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粹》圖版110為此像的正面全貌,圖釋在書中第234頁:“圓雕造像。高196.5厘米,灰石灰巖。據傳,像為1903年日人早崎梗吉出土于洛陽白馬寺中庭,原藏美國波士頓聚珍館,今藏波士頓美術館。菩薩結跏趺坐,作說法印。方頤,長頸,軀體修長。上穿短袖衫,下著長裙,覆擺呈兩重百褶形式,略外侈,批帛在腹前穿璧后反折于肘。花蔓冠似孔雀開屏,戴胸飾。這是一尊東魏前期安詳優美的巨型造像。”
關于此像在洛陽白馬寺出土,以及其早年流傳的具體情況,波士頓美術館語焉不詳。現在可以查證的情況是,石像被大名鼎鼎的哈佛大學藝術史教授、鑒賞家,登曼·羅斯收藏。1913年,由于波士頓美術館東方部主任,日本人岡倉天心的去世,羅斯將石像捐贈給博物館,作為對岡倉的紀念。早崎是岡倉的學生兼助手。細究上個世紀初中國文物的外流歷史,這是讓中國人有切膚之痛的兩個人。檢索日文資料,查到日本仏教蕓術學會編『仏教蕓術』雑誌1973年2月號新野巖男撰有「岡倉天心、早崎梗吉と洛陽白馬寺」一文。文章的概要顯示,作者正是以白馬寺出土的這尊菩薩坐像展開論題研究的。 此像清眉秀目,雙肩瘦削,腰肢纖細,體現了平城遷洛以后,在北魏士大夫中日漸流行的,受南朝世風影響的審美和情趣。比較顯而易見的是,他和鞏縣石窟造像的關系密不可分。以鞏縣第一窟中那幾尊絕美的菩薩像和他比較,除了著裝上別無二致,雕鑿的風格、表現的手法,更是如出一轍。這正是景明(北魏宣武帝元恪年號(500年正月-504年正月)是北魏的君主魏宣武帝元恪的第一個年號,共計4年。)以后在洛陽地區最為流行的風格和樣式,雖然技藝日臻成熟和完美,卻隨著北魏王朝的覆滅而曇花一現。日本人最早定其為北魏石造像,但波士頓美術館最終斷為東魏,其中或許還有一些不為我們所知的旁證吧。
鞏縣石窟第一窟菩薩像
鞏縣石窟第一窟外壁小龕
(注:鞏縣石窟 位于鞏義市東北9公里大力山下。初建于北魏景明年間(500—503),東魏、西魏、北齊、隋、唐、宋各代相繼鑿窟造像,形成石窟群。坐北向南,現存洞窟5個、千佛龕1個、摩崖造像3尊、摩崖造像龕225個、碑刻題記256方、佛像7743尊。石窟多呈方形,窟中有中心方柱,方柱四周鑿龕造像,龕內均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薩,窟頂浮雕平棋,以第5窟藻井浮雕最為精美。禮佛圖、飛天、神獸、佛教故事等是現存較完整的北魏浮雕造像,18幅“帝后禮佛圖”浮雕為全國現存石窟中所僅有。其中最精美的第1窟和第4窟“帝后禮佛圖”構圖簡練生動,刻工細膩,儀態雍雅的貴族和身體矮小的侍從形象形成了尊卑鮮明的對照,是中國石窟浮雕藝術中罕見的精品。鞏縣石窟造像風格一改北魏早期深目高鼻、秀骨清風的特點,而是面貌方圓、表情恬靜、衣紋簡潔,表現了石刻造像藝術的演進過程。1982年2月23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