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某,女,42歲銷售經理,失眠2年余,12月7日來診,面部黃瘦,面部黃褐斑,平時怕冷,大便不成形,一日1次,乏力,口干喝水多,夜間小便多,納佳,寐差,月經提前8天,月經前乳房脹痛,月經量多,腰酸,自訴心情抑郁,人多環境下會突然心煩頭暈耳鳴。舌淡紅苔黃膩,脈弦。要求中藥調理,擬柴胡桂枝干姜湯:
柴胡20g,桂枝12g,干姜10g,炒黃芩10g,
瓜蔞根20g,牡蠣10g,炙甘草10g
3貼后復診,訴睡眠佳,口干乏力減輕,夜間小便少,為改善面部黃褐斑,改用原方合逍遙散、歸脾湯加減制成膏方調理
體會:柴胡桂枝干姜湯是柴胡類方的安定劑及精神疲勞恢復劑。過度的精神緊張飲食不節加上連續的體力勞動及過多出汗的刺激下,容易形成柴胡桂枝干姜湯證。
在臨床運用柴胡桂枝干姜湯時,常以下列為應用指征:
1、本方屬于治療柴胡體質的寒熱錯雜劑。這里的“熱”是指肝膽郁熱,“寒”是指脾臟的虛寒。所以臨床既可見口苦、口干、口中粘膩或口臭等熱象,又可見腸鳴或便秘或便溏或腹脹等太陰脾虛的寒象。便溏,見于大便次數增多,食冷物時更甚。便秘需與陽明病的便秘相區別,雖大便多日末排,但腹中無所苦,舌苔末見黃厚或燥干之象。腹脹需與用厚樸的半夏厚樸湯、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相區別,雖脹卻覺饑而不影響進食,脹而有矢氣,腹脹并不因矢氣而明顯緩解。
2、方中有瓜蔞牡蠣散,其方證的界定是“渴不差者”。所以有的患者渴感明顯,飲不解渴,甚則喜冷飲,渴飲無度。臨床上有時易與石膏證相濕淆。鑒別在于本方之渴,唇舌多不干,口中不呼熱氣。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