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群書治要360》(十二)

五、應事

1.    位也者,立德之機也;勢也者,行義之(zhù)也。圣人蹈機握杼,織成天地之化,使萬物順焉,人倫正焉。(卷四十六 中論)

【注釋】機:織布的器具。 杼:織機的梭子。

【白話】職位,好比是建立仁德的紡織機;權勢,好比是施行道義的梭子。圣人腳踏紡織機、手握梭子,編織成天地的美好教化,使萬物和順,人倫關系端正。

2.    故圣人深居以避害,靜默以待時。小人不知禍福之門,動作(無作字)而陷于刑,雖曲為之備,不足以全身。(卷三十五 文子)

【注釋】曲:周遍;多方面;詳盡。

【白話】圣人隱居以避開禍害,安靜沉默以等待時機。小人不知道災禍和幸福從哪里來,一有舉動就會受到刑罰,即使費盡心機想防備,也不足以保全自己的性命。

3.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動,易其心而后語,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卷一 周易)

【白話】孔子說:“君子必先使自己身心安穩,然后才可以行動;必先換個角度為人著想,使自己心平氣和,然后再開口說話;必先以誠信待人,建立信譽,然后才可以提出要求。君子能修養這三點,所以與人和睦相處,無所偏失。”

4.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卷九 論語)

【白話】孔子說:“君子有九個方面值得深思熟慮。觀看,要慎思看得明白;聽受,要慎思聽得清楚;臉色,要慎思表現溫和;容貌態度,要慎思謙恭有禮;發言,要慎思誠實不欺;做事,要慎思認真嚴謹;疑惑,要慎思請教提問;發怒,要慎思會有后患;每有所得,要慎思合于道義。”

5.    君子博學而淺(大戴禮淺作孱)守之,微言而篤行之。行欲先人,言欲后人,見利思辱,見難思詬,嗜欲思恥,忿怒思患,君子終身守此戰戰也。(卷三十五 曾子)

【注釋】篤行:切實履行;專心實行。 戰戰:戒慎貌;畏懼貌。

【白話】君子德學廣博,而以淺薄自守;言語簡約,重在切實地履行。行動在別人之前,說話在別人之后;若有利可得,要想想是否會招來恥辱;面對困難,如果退縮逃避,要想想是否會招來辱罵;貪求嗜欲要考慮會招致羞恥;忿恨怨怒就想到會有禍患。所以君子應終生保持這種謹慎戒懼的心。

6.    子曰:“君子欲()于言,而敏于行。”訥,遲鈍也。言欲遲,行欲疾。(卷九 論語)

【白話】孔子說:“君子致力于說話慎重,而做事敏捷。”由此可知,君子講究實行,不多言、不空談。

7.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jiá)跲,躓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jiù)疚,病道前定則不窮。(卷十 孔子家語)

【注釋】跲:窒礙,指言語受阻而不通暢。 疚:困惑;愧悔

【白話】任何事情,事前有準備就可以成功,沒有準備就要失敗;說話前先有準備,就不會詞窮理屈而站不住腳;做事前先有準備,就不會發生困難;行事前的計劃先有定奪,就不會發生錯誤、后悔的事;做人的道理,心中有準繩,則不至于行不通。

8.    子夏為()父宰,問政。莒父,魯下邑也。子曰:“毋欲速,毋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事不可以速成,而欲其速則不達矣。小利妨大,則大事不成矣。(卷九 論語)

【白話】子夏當莒父縣的縣令,向孔子請問政事。孔子告訴他:“政治不能要求速成,不要著眼于小利益。因為操之過急,反而不能達到成效;著眼于小利,就不能成就大事。”

9.    嬰聞一心可以事百君,三心不可以事一君。故三君之心非一心也,而嬰之心非三心也。(卷三十三 晏子)

【注釋】三君:晏子事奉過齊國靈公、莊公、景公三位君主。

【白話】我(晏嬰)聽說一心一意可以事奉百位君主,三心二意不能事奉好一位君主。所以三位君主的心意并不一樣,但我的心意也不是三心二意。

10.  國無九年之蓄,曰不足;無六年之蓄,曰急;無三年之蓄,曰國非其國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雖有兇旱水溢,民無菜色,然后天子食,日舉以樂。民無食菜之饑色,天子乃日舉樂以食也。(卷七 禮記)

【注釋】通:合計;總計。

【白話】國家沒有九年的儲備,屬于財用不足;沒有六年的儲備,屬于財用危機;連三年的儲備都沒有,那就是國不成國了。耕種三年,一定要有一年的儲備食量;耕種九年,一定要有三年的儲備食量。按三十年計算下來,即使遇到洪水或旱災的荒年,人民也不致于挨餓,這樣,天子每天都能安心地奏著音樂吃飯。

 

六、慎始終

11.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終當如始,不當懈怠。(卷三十四 老子)

【白話】審慎面對事情的結尾,就像剛開始一樣,至始至終謹慎對待,那就不會失敗。

12.  詩曰:“靡不有初,(xiǎn)有終。”不能終善者,不遂其國(國作君)。(卷三十三 晏子)

【注釋】靡:無,沒有。 鮮:少。 克:能夠。

【白話】《詩經》上說:“人起初無不奮發有為,但很少能堅持到底的。”所以說,不能自始至終貫徹善政的人,就不能成為一個好君王。

13.  以養正,圣功也。(卷一 周易)

【注釋】蒙:蒙童。 養正:涵養正道。

【白話】在童蒙時期培養孩子純正無邪的品行這是一項神圣的功業。

 

七、養生

14.  治身,太上養神,其次養形。神清意平,百節皆寧,養生之本也;肥肌膚,充腹腸,開(開作供)嗜欲,養生之末也。(卷三十五 文子)

【注釋】太上:最上;最高。 百節:指人體各個關節。

【白話】養生的方法,最上的在于修養精神,其次才是保養身體。神清朗,念平和,自然全身安寧,這是養生的根本道理;若只是肥美外形,填滿肚腸,滿足嗜好和欲望,這只注重在養生的枝末小事而已。

15.  和神氣,(chéng)思慮,避風濕,節飲食,適嗜欲,此壽考之方也。(卷四十五 昌言)

【注釋】懲:克制;制止。 適:節制;調節。

【白話】調和精神氣息,克制憂慮,避免風濕邪氣的侵入,節制飲食,適當控制嗜好欲望,這些是長壽的良方。


陸、明辨

一、邪正

16.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心和,然其所見各異,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爭利,故曰不和也。(卷九 論語)

【白話】孔子說:“君子與人相處,和平忍讓,而其見解卓越,與眾不同;小人所見平庸,與眾相同,而其爭利之心特別強,不能與人和諧辦事,只能擾亂他人而已。”

17.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卷九 論語)

【注釋】美:善;好

【白話】孔子說“君子成全別人的善舉不促成別人的惡事。小人相反,見人做善事就嫉妒、做惡事便贊成,這是天理所不容的。”

18.  君子掩人之過以長善,小人毀人之善以為功。(卷四十八 體論)

【白話】君子遮掩別人的過錯來長養自己的厚道美德,小人則詆毀他人的善心善行來標榜自己。

19.  子貢曰:“君子亦有()乎?”子曰:“有惡。惡稱人(è)者,好稱說人惡,所以為惡也。惡居下流而訕上者,訕,謗毀也。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窒,塞。(卷九 論語)

【白話】子貢說:“君子也有憎惡嗎?”孔子說:“有憎惡。君子憎惡宣揚別人過失的人,因為做人應該包容掩藏他人的過失,宣揚他人的善行;憎惡居于下位而毀謗上位的人,因為上級有過時應該規勸而非背后毀謗,若不聽從則可離開,若背后毀謗,則有失忠厚;憎惡有勇卻不遵守禮法的人,因為容易以下犯上;憎惡果斷而不通事理的人,因為那樣往往容易敗事,而又損人。”

20.  君子心有所定,計有所守;智不務多,務行其所知;行不務多,務審其所由;安之若性,行之如不及。小人則不然,心不在乎道義之經,口不吐乎訓(gào)之言,不擇賢以托身,不力行以自定,隨轉如流,不知所執。(卷四十八 體論)

【注釋】務:追求;謀取。 訓誥:泛指訓導告誡之類的文辭。

【白話】君子心中有堅定的使命和信念,每次考慮、謀劃都能堅守原則。道理、智慧不貪求多,只要知道了就一定付諸實行;行動不求其多,但行動前一定審思行動的理由。心安住在美好的信念中,像天性一樣自然不勉強;實行時,則唯恐來不及而精進努力。小人則不是這樣,心思不在道義的原則上,嘴里說不出告誡勸勉的話,不選擇賢者親近求教來寄托身心,不努力落實道德來使自己心靈安定,而是隨波逐流,不知道自己該做些什么。

 

二、人情

21.  人有六情,失之則亂,從之則睦。故圣王之教其民也,必因其情,而節之以禮;必從其欲,而制之以義。義簡而備,禮易而法,去情不遠,故民之從命也速。(卷八 韓詩外傳)

【注釋】六情:人的六種欲求。《韓詩外傳》卷五:“人有六情:目欲視好色,耳欲聽宮商,鼻欲嗅芬香,口欲嗜甘旨,其身體四肢欲安而不作,衣欲被文繡而輕暖。此六者,民之六情也。” 因:順;順應。 去:距離。

【白話】人有六種欲求,違背了,國家就會紊亂,合理地順從就能帶來和睦。所以圣王教化人民,一定會依據人情事理,用禮法加以節制;也一定會隨順人民愿望,用道義加以規范。義理簡明而又完備,禮法易行而有規則,與人情相距不遠,所以人民就很容易遵從國家的法令。

22.  今彼有惡而己不見,無善而己愛之者,何也?智不周其惡,而義不能割其情也。(卷四十七 劉廙政論)

【注釋】周:遍;遍及。

【白話】事奉君主左右的近臣有不良行為,而君主卻看不見沒有做出利益國家的善行而君主卻溺愛他這是什么原因呢因為君主的智慧難以盡見這些近臣為惡的一面而行道義的決心還不能達到割舍私情。

23.  行善者則百姓悅,行惡者則子孫怨。是以明者,可以致遠,否者以失近。(卷四十 新語)

【注釋】致:招致;招引。

【白話】君王能行善政,百姓就會喜悅;君王作惡,連子孫都會埋怨。所以明白這個道理的君王,可以使遠方的人歸附且影響久遠;假如違背,連最親近的人也會失去。

24.  我聞忠善以損怨,為忠善,則怨謗息也。不聞作威以防怨。欲毀鄉校,即作威也。(卷五 春秋左氏傳中)

【白話】我聽說忠誠善良可以減少人民的怨言和批評沒聽說倚仗威勢能防止抱怨的。

25.  周公謂魯公曰:魯公,周公之子,伯禽也。“君子不施其親,施,易也,不以他人之親,易己之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以,用也,怨不見聽用也。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于一人。”大故,謂惡逆之事也。(卷九 論語)

【注釋】魯公:周公的兒子伯禽。最初周武王分封魯國給弟弟周公旦,后因周公留輔天子而改封周公長子伯禽為魯侯。 以:任用。

【白話】周公對兒子伯禽說:“君子不疏遠他的親族,不讓大臣抱怨不被任用。對老臣舊友,如果沒有惡逆等重大罪過,就不要遺棄他。不要對人事事要求做到完善無缺。”

26.  君子所惡乎異者三:好生事也,好生奇也,好變常也。好生事則多端而動眾,好生奇則離道而惑俗,好變常則輕法而亂度。故名不貴茍傳,行不貴茍難。純德無(),其上也;伏而不動,其次也;動而不行,行而不遠,遠而能復,又其次也;其下遠而已矣(已矣作不近也三字)。(卷四十六 申鑒)

【注釋】慝:邪惡。

【白話】君子所厭惡的異常行為有三種:喜歡生事、喜歡制造奇言怪論、喜歡改變常規。喜歡生事,就會制造事端而興師動眾;喜歡制造奇言怪論,就會離經叛道而惑亂風俗;喜歡改變常規,就會輕視法令而擾亂制度。所以,對于名聲不以茍且的流傳為貴,對于行為不以茍且的難事為貴,只有遵循禮義才是可貴的。純正的德行毫無偏邪,這是最上等的;能伏住邪念而心不妄動,是次等的;心有妄念而不行動,雖有行動但不遠離正道,遠離正道了還能及時回頭,又再其次;最下等的是與正道愈來愈遠而不自知。

 

三、才德

27.  百言百當,不若舍趣而審仁義也。(卷三十五 文子)

【白話】與其每次建言都適當而被采用,不如看存心是否合乎仁義。

28.  故作者不尚其辭麗,而貴其存道也;不好其巧慧,而惡其傷義也。(卷四十七 政要論)

【注釋】作者:指從事文章撰述或藝術創作的人。

【白話】對于作者的著述不應崇尚文辭的華麗,而應貴在保存并承傳圣賢的道統;不應稱道其文字精巧聰慧,而擔心其中的言論會有傷義理。

 

四、朋黨

29.  故《洪范》曰:“無偏無黨,王道(dàng)蕩。”蕩蕩,平易。(卷三十九 呂氏春秋)

【白話】《尚書?洪范》上說“不偏私不結黨先王的正道平坦寬廣。”

30.  君以世俗之所譽者為賢智,以世俗之所毀者為不肖,則多黨者進,少黨者退,是以群邪比周而蔽賢,忠臣死于無罪,邪臣以虛譽取爵位,是以世亂愈甚,故其國不免于危亡。(卷三十一 六韜)

【注釋】比周:結黨營私。

【白話】君主把世俗所稱道的人當作有才能智慧之人,把世俗所詆毀的人當作不肖之人,那就會使黨羽眾多的人被任用,不結黨的人被擠退,這樣奸邪勢力就會相互勾結而埋沒賢才,忠臣無罪卻被處死,奸臣用虛名騙取爵位,所以社會更加混亂,國家也就難免危亡了。

 

五、辨物

31.  賢者狎而敬之,狎,習也,近也,習其所行。畏而愛之。心服曰畏。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不可以己心之愛憎,誣人以善(“以善”之以,本書作之)惡。(卷七 禮記)

【注釋】狎:熟悉;親近。

【白話】對于賢德的人,應親近學習而又禮敬尊重,內心畏服而又孺慕愛戴。對于喜愛親信的人,要了解他的短處;對于嫌棄憎惡的人,要了解他的長處,并且明白對方也有本性本善的良心。

32.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君子自縱泰,似驕而不驕。小人拘忌,而實自驕矜也。(卷九 論語)

【注釋】泰:安舒;安寧。

【白話】孔子說:“君子內心謙恭,所以自在舒泰而不驕傲;小人內心驕傲,唯恐失去尊嚴而處處牽掛,所以無法安詳自在。

33.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有言者,不必有德,故不可以言舉人也。不以人廢言。”(卷九 論語)

【白話】孔子說:“君子不因為一個人話說得有理而舉薦他,也不因為一個人的品德欠佳而舍棄他可取的言語。”

34.  得十良馬,不如得一伯樂;得十利劍,不如得一歐冶。多得善物,不如少得能知物。知物者之致善珍,珍益廣,非特止于十也。(卷四十四 桓子新論)

【注釋】伯樂:春秋秦穆公時人,姓孫,名陽,以善相馬著稱。 歐冶:即歐冶子,春秋時著名鑄劍工。 非特:不僅;不只。特,僅、只是。

【白話】得到十匹好馬不如得到一位善于相馬的伯樂得到十把利劍不如得到一位善于鑄劍的歐冶子。得到很多美好的物品,還不如得到少數善于鑒賞的人。善于鑒賞的人能搜集到珍貴的寶物,且會讓珍貴的寶物愈來愈多,那就不僅僅止于十倍了。由此可知,善于識別和培養人才的能力,比什么都重要。

35.  傳曰:“不知其子,視其友;不知其君,視其左右。”靡而已矣!(卷三十八 孫卿子)

【注釋】靡:引申為潛移默化;沾染。

【白話】古書上說“不了解某人看看他的朋友就清楚了不了解君主看看他左右的近臣就清楚了。”這都是潛移默化的影響使然啊!

36.  孟子曰:“仁之勝不仁也,猶水之勝火也。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不息則謂水不勝火者,此與于不仁之甚者也。”(卷三十七 孟子)

【白話】孟子說:“仁德能勝不仁,就像水可以滅火一樣。如今推行仁政的人,好比用一杯水去救一車正在燃燒的木柴,火不能熄滅,便說水不能滅火,這種說法與不行仁政相比更為嚴重。因為只會讓大眾連信心都喪失掉。”

37.  將叛者其辭慚;中心疑者其辭枝;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游;失其守者,其辭屈。(卷一 周易)

【注釋】枝:像閑枝一樣分散的樣子。 游:虛浮不實。

【白話】將要叛變的人,說話時流露出慚愧;內心多疑的人,說話毫無條理,像樹枝一樣分散雜亂;吉祥善良的人,話少而且話好;性情浮躁的人,話多而且雜亂;誣害善良的人,言辭飄忽不定;失去操守的人,言辭表現出理虧。

38.  國家將(舊無將字補之)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以此見天心之仁愛人君,而欲止其亂也。(卷十七 漢書五)

【白話】國家將要發生違背道德的敗相,上天會預先出現災害,用以譴責和提醒人君;如果不知道要自我反省,又會出現怪異現象,加以警告且讓人畏懼;再不知道悔改,那么傷害和敗亡就會降臨。由此可見,上天對人君是仁愛的,希望阻止一切敗亂的行為。

 

六、因果

39.  惟上帝弗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祥,善也,天之禍福,唯善惡所在,不常在一家也。爾惟德罔小,萬邦惟慶;修德無小,則天下賴慶也。爾惟弗德罔大,墜厥宗茍為不德無大,必墜失宗廟,此伊尹至忠之訓也。(卷二 尚書)

【注釋】墜:喪失。 宗:宗廟,這里代指國家。

【白話】上帝沒有親疏貴賤的分別,所以賜福、降災沒有一定,對行善的人就賜給各種吉祥,對作惡的人就降給各種災禍。你們行善修德不怕小,即使是小善小德,天下人也會感到慶幸;你們只要所行不善,即使不大,也可能導致亡國。

40.  存亡禍福,皆在己而已。天災地妖,弗能加也。(卷十 孔子家語)

【注釋】地妖:大地上所發生的反常怪異之事。語本《左傳?宣公十五年》:“天反時為災,地反物為妖。”杜預注:“群物失性。”孔穎達疏:“言其怪異謂之妖。”

【白話】國家的存亡禍福都決定于國君自己。自然的災害怪異,是不能強加給人的。由此可知,禍福皆由自身造成,天災地變是在警示我們,應當改惡向善才能轉禍為福。

41.  故見祥而為不可,祥必為禍!(卷四十 賈子)

【白話】見到吉祥的瑞兆卻去做惡事吉祥反而會變成災禍

42.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弗可(huàn)孽,災也。逭,逃也。言天災可避,自作災不可逃也。(卷二 尚書)

【注釋】(huàn)逃避。

【白話】自然的災害是可以避免的,只要人棄惡揚善;自身造作罪孽,不知悔改,災禍就不可能逃脫。

43.  圣人執左()古者圣人無文書法律,刻契合符,以為信也。而不責于人但執刻契信,不責人以他事也。有德司契,有德之君,司察契信而已。無德司徹。無德之君,背其契信,司人所失也。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天道無有親疏,唯與善人,則與司契者也。(卷三十四 老子)

【注釋】圣人執左契,而不責于人:古代借貸財物時所用的契券,竹木制成,劈為兩片。左片叫左契,刻著負債人姓名,由債權人保存;右片叫右契,刻著債權人的姓名,由負債人保存。索物還物時,以兩契相合為憑據。此句是說圣明的君主只是施惠于民,而不求回報。契,契約。責,索取、求取。責,責令、要求。

【白話】圣人待人守柔處下,就好像掌握左契,只給與人而不向人索取。有德者待人如同圣人執左契一樣;無德者待人就如同執掌賦稅,只向人索取而不給與人。天道毫無偏私,永遠降福給與而不取,完全合于天道的善人。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陸、明辨__一、邪正
群書治要360 (6) 明辨
《群書治要360》叁 貴德
孔子語錄大全(帶注釋)之四
《群書治要》原文及解讀(二)
《群書治要》原文及解讀(三)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陵县| 塘沽区| 江北区| 四川省| 阳城县| 白朗县| 宁海县| 青冈县| 安国市| 德兴市| 高州市| 两当县| 颍上县| 贡嘎县| 乌苏市| 开原市| 乐安县| 芦山县| 呼伦贝尔市| 靖远县| 乌海市| 泰兴市| 宜州市| 绥江县| 永善县| 光山县| 汨罗市| 兴义市| 马尔康县| 平昌县| 绵阳市| 马山县| 奉节县| 泌阳县| 平原县| 汤阴县| 通许县| 禹州市| 淮南市| 平罗县| 乐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