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宋).(有待進一步考證) 木雕彩繪觀音立像
豐肌勝艷骨菩薩似宮娃
(部分文字來自第三方網絡)
雕像年代將請國家文博單位權威專家進一步考證!
為什么一件古代的彩繪木雕作品,經過了幾百上千年的歲月滄桑,仍能保存得如此完美,色彩仍能歷久彌新?分析這尊造像彩繪的質地,彩繪的顏色有朱砂、寶藍、赭石、孔雀綠等天然礦物質顏料,用強光手電筒照在彩繪上有鉆石般晶體的石英石成分閃閃發亮,原來礦物質彩繪原料可以千百年不變色。
唐--五代 木雕彩繪觀音立像 高77cm 重量4.6KG 私人收藏
唐代是中國古代史上的鼎盛時期,雕刻藝術也是如此,不論造型、敷彩、圓雕、浮雕都已臻成熟。就佛教藝術而言,唐代造像之多、規模之大、工藝之精巧,都是前所未有的。所遺憾的是,由于保存條件的限制,今天我們能夠見到的唐代雕塑品中,木雕作品遺存甚少。
這件“唐—五代(宋)(有待進一步考證) 木雕彩繪觀音立像”是一件難得的唐宋時期木雕佛像精品。這件木雕觀音像像高77厘米、重4.6公斤,用整塊木料雕刻而成,通體彩繪。這尊觀音木雕立像系采用圓雕、淺雕、深雕、鏤空雕等技法,雕工精美,結構嚴謹,流暢飄逸,刀法老辣,仙氣彌漫,造型栩栩如生,形象清新雋逸,刻畫得恰如其分,淋漓盡致。菩薩頭挽高髻,戴花形寶冠,面頰豐潤,體現唐代以胖為美的的審美觀念,五官細眉細眼雙眼下視,一對丹鳳媚眼似在看自己的腳,如此真實樸實,真是太人間化了。媚,美也,但又不是一般的美,是不慍不火恰如其分的美;是能夠表達出內心性靈的美;是能夠喚起人的美感的美。頭部左右各有一綹頭發垂肩而下,給人一種優美、嫻靜的感覺。她上身披天衣,帔帛于身前下垂至膝下部,頸飾瓔珞,上身袒露,透出柔嫩的肌膚,下身著裙,赤足立于蓮座上。此尊菩薩纖細的腰肢呈“S”形曲線,豐滿的身體和纖細的腰肢構成了優美的曲線,顯現出婀娜多姿的體態。觀音木雕立像總體構成優美曲線造型,既是神,又是人們理想中善與美的化身,產生極強的藝術魅力。"S"形的姿態,完全漢化了,唐代推崇時尚,重視裝飾,尤其是婦女的裝飾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她的右手自然下垂至腰部做佛印蘭花指造型,左手向上彎曲做佛印蘭花指造型,這又和優美的身姿構成了一個完美的輪廓,很像宮廷舞女舞蹈動作中的瞬間定格。此件觀音造像面相豐腴、身材勻稱、肌膚細膩、雙手纖巧、身飾纓絡、腰圍錦裙、處處顯示出唐代女性的特征。唐代詩文中有“菩薩似宮娃”的記載,此尊雕像造像純真稚氣、充滿坦誠便是生動的實例。此件造像雕刻刀法自然簡潔,充分體現了靜態美中細微的神態變化。
唐--五代 木雕彩繪觀音立像 高77cm 重4.6KG
在古代社會,佛教是統治階級麻痹勞苦大眾的一種手段。而隨著不斷的發展,佛教已成為一種藝術,因為宗教的根源在人間,宗教藝術由人來創造,就必然會在創作中打上審美的印痕。我們從不同時期的造像可以感受到不同時期人們的審美情趣。從這尊雕刻細膩的造像我們就可以感受到唐代社會的繁榮,感受到唐代佛教的興盛以及人們對佛教的深刻理解,豐滿的體態也體現出唐代的審美習尚。
唐--五代 木雕彩繪觀音立像 高77cm 重4.6KG
唐代佛教造像開始向世俗化發展,以寫實優美為主要特點,所刻畫的人物更富有人情味。我們可以從這尊菩薩的表情中看出她的親切、慈祥和善良,她的神圣已不是神秘的宗教意義上的神圣,而是滲透著人間情感、代表著美好理想的那種神圣。那微俯的頭、低垂的雙眼,別有一種睿智的和超脫的氣質。顯然,作者的刻畫,已深入到人物的內心世界。
“豐肌勝艷骨菩薩似宮娃”唐--五代.木雕彩繪觀音立像
“豐肌勝艷骨菩薩似宮娃”唐--五代.木雕彩繪觀音立像
參考:唐代石雕佛像——上海博物館藏品.
兩佛相隔悠悠千年
唐--五代 木雕彩繪觀音立像 高77cm
由于印度氣候炎熱,菩薩因此也裸露其上身。菩薩本是男性,但在唐代,卻變化成為女性獨有的專利了。菩薩面容健康,豐腴,兩眼微閉,柳眉彎曲,正作冥想沉思狀。嘴唇紅潤,體態輕盈,充滿了青春的活力。菩薩衣著華麗,胸戴項鏈,上身為半露胸部的胸衣,外面披有柔軟的輕紗,飄帶環繞著身體。
在唐代由藝術家靈巧之手所塑料造出來的菩薩,己不是佛教中菩薩的形象,而是梳著高高發髻,眉曲眼大,閉目沉思,內心寧靜,對未來充滿了美好幻想的少女。
由于世俗化的形象塑造,使得當時佛教徒如此評價:“自唐來筆工皆端嚴柔弱似妓女貌。故今夸宮娃如菩薩也?!保ā夺屖弦[》卷中)“……善塑性。不善佛性……”將宗教人物還原于現實生活中的人物,我國唐代就己完成,而西方在文藝復興時期,即公元十五世紀才開始世俗精神的提倡與描寫??梢哉f,唐代的雕塑家比西方的雕塑家在人物世俗化方面早了將近一千年。
此觀音像通體造像施以天然的礦物染料唐三彩,雖經千年滄桑,今天看來仍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三彩”歷經千年而不褪色......
唐--五代 木雕彩繪觀音立像 高77cm
唐--五代 木雕彩繪觀音立像 高77cm
在西方看來,雕塑才是藝術最頂端的,她是立體的美,是唯美的,而繪畫是平面的美,藝術家賦予藝術品的美是第一位的,而藝術品材料居次。
菩薩通體施以天然礦物燃料,歷經千年不褪色。
佛教造像的發展是從原始的巖畫、巖刻圖騰逐步演變,并伴隨著佛教傳入我國,泥塑彩繪、石雕、木雕相繼出現,逐步形成了佛教特有的文化。到了唐代,由于帝王的推崇,石窟造像、彩塑已經達到了巔峰時代,政治的穩定、經濟的繁榮、國力的強盛,使得藝術在這一時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國際上公認的大唐盛世在藝術上得以體現,中國美術自唐代時期始東方文明翻開了新的一頁,華夏文明照耀整個東方,當時的雕塑藝術已經相當成熟,以至于今天世界的著名博物館在東方藝術品收藏方面都為能爭購到魏、晉、唐、宋時期的石雕、木雕、彩塑造像而榮耀。
參考:
彩塑菩薩 年代:唐代 出土時間:1999年 出土地點:武威市天梯山石窟
參考:甘肅省博物館--唐代泥塑菩薩像
參考:甘肅省博物館--唐代泥塑菩薩像
參考:甘肅省博物館--唐代泥塑菩薩像
參考:甘肅省博物館--唐代泥塑菩薩像
參考:甘肅省博物館--唐代泥塑菩薩像
參考:甘肅省博物館--唐代泥塑菩薩像
美術作品中的古代觀音像:張大千繪畫中的觀音(局部)
參考:國家博物館館藏.唐代石雕觀音像
參考:國家博物館館藏唐代石雕觀音像
參考:國家博物館館藏.唐代石雕觀音像
觀世音是梵文的意譯,傳說唐代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諱,略去“世”字簡稱觀音,她是阿彌陀佛的左脅侍。佛經中講到觀音的經典很多,最為著名的是《法華經》,里面詳細介紹了觀音菩薩的功德,以及解救災難的種種事跡,凡遇難眾生稱念其名號,菩薩即觀其聲音前往拯救,幫助世人解除災難。據說觀音可以應機以種種化身救苦救難,所以有各種不同名稱和形象的觀音,如白衣觀音、送子觀音、魚籃觀音、水月觀音、千手千眼觀音等。
觀音菩薩在印度原為男像,自傳入中國后,逐漸被漢化,大約從南北朝起,他的塑像也由男轉女,成為受我國大眾歡迎的女菩薩。
參考:木雕彩繪觀音菩薩立像.
參考:唐代木雕彩繪觀音立像,旅順博物館收藏,國家一級文物。
旅順博物館收藏的這件“唐代木雕彩繪觀音立像”就是一件難得的精品。這件木雕觀音像為館內舊藏。像高96.8厘米,通體彩繪。
旅順博物館.唐代木雕彩繪觀音像
旅順博物館.唐代木雕彩繪觀音像
旅順博物館.唐代木雕彩繪觀音像
旅順博物館.唐代木雕彩繪觀音像
美國:吉美的敦煌藝術品部分照片
美國:吉美的敦煌藝術品部分照片
參考:上海世博會展品.敦煌木雕六臂觀音像(唐代),高65CM.國家一級文物
世博園城市足跡館占地面積為2萬平方米,這里匯聚了諸多知名博物館選送的330多件文物,包括羅丹雕塑館的雕塑《思想者》、陜西歷史博物館的“秦始皇陵銅車馬”等。其中,10件來自甘肅敦煌的國寶是城市足跡館的亮點。這其中就包括1件唐代木雕六臂觀音像。
這件木質佛造像雖然外觀殘損嚴重,卻是此次敦煌文物中最為珍貴的一件文物。這尊木雕六臂觀音像是全世界僅存的幾件唐代觀音木雕像之一,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是一件罕見的佛雕藝術精品。六臂觀音,也稱日月觀音,它是千手千眼觀音的一種。但與千手觀音相比,六臂觀音造像極為稀少,而木雕六臂觀音造像則更罕見。
參考:上海世博會展品.彩塑供養菩薩像(唐代).國家一級文物
莫高窟第45窟西壁龕內南側菩薩像
參考:“盛世和光——敦煌藝術大展”展品
參考:“盛世和光——敦煌藝術大展”展品
參考:盛唐佛頭 (正面).
參考:盛唐佛頭 (正面局部).
參考:盛唐佛頭 (側面).
參考:盛唐佛頭 (側面局部).
“豐肌勝艷骨菩薩似宮娃”唐--五代.木雕彩繪觀音立像
參考: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佛教文物
參考: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中國佛教文物(唐代).
參考:長安佛韻·安國寺密宗造像(唐代)
安國寺始建于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年),位于唐長安城長樂坊,為唐代著名的密宗寺院,在武宗滅佛中被毀,唐懿宗咸通七年重建(866年),其遺址在今西安城東北隅。1959年7月,西安市建設局在城東北隅修下水道時,在據地面10米深的圓形窖穴內發現了十一尊密宗造像,計有文殊菩薩、降三世明王像、金剛造像。從出土位置判斷,應為唐長安城長樂坊安國寺遺址。這批造像,是研究唐代密宗造像的的珍貴資料.
參考:
佛頭 唐 石雕 高53釐米
參考:
佛頭 唐 石雕 高53釐米
參考:上海博物館藏 唐 菩薩石像
參考:佛坐像唐(公元619-907年) 殘高25.5厘米 寬19厘米厚20厘米劉靜山先生捐贈。
1980年,時任山西省文物局局長劉靜山(1909—2007)先生將自己早年收藏的4件唐代石刻造像捐贈給山西省博物館。
隋唐佛教造像
隋唐時期的佛教造像,繼隋代造像的轉型趨勢,以大唐盛世為背景的唐代佛教造像,表明中國佛教造像成熟期的到來,唐代造佛手法注重寫實,尤其是菩薩造像強調體態優雅,肌膚勻稱,以盡善盡美的人性向人民展露出親近、溫雅而又高貴的品味。
唐代佛造像基本特征:
初唐的造像一般仍多保留著隋代造像遺風,造開明多呈體態豐肥,飽滿壯碩,造像的頭部略顯偏大,身材稍短。面相豐滿而顯方頤,給人以較突出的印象。佛的頭部與身軀比例合理,面型豐滿,方圓適度,佛發為水波紋式或螺發。著方領下垂式大衣,內著僧祗支和裙,體軀飽滿豐肥。臺座喜用束腰方臺座,上搭敷布,布紋轉折曲復生動。菩薩多束高髻,發型優美,五官姣好,上身袒,束腰,重心向一側扭曲,體態極為生動嫵媚。帔帛也有動感,活省心。瓔珞刻化精致,顆粒也不似隋、初唐時粗大而有沉重感。晚唐造像也可與五代時(907—960年)造像一起來談。此時的造像仍為唐代風格范疇,但技法較前略為退步,盛唐時的那種氣勢恢宏,自由發揮的作風逐漸消失,變成較為拘謹,略顯生硬的樣子。唐代凡趺坐的佛像裙部衣紋多呈從兩足部分向兩側放射狀平行舒展,紋線很長,直達膝部,衣紋大致與腿部平行,在膝關節曲折處少有衣紋。
圖片參考:唐 彩繪紅陶懷犬仕女俑 高57.8cm 起拍價: 718,530至862,236 佳士得(紐約)有限公司2008秋季拍賣會.
參考:南京博物館收藏.唐代三彩陶俑.
參考:國家博物館館藏.宋代木雕彩繪觀音像(這件國博的鎮館之寶,就作品真偽問題近期在網上引來爭議)。
中國國家博物館花巨資從美國請回一尊高兩米多美輪美奐的宋代木雕觀音。
英國倫敦的阿爾拔王子博物館館長在接受中國某電視臺采訪時稱: 一個博物館如果沒有收藏好的宋代木雕觀音就不能稱的上是好的博物館… 不管此說是否正確,也反映出歐美人士對宋代木雕觀音的推崇和評價??上чL期以來,國人沒有從藝術的角度去看待佛教雕塑,以至大量流失海外?,F在精美的宋代木雕觀音大都收藏在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等國的博物館。可喜的是,2007年中國國家博物館花巨資從美國請回一尊高兩米多美輪美奐的宋代木雕觀音。
參考:國家博物館館藏.宋代木雕彩繪菩薩像
參考:國家博物館館藏.宋代木雕彩繪觀音像
參考:美國舊金山藏.木雕觀自在像(北宋).
參考:明尼阿波利斯藏.木雕觀音像(北宋).
參考: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木雕觀自在像(遼代).
參考:這是珍藏于上海博物館雕塑館的“鎮館之寶”——宋彩繪菩薩泥塑像
參考:這是珍藏于上海博物館雕塑館的“鎮館之寶”——宋彩繪菩薩泥塑像
參考: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收藏.明朝木雕觀音像.
參考:香港藝術博物館收藏.
木雕觀音拍賣參考:明 木雕彩繪觀音 估價:¥2,600,000至¥4,200,000 景薰樓國際拍賣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春季油畫書畫藝術拍賣會.
參考:龍門灰石雕佛頭像 成交價格:¥223,275 佳士得(紐約)有限公司 2009年春季拍賣會(二).
木雕彩繪觀音市場拍賣參考:宋 木雕彩繪水月觀音像 高156cm
成交價 RMB 8938040.0000 HK佳士得 2010春季拍賣會
彩繪木雕的歷史
(節選自高級工藝美術師 陳忠林《彩繪木雕藝術與彩繪仿古木雕研究》,文章來自網絡)
彩繪木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它究竟起始于什么年代,很難有一個明確的答案。一般說來,許多藝術種類都不是一開始就獨立形成的,在它的發展初始階段都比較朦朧和混沌。而是在以后的發展過程中,借鑒、吸收和運用了其它種類的藝術特色,然后才逐步凸現出自己的個性,逐步形成被人們認可的藝術種類的。
可以肯定的是,彩繪木雕是依附著木雕而產生、發展的。木雕在前,彩繪木雕在后;沒有木雕,就不會有彩繪木雕;木雕是彩繪木雕的胎胚,彩繪木雕是木雕的進化和發展,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我們又可以發現,在木雕的發展過程中,無疑借鑒、吸收了其它藝術種類的“加彩”手法,如新石器時代出現的簡陋的加彩石刻、壁畫、秦始皇時代的兵車馬加彩青銅器,南宋彩繪木雕觀音菩薩,然后在木雕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上色木雕、敷彩木雕和彩繪木雕的發展軌跡。
確切地說,彩繪木雕在西漢時期已有了的雛形。因為在西漢古墓中出土了一批加彩木俑。雖然這些加彩木俑還不像后來的彩繪木雕那樣細膩和精致,但有的已在木俑的面部、衣飾上繪上了簡單的線條,應該可以認定,彩繪木雕在秦、漢時期已經開始萌芽。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彩繪木雕在我國已有著2000多年的漫長歷史。
秦漢之后,隨著社會和經濟發展,人們對藝術審美,不斷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這表現在彩繪木雕上也是如此,一方面人們認為,彩繪木雕遠比一般的木雕神采飛揚,更符合人們對色彩的喜愛和追求;另一方面,藝人們為了迎合這種社會的需求與審美趨向,不僅爭相斗艷,而且各顯身手,因而到唐宋時期,彩繪木雕有了鼎盛的發展,并一直延續到元明清時期,彩繪木雕在歷史的長河中,一直閃耀著迷人的光彩。從敦煌、麥積山的彩塑,到蘇州東山紫金庵十八羅漢彩繪泥塑、山西雙林寺的彩塑與壁畫,宋代遺存的彩繪木雕觀音菩薩坐像,從這些遺存下來的經典之作中,我們不難看到彩繪木雕,在它發展和演變的過程中走過的腳步,以及聽到它呼吸的氣息和跳動的脈搏。
彩繪木雕到了清朝后期至民國時期,已漸漸變得式微和衰落起來,許多藝人已經不再熱衷此工藝,在這時間段,不僅沒有再出現如紫金庵、敦煌、雙林寺這樣恢宏的彩繪雕塑群,就是享有名聲的零星作品也很少聞見。解放后到“文革”時期,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彩繪木雕在經歷了一段“空白期”之后,木雕藝人已經很少問津此工藝,彩繪木雕面臨著失傳。
彩繪木雕的工藝
(節選自高級工藝美術師 陳忠林《彩繪木雕藝術與彩繪仿古木雕研究》)
恕我在本文的第一部分中所說的,彩繪木雕價值主要體現在“雕”與“繪”兩個方面。雖然這兩個方面有著同等的重要,但以作品的最后視覺效果而言,“繪”是對于“雕”的另一種藝術依附和超脫。從漢代的彩繪木俑,到唐宋時代的彩繪觀世音菩薩和仕女像,我們都可以從中看到,“雕”與“繪”的完美結合,而從“繪”的風格的演變過程,又可以看出,色彩的運用和繪畫藝術,到了宋代更顯完臻和嫻熟?,F存上海博物館、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有兩件宋代的觀世音彩繪木雕,從它的造型嚴謹、構圖飽滿、刻工稔熟、線條流暢、色彩明麗這幾方面來看,無疑是屬于高人之手的上乘之作。尤其在繪畫上,色彩明麗而不妖艷,線條細膩而不呆滯,從而使雕像顯得身姿嫵媚綽約,神態生動有致,令人獲得美的愉悅享受。顯然,由于“繪”的元素,逐使無數的木雕作品,有了另一種藝術感染力和視覺欣賞。
就彩繪木雕的工藝來說,它的木雕部分,一般采用陰刻線條來表現面部五管以及服飾衣褶,有時也間用半浮雕手法,以增加人與事物的立體感和層次感。當然,高超的藝人在木雕時就有了對下一步彩繪的考慮,從而使“雕”與“繪”有機吻合。因此,大手筆的彩繪木雕藝人必須同時具備雕與繪的兩個基本功,而且都要有一定的造詣和藝術修養。否則,很難使作品雕與繪的天衣無縫,融會貫通的絕佳效果。
從歷史遺存的一些的彩繪木雕和彩繪泥塑來看,在藝術的手法和風格上,既有共性,也個性,有“北派南風”之分。可以看到,“北派”在雕刻上用刀較為大膽而粗獷,講究線條遒勁;而“南風”則在用刀上謹慎而纖細,注重線條流暢。在用色上,“北派”偏于重彩,“南風”則慣于素淡。因而在審美上,“北派”作品亮麗而明快,有一種外在的視覺沖擊力,“南風”作品則柔和而文靜,有一種內在潛伏的感染力??疾旌脱芯坎世L木雕的南北之分、南北之異、南北之優、南北之長、南北之精,對于我們繼承和發掘彩繪木雕這一傳統技藝,有著極為重要的借鑒和吸收的作用。
彩繪木雕的復雜工藝已近于失傳,本人在制作仿古彩繪木雕的實踐中,摸索和積累了一些經驗。為什么一件古代的彩繪木雕作品,經過了幾百、幾千年的歲月滄桑,仍能保存得如此完美?色彩仍能歷久彌新?這與它一道道的嚴格工藝有關。一般說來,木雕造型完成后,先后要經過打磨、貼灰布、刷粉底、畫彩、勾線、著色等二十幾道工序。其中膠水的比例、選用的顏料都十分講究。有些作品之所以過不了多久便會發生的表面皸裂、剝落和嚴重褪色,究其原因,與用膠和顏料有極大的關聯??梢姡世L木雕工藝有它的科學性和神秘感,需要我們去探索和研究。
我在制作一些仿古彩繪木雕時,經過反復摸索,我采用了燒、洗、擦、刷、熏、染、洇等多種技藝和手法“做舊”,從而使作品與現存的原件一樣,色彩斑駁剝落,猶如千年之前古物,盡顯古樸味道。我認為,仿古彩繪木雕,作為一種另類的后續藝術,受到現代許多文化人和收藏家的青睞和喜愛,說明了有它存在的價值。
古 代 彩 繪 顏 料 一 覽 表
紅 綠 藍 紫 褐 白 黑 填料
辰砂(HgS)
鉛丹(Pb3O4)
褚石(Fe2C3)
雀石
(CuC03.Cu
(OH)2) 藍銅礦
(2CuC03?Cu
(OH)2) 鉛丹+
藍銅礦 褐鐵礦
(Fe2O3 .Nh2O) 鉛白
(2PbCO3?Pb(OH)2) 無定形炭 高嶺土蒙脫石
云田粘土
辰砂、鉛丹、鉛白、藍銅礦、孔雀石等都是中國傳統繪畫的主要顏料,在陶瓷、油漆、化裝品等方面也有重要的用途,直到現在,它們仍然居于最重要的顏料之列。遠在二千多年之前,我國古代先民就已經大量生產和廣泛使用上述顏料,這在世界科技史上也占有領先地位。
相關視頻鏈接:中華文明五千年--- 佛道盛行(南北朝)
這段歷史讓人沉思,這個視頻讓人惦念,請您欣賞!
擴展閱讀:中國古代雕塑網
http://www.chinaancientsculpture.org/default.asp世博看國寶——敦煌木雕六臂觀音像 (國寶檔案視頻)
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10-09/02/c_12509598.htm敦煌木雕六臂觀音像
參考:北宋 彩繪木雕觀音像 明尼亞波利斯藝術館藏
隋唐佛教造像
隋唐時期的佛教造像,繼隋代造像的轉型趨勢,以大唐盛世為背景的唐代佛教造像,表明中國佛教造像成熟期的到來,唐代造佛手法注重寫實,尤其是菩薩造像強調體態優雅,肌膚勻稱,以盡善盡美的人性向人民展露出親近、溫雅而又高貴的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