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迫面世的昭陵絕世珍寶
1956年起《甲胄儀衛圖》《群侍圖》《獻馬圖》等昭陵各陪葬墓中的精美壁畫陸續“重見天日”并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日負盛名。也許沒有多少人知道眾多絕世壁畫重見天日的真正原因及其艱辛而帶著神秘色彩的發掘過程。
“發掘是被迫的”
埋葬著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是世界上目前所發現的最大規模的皇家陵園其陪葬墓級別之高也為我國之最。
眾所周知像昭陵陵園這樣高級別的墓葬群對其發掘是必須經過嚴格的逐級批準才能進行的。我國對此類墓葬一直是采取“靜態”保護不會輕易批準對其進行發掘。“昭陵陵園的發掘是始于‘大躍進’那個特殊年代的而發掘完全是被迫的。”在昭陵博物館工作30余年參與26座墓葬壁畫發掘保護工作的盧玉林(字介眉)回憶說大約在大躍進初期昭陵地區各公社大面積開墾荒山、興修水利設施埋藏于地下多年的墓葬也相繼被發現。文物保護工作者只好一邊呈報管理部門一邊積極進行搶救性發掘。
1972年昭陵博物館成立相繼建成昭陵出土文物、昭陵碑林、昭陵壁畫陳列室。
進入上世紀80年代后盜墓犯罪開始抬頭。當時所謂的發掘實際就是跟隨盜墓者的蹤跡進行緊急搶救保護。發掘人員搭帳篷住在山上在缺少通風設施和照明設備情況下每天在墓室中工作10個小時以上。
艱難搶救
1986年秋在昭陵九萯山之南的陵光村又發現一座古墓。盧玉林和同事們緊急趕往現場安營扎寨在墓地附近的窯洞中用3個月時間對墓室中的文物及壁畫進行了系統地發掘和保護。
日后聞名于世的《車馬送行圖》和《甲胄儀衛圖》在陪同墓主人沉睡了1300多年后從此向世人展示了它瑰麗的色彩與流暢線條。
盧玉林回憶說:“清理完盜洞后隊員們登著云梯下到十幾米深的墓室中。墓室里空氣稀薄氣味難聞。我們點著汽燈看到里面狼藉一片壁畫上附滿斑斑泥土。用手剝落土層后壁畫流暢而有力的線條漸漸顯露出來。興奮的我用水和刷子小心地清洗。當一個人物頭像被清理出來時它所傳達出的神韻一下把人震住了。”
20年后老人在講述當年的發掘過程時依然十分激動。“真是愛不釋手能見到如此精美的唐代真品很是幸運。白天我仔細揣摩、臨摹晚上翻閱史料印證……”盧玉林說臨摹時花的工夫很大色彩也是根據原色復原的。臨摹完成后工作人員將壁畫拿木板夾住然后小心地揭下來運送到博物館保藏。
經考證該墓主人是唐太宗第五女長樂公主貞觀七年下嫁孫沖。死亡時年僅23歲。在其墓道中發現的水平長4.1米的《車馬送行圖》是已出土的唐代壁畫中少有的精品。畫中有一種龍頭魚身名為“摩竭”的動物據說可以保護墓主人去西天。整幅畫用筆流暢有力以朱砂渲染的紅色尤為搶眼。與其同時出土的《甲胄儀衛圖》畫幅達10平方米。圖中6人穿毛皮甲袍著長筒尖頭黑靴均佩弓韜、長劍。面部表情細膩藝術造詣極高。
不解之謎
“現如今流傳下來的唐代卷軸畫已經十分稀少。而唐代工匠是怎樣繪畫的歷史遺留的文字資料實在太吝嗇讓我們難以想像和推測。只有通過研究先輩們遺留給我們的每幅珍貴遺跡才能確切地了解唐代匠人的藝術技巧。”盧玉林介紹說昭陵壁畫的地位還在于它的史料價值。后人可以通過對其研究了解到唐朝各年代的宗教、文化、禮儀、服飾以及等級制度變化。甚至從壁畫所傳遞出的“氣度”推測當年的繁盛程度。
此外關于昭陵壁畫的出處到現在仍然困擾著研究者。
按照推斷有資格在王室以及重臣墓穴中作畫的應該是宮廷級的畫家。但由于缺少同時代存世作品的參照加之古人在墓室中作畫忌諱署名的原因昭陵壁畫到底是大家所為還是出自民間藝人之手到現在都是個不解之謎。
難題與災禍
臨摹工作完成后用木板夾起的壁畫連同墻面的灰皮一起被工作人員揭下來運送到博物館保藏。由于脫離了原先的環境被異地保護的壁畫因為濕度的變化和氧化作用失去了固有的色彩。令文物保護工作者無奈的是目前還沒有一種成本低廉而有效的方法對壁畫進行保護。他們能做到的只能是在發掘時盡可能地臨摹出接近原樣的作品將壁畫中蘊涵的藝術價值最大限度地保存下來。
而保護的挫折除了來自于“天災”外更讓人心痛的則是“人禍”。
1994年11月25日昭陵發生了震驚全國的壁畫被盜案15幅出土的唐代壁畫被盜后來只追回了2幅真品給國家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不幸中的幸運是15幅失竊壁畫中竟有11幅為盧玉林復制在灰皮上的臨摹品!案件破獲后此事在當地雖被當做笑談廣為傳誦但盧玉林老人則更多的是在為壁畫的保護而擔心。
“昭陵壁畫在用筆上或雄健潑辣或遒勁樸實。在色彩上或明快簡潔精到入微。風格上既有浪漫主義情趣又有現實生活的寫照。脆弱的(壁畫)藝術再也經不起折騰了”。盧玉林說。
令人遺憾的凄涼
位于禮泉縣城東北22.5公里的昭陵依九萯山而建自貞觀十年冬首葬文德皇后到貞觀二十三年埋葬太宗李世民其陪葬墓多達190座。現已發掘的陪葬墓有37座而能夠“報上戶口”的三品以上官員墓葬有26座人們熟知的魏征、房玄齡、秦瓊、程咬金等就陪葬于此。
遺憾的是這些已經發掘的墓葬幾乎全是被盜墓者光顧過的。據說昭陵博物館建館初期曾門庭若市。但如今記者看到的情形卻是“門前冷落車馬稀”。著名的長樂公主陵墓的院前“鐵將軍”把門灰塵落滿門楣與其赫赫聲名極不相稱。管理員馮關鵬告訴記者:“來這里參觀的游客極少平均每天也不過十幾人。”
在昭陵的東南側是韋貴妃墓記者看到墓室兩側繪有宮女起舞的壁畫還依稀可見。還有表情各異呼之欲出的宦官形象肅穆的文臣勇猛的武士和一些方位星相圖。但因受潮脫落嚴重色彩已然黯淡。從管理員馮關鵬那里得知來這里參觀的游客數量與長樂公主墓一樣“凄涼”二字可概之。
燕德妃,十三歲即為秦王李世民妃。生越王李貞。燕氏拜冊封為賢妃,貞觀十八年改遷德妃,燕德妃,燕氏(墓志未載其名與字),涿郡昌平人,生于大業五年(公元609年),薨于咸亨二年七月二十七日(公元671年),享年63歲。葬于禮泉縣煙霞鄉東坪村,西北距昭陵約2公里。其墓葬前半部分早年夷沒遭盜掘,遂對墓葬后半部分空曠處稍事清理.收集壁畫資料數十幅,其中的屏畫實屬唐墓壁畫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先有昭陵青石墓志并蓋一方。在墓志這樣描述她的品性:“寵豐慈膝而弱不好弄(深受雙親寵愛而幼年不好玩耍),訓關師氏而幼有成德(受到良好教育而年少成就品德)。沉靜以幽閑縱體(體態沉靜、舉止幽閑),峻節與簡毅通方(節操高尚、處事變通)。纂組繢其妍心(擅長女紅),詩書文起婉袖(詩文俱加)。”
值得一提的是,燕氏的母親與武后的母親(楊達之女)乃是堂姐妹,故而燕氏、巢王妃楊氏(即李元吉之妻,楊師道從侄女)、武后俱為表親,可能在武則天貞觀十一年進入李世民后宮成為五品才人這件事上,頗有淵源,關系親近。燕太妃平常行為處世謙和溫恭,因此在高宗朝武后關系良好。高宗與武后對她非常尊敬,在京時常請她入宮聚會,平時其子越王李貞所受恩禮也在諸王之上;麟德三年,高宗泰山封禪,太妃次于武后而主持終獻,同武后一起以女性的身份參與了國家最高級別的祭祀大典,可謂榮寵已極。不僅如此,垂拱四年(公元688年),李貞起兵反武,失敗自殺,武則天并未因此而牽連燕妃墓葬。
燕妃墓后甬道南口西側 捧幕籬女侍圖
燕妃墓后室東壁北段 舞蹈圖
燕妃墓后室北壁東段 侍奉圖
李震墓第四過洞東壁 戲鴨圖(參觀時未看清楚,將震字看成了霞)
李震(617~665年),字景陽,李勃(徐懋功)子。麟德二年(665年),以梓州刺史卒于任上,年四十九歲。其時.李勘健在,預賜塋地,先葬夫人。李震僅居官四品,未得真正享有陪葬昭陵的榮典.而是“聽隨其母陪葬昭陵”,因而有“葬于陵舊塋”之說。其墓在李勃墓東側,即令昭陵博物館東墻外.1973年發掘清理。
李霞墓第三過洞東壁 嬉戲圖
李霞墓第四過洞東壁 提壺托盤女侍圖
安元壽(607~683年),字茂齡,西域安國胡人的后裔。東漢末年,其先祖入中原,后輾轉居姑臧(今甘肅武成)。其父安興貴、叔父安修仁均開國有功。武德四年(621年)十六歲即以勇武追隨李世民.入秦王府為右庫真。至高宗朝,居官右威衛將軍。水淳二年(683年)炳亡,年七十七歲,“特令陪葬昭陵”。其墓起冢像祁連山,在禮泉縣趙鎮新寨村東,北距昭陵約11公里,1973年發掘。
安元壽墓 持扇仕女圖
安元壽墓 拄杖給使圖
段簡壁墓 持扇仕女圖
段簡壁墓 二仕女圖
阿史那忠墓 高髻女侍圖
阿史那忠墓 捧包裹女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