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應事
1.
【注釋】①機:織布的器具。 ②杼:織機的梭子。
【白話】職位,好比是建立仁德的紡織機;權勢,好比是施行道義的梭子。圣人腳踏紡織機、手握梭子,編織成天地的美好教化,使萬物和順,人倫關系端正。
2.
【注釋】①曲:周遍;多方面;詳盡。
【白話】圣人隱居以避開禍害,安靜沉默以等待時機。小人不知道災禍和幸福從哪里來,一有舉動就會受到刑罰,即使費盡心機想防備,也不足以保全自己的性命。
3.
【白話】孔子說:“君子必先使自己身心安穩,然后才可以行動;必先換個角度為人著想,使自己心平氣和,然后再開口說話;必先以誠信待人,建立信譽,然后才可以提出要求。君子能修養這三點,所以與人和睦相處,無所偏失。”
4.
【白話】孔子說:“君子有九個方面值得深思熟慮。觀看,要慎思看得明白;聽受,要慎思聽得清楚;臉色,要慎思表現溫和;容貌態度,要慎思謙恭有禮;發言,要慎思誠實不欺;做事,要慎思認真嚴謹;疑惑,要慎思請教提問;發怒,要慎思會有后患;每有所得,要慎思合于道義。”
5.
【注釋】①篤行:切實履行;專心實行。 ②戰戰:戒慎貌;畏懼貌。
【白話】君子德學廣博,而以淺薄自守;言語簡約,重在切實地履行。行動在別人之前,說話在別人之后;若有利可得,要想想是否會招來恥辱;面對困難,如果退縮逃避,要想想是否會招來辱罵;貪求嗜欲要考慮會招致羞恥;忿恨怨怒就想到會有禍患。所以君子應終生保持這種謹慎戒懼的心。
6.
【白話】孔子說:“君子致力于說話慎重,而做事敏捷。”由此可知,君子講究實行,不多言、不空談。
7.
【注釋】①跲:窒礙,指言語受阻而不通暢。 ②疚:困惑;愧悔。
【白話】任何事情,事前有準備就可以成功,沒有準備就要失敗;說話前先有準備,就不會詞窮理屈而站不住腳;做事前先有準備,就不會發生困難;行事前的計劃先有定奪,就不會發生錯誤、后悔的事;做人的道理,心中有準繩,則不至于行不通。
8.
【白話】子夏當莒父縣的縣令,向孔子請問政事。孔子告訴他:“政治不能要求速成,不要著眼于小利益。因為操之過急,反而不能達到成效;著眼于小利,就不能成就大事。”
9.
【注釋】①三君:晏子事奉過齊國靈公、莊公、景公三位君主。
【白話】我(晏嬰)聽說一心一意可以事奉百位君主,三心二意不能事奉好一位君主。所以三位君主的心意并不一樣,但我的心意也不是三心二意。
10.
【注釋】①通:合計;總計。
【白話】國家沒有九年的儲備,屬于財用不足;沒有六年的儲備,屬于財用危機;連三年的儲備都沒有,那就是國不成國了。耕種三年,一定要有一年的儲備食量;耕種九年,一定要有三年的儲備食量。按三十年計算下來,即使遇到洪水或旱災的荒年,人民也不致于挨餓,這樣,天子每天都能安心地奏著音樂吃飯。
六、慎始終
11.
【白話】審慎面對事情的結尾,就像剛開始一樣,至始至終謹慎對待,那就不會失敗。
12.
【注釋】①靡:無,沒有。 ②鮮:少。 ③克:能夠。
【白話】《詩經》上說:“人起初無不奮發有為,但很少能堅持到底的。”所以說,不能自始至終貫徹善政的人,就不能成為一個好君王。
13.
【注釋】①蒙:蒙童。 ②養正:涵養正道。
【白話】在童蒙時期培養孩子純正無邪的品行,這是一項神圣的功業。
七、養生
14.
【注釋】①太上:最上;最高。 ②百節:指人體各個關節。
【白話】養生的方法,最上的在于修養精神,其次才是保養身體。神氣清朗,心念平和,自然全身安寧,這是養生的根本道理;若只是肥美外形,填滿肚腸,滿足嗜好和欲望,這只注重在養生的枝末小事而已。
15.
【注釋】①懲:克制;制止。 ②適:節制;調節。
【白話】調和精神氣息,克制憂慮,避免風濕邪氣的侵入,節制飲食,適當控制嗜好欲望,這些是長壽的良方。
一、邪正
16.
【白話】孔子說:“君子與人相處,和平忍讓,而其見解卓越,與眾不同;小人所見平庸,與眾相同,而其爭利之心特別強,不能與人和諧辦事,只能擾亂他人而已。”
17.
【注釋】①美:善;好。
【白話】孔子說:“君子成全別人的善舉,不促成別人的惡事。小人相反,見人做善事就嫉妒、做惡事便贊成,這是天理所不容的。”
18.
【白話】君子遮掩別人的過錯來長養自己的厚道美德,小人則詆毀他人的善心善行來標榜自己。
19.
【白話】子貢說:“君子也有憎惡嗎?”孔子說:“有憎惡。君子憎惡宣揚別人過失的人,因為做人應該包容掩藏他人的過失,宣揚他人的善行;憎惡居于下位而毀謗上位的人,因為上級有過時應該規勸而非背后毀謗,若不聽從則可離開,若背后毀謗,則有失忠厚;憎惡有勇卻不遵守禮法的人,因為容易以下犯上;憎惡果斷而不通事理的人,因為那樣往往容易敗事,而又損人。”
20.
【注釋】①務:追求;謀取。 ②訓誥:泛指訓導告誡之類的文辭。
【白話】君子心中有堅定的使命和信念,每次考慮、謀劃都能堅守原則。道理、智慧不貪求多,只要知道了就一定付諸實行;行動不求其多,但行動前一定審思行動的理由。心安住在美好的信念中,像天性一樣自然不勉強;實行時,則唯恐來不及而精進努力。小人則不是這樣,心思不在道義的原則上,嘴里說不出告誡勸勉的話,不選擇賢者親近求教來寄托身心,不努力落實道德來使自己心靈安定,而是隨波逐流,不知道自己該做些什么。
二、人情
21.
【注釋】①六情:人的六種欲求。《韓詩外傳》卷五:“人有六情:目欲視好色,耳欲聽宮商,鼻欲嗅芬香,口欲嗜甘旨,其身體四肢欲安而不作,衣欲被文繡而輕暖。此六者,民之六情也。” ②因:順;順應。 ③去:距離。
【白話】人有六種欲求,違背了,國家就會紊亂,合理地順從就能帶來和睦。所以圣王教化人民,一定會依據人情事理,而用禮法加以節制;也一定會隨順人民愿望,而用道義加以規范。義理簡明而又完備,禮法易行而有規則,與人情相距不遠,所以人民就很容易遵從國家的法令。
22.
【注釋】①周:遍;遍及。
【白話】事奉君主左右的近臣有不良行為,而君主卻看不見,沒有做出利益國家的善行而君主卻溺愛他,這是什么原因呢?因為君主的智慧難以盡見這些近臣為惡的一面,而行道義的決心還不能達到割舍私情。
23.
【注釋】①致:招致;招引。
【白話】君王能行善政,百姓就會喜悅;君王作惡,連子孫都會埋怨。所以明白這個道理的君王,可以使遠方的人歸附且影響久遠;假如違背,連最親近的人也會失去。
24.
【白話】我聽說忠誠善良可以減少人民的怨言和批評,沒聽說倚仗威勢能防止抱怨的。
25.
【注釋】①魯公:周公的兒子伯禽。最初周武王分封魯國給弟弟周公旦,后因周公留輔天子而改封周公長子伯禽為魯侯。 ②以:任用。
【白話】周公對兒子伯禽說:“君子不疏遠他的親族,不讓大臣抱怨不被任用。對老臣舊友,如果沒有惡逆等重大罪過,就不要遺棄他。不要對人事事要求做到完善無缺。”
26.
【注釋】①慝:邪惡。
【白話】君子所厭惡的異常行為有三種:喜歡生事、喜歡制造奇言怪論、喜歡改變常規。喜歡生事,就會制造事端而興師動眾;喜歡制造奇言怪論,就會離經叛道而惑亂風俗;喜歡改變常規,就會輕視法令而擾亂制度。所以,對于名聲不以茍且的流傳為貴,對于行為不以茍且的難事為貴,只有遵循禮義才是可貴的。純正的德行毫無偏邪,這是最上等的;能伏住邪念而心不妄動,是次等的;心有妄念而不行動,雖有行動但不遠離正道,遠離正道了還能及時回頭,又再其次;最下等的是與正道愈來愈遠而不自知。
三、才德
27.
【白話】與其每次建言都適當而被采用,不如看存心是否合乎仁義。
28.
【注釋】①作者:指從事文章撰述或藝術創作的人。
【白話】對于作者的著述不應崇尚文辭的華麗,而應貴在保存并承傳圣賢的道統;不應稱道其文字精巧聰慧,而擔心其中的言論會有傷義理。
四、朋黨
29.
【白話】《尚書?洪范》上說:“不偏私,不結黨,先王的正道平坦寬廣。”
30.
【注釋】①比周:結黨營私。
【白話】君主把世俗所稱道的人當作有才能智慧之人,把世俗所詆毀的人當作不肖之人,那就會使黨羽眾多的人被任用,不結黨的人被擠退,這樣奸邪勢力就會相互勾結而埋沒賢才,忠臣無罪卻被處死,奸臣用虛名騙取爵位,所以社會更加混亂,國家也就難免危亡了。
五、辨物
31.
【注釋】①狎:熟悉;親近。
【白話】對于賢德的人,應親近學習而又禮敬尊重,內心畏服而又孺慕愛戴。對于喜愛親信的人,要了解他的短處;對于嫌棄憎惡的人,要了解他的長處,并且明白對方也有本性本善的良心。
32.
【注釋】①泰:安舒;安寧。
【白話】孔子說:“君子內心謙恭,所以自在舒泰而不驕傲;小人內心驕傲,唯恐失去尊嚴而處處牽掛,所以無法安詳自在。”
33.
【白話】孔子說:“君子不因為一個人話說得有理而舉薦他,也不因為一個人的品德欠佳而舍棄他可取的言語。”
34.
【注釋】①伯樂:春秋秦穆公時人,姓孫,名陽,以善相馬著稱。 ②歐冶:即歐冶子,春秋時著名鑄劍工。 ③非特:不僅;不只。特,僅、只是。
【白話】得到十匹好馬,不如得到一位善于相馬的伯樂;得到十把利劍,不如得到一位善于鑄劍的歐冶子。得到很多美好的物品,還不如得到少數善于鑒賞的人。善于鑒賞的人能搜集到珍貴的寶物,且會讓珍貴的寶物愈來愈多,那就不僅僅止于十倍了。由此可知,善于識別和培養人才的能力,比什么都重要。
35.
【注釋】①靡:引申為潛移默化;沾染。
【白話】古書上說:“不了解某人,看看他的朋友就清楚了;不了解君主,看看他左右的近臣就清楚了。”這都是潛移默化的影響使然啊!
36.
【白話】孟子說:“仁德能勝不仁,就像水可以滅火一樣。如今推行仁政的人,好比用一杯水去救一車正在燃燒的木柴,火不能熄滅,便說水不能滅火,這種說法與不行仁政相比更為嚴重。因為只會讓大眾連信心都喪失掉。”
37.
【注釋】①枝:像閑枝一樣分散的樣子。 ②游:虛浮不實。
【白話】將要叛變的人,說話時流露出慚愧;內心多疑的人,說話毫無條理,像樹枝一樣分散雜亂;吉祥善良的人,話少而且話好;性情浮躁的人,話多而且雜亂;誣害善良的人,言辭飄忽不定;失去操守的人,言辭表現出理虧。
38.
【白話】國家將要發生違背道德的敗相,上天會預先出現災害,用以譴責和提醒人君;如果不知道要自我反省,又會出現怪異現象,加以警告且讓人畏懼;再不知道悔改,那么傷害和敗亡就會降臨。由此可見,上天對人君是仁愛的,希望阻止一切敗亂的行為。
六、因果
39.
【注釋】①墜:喪失。 ②宗:宗廟,這里代指國家。
【白話】上帝沒有親疏貴賤的分別,所以賜福、降災沒有一定,對行善的人就賜給各種吉祥,對作惡的人就降給各種災禍。你們行善修德不怕小,即使是小善小德,天下人也會感到慶幸;你們只要所行不善,即使不大,也可能導致亡國。
40.
【注釋】①地妖:大地上所發生的反常怪異之事。語本《左傳?宣公十五年》:“天反時為災,地反物為妖。”杜預注:“群物失性。”孔穎達疏:“言其怪異謂之妖。”
【白話】國家的存亡禍福,都決定于國君自己。自然的災害怪異,是不能強加給人的。由此可知,禍福皆由自身造成,天災地變是在警示我們,應當改惡向善才能轉禍為福。
41.
【白話】見到吉祥的瑞兆卻去做惡事,吉祥反而會變成災禍!
42.
【注釋】①逭:逃避。
【白話】自然的災害是可以避免的,只要人棄惡揚善;自身造作罪孽,不知悔改,災禍就不可能逃脫。
43.
【注釋】①圣人執左契,而不責于人:古代借貸財物時所用的契券,竹木制成,劈為兩片。左片叫左契,刻著負債人姓名,由債權人保存;右片叫右契,刻著債權人的姓名,由負債人保存。索物還物時,以兩契相合為憑據。此句是說圣明的君主只是施惠于民,而不求回報。契,契約。責,索取、求取。責,責令、要求。
【白話】圣人待人守柔處下,就好像掌握左契,只給與人而不向人索取。有德者待人如同圣人執左契一樣;無德者待人就如同執掌賦稅,只向人索取而不給與人。天道毫無偏私,永遠降福給與而不取,完全合于天道的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