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土耳其庫爾德民族問題縱橫談

  從色佛爾到馬哈巴德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奧斯曼帝國和世界的形勢發生了極大變化。奧斯曼帝國戰敗投降,蘇丹及其政府除了期望英國人的“寬宏大量”外,別無保護自身存在的良策。土耳其面臨被協約國姿意肢解、宰割的厄運。美國威爾遜總統關于民族自決的14點原則,給世界被壓迫人民帶來一絲希望。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堅定了被壓迫人民追求解放的信心。國際國內的這些變化構成了庫爾德人實現民族愿望的最佳時機。庫爾德人要求民族自治、獨立的運動應運而生。

  戰后,伊斯坦布爾等地紛紛建立起各種合法的庫爾德人組織,其中以1919年5月成立的庫爾德斯坦振興協會的影響最大,其正副主席分別由阿卜杜卡迪爾和貝迪爾汗家族的阿明·阿里擔任,總書記是巴班家族的侯賽因·絮克呂。協會活動主要集中在伊斯坦布爾,領導人中的思想分岐很大。阿卜杜卡迪爾擔任過國務會議主席、參議院議長等要職,又是自由和睦黨的創建成員。他實際傾向于建立隸屬奧斯曼國家的庫爾德自治國。貝迪爾汗家族的人則主張建立英國委任統治下的庫爾德斯坦。當阿卜杜卡迪爾聲明只“要求自治而非獨立”時,以貝迪爾汗家族為首的一些人便退出協會,另建“庫爾德社會組織”。此外,塔哈(阿卜杜卡迪爾之侄)、西姆科(伊朗庫爾德部落酋長)、謝里夫、馬赫穆德·貝爾贊吉等人也都想建立各自的庫爾德政權。這樣,在民族自治、獨立事業的關鍵時刻,庫爾德人未能形成統一領導。

  亞美尼亞人和庫爾德人的競爭對建立庫爾德民族國家也產生了不良影響。亞美尼亞領袖博戈斯·努巴爾向巴黎和會提出的領土要求包括凡城、比特利斯、迪亞巴克爾、埃爾祖魯姆、特拉布松、馬拉什、科贊和阿達納。庫爾德人則認為這些省區大多是庫爾德土地。1919年庫爾德人代表謝里夫和亞美尼亞首領博戈斯·努巴爾在巴黎達成協議:建立受大國庇護的亞美尼亞國和庫爾德國,兩國的土地分割聽憑和會“公正和善意”的裁決。國內庫爾德人立即憤怒譴責謝里夫,聲明“庫爾德人的民族良心不承認簽訂此約的人”。庫爾迪·努爾西指出:“庫爾德人與其接受在外國庇護下自治,毋寧死去。如需要考慮庫爾德人的繁榮和自由,那也不是博戈斯·努巴爾和謝里夫的事,而是奧斯曼帝國的任務??傊?,庫爾德人在這方面不需要任何人的中介與仁慈?!边@實際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庫爾德人對1920年8月蘇丹政府同協約國在巴黎簽訂的《色佛爾條約》的態度。《色佛爾條約》包含有庫爾德人自治的條款。具體內容為:幼發拉底河以東,亞美尼亞國南部邊界線(待以后確定)以南,敘利亞和伊拉克邊界線(按;從馬爾丁以南沿37°線,伊迪耶包括在內,扎胡在外)以北庫爾德人占多數的地區,由英、法、意各一名代表組成的委員會,在本條約生效后的六個月內為之制定地方自治方案,自治方案應包含有保護該地區亞述人和其他種族、宗教少數派的安全的條款;土耳其允諾,本條約生效一年后,如該地區大多數居民要求獨立并向國聯理事會提出申請,而理事會又通知土耳其確認他們的獨立時,土耳其就遵從此建議,并放棄對該地區的一切權利,屆時在摩蘇爾省其余地區居住的庫爾德人要求加入此獨立國時,協約國將不予反對。

  《色佛爾條約》是有關庫爾德斯坦自治(獨立)唯一的國際文件,但它的意義不應夸大。條約的有關規定包含了許多不確定因素。首先,自治的庫爾德斯坦沒有明確的地理范圍。但可以肯定,小亞細亞東部的相當一部分將劃歸擬議中的亞美尼亞國家。其次,自治計劃有待英、法、意協商決定。在協約國內部勾心斗角,尤其是英、法爭奪對庫爾德斯坦控制權的情況下,三國很難達成協議。第三,英國未將它占領下的庫爾德地區列入自治范圍,僅空許諾言:如摩蘇爾省的庫爾德人要求加入庫爾德國家時將不予反對。實際上在條約簽訂之前,英國人就殘酷鎮壓了庫爾德酋長馬赫穆德要求獨立的行動。條約墨跡未干,英國人又宣布將它占領下的庫爾德地區并入伊拉克。因此,《色佛爾條約》的有關規定在當時條件下實現的可能性極小。退一步說,即使它能不折不扣地實現,那也是帝國主義的解決方案,而不是庫爾德人民期望的解決辦法。因為它的土地將被眾多國家分割,所謂的自治庫爾德斯坦只能是帝國主義統治下的殖民地,相當一部分庫爾德人將受亞美尼亞統治,這恰恰是庫爾德人最不愿意看到的。

  《色佛爾條約》關于自治庫爾德斯坦的規定在庫爾德人中只引起微弱的反響。1920年11月代爾西姆地區的部落酋長曾通電安卡拉的大國民議會:“根據色佛爾條約,在迪亞巴克爾、埃拉澤、凡城和比特利斯諸省應建立獨立的庫爾德斯坦。因此,這必須兌現,否則,我們聲明:將被迫用武力奪取這種權利”。但大多數庫爾德部落卻寧原同土耳其人一起反對帝國主義。庫爾德人十分憎惡美國等偏袒亞美尼亞人。庫爾德斯坦振興協會的代表不無譏諷地指出,“美國艦隊開不到庫爾德斯坦的高山峻嶺,看來你們無法把那些地方交給亞美尼亞斯坦”。土耳其民族運動領導人凱末爾多次給庫爾德部落酋長、納克什本迪教團教長寫信,勸說他們共同反對帝國主義,并積極安排庫爾德人領袖參與民族解放運動的領導。埃爾祖魯姆大會和錫瓦斯大會選出的代表委員會中至少有三名庫爾德人,首屆大國民議會中有72名庫爾德議員。庫爾德部落武裝在馬拉什、安特普、烏爾法等地英勇作戰,重創法國占領軍。當時庫爾德領袖們的心態是,“土耳其人同庫爾德人之間的鴻溝并不深,庫爾德人不應從奧斯曼帝國分離。和平后庫爾德人的要求會得到保證”。庫爾德人相信“土耳其人是庫爾德人的種族和宗教兄弟”(埃津兼十位庫爾德部落酋長語),把實現民族事業的時間推遲到和平之后。應該說庫爾德人在當時條件下作出的選擇是合乎情理的,問題出在土耳其政府后來改變了民族政策。

  戰后英國人對庫爾德自治事業表現出某種程度的熱情,主要出于兩點考慮。首先,英帝國主義想獨占庫爾德地區的豐富資源。英國人一直小心翼翼地防止庫爾德斯坦落入法國之手。1920年初英國代表在倫敦會議期間斬釘截鐵地對法國代表說,賽克斯一皮科協定并沒有給法國人在庫爾德斯坦以任何經濟利益。英國少校諾埃爾游歷庫爾德斯坦的主要任務就是要尋覓一位聽話的、易操縱的庫爾德領袖。但他選中的蘇萊曼尼亞部落首領馬赫穆德·貝爾贊吉卻總是企圖擺脫英國人的控制并宣布獨立。由于“難以為獨立國家物色到一位容易交談的庫爾德人領袖”(考克斯語),英國人在1922年10月馬赫穆德再次宣布獨立后,最終廢黜了他,宣布將英國占領下的庫爾德地區并入伊拉克。其次,英國支持庫爾德人也是出于同凱末爾黨人斗爭的需要。1919年英外交官霍勒認為:“…對庫爾德人不能太信任,從陛下政府盡可能削弱土耳其的目的看,使庫爾德人這般行動是個不壞的計劃”。另一位外交官也說:“不管我們對庫爾德是多么的不信任,利用他們是我們的利益所必需的。”但是,當凱末爾在戰場上取得明顯勝利,英國人唆使庫爾德人反對土耳其的企圖喪失原先的期望值之后,英國人支持庫爾德人自治的熱情便迅速降溫。1925年賽義德起義時,英國駐伊拉克高級專員對起義代表說:“只有土耳其人不服從國聯關于伊拉克邊界的決定并為此重新對英國采取敵對行動時,英國才能幫助庫爾德民族主義者。”

  土耳其、庫爾德兩族人民的共同斗爭保證了土耳其獨立戰爭的勝利。協約國在洛桑和會上被迫承認土耳其的絕大部分領土要求,只有摩蘇爾省的歸屬問題留待英、土兩國政府協商解決。摩蘇爾省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在庫爾德人歷史上又有重大意義。凱末爾黨人最初無論如何也不愿放棄它,1924年8月鎮壓景教徒起義時,總參謀長費夫濟下達命令說,“必要時,我們將追擊強盜,直到倫敦”即不惜冒同英國開戰的風險。1926年6月5日土卻同英簽訂協議,正式承認摩蘇爾歸屬受英國委任統治的伊拉克。約7萬平方公里的南庫爾德斯坦從此成為伊拉克領土的一部分。在此之前,根據1920年土、法《安卡拉協定》,西庫爾德斯坦近2萬平方公里土地已劃歸敘利亞。這樣,奧斯曼帝國的庫爾德斯坦在戰后被肢解為三塊。這對庫爾德民族來說是個巨大的打擊。在中東三個主體民族(阿拉伯族、土耳其族、波斯族)和四國(土耳其、伊朗、伊拉克、敘利亞)的統治下,庫爾德人更難以實現獨立、統一的庫爾德斯坦的民族愿望

  土耳其之所以在摩蘇爾問題上的態度前后迥然有別,是因為當時它在國內遇到很大麻煩。1925年2月東南部地區爆發了震撼全國的庫爾德人起義。獨立戰爭期間,凱末爾黨人通過許諾自治等各種方式,爭取庫爾德人的支持。洛桑和會上,土外長伊斯梅特·伊諾努還以土耳其族和庫爾德族代表的身份發言。但他在回國后的一次講話中卻聲稱,土耳其“除土耳其人外沒有其他民族,沒有庫爾德人”。1924年憲法第88條宣布:“土耳其的全體居民,不論其宗教信仰和種族屬性,從公民的角度看都是土耳其人?!闭粌H遲遲不兌現給庫爾德自治的諾言,而且在庫爾德人地區開始安插移民。庫爾德人對政府期望的破滅是導致1925年起義的根本原因。

  起義準備工作在庫爾德獨立協會的領導下進行。1924年協會在第一次代表大會上決定最遲于1925年5月起義。賽義德教長在此時加入協會,不久被推為主席。賽義德在納克什本迪教團中享有盛譽,是庫爾德斯坦最富有的封建主之一。他的加盟保證了起義組織工作的順利進行。

  1925年2月13日,一支憲兵小分隊為追捕逃兵進入賽義德暫住的村莊時,賽義德的隨從開槍打死了一名憲兵,從而揭開了起義的序幕。起義者很快占領根奇省的達拉希尼,將它定為庫爾德斯坦的臨時首都。3月初,起義者勢力達到頂點,賽義德分兵四路圍攻迪亞巴克爾,—度攻下南門,但在守軍頑強抵抗下被迫后撤。不久,起義隊伍內部分化。4月中旬賽義德被俘后,形勢急轉直下。

  盡管這次起義的核心是納克什本迪教團,起義目的中也有恢復教法等內容,但起義的民族性質不容置疑。賽義德的兄弟阿卜杜拉希姆在法庭上承認,起義要求實施“伊斯蘭制度”,但最終目標是建立“獨立的庫爾德伊斯蘭國家”。因涉嫌參與起義而被判處死刑的律師阿赫蒂在臨刑前高呼:“庫爾德民族理想萬歲!庫爾德斯坦萬歲!”這無疑喊出了庫爾德民族的心聲。

  起義失敗是雙方力量對比的必然結局。起義雖經長期準備,但比最后商定的3月21日(庫爾德新年)仍提前了一個多月。由于遜尼派部落和什葉派部落之間歷史上形成的宗教、部落矛盾等原因,有些部落根本未參加起義;有的雖曾許諾支持,卻臨陣變卦;有的甚至站在政府方面作戰。起義領導人又過于相信部落武裝,忽視做農民和城鎮居民的工作。這一切都影響了起義的規模和聲勢。政府對起義準備工作早有風聞,從1924年11月起有計劃地向庫爾德地區運送武器,增加兵力。起義爆發后,敘利亞的法國當局又準許土軍通過敘境鐵路向迪亞巴克爾增兵。到4月初起義地區的土軍兵力已超過5萬人,比起義開始時多一倍。

  土政府沒有從庫爾德起義中吸取應有的教訓。它片面地把庫爾德起義定性為外部唆使的、反對世俗化改革、破壞國家領土完整的反動運動,從而殘酷地鎮壓了庫爾德人的一切反抗,同時加緊推行同化措施,將庫爾德人稱為“山地土耳其人”。賽義德起義失敗后政府制定《東部改革計劃》,其第41條規定,在馬拉提亞、埃拉澤、迪亞巴克爾等地的省縣級政府機關、團體、學校、集市上,凡講土耳其語以外的其他語言者,就犯了違反政府法令之罪,將受到懲處。第17條還規定,在幼發拉底河西岸各省居住的庫爾德人絕對禁止講庫爾德語獨立法庭的一名法官竟以“一個不懂土耳其語的人對國家不會有好處”為由,未加審訊就判處參加賽義德起義的一名庫爾德青年死刑。起義失敗后,數以千計的庫爾德人被強制遷移至安納托利西部。政府的倒行逆施促使庫爾德人在二三十年代不斷起義,其中以阿勒山區和代而西姆(通杰利)的兩次斗爭最為激烈。

  阿勒山區的斗爭從1926年一直延續至1930年。1930年起義者宣布阿勒為“獨立庫爾德斯坦的一個省”。政府幾次派兵圍剿,均以起義者退入伊朗境內的小阿勒山而告終。1930年9月土政府同伊朗政府商定用凡省的一部分土地交換小阿勒山,切斷了起義者的退路,土軍才得以保證該地區的治安。在這次軍事行動中,165個庫爾德村落遭殃,7716間房屋被焚,8664名庫爾德人被殘殺。

  代而西姆事件由1936年政府決定最終征服庫爾德人而引發。為了制服這個被視為共和國“膿皰”的不馴服的庫爾德地區,政府在該地區周圍廣設哨卡,駐扎重兵。1937年庫爾德人襲擊駐軍哨所,政府立即調動飛機大炮進行鎮壓。1938年起義被平定,約有7萬庫爾德人喪生。土耳其庫爾德人的斗爭暫時轉入低潮,直到50年代末才出現復蘇跡象。

  30年代以后,庫爾德人斗爭逐漸轉移到伊朗和伊拉克的接壤地區,伊朗的馬哈巴德成為40年代中期庫爾德人斗爭的中心。1939年伊拉克的蘇萊曼尼亞建立秘密的“希望”組織。1942年9月馬哈巴德的12名庫爾德人在“希望”組織的代表參與下,建立秘密組織“庫爾德斯坦振興協會”,簡稱“科梅勒”。組織成員只認識本小組人員,加入時必須宣誓:“永不背叛庫爾德人民,為庫爾德人自主政權而努力。”科梅勒發展很快,1943年選出領導機構——中央委員會,但無常任主席??泼防者€在蘇萊曼尼亞建立分部。

  1944年8月,伊朗、伊拉克、土耳其的庫爾德人代表在三國交界處的德拉巴爾會晤,簽訂三方邊境議定書,決定進行合作。敘利亞的庫爾德人也派代表去馬哈巴德。這是戰時四國庫爾德人合作的首次嘗試。同年10月,科梅勒吸收穆罕默德加盟。他是馬哈巴德最有學識的人,常年孜孜不倦地“探索庫爾德民族、語言、文明的起源”??泼防罩贫思t綠白三色的庫爾德斯坦旗幟,上面有庫爾德斯坦的象征——太陽,太陽兩旁各有一支麥穗,遠處背景為大山。

  1945年10月,穆罕默德召集庫爾德名流、部落酋長等106人開會,決定把科梅勒改建為庫爾德斯坦民主黨(簡稱庫民黨)。會后散發的通告聲稱:“庫爾德人民除了要求被禮薩國王拒絕的憲法和人權外,別無他求”。黨綱要求庫爾德地區自治,庫爾德語為官方語言,盡早選舉產生立法議會,從庫爾德人中挑選地方政府官員,征收的稅用于庫爾德地區。科梅勒改組為庫民黨,標志著庫爾德人自治運動的新階段。

  同年12月17日馬哈巴德人民集會,奪取阿德利耶宮,升起庫爾德斯坦旗幟。穆罕默德開始與大刁二里土的各國領事館聯系,爭取對自治庫爾德斯坦的支持。英國反應冷淡。蘇聯許諾提供武器、印刷機等。1946年1月22日馬哈巴德庫爾德自治共和國宣告成立,穆罕默德出任總統。2月初正式建立自治政府,它以部落關系為基礎,一切決定事先都要征求舍卡坎部落首領厄默爾.汗、海爾基部落首領雷希德和伊拉克巴爾贊部落首領穆斯塔法.巴爾扎尼的意見。

  1933年巴爾贊部落起義失敗后,巴爾扎尼兄弟被迫在政府指定地點居住,1943年夏他們從流放地蘇萊曼尼亞逃跑,返回巴爾贊地區。1945年7月伊拉克政府調集數萬大軍,在英國空軍配合下進攻巴爾贊地區。9月,穆斯塔法.巴爾扎尼率數萬庫爾德人退入伊朗境內。時逢馬哈巴德共和國籌建,巴爾扎尼表示聽從“庫爾德斯坦事業”的召喚,他領導的近萬名戰士成為共和國武裝力量的核心。

  庫爾德自治共和國面臨如何處理同自治的阿塞拜疆和伊朗中央政府的關系問題。同阿塞拜疆的關系因領土糾紛一度很冷淡。 1946年4月雙方避開棘手的領土問題,簽訂友好條約,規定保證各自區域內的少數民族(庫爾德人或阿澤里人)的民主權利;成立聯合經濟委員會;必要時訂立軍事條約;任何一方未經另一方同意,不得同中央政府簽約。兩個自治政權間的關系趨向正常。同中央政府的關系要復雜得多,伊朗政府無意承認庫爾德人的民族權利,更不能容忍受蘇聯支持的庫爾德自治政府的存在。5月初蘇軍撤離伊朗領土,國際形勢對庫爾德人愈加不利。5月庫爾德軍同政府軍簽約?;?,8月穆罕默德去德黑蘭會晤首相和總參謀長,原準備接受政府的半自治建議,但在蘇聯人勸說下又猶豫不決。不久風向逆轉,德黑蘭政權在英、美支持下對阿塞拜疆和庫爾德地區采取軍事行動。12月5日,穆罕默德召開十人軍事會議,決定抵抗。第二天,庫民黨和部落領導人會議卻加以反對,認為抵抗的時機已過。16日凌晨,穆罕默德等人主動要求政府軍立即開進馬哈巴德。政府軍控制住局勢后,當即逮捕庫爾德領導人,并于翌年3月底將穆罕默德等人處死。巴爾扎尼在抵抗無望的情況下,于4月率部離開伊朗,輾轉去蘇聯避難。

  馬哈巴德庫爾德自治共和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庫爾德人的民族愿望。由于自治共和國領導人的優柔寡斷和國內外形勢的變化,它存在不到一年就悄然夭折了。伊朗庫爾德人運動從此轉入低潮。

  五、民族運動的全面高漲時期

  50年代末期起,庫爾德民族運動邁入一個嶄新的全面高漲時期??偟恼f,它具有以下特點:首先,除敘利亞的庫爾德人沒有明顯的活躍跡象外,兩伊、土耳其的庫爾德人運動一浪高過一浪,經久不衰;其次,武裝斗爭異常激烈,規??涨?,第三,從所在國范圍內的自治斗爭逐漸向獨立的聯合的庫爾德斯坦發展;第四,斗爭成果明顯,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同情和關注。

  1.伊拉克庫爾德運動

  斗爭的高潮首先出現在伊拉克庫爾德斯坦。1958年7月革命后的卡塞姆政權盡管拒絕庫民黨關于給庫爾德人自治的要求,但仍作出讓步姿態,準許庫民黨取得合法地位,逃亡蘇聯11年的穆斯塔法.巴爾扎尼也獲準回國。

  伊拉克庫民黨于1946年8月16日,在巴爾扎尼的努力下,由“庫爾德解放”和“革命”兩個組織聯合而成。巴爾扎尼逃亡蘇聯后,庫民黨一度喪失部落的支持,主要在城市知識分子中開展活動。1958年10月巴爾扎尼回國后重新出任黨的主席。庫民黨在農業地區部落中獲得廣泛影響。1961年9月伊拉克政府取締庫民黨,對庫爾德區采取軍事行動,把270個村莊夷為平地。巴爾扎尼領導庫爾德武裝最終粉碎了政府軍的進攻。1963年阿里夫推翻卡塞姆政權后與庫爾德人重開談判。由于巴爾扎尼堅持自治,強調憲法必須寫明“伊拉克共和國是阿拉伯人和庫爾德人的聯邦制國家”,談判未能達成協議。1964年庫民黨內部分歧表面化,以塔拉巴尼為首的左翼知識分子批評巴爾扎尼獨斷專行,并一度退*黨,直到1970年3月、9治協議簽訂后才彌合分歧。

  1966年5月伊拉克政府新一輪軍事行動受挫后,總理巴扎茲根據同庫爾德人談判的結果,于6月29日公布解決庫爾德問題的 12點綱領,其主要內容為實行大赦,承認庫爾德人在文化上、政治上的自治,政府實行地方分權制,庫爾德人按比例派代表參加內閣、軍隊司令部和外交使團,恢復庫爾德地區經濟,任命庫爾德人官員等。由于泛阿拉伯主義者和軍隊的反對,隨著巴扎茲政府的倒臺,12點綱領成為一紙空文。

  1969年復興黨貝克爾政權在軍事行動失敗之后,聲明支持12點綱領,并委派薩達姆.侯賽因同庫民黨代表馬赫穆德.奧斯曼重開談判。1970年3月11日雙方達成協議(《三月宣言》),其核心精神為保證庫爾德人文化自治和平等權利。協議第二部分規定:伊拉克共和國是由兩個擁有平等權利的民族,即阿拉伯人和庫爾德人組成的聯邦共和國,憲法應包括庫爾德人行使民族權利的立法、行政、司法機構形式的條文;庫爾德地區由選舉產生的地方議會及其任命的政府負責司法、內務、教育、衛生、農業、市政、社會事務和發展計劃等事務;庫爾德地區包括蘇萊曼尼亞、埃爾比勒、基爾庫克等省以及由人口普查確定的庫爾德人占多數的地區。第三部分涉及庫爾德人基本權利的總原則,如按人口比例參加議會和內閣;在庫爾德人部隊服兵役;副總參謀長應為庫爾德人;軍校、警校、軍科院、飛行員訓練班等按人口比例吸收庫爾德學生;巴格達大學按人口比例招收庫爾德學生和選派庫爾德留學生;除遇外國入侵或威脅外,中央向庫爾德斯坦補充兵力要和庫爾德立法議會、行政委員商量;在庫爾德地區實行戒嚴需要經庫爾德立法議會批準;如改換國旗和國徽,應含有象征庫爾德人的標志。

  協定條款預定從1974年3月11日起全面實施。總統貝克爾稱“這個解決辦法是任何時候都將堅持的永久解決辦法”。副總統、政府談判代表薩達姆也說:“這不是暫時的?;饏f定,而是永遠保證阿拉伯人和庫爾德人兄弟情誼的政治的憲法的解決。”囚《三月宣言》為解決庫爾德問題指明了正確方向,但雙方都缺乏忠實執行協議的誠意。伊拉克政府限定庫爾德人在議會的比例為25%,并以親伊朗為借口否決了庫爾德人凱里姆的副總理資格。巴爾扎尼則拒不關閉伊朗邊界,繼續進口武器,堅持以基爾庫克為首府,而且揚言要將基爾庫克油田交美國人經營。雙方開始互相指責,惡語相加,甚至采用暗殺手段消滅對手。1974年3月11日政府單方面頒行《伊拉克庫爾德斯坦自治法》,規定“在法律范圍內在庫爾德人占多數的地區給庫爾德人自治”。這個半自治方案大大縮減了庫爾德人的權利,并將庫爾德地區置于中央政府的嚴格控制之下,自治區也僅為庫爾德人要求地區的一半,因而遭到庫民黨的拒絕。3月底雙方重啟戰端。巴爾扎尼在美國、伊朗等國的武器援助下,扭轉敗局,呈相峙局面。

  1975年3月,薩達姆.侯賽因同伊朗國王簽訂《阿爾及爾條約》,伊拉克同意兩國邊界改為以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線為界,伊朗國王則承諾停止援助伊拉克庫爾德人。條約簽訂后,美國也停止援助庫爾德人,因為美援武器都是通過伊朗國王轉交的,而且美國援助純粹出于自身的政策需要。美國人曾對訪美的庫爾德新聞代表團說過:“我們的目的不是推翻復興黨人,而是確保其改變政策。一旦復興黨人改變政策,我們將要求庫爾德運動讓步”。

  巴爾扎尼失去外部援助,又面臨政府軍進攻的強大壓力,決定放下武器,停止抵抗。庫民黨陷于極度混亂,瀕臨解體。從庫民黨中先后分裂出庫爾德斯坦愛國聯盟、庫爾德社會主義黨、庫爾德斯坦民主人民黨等組織。這些組織都贊同“給庫爾德斯坦自治,給伊拉克民主”的傳統方針;在強調庫爾德人決定自己命運的權利時,都聲明其活動局限于伊拉克。它們只在個別策略問題上存在分歧,例如,1979年庫民黨第九次代表大會還通過決議,要加強同伊朗聯系,認為這是出于保證人民和戰士的糧食、醫藥需要的策略考慮;而庫爾德斯坦社會主義黨精神領袖奧斯曼則堅決反對同伊朗結盟的政策,斷言強者和弱者之間的策略關系總是強者取勝,策略關系會轉化為戰略依附。

  伊拉克政府在1975年3月以后,有計劃地將山區庫爾德人遷移至公路兩旁有水電、教育、衛生服務的“樣板村”,并在北部駐扎重兵(11個師中的五個師,還有五萬警察、邊防巡羅隊等),規定阿拉伯語應占學校除庫爾德語外其余課時的40%,而且隨意任免庫爾德地區立法、行政機構的成員。這些措施引起庫爾德人的嚴重不安,1976年5月庫爾德武裝斗爭重新開始。以馬蘇德.巴爾扎尼為首的庫民黨和以杰拉勒.塔拉巴尼為代表的庫爾德斯坦愛國聯盟兩大勢力之間進行著激烈的競爭。庫民黨勢力在鄰近土耳其邊界的巴赫迪納地區(扎胡迪胡克、伊馬迪耶),主要依靠農民和鄉紳。塔拉巴尼的勢力在索蘭地區(埃爾比勒、蘇萊曼尼亞、塞拉哈?。?。1978年兩派武裝在土耳其境內哈卡利地區發生激烈沖突,愛國聯盟400多戰士喪命。

  1980年9月爆發的兩伊戰爭為庫爾德運動提供了發展條件。 1983年9月庫爾德人和阿拉伯反對派組織決定組建反薩達姆政權的統一戰線。愛國聯盟同巴格達的談判失敗后,逐漸密切同庫民黨的聯系和合作。1988年3月伊拉克當局向哈勒普切投擲化學武器,致使大約5000名庫爾德人中毒死亡。這引起庫德人的同仇敵愾。伊拉克庫爾德斯坦的五個主要政治組織(庫民黨、庫爾德斯坦愛國聯盟、庫爾德斯坦民主人民黨、庫爾德社會黨、庫爾德斯坦社會黨),在伊拉克共產黨的參與下,組成庫爾德斯坦陣線。

  1988年7月兩伊根據安理會598號決議實現?;鸷螅晾苏窒驇鞝柕碌貐^發動大規模軍事行動。數十萬庫爾德人害怕當局再度使用化學武器,紛紛逃入伊朗和土耳其境內。他們的命運引起世界輿論的嚴重關注。

  1990年8月伊拉克侵占科威特和由此引發的海灣戰爭,以 1991年2月28日伊拉克潰敗告終。兩天后,庫爾德人起義開始,很快控制了庫爾德斯坦95%的地區,繳獲包括坦克、直升機在內的各種武器。3月25日政府軍在直升機配合下發起反攻,先后占領基爾庫克、埃爾比勒、迪胡克、蘇萊曼尼亞等城市。3月31日庫爾德人開始大規模逃亡,一個星期內約有50萬人逃入土耳其境內,100多萬人逃到伊朗,還有幾十萬人在邊境地區等待。庫爾德人如此迅速潰退,原因是多方面的:庫爾德人歷來習慣于打了就跑的游擊戰術,難以適應陣地戰的要求。繳獲的坦克、直升機由于缺乏零部件和軍事技術人員而無法使用;庫爾德戰士最有效的武器仍是自動步槍,政府軍在武器裝備上仍占優勢。由政府軍訓練的“賈什”(意為驢仔,即狗腿子)部隊占庫爾德戰士的70%,改造他們需要時間。人民心理上對化學武器存有恐懼感。庫爾德人對西方國家特別美國抱有幻想,把美國當作“解放者”、“保護人”。當美國沒有實現庫爾德人的期望時,他們很容易陷入悲觀失望的境地。

  安理會通過668號決議譴責伊拉克當局對庫爾德人的暴行,要求立即停止鎮壓活動。美國等西方國家向伊拉克北部派兵,建立難民安全區,禁止伊拉克軍隊在36'線以北采取軍事行動。庫爾德人同巴格達當局的談判未能就伊拉克政權民主化、自治區邊界等問題達成協議。1992年4月庫爾德“安全區”已選出由100人(后增至105人)組成的“立法議會”,建立了自治政府。

  2.伊朗庫爾德運動

  伊朗庫爾德民主黨在馬哈巴德共和國事件中遭到沉重打擊,組織陷于癱瘓。摩薩臺執政時期庫民黨曾試圖恢復活動。1967年伊朗庫爾德運動出現高漲跡象,從伊拉克返回的庫爾德人在馬哈巴德等地區發動武裝斗爭。庫民黨順應時勢,建立革命委員會,以領導這場自發開始的斗爭。起義領導人雖然年青,缺乏經驗,但斗志旺盛,堅持斗爭達18個月之久。1969年庫爾德地區又出現了另一個影響較大的組織——“科馬拉”,其成員大多為思想激進的年青人。

  在70年代反對巴列維國王的斗爭中,庫民黨同霍梅尼結成聯合陣線。1979年推翻君主政權以后,聯盟關系出現裂痕。先是庫民黨同其他反對派一起,聲明抵制建立伊斯蘭共和國和關于頒行伊斯蘭憲法的全民公決。庫爾德人要求在庫爾德地區建立立法議會和自治政府,負責本地區的文化、經濟工作,而且要求治安和武裝部隊亦歸地方控制,庫爾德語為自治區官方語言。中央政府對此的答復是派兵進駐庫爾德城市馬里萬,控制戰略據點,并宣布庫民黨為非法(8月19日)。11月庫爾德宗教領袖伊茲丁,侯賽尼將由庫民黨、科馬拉和他本人簽署的庫爾德人八點要求送交政府。侯賽尼明確宣布:“我們是伊朗這個整體的組成部分,我們世世代代保衛了伊朗的邊疆”。庫爾德人放棄了監督軍隊的要求,并聲明不反對建立伊斯蘭共和國,只要求憲法不寫上伊斯蘭共和國的教派是什葉派。庫民黨把自治確定為黨的基本方針,既考慮了庫爾德斯坦的特殊地理位置,也適合伊朗的國情。伊朗是個多民族國家,波斯人不足全國人口的50%,生活在伊朗領土上的阿澤里、庫爾德、阿拉伯、俾路支等民族在歷史交往中同波斯民族水乳交融,血肉相連。

  伊朗政府沒有抓住這個契機解決問題。庫爾德人又一次被迫開展武裝斗爭,幾乎控制了全部庫爾德農業區。1980年夏,霍梅尼發布法特瓦(教諭),宣布侯賽尼為異教徒,號召圣戰,從而關上了庫爾德人自治的大門。兩伊戰爭爆發以后,伊朗政府繼續在庫爾德斯坦采取軍事行動。庫民黨則同伊拉克當局結成事實上的同盟。庫爾德各派之間不僅沒有統一的指揮機構,而且內部不斷出現矛盾和分裂。庫民黨同科馬拉甚至干戈相見。

  經過四年內戰,庫爾德解放區又落入中央政府之手。1989年 7月,庫民黨著名領袖卡塞姆盧在維也納準備同政府代表會談時被暗殺,伊朗庫爾德運動遭到進一步打擊。當前,庫民黨、科馬拉仍在庫爾德地區開展零散的游擊活動,庫爾德組織的分裂狀態也依然如故。政府已牢固控制住局勢,在庫爾德地區駐有20萬士兵,設立3000個哨所。

  3.土耳其庫爾德運動

  50年代末,土耳其庫爾德人運動在國內民主運動和鄰國庫爾德民族運動的推動下開始復蘇。1959年9月伊斯坦布爾警方拘捕了50名庫爾德人,指控他們企圖建立“庫爾德獨立黨”。受此案牽連,共有485人被捕,其中55人根據流放法被發配到西部兩年。 1963年警方又逮捕了歐洲庫爾德學生聯合會伊斯坦布爾分會的領導人,罪名為想要建立庫爾德國家。被捕者中除兩伊留學生外,也有土籍庫爾德學生。

  60年代土耳其庫爾德運動沿著秘密和合法兩條渠道進行。由于法律禁止建立以民族為基礎的政黨團體,建立庫爾德人合法社團的可能性幾乎等于零。因此,庫爾德知識分子最初都參加土耳其民主、進步政治社團的活動。1961年建立的土耳其工人黨隊伍中就有許多庫爾德知識分子。工人黨十分關心東部地區的社會經濟問題,從1967年起在東部各地組織一系列“東部集會”。會上的標語口號有:“我們的目的是實現兄弟情誼、平等、幸?!?,“為什么給西部文明,給東部愚昧”,“不要憲兵,要教師”,“不要哨所,要學?!保皷|部不是流放者的窠穴”,“五年計劃全部是謊言,東部人醒醒吧!”這些在東部問題名義下進行的活動,對重新喚起庫爾德人民族覺醒具有啟蒙作用。不幸的是,工人黨內部圍繞著革命性質——反帝斗爭還是社會主義斗爭,民族民主革命還是社會主義革命,自下而上革命還是自上而下革命——等問題的爭論,對覺醒中的庫爾德民族運動產生不良影響,成為日后許多庫爾德組織思想分歧和分裂的根源之一。

  1969年夏,安卡拉和伊斯坦布爾的庫爾德學生分別成立“東部革命文化之家”團體。這是共和國時期建立的第一個合法的庫爾德組織,其章程宣布不從事政治活動,只從事文化社會活動,反對種族沙文主義和反民主思潮。不久,迪亞巴克爾、希爾萬等東部城市都出現同名的獨立團體。1970年4月該團體曾致電總統蘇奈,要求“結束與民主、法制國家原則不相協調的非人道突襲方式”。不久,“文化之家”被取締,許多成員被捕入獄。監獄成為民族主義者成長的“搖籃”。記者比蘭德寫道:“不同觀點的人在監獄中走到一起,交流并消除觀點分歧,制定新的計劃”。1974年大赦后,他們在“革命民主文化協會”的名義下逐漸匯合起來,“解放”、“解放旗幟”等派別均由此發展而來。運動的規律最終使這些人走上秘密活動的途徑。

  此時,最早建立的庫爾德政治秘密組織是土耳其庫爾德民主黨。1961年庫爾德人布扎克等人在邊境小城西洛比建立“庫民黨聯絡處”,四年后在此基礎上成立庫民黨。布扎克等人深受巴爾扎尼的影響。土庫民黨以迪亞巴克爾為活動中心,綱領宣布土庫爾德人有權決定自己命運,斗爭在“土耳其領土完整范圍內進行”,用“土耳其、庫爾德人民完全平等基礎上產生的真正的兄弟情誼和團結取代土耳其人的民族特權”。庫爾德族要求實現的政治、經濟、文化權利主要有:政治上,憲法規定土耳其國家由土耳其人和庫爾德人組成,兩族平等;庫族按人口比例參加議會、政府;明確庫爾德斯坦邊界,不安置移民,不改變庫爾德斯坦和村莊的名稱等。文化方面,庫爾德語為庫爾德地區的官方語言;建立庫爾德斯坦大學、庫爾德電臺、電視臺;出版庫爾德語書籍和報刊。經濟上,實施“庫爾德斯坦優先”政策,石油、礦石應在產地提煉加工,其收益75%用于本地區。

  1968年初警方逮捕庫民黨領導人。逃到伊拉克庫爾德斯坦的一些人開始奉行更“左”的路線,并于1969年成立“土耳其的庫爾德斯坦民主黨”。兩派之間的互相殘殺使庫民黨領導力量損失很大。70年代中期以后庫民黨中左派觀點占優勢。1977年左翼建立“庫爾德斯坦民族解放者”,以馬列主義、工人政黨自居,主張建立“完全獨立的庫爾德斯坦?!庇乙淼纳崛f派亦開始用獨立觀念取代“自治觀念”,建立庫爾德斯坦工人黨,當時未向外界公開,當厄恰蘭的庫爾德斯坦工人黨出名以后,被迫改用庫爾德斯坦工人先鋒黨的名稱。庫民黨兩派內部不斷分合,一直未能形成較有影響的政治組織。

  厄恰蘭領導的庫爾德斯坦工人黨是70年代建立的庫爾德組織中影響最大的一個。它同庫爾德傳統組織頗不相同,領導人大多系平民家庭出身的年青知識分子,沒有顯赫的部落家族或宗教’背景。這同土耳其庫爾德斯坦的社會經濟發展進程密切相關。純粹的部落酋長大都已融入土耳其的資本主義社會經濟進程,他們既發財致富,又接受新的文化和價值觀念,住在城里,通過代理人處理部落事務。這類酋長根本不可能同政府沖突。還有一類酋長兼具宗教領袖身分,他們較重視部落的價值和利益,但也大多參與國家政治生活,在政界尋求前程。這類酋長一般也避免同政府發生正面沖突。而那些原先覬覦民族領袖角色的酋長或已被處死,或死于沖突,他們的部落早已解體。這樣,領導庫爾德民族運動的重任歷史地落到普通知識分子身上。

  厄恰蘭1947年(或1949年)生于烏爾法省的一個庫爾德農村。1966年到安卡拉讀職業高中,后進安卡拉政治學院讀書。1972年因參加游行,呼喊“打倒法西斯”口號而被捕。1973年春開始醞釀成立組織,1975年決定在東南部地區開展活動。1977年該組織另一創建人哈基在安特普被打死,厄恰蘭開始獨自領導組織,撰寫小冊子《庫爾德斯坦革命道路》,把活動引向武裝斗爭。該組織最初以“庫爾德斯坦革命者”名義活動,它散發的傳單上有時署名“民族解放軍”,老百姓則根據其領導人名字的縮寫稱之為“阿波朱”(意即阿波的人)。1978年11月該組織在迪亞巴克爾省利杰縣菲什村開會,正式取名為Partiya Karkeren Kiirdistan(縮寫PKK,庫爾德語意為庫爾德斯坦工人黨,簡稱庫工人黨)。它確定的戰略是通過政治思想工作爭取人民同情。作好戰斗準備,用游擊戰確保政府對庫爾德斯坦的承認。它把斗爭目標指向安全部隊成員、反動的部落首領、地富,乃至其他好戰組織的成員、記者。

  這種過左策略的惡果很快表現出來。到1979年5月它在國內已感到難以立足,厄恰蘭等遂決定出國,在黎巴嫩貝卡谷地的一個巴勒斯坦營地安身。

  1980年9月12日軍事政變后當局采取鎮壓舉措,庫工人黨所受打擊相對較小。軍人的高壓政策把國內各種人不斷推向該黨。“受官員壓迫的人,遭拷打的人,被監禁的人被推向庫工人黨,失業貧困的人,對國家失去希望的人加入庫工人黨?!?/font>

  1984年8月15日庫工人黨游擊小分隊襲擊埃魯赫和謝姆丁利的憲兵哨所、軍官之家等設施,揭開了游擊戰爭的序幕。當局立即采取增強安全部隊、改善情報網絡、組建村民自衛隊、宣布非常狀態等措施,來對付庫爾德武裝分子。庫工人黨內部因策略、組織領導上的分歧出現過分裂。但總的看庫工人黨在斗爭中連跨幾個臺階,。其營地最初都在國外,1989年設立以佩爾瓦里一埃魯赫一舍爾納克的朱迪山為中心的國內營地,1991年庫工人黨武裝首次在國內營地過冬;作戰從幾人、十幾人的小組活動發展為300來人的集體行動;武裝由1984年近百人增至1987年近千人,1991年超萬人。有人估計該黨力量包括同情者在內已逾百萬人。

  庫工人黨在東南部地區逐漸建成黨、陣線(庫爾德斯坦民族解放陣線)、軍隊(庫爾德斯坦人民解放軍)三位一體的組織戰略體系,在一些活動中甚至能動員城市婦女兒童來對抗安全部隊。庫工人黨也重視歐洲各國庫爾德僑民的工作,建立起庫爾德愛國工人聯盟、庫爾德愛國婦女聯盟、庫爾德愛國青年聯盟等群眾性組織。歐洲庫爾德僑民是庫工人黨經濟資助的主要來源之一。庫工人黨活動中確有恐怖主義因素,為了對付鄉村自衛隊有時不惜濫殺無辜,連婦女、兒童也不放過,但他們獲得相當多群眾支持也是顯而易見的。

  80年代庫工人黨崛起有兩個原因。首先,官方意識形態頑固拒絕承認庫爾德人的民族屬性,否定庫爾德人的民族權利。1982年憲法第66條宣布“同土耳其國家相關聯的每一個公民都是土耳其人”。憲法講到“土耳其公民”時,土耳其一詞用的是種族名(Tiirk),而非國家名(Tiirkiye)。憲法第42條還規定:“除土耳其語外,任何一種語言在教育機構里都不能作為母語進行研究和教學”。庫族議員在議會用庫爾德語宣誓,即使他聲明這樣做是為了庫爾德、土耳其人民的友誼,仍被斥責為分裂主義活動。時間已進入80年代,官方的思想意識仍停留在二三十年代的水平。這不能不引起庫爾德人的普遍憤慨和群起抗爭。第二,庫爾德斯坦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遠遠落后于中、西部,從1950年民主黨上臺起,歷屆政府都標榜要振興東部地區。現實卻是東西部差距越拉越大。東部在國民生產中的比重從1965年的10.39%降為 1979年的8.17%和1986年的7.68%。這里的大地產最集中(僅烏爾法一地,擁有250公頃以上的大地產主就占全國的44%);失業率最高(達33%,為全國平均數的三倍);國民收入最低(哈卡里省的人均收入1975年為伊斯坦布爾的19%,1985年僅為 9%)。“饑餓是恐怖活動之母”,庫爾德斯坦嚴重的社會經濟問題為庫工人黨活動提供了適宜土壤。

  庫工人黨活動的發展使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解決庫爾德問題的嚴重性和迫切性。已故總統厄扎爾在1991年得出結論說;“這個問題用棍棒,用武力解決不了”,“我一定要解決庫爾德問題,這將是我對民族做的最后貢獻”。就在這年4月土耳其終于廢止了禁用庫爾德語的法律,“土耳其沒有庫爾德人”的官方政策越來越不得人心,許多土耳其知識分子和政界人士要求承認庫爾德人的民族權利,反對同化論者的各種方案,甚至提出成立兩族聯邦國家的設想。

  六、結束語

  庫爾德人近兩個世紀前赴后繼的英勇斗爭,可歌可泣,取得了明顯成就,他們的命運和遭遇業已引起世人的普遍同情和關注。毋庸諱言,庫爾德人民的斗爭遠沒有達到他們夢寐以求的自治或獨立的民族愿望,所取得的成果也同他們作出的犧牲不成比例。這歸咎于庫爾德民族斗爭主、客觀兩方面的原因。

  庫爾德民族的部落封建意識和傳統習俗特別是血親復仇,嚴重影響到隊伍的團結和斗爭的規模。他們中的教派矛盾也起到了添加劑的作用。庫爾德人彼此分離但不隔絕,能走到一起卻不團結,是庫爾德人社會政治生活的生動寫照。早在上個世紀40年代初,參加過鎮壓庫爾德人斗爭的德國年青軍官(后為德軍元帥)毛奇就指出,“他們之間沒有團結和合作”。在此后的歷次斗爭中,我們幾乎都可以看到這樣一種現象:首先,起義領導層不能精誠團結、坦率合作。伊拉克庫爾德運動兩大組織庫爾德民主黨和庫爾德斯坦愛國聯盟間的關系最能說明這一點,兩者原先同羼一個組織,斗爭目標和策略也無原則差別。兩派領導卻勾心斗角,互相拆臺,不容許對方進入自己的勢力范圍,直至不惜動武。其次,部落往往從自身的利益、好惡出發,決定對起義斗爭的態度,或參加,或袖手旁觀,甚至站在政府軍一邊積極參與鎮壓活動。1925年賽義德起義是這方面的典型。

  近二三十年,整個庫爾德斯坦的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有了不同程度的長進,部落解體趨向已越來越明顯。但部落意識、傳統習俗仍束縛著人們的思想行動,血親復仇仍時有發生。社會經濟關系的新發展產生了新的社會問題——貧富兩極分化。這在土耳其庫爾德斯坦最為明顯,無地少地農民和失業游民成為庫工人黨的社會基礎,而資產階級化的酋長、地主們利用自己的傳統影響積極支持鎮壓庫工人黨武裝。庫爾德民族運動的各個組織迄今無法擰成一股繩,是庫爾德民族斗爭的致命弱點。過分信任、依賴外國、特別是對西方列強的許諾和援助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是庫爾德運動的另一弱點。各國庫爾德運動和組織之間缺乏密切合作,但與鄰國政府卻往往結成事實上的同盟。這是庫爾德人斗爭史上經常出現的一種奇怪現象。伊拉克庫爾德運動尋求伊朗政府的支持,而伊朗的庫爾德運動卻與伊拉克政府合作。土耳其政府充分利用庫爾德運動這——特點,巧妙地推行“愛鄰國庫爾德人,打本國庫爾德人”的政策。庫爾德人在不同時期先后依靠過沙俄、英國、協約國、前蘇聯、美國等。結果怎樣呢?正如不久前海灣戰爭表明的那樣,美國等西方國家并不希望改變中東的政治地圖。他們玩弄庫爾德這張牌,不過是為了對中東有關國家施加壓力,以維護和鞏固自己在中東的政治、,經濟利益。當目的達到時,他們就會置庫爾德民族利益于不顧。1924年協約國在洛桑閉口不談原先對庫爾德斯坦自治的諾言是這樣, 1975年美國停止援助穆斯塔法.巴爾扎尼是這樣,海灣戰爭后美國的所作所為還是這樣。

  歷史上多種因素造成了今天庫爾德斯坦分屬四國的現實。各國政治邊界一經形成就難以改變。要建立獨立統一的庫爾德民族國家,勢必就要徹底改變中東現存的政治格局。這顯然是不現實的。土耳其、伊朗、伊拉克、敘利亞四國間盡管有各種各樣的矛盾,但在對付庫爾德民族運動這一點上卻有共同語言,當形勢需要時,它們就會調整彼此間的關系,聯合行動,歷史上不乏這方面的事例??紤]到這種狀況,各國庫爾德人提出了不同的策略目標。敘利亞庫爾德人只要求文化自治。伊朗庫爾德人要求地區行政、文化自治。伊拉克庫爾德人要求“真正的自治”,實即建立阿拉伯人和庫爾德人的聯邦制國家。土耳其的庫爾德組織幾乎都以“獨立”為宗旨,但也不排除“獨立”以外的其他解決辦法,他們追求的實際上還是庫爾德人的平等權利和庫爾德斯坦的經濟文化進步。

  各國庫爾德人的這個策略綱領無疑是正確的。因為他們不能無視各所在國的具體條件而提出不切實際的要求。庫爾德人同中東三個主體民族共處,歷史悠久,最短的也有九個多世紀。歷史上形成的聯系無法一筆勾銷。20世紀資本主義的縱深發展,使庫爾德人同所在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聯系愈加緊密。一體化進程在土耳其尤為突出,今天近半數的土耳其庫爾德人生活在安納托利亞中、西部。庫爾德人和土耳其人在一定程度上已“共享學校,共享工作場所,甚至共享同一個家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要想分離而彼此均不受損,實屬難上加難。

  今天,民族自決并不一定意味著必須分離,必須建立獨立的民族國家。但有一點必須強調,即庫爾德人的民族屬性應得到確認,他們的民族權利必須得到切實的充分保證。各所在國政府應本著兄弟情誼的精神,同庫爾德人認真商討妥善的解決辦法。訴諸武力不僅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加深民族間的不信任和仇恨。庫爾德問題解決得好壞,直接關系著庫爾德人和所在國民族的繁榮與進步,好則各方受益,壞則各方俱損。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惠东县| 桓台县| 原阳县| 乐山市| 颍上县| 江安县| 高清| 石台县| 甘洛县| 曲沃县| 富锦市| 临泉县| 肇州县| 临安市| 怀远县| 福建省| 绥化市| 临沂市| 奉新县| 松溪县| 博客| 景谷| 怀宁县| 盐山县| 达日县| 措美县| 丰顺县| 抚松县| 江城| 班戈县| 浦北县| 湘潭县| 卫辉市| 车险| 河源市| 法库县| 临洮县| 南澳县| 桐乡市| 琼结县| 康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