2.0上的分享精神,可能更把一些功利的思想放到后面,必須要先學會去分享,才能夠有機會去獲得。
整體來說,Web2.0的哲學就是分享,但是我們一定要通過技術創造一種平臺來實現這種分享,而不是告訴大家:“你要分享。”比如說,如果教師還是用傳統的方法去分享的話,那他就只能局限到一個小課堂里,局限在他的小圈子里,而不能真正地實現我們講的六度空間這么一種分享,或者是更大程度更大范圍的分享。Web2.0為我們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技術,很容易被普通人去應用。像我們今天采訪用的skype軟件,它本身就是免費的,可能在傳統意義上完成這樣的溝通,需要要花很多錢去支付通信費,可是現在我發現了很多很多事,越溝通得多,對我來說越合算,因為軟件本身是免費的,而我的寬帶費用又是固定的價格,如果我跟別人溝通得越多,單位成本就越低,這就變成了一種非常廉價的經濟模型。
人人都知道,社會成本在降低的同時,它的效率也在增加,如果我們能夠充分利用這種無邊界的技術,那么我們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創造我們教育學的一種經濟學價值。大家都知道,今天教育學中的經濟、成本和回報是比較不合理的,我們可以通過這些新的技術,以及Web2.0這樣一種模式,讓教育中間的學習、互動、分享更充分,并有一個更好的經濟學理論去支持。
您能再深入談談Web2.0的具體特征么?
毛向輝:Web2.0有七個特征很重要。
第一個特征是用戶的貢獻。如易趣、e-bay、淘寶網,本身平臺里面沒有內容,他們只是對用戶提供了服務,里面的內容價值完全來自于用戶的貢獻。所以易趣、淘寶也是Web2.0的體現,具有Web2.0的特征。
第二個特征叫做網絡效應,也就是說,如果沒有發揮每個用戶之間的關聯,那么這個工具只是一個單向的工具。如有些Blog,只有發布功能,沒有留言功能、checkback的功能、tag的功能,它就很難實現和外部的耦合,那就不可能實現網絡效應、大家之間對話的效應。過去的門戶網站大多采用編輯的方式,側重于內容的發布,而不強調讓用戶之間關聯起來,所以它就欠缺一種網絡效應。現在有很多公司或多或少地借鑒了一些2.0的特征,但是它不完全,這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的現狀。
第三個特征叫做長尾效應。長尾效應也非常容易理解,比如說,有些Blog的服務很善于利用市場的力量,有很多名人,但名人再多,能有一千萬、兩千萬名人么?不可能。最終的Blog的力量來自默默無聞的一些作者,他們去寫、去創作、去分享給周圍的人,他們同時又是Blog的閱讀者。這些人所帶來的效應會產生積分的結果,這些積分的結果比那些所謂的名人產生的結果、信息空間產生的效果還要大。所以,我們把這個叫做長尾(long tail)效應。
第四個特征叫做共同創作。即很多成果不是來自一個人的智慧,它可能是某一個人起頭,然后整個事情就會向前去創造一個疊加形態,再來個人,又可能去創造一個新的形態,他們共同以矢量的方向向前發展。最后內容是什么樣的,可能跟第一個人所創作的已經不大相同了,但是這個結果是相當好的。舉個例子,我們面對一個石頭,第一個人想把它雕塑成一個思想者,第二個人想把它雕塑成維納斯,可是等越來越多的人一起來雕的時候,可能它既不是思想者,也不是維納斯,它可能變成一個新的高超的藝術品,這是完全有可能的。Wikipedia(網絡百科全書)產生的就是這樣一個效應——共同創作。
第五個特征叫做去中心化,我們不再依賴少有的幾個門戶、幾個大的品牌的站點,而是有很多種類多樣的網絡服務,它把人們不同的選擇、特征愛好分布在網絡的各個角落里。去中心化才會形成一種網絡上的多樣性以及知識的社會性評價效應。因為大家都說一件事情好的話,那件事情倒不一定是真的好,它可能是被某些人炒作的,所以它失去了一種自我的多樣的公平評價的可能性。
第六個特征叫做混合創造。混合創造是說我可以把兩種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它會產生第三種事物。我們舉個例子,有個Web2.0的公司叫E都市(http://www.edushi.com),提供三維城市地圖的功能,并具有Web2.0的很多特征,讓用戶在地圖上去創作修改,提供圖片,提供實時的討論。最后地圖變成了一種圍繞地理信息的新的應用方式,甚至有人在這個地圖上創作出了新的不同地圖,比如說:城市的公共廁所地圖,城市的小偷分布地圖。它允許用戶產生一種新的創造力,我們叫做混合的一種創造性。
第七種叫做隱顯系統,就是emergence system,這種隱顯系統可能中文不太容易理解。它的客觀表達就是:當你去創造分享之后,如果你很開放的去接受互動的話,它會帶來很多意想不到的結果。這種可能性會把很多有價值的東西粘合在一起,像顯微鏡下面看到了很多事物,就是隱顯系統。
這就是這個系統的七大特征。我的理解,這七項里面哪怕只有突出的幾項,都可以變成一個非常好的Web2.0的一種服務,或者是你變成有這樣思維的一種人,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特征。
您以前說過技術對教育的“使能”作用,那么Web2.0是否會進入教育領域?如果肯定會進入的話,對推動教育信息化有怎樣的影響?
毛向輝:其實從教育信息化的角度來講,現在已經不光是一個所謂的信息化問題,而是讓大家學會怎么樣在已有的信息技術設施之上創造出更大的效率。相信很多地區已經有了良好的信息技術硬件環境,當然,有些地區還有數字鴻溝,這種鴻溝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是經濟狀況并不是很好,真正的信息技術還沒有到位;另一方面是大家對信息技術的理解,由于年齡、教育背景、對信息技術的恐懼等等各種問題。
那我們為什么說Web2.0對教育信息化很有意義呢?因為我們可以將它認為是一種平民之間的相互接觸、平等的互幫互助的一種方法,一種非常微觀的動力來激發人們。今天我用這樣的技術去寫自己的想法、心情、感受、經驗,然后與別人分享,并不需要去學會一個軟件;或者用50個學時去學會一種技術,然后再來思考它是用來干什么的,這兩個是完全不同的思路,所以我們今天很提倡用這樣微觀的、動態的變化,微觀的進步,或者是微觀的動作去鼓勵教師們,甚至是鼓勵所有的學習者、所有的學生,都能夠去利用信息工具,哪怕是每天做一個Blog,都能讓他們從中獲得信息技術或者是利用信息技術獲得這種分享的樂趣。這樣才會刺激他們進一步去學習更高級一點的技術、方法,而不是填鴨式地給他們灌輸很多工具、軟件、什么網絡的配置等等這些東西,讓他們感到有挫折感。
我想Web2.0可能會催生出education2.0,促使我們的教育有一個觀念的轉換,比如說充分發揮每一個學習者,學習者本身又是一個分享者,這樣一個微觀的動力,讓教育可以跨越到一個新的高度。所以說2.0本身已經變成了一個思想,它并不是說只有Web2.0,可能有很多很多的2.0,還有各種情形之下的2.0思想都可以用到不同的領域中去。關鍵是看大家是不是接受了這種2.0的一種觀念。
我想慢慢地會從小的群體,也就是金字塔的高端群體,我說這個高端,并不是說他們一定有多少天才,是說他們有一些早的感知,他們愿意把這些東西分享給別人,他們比較愿意將這種創造的東西分享出去,而不是鎖到自己的保險箱里。這種精神會幫我們用Web2.0的思想去改造我們的教育,才會產生一種新的催生力。
Blog在推動教師專業化發展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隨著Web2.0的發展,您認為還有哪些具有Web2.0特征的技術會繼續推進教師專業化發展?
毛向輝:我先講一下這些技術,我們先不要認為這些技術有多么先進,或者這些技術能改變一件事物本來的面目,其實這些技術需要我們適當地應用到合適的場合,才能去推進一件事。
教師的職業發展包括專業素質的培養,并不是要求他們立刻和某種技術關聯起來,因為他們需要思考:我是不是能夠用一些工具、方法,對我眼下的事情產生一種推動力,所以我覺得教師的專業素質發展或者是職業發展需要教師用一種定位的方法去學習,也就是基于項目的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
比如協作性的學習環境,教師們可以選擇像wiki、Blog,或者是網絡上的一種現成的軟件,哪怕是傳統的討論組都可以去實現。所以對他們來講,并不是說什么技術更重要,而是在他們實際的工作中,需要一種設計,這種設計必須抱著一種脫胎換骨的思想,他們能夠創造一種新的創造力,這些創造力可能來自老師的本身的積累,也來源于新的技術和工具。
首先,我非常鼓勵大家有一個Blog,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廣大教師很容易接受Blog,但還有很多老師沒有進入這個領域。我希望今天中國的教師能夠進入這個領域,并且可以利用Blog中的一些新的技術,像標簽(tag)的技術,他們有了tag之后,就可以到Blog的搜索引擎中找到更多和自己有共同興趣或難題的同行,他們可以找到問題的一些好的解決方案。也可以利用一些新的社會軟件,像使用豆瓣(http://www.douban.com)這樣的軟件,幫助學生建立讀書列表,使每個學生彼此分享自己讀書經驗。
今天我們有了Blog之后,還要學會很多新東西,比如說聚合,需要用聚合器去聚合更多的與某個主題相關的Blog,或者是用tag的方法用Blog搜索引擎,這些都幫助我們在Blog的基礎上更好地發展,挖掘我們潛在的一種動力,因為我們寫自己的Blog之后肯定會想:“還有哪些人跟我有一樣的想法,我喜歡讀哪些人的Blog上的內容,它能給我帶來一些幫助。”這都需要一些新技術。
另外,有一些社會性軟件像文摘、書簽、讀書列表等,這些協作性的項目管理工具,都可以幫助我們建立協作性的學習環境。所以,在Web2.0階段,更多的是教師自己去選擇適合自己的工具,而不是像傳統的指派式的方式,在Web2.0里并不是大家創立一個新的品牌,而是將自己已經有的工具結合起來,變成自己的一個產品包。每個產品包都有自己的個性,也許你喜歡用這個工具,也許你喜歡用那個工具,我們可以在各自不同的環境下用不同的工具組合,對你來講,只要有自己的個性,自己的特性就好。
就Web2.0的應用服務而言,您能大概介紹一些目前國外發展的現狀與趨勢嗎?哪些Web2.0應用值得推薦?
毛向輝:我想我們在了解國外情況的時候,大部分一線教師會有一個障礙,就是語言的問題,所以我在推薦工具時,還是應該考慮這個問題。我大概可以推薦一些工具,像美味書簽(http://del.icio.us/),雖然界面是英文,但是使用起來很簡單,現在美味書簽已經有了兩種層面,一個層面是私人層面,它可以幫你管理自己的書簽;還有一個就是公共層面,它可以幫你去分享你的書簽,跟所有和你有同樣興趣的人——你的同行、朋友、學生、指導老師,你的研究合作伙伴建立一個分享機制,這樣大家就有一種協同性,也就是說不是你強迫別人去接受,當他們對你感興趣的時候,就會到你的社會性的書簽里面來找對他們有價值的東西,這樣會建立一種基于信任的學習體系。
因為,我們平時很多信息來自我們信任的網絡。通過彼此整理好的社會性書簽,可以避免信息的過載。這種社會性的評價在美國非常多,比如說slashdot論壇(www.slashdot.com),它是基于技術社會性論壇,里面很多信息靠大家平等的評價浮現出來。也就是說,最有價值的信息才會浮現出來,因為大家都覺得它很有價值。它有很多這種好的評價機制,或者是評判的機制吧。能夠讓一些信息及時的送到你的桌面,而不會出現信息過載。
在國內,我比較推薦豆瓣這個社會性的讀書網絡,它把有價值的圖書通過大家的評價,推薦給不同的受眾,大家對它評價得越多,說明這個書受關注的程度越多,但是它是不是好書呢,又取決于大家對它評價的結果,起碼從兩個層面:哪種東西是比較流行的,或者比較受關注的可以獲得浮現;還有哪些信息對你來說有價值,這樣的信息也會浮現出來。同時它又是建立在一種社會信任的基礎之上的推薦,所以你很容易在這樣的一種網絡之中,知道哪些是我圈子的人,或者是我認識的人,我的朋友,以及對我來講我比較信任的人他們最近在讀什么書,他們對哪些書有好的評價,或者是哪些人和我的愛好比較接近。這種形式就可以變成我們社會性的過濾機制。
所以說,如果老師很善于用這些工具的話,可以更好地幫助我們在小環境之內建立一個非常科學的學習環境。現在在加拿大有一些非常領先的教育工作研究者,像Steven Downes(www.downes.ca),就開始用我剛才講的這種觀念,他們把學習叫做Learning2.0。他們推薦了很多社會性軟件,當然有些軟件用到本地可能需要做一些本地化的工作,像flicker,它是一個處理圖片的工具,可以讓人們把照片、感興趣的圖片分享給周圍的人。這樣你周圍就有一個小的群體分享你所創造的這種知識,他們獲得這些知識之后,一方面和你建立更加密切的關系,另一方面他也樂意將他的東西分享出來。在我們中文的環境之中,有很多創業者開始做類似的工具,像又拍網(www.yupoo.com),通過工具把自己的照片分享出來,這兩個軟件很像。另外像seehaha(www.seehaha.com)、土豆(www.tudou.com)這樣的網站也可以幫助老師把他們的聲音、視頻、圖像記錄下來,分享到他的信任網絡中間去,比如他的學生,他的同行。
對老師來講,我們今天該提倡的東西到底應該是什么呢?實際上,就是希望把人們的知識通過不同的方式呈現出來,這是知識的一種呈現方式。今天我們人人都變成一個創造者,一個作者,這就是我們真正講的learning2.0理念。它不但有分享的能力,還有創造的能力,還有可能共同協作去創造的能力。像wiki這種工具,是全球非常好的百科全書,從數量上來講,它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百科全書,參考書,它現在又推出了wikidictionary,就是wiki上的詞典,可以讓大家共同去編造詞典;還有wikinews,讓公眾去創造一些新聞。所以,如果老師能充分利用wiki這種工具的話,就可以鼓勵學生去創造出來一些意想不到的成果,因為這種意想不到的成果完全都是混合的成果。
您認為Web2.0在教育中發揮作用時,存在的主要障礙有哪些?
毛向輝:我覺得我們今天可能談Web2.0,或者叫Learning2.0、Education2.0還為時過早,這只是我的一種展望,但是我們不可以小瞧這個草根的力量。過去幾年我們看到了Blog在中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力,當然我覺得這些影響力還有一些泡沫在里面。它并沒有發揮出最大的價值。在教育中間也是這樣。我們今天不是在鼓吹Web2.0有多么好,而是說我們可以通過平等的人和人之間的一種關聯、傳遞、邀請及分享,讓這種精神能夠深入到各個教育環節中間去。如果是這樣一種過程,我覺得它是非常健康的一種過程。但是如果把Web2.0當成是一個口號,只是在那里說,那么就又變成了一個運動,可以說這是一個最大的障礙。
當我們還需要時間去慢慢接觸這種價值觀的時候,如果太過急躁地像以前的一些工程項目等一樣去做的話,得不到很好的結果。但是我覺得,我們可以適當地去推動,包括通過好的政策制定,使老師有更多的表達空間,支持學生有更多的自主空間,那我覺得這些障礙也會慢慢地消除掉。所以今天還有一個最大的障礙就是觀念的障礙。如果我們的教育工作者都能從觀念上學會去分享,那我相信對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會有一個很好的回報。
至于其他的一些障礙,我覺得在過去的教育當中本身存在一些障礙,不是通過Web2.0可以解決的,或是說不是通過哪些方法就能夠去實施2.0解決這樣的一個具體問題。比如教育方法、教育活動單一,這些問題就不是我們要在這里去講的,不是我們可以解決的問題,而是很多教育工作者大家共同來努力,一起協同起來,這種協同可以通過Web2.0的方法去不斷加深溝通。所以,我期待著我們共同去推動Web2.0上面的這些服務,推動它們成為我們教學中間一些常用的工具,那么很多過去看上去老大難的問題也許都可以迎刃而解。這是我的一個信心!
最后,請您對我們在教育中應用這些具有Web2.0特征的技術時,給予一些建議和希望?
毛向輝:以我自己的經驗為例吧,首先我覺得我自己一直是一個終身學習者,所以我希望我們的老師不要去擔心說哪一些技術我不懂,或者是我根本不會。從Web2.0的特征來講,它們具有最低的進入門檻,所以我希望大家可以每周或者是每一個月去嘗試一些新的工具,并且我們去選擇這些工具,把它變成我的日常工具。如果我們堅持去用的話,就會發現很多潛在的意想不到的效果。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精神財富或者是一個知識性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