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 天
說到敦煌壁畫,人們自然會想起神奇而美輪美奐的飛天。其實敦煌飛天就是畫在敦煌石窟中的飛神,后來成為了敦煌壁畫藝術的一個專用名詞。
雖然經歷了一千多年的歲月,但敦煌飛天永恒的絢爛的藝術魅力,至今仍然吸引著無數的熱愛敦煌壁畫藝術的人們。在現代的歌舞、廣告和裝飾壁畫中,您都能看到炫美的飛天形象,在不斷地給人們美的享受。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甘肅省歌舞團創作并主演的根據敦煌壁畫改編的舞劇《絲路花雨》,曾經風靡一時,受到了中外觀眾的一致好評。后還被拍成了電影。
什么是飛天呢?佛教中把化生到凈土天界的神慶人物稱為“天”,在空中飛行的天神稱為“飛天”。飛天,就是佛教中稱為香音之神的能奏樂、善飛舞,滿身異香而美麗的菩薩。唐代飛天更為豐富多彩,氣韻生動,她既不像希臘插翅的天使,也不像古代印度騰云駕霧的天女。中國藝術家用綿長的飄帶使她們優美輕盈的女性身軀漫天飛舞。
飛天是民族藝術的一個絢麗形象。敦煌飛天從起源和職能上說,它不是一位神。它是乾闥婆與緊那羅的復合體。乾闥婆是印度梵語的音譯,意譯為“天歌神”。由于他周身散發香氣,又叫“香間神”,緊那羅是印度古梵文的音譯,意譯為“天樂神”。乾闥婆和緊那羅原來是印度古神話和婆羅門教中的娛樂神和歌舞神。神話傳說中說他們一個善歌,一個善舞,形影不離,融洽和諧,是恩愛的夫妻。后被佛教吸收,化為天龍八部眾神中的兩位天神。緊那羅的形象是男的馬首人身,能歌;女的端正,能舞。隨著佛教理論和藝術審美以及藝術創作的發展需要,由原來的馬頭人身的猙獰面目,逐漸演化為眉清目秀,體態俏麗,翩翩起舞,翱翔天空的天人飛仙了。 乾闥婆和緊那羅最初在佛教天龍八部眾神中的職能中是有區別的,慢慢的混為一體。乾闥婆亦演奏樂器,載歌載舞;緊那羅亦沖出天宮,飛翔云霄。乾闥婆和緊那羅男女不分,合為一體,化為后世的敦煌飛天。隋代以后,乾闥婆和緊那羅混為一體,已無法分辯了。只是音樂界、舞蹈界寫文章時,為了把他們和樂伎加以區別,把早期天宮奏樂的乾闥婆定名為天宮樂伎,把后來合為一體、持樂歌舞的飛天定名為“飛天伎樂”。
敦煌飛天從藝術形象上說,是多種文化的復合體。飛天的故鄉雖在印度,但敦煌飛天卻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它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國道教羽人、西域飛天和中原飛天長期交流、融合為一,具有中國特色的飛天,是中國藝術家天才的創作,也是世界美術史上的一個奇跡。敦煌飛天從十六國開始,歷經十個朝代,歷時一千余年,直到元代末期,其演變史同整個敦煌藝術發展史大體一致,可分為四個時期。
第一,興起時期。從十六國北涼到北魏(公元366--535年),大約170余年,此時期的敦煌飛天深受印度和西域飛天的影響,大體上是西域式飛天,與西域龜茲等石窟中的飛天,在造型、面容、姿態、色彩、繪畫技藝上都十分相似。
第二,創新時期。從西魏到隋代(公元535--618年),大約80余年。莫高窟西魏時期的飛天有西域式飛天和中原式飛天兩種不同風格,其特點是:西域式飛天繼承北魏飛天的造型和繪畫風格。其中最大的變化是:作為香間神的乾闥婆,散花飛天抱起了各種樂器在空中飛翔;作為歌舞神的緊那羅,天宮伎樂,沖出了天空圍欄,亦飛翔于天空。兩位天神合為一體,成了后來的飛天,亦叫散花飛天和伎樂飛天。飛天的姿態各異,有的手持蓮花,有的手托花盤,有的揚手散花,有的手持各種樂器,同一個方向逆風飛翔,輕盈優美。首飾服飾的變化是,頭無圓光,不戴寶冠,發髻多樣,臉為蛋形,眉清目秀,身材修長,衣裙輕軟,巾帶寬長。衣飾、面容、身態如同唐代初期的飛天,已經安全中國化。
第三,鼎盛時期。從初唐到晚唐(公元618--970年),貫穿整個唐代,大約300年。 從十六國起,歷經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代共五個朝代,百年的時間,完成了敦煌飛天中外、東西、南北的互相交流、吸收、融合、完成了中國化歷程。到了唐代,敦煌飛天進入成熟時期,藝術形象達到了最完美的最中國化的飛天階段。 唐代是莫高窟大型經變畫最多的朝代,飛天也主要畫在大型經變畫之中。敦煌石窟的唐代藝術,劃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初、盛唐為前期,即唐王朝直接統治敦煌地區(公元618--781年);中唐、晚唐為后期,即吐番族占據敦煌地區,和河西歸義軍節度使張議潮管轄敦煌地區時期(公元781--907年),藝術風格最能體現時代的政治、經濟、社會形態。唐代前期的飛天具有奮發進取、豪邁有力、自由奔放、奇姿異態。這與唐王朝前期開明的政治,強大的國力,繁榮的經濟,豐富的文化,開放的國奮發進取的時代精神是一致的。 唐代后期的飛天,在動勢和姿態上已趨于平和。在藝術造型上、衣飾上,由艷麗豐厚轉為淡雅輕薄,人體已由豐滿嬌美變為清瘦樸實,神態已由激奮歡樂變為平靜憂思。
第四,衰落時期。從五代至元代,包括五代、宋代、西夏、元代四個朝代(公元907--1368年),大約460余年,這一時期的敦煌飛天已經沒有隋代時的創新多變了,唐代時的進取奮發精神,逐步走向公式化。飛天的藝術水平和風格特點雖有不同,但一代不如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