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糖尿病患者健康小貼士

糖尿病患者健康小貼士

 

糖尿病足的自我保健

20120117 來源: 科技日報 作者:

    日常生活中,糖尿病患者要注意足部衛生和保暖,從避免出現足部異常情況開始,經常自查足部,若發生有水皰、皮裂、磨傷、胼胝、足癬、甲溝炎等任何微小的足部損傷和感染,不要隨意自行處理,以免形成潰瘍或壞疽。

    一、每天用溫水泡腳。建議溫度應低于37度,切忌用熱水燙腳。洗完后可按摩下肢,以促進下肢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癥狀。獨居老人盡量不要使用熱水袋或電熱毯暖腳;

    二、正確的趾甲修剪。要將趾甲剪平,不要修剪得太短,與皮膚邊緣保持一定距離,并把邊緣磨光滑,小心損傷皮膚;

    三、要穿舒適的鞋子和襪子。避免穿小鞋,硬底鞋、高跟鞋,以防足部運動受到限制。襪子最好是純棉制品,要保證平整、無褶皺,不穿帶補丁或有破洞的襪子。襪口不宜過緊,以免影響血液循環;

    四、坐著的時候把腳抬高。抬高下肢能促進靜脈回流,避免長時間蹺二郎腿。

    “冬季很多糖尿病患者不注意足部護理,而導致糖尿病足的發生,所以糖尿病足部護理一定要注意日常生活中的細節問題。”谷涌泉建議,老年人每年到醫院進行一次足部全面檢查。只有這樣才能知“足”常樂。

 

糖尿病足:警惕小傷口引起大感染

20120117 來源: 科技日報 作者: 李穎

    病例解讀

    73歲劉女士,有近20年的糖尿病史。晚上散步時,她的腳被一小截枯樹枝扎了個很小的傷口,不過活動一會兒也就沒啥感覺了,她也沒多在意。誰知1個月后,原先的小傷口不僅沒有愈合,反而還逐漸擴大,發生感染,面積發展到直徑10厘米,經醫院診斷為糖尿病足。

    “這種被小傷放倒的例子在糖尿病患者中極為常見,對正常人來說是一個小傷口,對糖尿病病人就可能造成嚴重危害。”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血管外科副主任谷涌泉教授介紹說,糖尿病足是很常見也是很嚴重的慢性糖尿病并發癥之一,是導致患者致殘致死的主要原因,因此,糖尿病患者要警惕糖尿病足的發生。

    有調查結果顯示,一半的糖尿病患者會合并糖尿病足。這就意味著,糖尿病發病率越高,糖尿病足并發癥也越多。谷涌泉教授透露,導致糖尿病足發生的因素有很多,長期高血糖會使糖尿病人下肢血管會受損傷,會導致下肢神經、皮膚等發生病變;而因為下肢神經病變糖尿病患者容易受到損傷,傷口不易愈合,易感染,也可以致糖尿病足的發生。因此,谷涌泉呼吁,為了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應加強糖尿病足防治的教育,做到早期預防,早期治療,避免病情加重。

    ■ 專家解讀

    警惕足部的異常變化

    糖尿病足又稱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是糖尿病的嚴重并發癥之一,隨著我國糖尿病病人的增加,糖尿病足的發病率比例正在逐年上升。據資料顯示:全球每30秒就有一人因糖尿病而引發糖尿病足部病變。

    “糖尿病足如果病變繼續發展,就會出現跛行癥狀。”谷涌泉解釋到,當下肢缺血使肌肉供血不足,在行走約數百米甚至數十米后,出現小腿肌肉酸痛,也可以是下肢其他部位的疼痛,患者被迫停下休息一段時間后,疼痛才能緩解。繼續活動后,疼痛反復出現。隨著病變的加重,出現疼痛的距離越來越短,從開始的能走幾百米到最后只能走十幾米,甚至幾米。“年老者如發生間歇性跛行時高度懷疑由動脈阻塞引起的下肢缺血。”

    谷涌泉說,其實,糖尿病足早期癥狀表現很多,也是很明顯的,比如,初期多表現為雙腳麻木、發涼、感覺遲鈍、易受傷、淺表傷口不易愈合等,只是,許多人對糖尿病足的危害認識不夠,以為在小診所抓點藥,開點止痛片,貼個膏藥,熬過冬天就沒事了。其實并非如此,糖尿病足主要由于糖尿病造成肢體周圍血管、神經病變繼發感染所致,如不及時去正規醫院診治,將嚴重影響生活質量,有截肢甚至死亡的危險。

    認識不足導致截肢率增高

    臨床上,糖尿病患者由于長期受到高血糖的影響,下肢血管硬化,血管壁增厚,彈性下降,血管內容易形成血栓,并集結成斑塊,導致下肢血管狹窄或完全閉塞,致使局部血液供應不足,末端神經出現損傷,從而造成下肢組織病變,引發足部疼痛、間歇性跛行等癥狀。因足部離心臟最遠,閉塞現象嚴重時,則可引發足部水腫、發黑、腐爛、壞死、形成脫疽,甚至還可能為此而截肢。

    據統計,在所有的非外傷性下肢低位截肢中,有40%60%是因糖尿病足引起的。

    谷涌泉認為,糖尿病足病截肢率高的主要原因是糖尿病患者未意識到糖尿病足的嚴重后果,日常生活中又忽略足部保健,當發生小傷口并感染時強忍或自行處理不當,都可能導致傷口迅速惡化。“一方面是糖尿病足病患者常因為得不到及時有效的醫治,而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另一方面是部分患者因觀念保守,即便是肢體已壞死,也執意拒絕截肢,力求保全肢體完整。事實上,糖尿病患者傷口難愈合,加之感染和延誤了治療時機,一旦引發骨髓炎等病變截肢是難免的。”

    手術方案須綜合考量

    糖尿病足通常分為早、中、晚三期。早期癥狀表現為:腳涼、麻木、運動后下肢不適,短暫休息后癥狀減輕;中期則表現為下肢疼痛,尤其在夜間疼痛較重;晚期則為下肢疼痛,并伴有局部潰瘍、壞疽。對此,谷涌泉說:“早期治療最關鍵,效果也最好。”

    “目前,下肢動脈血流重建是治療糖尿病下肢缺血及糖尿病足的重要方法。”但谷涌泉教授也強調,對于手術方式的選擇,臨床醫師應根據患者病情、身體狀況及全身合并癥等因素綜合考量,“適合什么選什么,切忌會什么用什么。”

    “最近幾年來,我們應用自體血管行下肢小腿或足部動脈搭橋取得成功,尤其是在國內首創應用橈動脈行足背動脈搭橋的方法,使不少病人不僅保住了肢體,也挽救了性命。”谷涌泉介紹說,給下肢動脈做搭橋手術前要對患者進行全面檢查,以確定身體狀況能否耐受手術。對于身體狀況良好者,可以行下肢動脈搭橋,甚至小腿或足部動脈搭橋,尤其是后者,手術難度很大,目前治療的300多例患者,手術成功率達95%

    另外,對于體質較弱、年齡大于70歲,并伴有其他疾病且不能夠耐受手術搭橋的患者可以施行下肢動脈介入治療,一根小小的導管將閉塞的動脈撐起,使血流通暢,必要時可以放置支架,達到改善下肢動脈血供的目的。“而對于股動脈、動脈等中等動脈的病變,除可選擇上述兩種方式外,還可選擇自體干細胞移植;對于累及小腿動脈或足部動脈等小動脈的病變,則可以首選自體干細胞移植。”

 

    首個《中國糖尿病藥物注射技術指南》發布

提出“三位一體”新理念

20110901 來源: 科技日報 作者: 李穎

    胰島素注射是實現良好血糖控制的重要手段,在糖尿病治療中的地位日趨重要,應用的患者群體不斷擴大。813,首個《中國糖尿病藥物注射技術指南》(下稱《指南》)在2011年糖尿病教育管理研討會上正式出臺。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主任委員紀立農教授等專家表示,《指南》的出臺,標志著我國在胰島素應用方面越來越規范化、國際化、細節化,有望幫助患者提高胰島素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減少糖尿病并發癥。

    意義:規范注射技術、促進胰島素的及時使用

    新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提出:2型糖尿病患者在生活方式和口服藥聯合基礎上血糖仍未達標時,就應選擇基礎胰島素或預混胰島素(類似物)進行胰島素起始治療。

    “胰島素治療效果的體現受到許多環節影響,其中注射技術(包括注射器具和注射方法)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紀立農指出,“注射技術指南不僅包括了注射技術指導,同時涵蓋了注射前的心理準備和注射治療的相關教育,有望幫助患者減輕對胰島素的恐懼,正確使用藥物及胰島素注射工具,結合規范的注射技術,提高胰島素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實現血糖達標,減少糖尿病并發癥。”

    亮點:三位一體,一針一換

    《中國糖尿病藥物注射技術指南》首次提出的“三位一體”理念:即注射技術與注射藥物、注射裝置同等重要,缺一不可;不同胰島素因起效時間的差異,其注射部位也不同。例如:短效胰島素注射部位首選腹部,中效胰島素首選大腿和臀部,預混胰島素及類似物在早餐前注射首選腹部,晚上則首選大腿或臀部,以避免夜間低血糖的發生。

    對于注射裝置的推薦,《中國糖尿病藥物注射技術指南》提出:胰島素注射筆具有劑量調節準確、使用方便、便于攜帶等優點,患者容易掌握;而對于注射針頭,《指南》強調:“患者在胰島素注射過程中應遵守針頭一針一換的原則。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糖尿病教育和管理學組組長郭曉蕙教授指出,目前,疼痛和皮下脂肪增生是糖尿病患者在胰島素注射時最常見的兩大問題:因疼痛不愿意進行胰島素治療,注射部位都有脂肪組織隆起或硬結現象,而脂肪增生將導致胰島素吸收延遲或不穩定,影響血糖控制。《指南》通過圖文并茂的形式,詳細講解了注射技術的9步驟和3要素,便于患者理解和掌握。

    推廣:培訓加宣傳,醫護和患者同時受益

    在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糖尿病教育和管理學組的組織下,全國即將在重點醫院開展醫生和護士的注射技術培訓,同時面對患者進行宣傳,預計兩個月內可教育胰島素使用者5000人。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糖尿病教育和管理學組副組長孫子林教授表示,《中國糖尿病藥物注射技術指南》是醫護人員和患者身邊必備的工具書,要在短時間內盡快推廣。

 

降糖藥二甲雙胍還可抑制心肌肥厚

20110811 來源: 科技日報 作者: 劉莉

    本報訊(記者劉莉)二甲雙胍作為Ⅱ型糖尿病的一線治療藥物,不僅具有降糖作用,還能通過激活單磷酸腺苷激活蛋白激酶(AMPK),來抑制壓力負荷引起的心肌肥厚。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教授張幼怡的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近期出版的《中國藥理學報》上。這一發現為二甲雙胍的老藥新用提供了科學依據。

    二甲雙胍是一種古老的藥物。早在中世紀的歐洲,人們發現一種名叫法國丁香的植物可以緩解伴有尿多癥狀的疾病,即現在所稱的糖尿病。1922年愛爾蘭的科學家將法國丁香中具有降血糖作用的成分——二甲雙胍首次合成成功,1957年二甲雙胍在法國首次獲準作為降糖藥用于臨床。現在二甲雙胍類藥物是Ⅱ型糖尿病的一線治療藥物,廣泛應用于臨床。50多年的循證醫學證據表明,二甲雙胍除了能夠降低血糖,改善胰島素抵抗之外,還具有心血管保護作用。

    一項多中心大規模的臨床前瞻性研究在隨訪了11年后發現,在各治療組糖化血紅蛋白(HbA1c)均下降到相似水平的情況下,單獨給予二甲雙胍治療,與磺脲類藥物、胰島素等傳統降糖藥物相比,糖尿病相關終點事件發生率降低了32%,心肌梗塞風險下降了39%,全死因風險下降了36%。因而這種降低大血管疾病發生風險是不能歸因于降血糖作用的。

    張幼怡的研究發現,二甲雙胍具有直接抑制心肌肥厚的效應,而并非是通過降低血糖來實現的,對非糖尿病性的心臟疾病,如壓力負荷引起的心肌肥厚,也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別讓糖尿病搭上心臟病

20110609 來源: 科技日報 作者: 李穎

    ■ 健康管理與慢病防控系列報道之二十八

     □ 病案解讀

    68歲的李先生患糖尿病四年多,最近一年感覺到走走路或是登二層樓就會心慌、氣喘,平躺下來后好一些,但稍活動后又會“心發慌”,去醫院做心電圖發現有心率增快、心肌缺血等異常現象,主治醫生告訴他是“糖尿病引起了心臟病”。

    糖尿病對心臟的損害常常是“悄無聲息”的,一旦發生嚴重疼痛,就可能是心肌梗死,危及患者生命。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內分泌和心血管病中心首席專家李光偉教授在接受科技日報社記者采訪時指出,糖尿病對心臟的損害是緩慢的,患者同時可能合并神經病變,使患者對疼痛的感覺不明顯。實際上,心臟病的疼痛對人體有保護作用,只有疼痛了患者才知道去看病,如果在此之前一點感覺都沒有,一旦發生一次嚴重的疼痛,就可能是心肌梗死。更糟糕的是,可能一點疼痛的警告都沒有就被心梗索取了性命。

    李光偉教授提醒,糖尿病合并心臟病雖然沒有疼痛癥狀,但早期也還會露出些“蛛絲馬跡”,如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癥狀,如頭暈、多汗、心悸,容易疲勞,過度活動后出現氣促、胸悶、胸骨后不適等。

    □ 專家解讀

    糖尿病與心梗等危

    據統計,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80%的患者最終都是死于心血管疾病,尤其是缺血性心臟病。這一數據也表明,糖尿病就是心臟病的等危癥。

    糖尿病對心臟的損害常常是“悄無聲息”的,被稱為“無聲殺手”。一旦發生嚴重疼痛,就可能是心肌梗死,危及患者生命。

    李光偉教授說,近年來,專家已經把糖尿病看做是冠心病的等危癥,也就是說,得糖尿病發生心梗的危險等同于已經發生過一次心肌梗死的人,這其中主要原因就是糖尿病極易并發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

    那么,為何糖尿病,特別是2型糖尿病患者易患心血管并發癥呢?李光偉教授解釋說,這是因為糖尿病對心臟的損害是緩慢的,同時患者可能合并神經病變,使患者對疼痛的感覺不明顯。“實際上,心臟病的疼痛對人體有保護作用,只有疼痛了患者才知道去看病,如果在此之前一點感覺都沒有,一旦發病則十分嚴重。”

    糖尿病特別是2型糖尿病患者之所以易患心血管并發癥,是因為2型糖尿病與高血壓、肥胖癥、高脂血癥等疾患有許多相互關聯的遺傳易感基因,這是內因。此外,2型糖尿病患者還常常合并有脂肪肝、高尿酸血癥或痛風等,實際上這些異常與上述疾患也有共同的易感基因,都可以稱為“姊妹病”。

    糖尿病性心臟病不易發現

    糖尿病患者的冠心病有什么特點呢?可以概括為三個字:高、隱、難。

    高,即發病率高。糖尿病患者的冠心病發病早、發展快,糖尿病女性失去了天生的性別對心血管保護作用。

    隱,指患者大多沒有心絞痛癥狀。即使發生了心肌梗死,患者可僅表現為惡心、嘔吐、心力衰竭等,卻沒有心前區疼痛。如果不及時治療,患者將會出現生命危險。

    難,是治療上有困難。這是因為冠心病伴隨著糖尿病而生,治療上可能互相干擾。糖尿病患者發生冠心病,尤其是心力衰竭時,容易產生酮癥酸中毒;嚴重的低血糖可以誘發心肌梗死;由于心肌存在病變,使抗心率失常的藥物不能正常發揮作用。

    糖尿病性心臟病死亡率較高,但可怕的不是糖尿病性心臟病,而是至今還有2/3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不知道糖尿病與冠心病的密切關系,不知道糖尿病患者除了嚴格控制血糖外,還要嚴格控制血脂、血壓,及時糾正高血凝、高胰島素血癥等狀況。

    糖尿病性心臟病患者注意啥

    糖尿病性心臟病的范圍較廣,包括在糖尿病基礎上并發或伴發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心臟微血管疾病及心臟自主神經病變。心血管并發癥是引起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首要病因,有鑒于此,糖尿病治療的真正目的是減少并發癥、降低死亡率,降低血糖只是一個手段。作為糖尿病患者,不是只把血糖控制好了就達到目的了,在關注血糖的同時,應更多了解并發癥情況。

    首先,必須定期做心電圖等心臟相關檢查。由于糖尿病造成的神經病變,患者對疼痛不敏感,很多合并冠心病的糖尿病患者往往沒有任何臨床癥狀或僅感覺輕微憋悶,這使他們容易忽視自己的病情,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甚至造成猝死等嚴重后果,所以不管是否有胸悶、胸痛等癥狀,都要定期做心電圖等檢查,必要時可能還需要通過冠狀動脈造影確診。

    其次,治療中要盡量避免低血糖。對于冠心病患者,低血糖比高血糖更加危險,因為低血糖可能加重心肌缺血、誘發心肌梗塞導致嚴重后果。所以,合并冠心病的糖尿病患者在可能的情況下(如病情較輕),盡量選擇作用較溫和的藥物,如二甲雙胍、糖苷酶抑制劑等。

    病情較重必須要用強力降糖藥時,特別要避免低血糖。對于合并冠心病的糖尿病患者,在抗糖尿病藥時應注意藥物對心臟的影響。例如,用格列酮類藥物注意水腫的出現,預防發生心衰。研究證實,糖苷酶抑制劑阿卡波糖有確切的保護心臟作用,能減少心肌梗塞等事件的發生,較適用于合并冠心病的患者。

    “糖心病”成心血管防治新方向

    在糖尿病人中,有80%的人死于心血管疾病,由糖尿病并發的心血管病被醫學界稱為“糖心病”,挑戰、應對“糖心病”已經成為我國心血管疾病防治的戰略方向。

    518舉行的阜外心血管病醫院糖尿病與心血管病診治中心成立儀式上,阜外醫院院長胡盛壽表示:“‘糖心病’是必須認真應對的‘殺手’。阜外醫院作為國家心血管病中心,承擔了我國心血管疾病的醫療、教學、研究和預防的重任。為進一步提升我國全方位診治與預防心血管疾病及相關疾病的整體水平,必須進行心血管疾病防治工作重點的‘前移’和‘下移’。”李光偉表示,為切實發揮國家心血管病中心的作用,實行心血管疾病防治工作重點“前移”和“下移”,該中心近期將開展三方面工作。首先,構建“糖心病”社區防治服務體系,開辟社區醫療服務,方便病人就醫。其次,建立“糖心病”患者數據庫。啟動“阜外醫院萬例心臟手術病人血糖管理、臨床結局及預后”的大型調查,對一萬個病歷進行包括血糖控制指標在內的醫療質量評價,了解現狀、總結經驗、發揚優勢,為“糖心病”患者提供個體化診治方案,為提升全方位防治服務質量與水平提供數據支持和參考。第三,建立全院病人血糖全方位管理與防治共享服務平臺。中心服務站監控全院血糖情況,提供無縫連接的即時血糖管理方案,爭取使阜外醫院成為中國第一個進行全方位血糖管理的心血管病醫院。全面提高心臟病人群圍手術期血糖管理質量,并給出個體化出院糖尿病治療處方,為未來建立全國心血管病患者血糖遠程管理與防治共享服務平臺,提供技術與服務支持。

 

中醫藥干預可降低糖尿病并發癥

20110317 來源: 科技日報 作者: 段俊國

  中醫科普大講堂

  世界權威學術刊物《新英格蘭》雜志顯示,我國20歲以上的人群糖尿病患病率達到了9.7%,總數達到了9200萬。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但糖尿病可能導致的并發癥會給患者造成嚴重的后果。糖尿病最主要的并發癥是視網膜病變和糖尿病腎病,嚴重時二者可以分別導致失明和腎衰以致死亡。而中醫藥在治療糖尿病上的優勢就在于預防和降低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

  西藥在控制血糖方面療效顯著,降糖作用明顯,但同時,副作用也突出。有些患者開始服用西藥降糖時效果很好,但隨著病程增加,降糖效果也會越來越差。而且患者一旦查出患有糖尿病,也將面臨著長期服用降糖藥物的現實。而胰島素的長期應用可以導致肥胖。通過中醫藥的干預使用,不但能幫助患者減少西藥用量,同時也可以穩定血糖水平。

  針對高脂血癥、肥胖者這類糖尿病易患因素的人群,通過中醫藥干預可以進行前期預防,降低這類人群的發病率。對糖尿病患者而言,對靶器官的損害是糖尿病最主要的危害,應用中醫藥可減少對靶器官的損害。比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早期如果使用中醫藥干預,可以延緩進程,減緩終點時間的發生,降低損害程度,給患者、家庭和社會減輕負擔。

  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糖尿病所帶來的并發癥。在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者高達50%以上,已經成為我國非炎性致盲率較高的眼病。而西藥在治療糖尿病并發癥這方面卻沒有什么療效。作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糖尿病臨床研究基地,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在多年的實踐中研制成功了芪明顆粒,成為國內首個治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中成藥新藥,通過多靶點、多層次的綜合作用,對視網膜周細胞和視覺神經的恢復起到了很好的保護作用,延緩了糖尿病對視力的損害。曾經有位患者患有糖尿病十幾年后出現了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后來通過激光做了一只眼睛的眼底手術,但是術后出現出血,最后手術這只眼睛徹底失明了。而另一只出現同樣病變的眼睛經過中醫藥的辨證施治治療后,目前的視力也一直保持在0.60.7

  血糖的波動對器官損害最大,因此對糖尿病患者而言,控制血糖只是治療的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要穩定血糖在一定水平,而中醫藥在這方面恰恰有很好的療效。血糖控制穩定在正常范圍內可以預防、延緩微血管病變的發展和眼部的并發癥。

  中藥的整體調節優勢可以有效地防治糖尿病多種并發癥的產生,在降糖的同時,可以通過益氣活血降低血液黏滯度和血脂等,從而防治并發癥。國內學者采用活血化瘀的方法,在糖尿病并發癥防治方面取得了顯著的療效。數據顯示,如果在基礎治療同時配合中醫治療糖尿病,超過80%的早期糖尿病患者血糖恢復狀況更為理想,并發癥的發生率同比下降了60%

  中醫倡導綜合治療的方式,除了藥物以外,飲食、運動、教育、體育鍛煉都是防治糖尿病的綜合手段。中醫治療也不排除西藥的介入,在控制血糖上,西藥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本文作者系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主醫師、教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視功能保護重點研究室主任)

 

美國最新生物降糖技術戴可普登陸中國

20101216 來源: 科技日報 作者: 常賓

  ■ 行業播報

  本報訊(常賓)一種能夠修復激活人體胰島B細胞的美國生物制品——戴可普,近日被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為具有輔助降血糖功能的進口保健食品,允許進入中國市場,受到國內醫學界廣泛關注。

  據了解,戴可普是美國多位糖尿病專家從美國阿拉斯加洋蔥中成功提取出一種天然降糖物質——降糖因子,這種物質能夠修復并激活人體胰島B細胞,使其正常分泌胰島素,從而有效調節血糖、阻斷糖尿病并發癥。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對“戴可普”進行的人體試食試驗表明:戴可普能明顯改善受試者臨床癥狀,降低受試者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時血糖,使其保持在正常范圍之內。

  “戴可普”的問世實現了糖尿病研究領域的一次重大飛躍,它將成為人類戰勝糖尿病的有力武器。

 

健康小課堂

20101104 來源: 科技日報 作者:

    四種糖尿病風險者

    目前通用的是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分類方法,臨床類型分為糖尿病型、型(BM)、葡萄糖耐量減低(IGT)、妊娠糖尿病(GDM)糖尿病風險者4種。

    型胰島素依賴型:發病年齡多在35歲以下,但成年和老年也可得,起病急,病情重,多飲、多尿、多食癥狀明顯,多數容易發生酮癥酸中毒,需用胰島素治療,對胰島素很敏感。

    型非胰島素依賴型:多為40歲以上,兒童也有此型的,發病緩慢,病情較輕,不依賴外來胰島素為生,在感染和應激時,可誘發酮癥,空腹胰島素水平較低、正常或高于正常,在糖負荷下,血漿胰島素水平的高峰延遲,但高峰的水平常高于正常,形成高胰島血癥,對胰島素治療的敏感性較差。

    糖耐量減低:診斷臨床糖尿病不夠條件,但糖耐量低于正常人,每年有1%5%左右轉為糖尿病,此類病人大多數發生血管并發癥,高血壓,高胰脂癥,視網膜病變,腎病變。

    妊娠糖尿病:指血糖和糖耐量正常,但比正常人易患糖尿病。已有過糖耐量異常,現以恢復者。糖尿病人直系親屬分娩新生兒體重超過4千克的孕婦,肥胖者。

    糖尿病患者運動應該分四級

    專家指出,糖尿病患者運動最好分四級按時間來掌握運動量。

    第一級:最輕運動持續30分鐘消耗90千卡熱量:散步、購物、做家務、打太極拳。

    第二級:輕度運動持續20分鐘消耗90千卡熱量:跳交誼舞、做體操、平地騎車、打桌球。

    第三級:中度運動持續10分鐘消耗90千卡熱量:爬山、平地慢跑、打羽毛球、上樓梯。

    第四級:強度運動持續5分鐘消耗90千卡熱量:跳繩、游泳、舉重、打籃球。

    對于糖尿病患者來說每次正常情況下運動消耗90千卡熱量最好,因此,必須把自己的運動分級,嚴格控制運動時間和強度。

 

馬拉松冠軍與糖尿病的抗爭路

20101104 來源: 科技日報

血糖控制一直都是“老糖友”最關注也最頭痛的問題,即使依照標準的手工注射方式,依然不能避免低血糖事件的發生。低血糖會導致神志不清,嚴重情況下甚至致人死亡,因此,運動似乎與糖尿病患者無緣。

    然而,患1型糖尿病已20余年的的張樂庭,卻做到了普通人都不可能完成的事情。201010月,現年55歲的張樂庭入選美敦力全球英雄活動,作為唯一的中國選手遠赴美國,參加了美敦力雙子城馬拉松賽,并在7000多人參加的馬拉松比賽中獲得了前650名的好成績。張樂庭從1999年開始使用美敦力胰島素泵控制血糖,保證了他常年的長跑鍛煉,并多次在國際馬拉松比賽中獲得名次。

 

手術能治好糖尿病嗎?

20111126 來源: 科技日報 作者: 李穎

  打破砂鍋

  一直以來,內科醫生認定糖尿病是可控而不可治愈類疾病,然而,最近,胃轉流手術治療糖尿病卻成了人們熱議的話題。請關注——

    最新數據顯示,在我國,每十個人中就有一名是糖尿病患者,還有1.5億人存在糖代謝異常。眾所周知,糖尿病一般都是內科治療,控制糖尿病都以內科治療加上生活方式調整為主。如果糖尿病可以像闌尾炎一樣,通過外科手術治療,你相信嗎?

    減肥手術中意外發現降糖作用

    目前還沒有專為糖尿病人設計的手術。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普通外科宋茂民教授介紹,所謂糖尿病手術,其實就是胃轉流手術,也稱胃轉流手術”“胃旁路手術。顧名思義,就是重建一個通路,食物繞過十二指腸,直接進入空腸。改變治療目的后,就是現在大家了解到的糖尿病手術。

    胃轉流手術最早是由一位美國的外科醫生發明的,治療糖尿病是一個無心插柳的意外發現:接受手術的患者不僅體重降了下來,多數患有糖尿病的患者,血糖問題也得到明顯改善。

    上世紀90年代末,另一位美國外科醫生公布了他的隨訪數據,肥胖并伴有2型糖尿病患者實施胃轉流手術后,降糖有效率高達80%以上,治愈率達到70%

    手術治療糖尿病機理尚不明確

    宋茂民介紹,手術減肥的方法有三類:一類方法是胃束帶手術,像用繩系口袋一樣把胃部束上,手術后,進食時胃膨脹受限,飽腹感提早出現,使進食總量減少,從而達到減肥目的;另一種方法是胃減容手術,把胃切除掉一部分,胃變小了,吃得就少,同樣可以減肥。第三類減肥手術,即胃轉流手術。術后,食物越過十二指腸,直接從胃進入小腸。

    研究者在手術和隨訪中發現,在實施減肥手術的肥胖伴2型糖尿病人中,進行胃束帶手術、胃減容手術的,高血糖值并沒有隨著手術的實施而降下來。只有接受胃轉流手術的病人,血糖水平明顯改善,其中大部分病人血糖完全恢復正常,另一部分人達到減服藥量和減少注射胰島素的效果。

    為什么只有通過胃轉流手術的人實現了降糖作用,其他兩種手術僅是減肥有效,降糖無效呢?

    進一步研究發現,對于肥胖并伴有2型糖尿病的病人,術后血液中胰島素水平的增加先于體重減輕。進而推斷,并非因體重減輕而致血糖改善,可能是食物流向轉變導致胰島素分泌增加。

    研究者提出胃轉流手術后,食物越過十二指腸,直接由胃進入小腸。手術前,由于胰島分泌胰島素相對不足,難以完成代謝血液中糖分的任務,導致血糖升高,需要外界干預,注射胰島素協助降糖。

    手術后,病人由于沒有食物刺激,十二指腸內分泌激素發生變化,導致胰島功能活躍,從原來的需要外力幫助,恢復到可以獨立完成代謝糖分任務。依此推斷,胰島分泌胰島素的多少與腸道內分泌系統密切相關。

    但該假說目前還缺乏理論依據。宋茂民表示,由于手術治療的機理尚不明確,很多內科醫生并不認可手術治療方法。

    不是所有糖尿病人都可手術

    今年3月,國際糖尿病聯盟(IDF)正式發表聲明,承認該項手術可以作為治療肥胖2型糖尿病的手段之一,并推薦早期進行干預治療。而在我國,也有少部分醫院采用了這種治療方法。今年7月,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主任委員紀立農教授指出,外科手術作為治療糖尿病的方法之一,已成為業界共識。

    那么,是所有糖尿病患者都可以進行手術嗎?北京天壇醫院內分泌科鐘歷勇教授明確告訴記者:不是的,需要嚴格符合以下條件:包括體重指數(BMI)大于等于35BMI3035時,生活方式和藥物治療難以控制血糖或并發癥,尤其是具有心血管風險者;BMI2829.9時,有向心性肥胖(女性腰圍大于85厘米,男性大于90厘米),且至少符合兩條代謝綜合征標準(高甘油三酯、高血壓等);患者年齡在60歲以下等。從中可以看出,適合手術的適應癥主要是肥胖、藥物難控制和非高齡。

    鐘歷勇認為,有些糖尿病患者就絕對不能進行手術,比如:1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其他特殊類型糖尿病及2型糖尿病患者胰島β細胞功能衰竭者;年齡超過65歲,有心、肺、腦、腎衰等嚴重并發癥不宜手術者;有嚴重精神、心理、智力障礙者;近3年內有生育要求的女性。

    為什么手術只適合2型糖尿病患者,1型糖尿病患者不行呢?記者了解到,這是由于體內胰腺產生胰島素的細胞已經徹底損壞,完全失去產生胰島素的功能,必須是要終身依賴胰島素治療。另外,如果患者已經出現了如糖尿病足等并發癥,也不適合手術。

    內調好還是手術好?

    有數據顯示,目前大約有1100例糖尿病患者接受了這種手術治療,和所有糖尿病患者人數相比,接受手術的病人簡直九牛一毛。是什么原因沒有讓這項手術推廣開來呢?

    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內分泌科的邱明才教授認為,特別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嚴重的高胰島素血癥患者,手術之后可能會減輕體重,但這類手術與糖尿病治療是性質不同的兩個問題。采用胃部手術治療糖尿病,對胃部正常的生理功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僅僅是把胃切除,不利于胰腺的恢復,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糖尿病的問題。

    對于糖尿病患者,內分泌領域專家提出建議:手術是有嚴格適應癥的,而且必須是藥物治療效果不好的,這樣的人才可以試著做一下。”“現在只是知道手術的效果,隨訪時間也才僅僅幾年。

    專家指出,包括在國外,內科學治療仍然是糖尿病治療的基礎,應貫穿于整個治療的始終。對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首先選擇運動鍛煉、飲食控制及口服藥物治療等傳統治療方式。外科治療2型糖尿病有其比較嚴格的適應癥,但它為糖尿病的治療提供了一個新的方法。

 

你會是下一個“新糖友”嗎?

20100130 來源: 科技日報 作者: 李穎

    最新的糖尿病發病率數據告訴人們這樣一個現實:作為全球糖尿病第二大國,中國的糖尿病發病率增長迅猛,新糖友與日俱增,糖尿病防控形勢不容樂觀。請關注——

  根據最新的糖尿病發病率數據,在中國,大約每天要增加幾千例“新糖友”(糖尿病新患者)。而這些初上“戰場”的“新糖友”,由于缺乏正確的治療觀念和指導,往往會在與糖尿病的“交戰”中手忙腳亂,以至貽誤病情。

  那么,糖尿病究竟該如何防治呢?

  “新糖友”初始治療關鍵詞

  “糖尿病主要是通過遺傳、不良的生活方式、肥胖等原因造成的。”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郭曉蕙教授指出,“新糖友”在初次面對糖尿病時,要建立對疾病的正確認識,把握住“早干預”“雙目標”“控體重”這三大關鍵詞,才能有效控制糖尿病,遠離疾病威脅。

  郭曉蕙解釋,Ⅱ型糖尿病是一個進展性疾病,如果不及時治療,就會延誤治療時機。事實證明,“管住嘴”“邁開腿”的生活方式調整,對于現代人來說往往難以堅持。因此,為了減緩疾病的進展,在初始治療階段時就要增加使用降糖藥物治療。

  除了“早干預”外,“新糖友”在治療時要關注兩個目標:短期來說,就是要控制血糖,從而防止并發癥;長期來說,就是要保護心血管,降低死亡率。為了更好地實現“雙目標”,專家建議“新糖友”應從一開始就選擇血糖控制和心血管保護兼具的藥物。

  在Ⅱ型糖尿病患者中,常常伴有超重或肥胖。而超重和肥胖是發生糖尿病及相關并發癥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會引發心血管疾病。衛生部資料顯示,體重每增加1公斤,糖尿病患病的危險至少增加5%。肥胖者發生型糖尿病的危險性是正常人的3倍,約50%的肥胖者將來會患上糖尿病。因此肥胖或超重的新糖友需要時刻關注控體重這一關鍵詞。

  “新糖友”每年要做“四檢查”

  郭曉蕙指出,糖尿病之所以要引起我們的注意,很重要就是糖尿病會帶來嚴重的并發癥。對于很多“新糖友”來說,別只盯著血糖,要盡快做并發癥篩查,主要是“四檢查”:血管、眼部、腎臟和神經,而且要每年都查一次。

  郭曉蕙說,并發癥會不知不覺地侵犯患者的心、腦、腎、眼及神經等全身性大血管和微血管。有統計顯示,因并發癥死亡的糖尿病患者中,60%70%都是死于心腦血管疾病。因此,每年做個血管檢查,就能早期發現并發癥的蛛絲馬跡。

  另外,視網膜和腎臟也是人體內最容易受到糖尿病危害的組織,這些病變在初期根本沒有癥狀,只有通過檢查才能發現。眼部檢查主要指眼底檢查。尿白蛋白則是用來檢測腎臟病變的,尿中若出現微量白蛋白,說明腎臟已經受損。神經病變則可通過10克尼龍絲聯合128音叉來篩查。

  研究顯示,在糖尿病的早期患者中,腦卒中、心肌梗死、心絞痛等疾病的發生率,已明顯高于健康人群。“糖尿病病人得心臟疾病的比例是普通人的4倍,糖尿病腦血管并發癥、糖尿病肢體動脈的狹窄導致非創傷性截肢的也是普通人的3倍以上,這些都會大大降低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質量。郭曉蕙強調,糖尿病患者在短期控制血糖的同時,不要忽略長期的心血管保護和預防并發癥。

  控制飲食警惕“兩大誤區”

  國內著名糖尿病專家均表示,早期控制血糖水平可以有效地減少糖尿病患者并發癥的發生,提高生活質量,而合理控制飲食則是早期控制血糖水平的關鍵要素之一。而要對飲食合理控制就需走出兩大誤區:

  誤區一:認為得了糖尿病就與珍饈美味無緣了,什么都不敢吃。郭曉蕙說:“長時間過嚴的飲食控制可能會導致能量攝入不足。應用胰島素的患者,在不當控制飲食的情況下還可能出現低血糖。”

  郭曉蕙指出,低血糖的危害甚至超過高血糖。而經常發生低血糖且達到嚴重程度的患者,會對大腦產生不可逆的損害,造成記憶下降、智力減退等,并可使心臟功能出現異常。“因此,在降低高血糖的同時,也要防止低血糖的發生。”

  誤區二:覺得自己已經吃降糖藥,就可以敞開吃了。殊不知,超量飲食會引起餐后血糖急劇升高,給本已脆弱的胰島功能添加更多負擔。因此,選擇藥物治療在控制空腹血糖的同時,也要控制餐后血糖。“餐后血糖的變化不但直接影響整體血糖的控制,而且比空腹血糖更能預測心腦血管并發癥的風險。”郭曉蕙說。

  多管齊下控制糖尿病

  研究表明,運動和生活方式干預,包括飲食和中等程度的體力活動,能夠減少患Ⅱ型糖尿病的危險。保持正常體重和適當的體力活動是預防糖尿病和很多慢性疾病的最有效途徑。

  郭曉蕙強調,預防糖尿病,一定要講究膳食科學,避免營養過剩及偏食。同時,要加強體育活動,注意勞逸結合,保證良好睡眠,避免精神長期高度緊張。在生活方式調整方面,建議糖尿病患者每周保持5天運動,每天至少運動30分鐘;少攝入脂肪和食鹽,多攝入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如全麥食物、水果、蔬菜和豆類;保持標準的體重;戒煙;按照醫囑服藥等。

  “近年來中外糖尿病治療指南都提出,僅僅依靠生活方式干預不足以控制血糖。因為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往往很難改變,而且糖尿病患者的胰島功能通常已經受到損害,如果只進行生活方式干預,多數患者血糖可能難以得到控制。由于血糖得不到控制,又會對血管和胰島細胞造成損害。所以‘新糖友’在早期就應該使用‘生活方式干預+口服降糖藥雙管齊下的方式進行治療。郭曉蕙說。

 

    專家提醒:糖尿病患者降糖別忘護心腦

20110511 來源: 科技日報 作者: 王旭

  ■ 醫衛動態

  有數據顯示,我國糖尿病患者人數目前超過9200萬,大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同時合并心腦血管病,75%以上的糖尿病人最終死于心腦血管病。

  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的癥狀有哪些呢?

  56日,由中國老年保健協會心血管專業委員會、北京安貞醫院聯合舉行的將愛表達·關愛從心開始心血管疾病宣講活動在京舉行,衛生部首席健康專家、北京協和醫院糖尿病中心主任向紅丁教授參與此次活動并進行現場講解。 

  向紅丁教授指出,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的癥狀主要表現為以下方面:發生心梗,卻無心痛。一般人在發生急性心梗時往往有劇烈疼痛。而糖尿病患者由于有神經病變(尤其是末梢神經病變),因此常有感覺減退。發病時患者常無明顯疼痛癥狀,甚至在出現心肌梗塞等危重情況時仍毫無知覺,這種無痛性心肌梗塞極易誤診、漏診,也是造成猝死原因之一。

  對于哪些是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高發人群,向紅丁教授介紹到:糖尿病患者患冠心病首先是“高發低齡”,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發病率很高,七成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會并發冠心病,同時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病的發生時間比非糖尿病患者早;其次是“男女平等”,對普通人而言女性患心血管疾病的機會低于男性,但是患糖尿病后女性的這種心血管保護作用消失,女性患心血管疾病的機會大大增加且不亞于男性;最后是“不典型”,因為糖尿病患者常合并神經病變,疼痛感覺遲鈍,1/3以上的患者在急性發作的時候沒有胸口疼痛的典型表現,讓人不易聯想是冠心病,從而貽誤病情。

  由于糖尿病性心臟病的發生、發展是一個緩慢而隱匿的過程,臨床癥狀出現以前已有一定的功能損害。因此,一旦2型糖尿病獲得確診,就應該進行糖尿病性心臟病防治。一方面,糖尿病性心臟病死亡率高,而另一方面,糖尿病患者對此了解甚少,2/3的患者不知道糖尿病與冠心病的密切關系,不知道除了嚴格控制血糖外,還要防范心血管并發癥,要嚴格控制血脂、血壓等。很多患者一看到自己的血糖指標正常就以為萬事大吉。因此,讓患者正確認識糖尿病和潛在的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進行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一級預防非常必要。

  心血管疾病雖然仍是人類健康的第一殺手,但卻可防可控,向紅丁教授指出。由于血栓形成是心血管事件的共同通路,抑制血栓形成,才能把住心血管危險因素干預的關鍵一環,從而使血壓、血脂及血糖等心血管危險因素的控制更為有效。目前,已被證實切實有效的心腦血管疾病一級預防措施主要包括;改善生活方式、降壓、調脂、降糖以及服用小劑量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藥物阿司匹林在心腦血管疾病的預防和治療中都是非常重要的。研究顯示,每天服用小劑量阿司匹林,可明顯降低糖尿病患者心肌梗死的發生率、預防一過性腦缺血發作等,從而明顯降低病殘率和病死率。

 

    專家告誡:低血糖是糖尿病患者的另一個“殺手”

20101116 來源: 科技日報 作者: 楊步月

  ■ 醫衛動態

  11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副主師李文慧博士接受記者采訪時告誡說,低血糖是糖尿病患者的另一個殺手,請大家務必提高警惕。

  糖尿病是由遺傳因素、環境因素以及自身免疫系統缺陷等多種致病因子作用于機體,導致機體出現胰島素分泌絕對或相對不足、胰島素抵抗等情況,進而引發人體糖類、脂類和蛋白質等營養代謝失調的一大類疾病。臨床上以高血糖為主要特征,常常伴以高血脂和高血壓。糖尿病患者終其一生要與高血糖等“三高”抗爭。因此,一些患者認為血糖應該寧低勿高,不惜冒著頻繁發生低血糖的危險,執著地將血糖控制在絕對“正常”的范圍內。

  “其實,對于糖尿病患者來說低血糖相當危險,其引起的心、腦、腎損害是不可逆轉的。”李文慧說,低血糖發生時,輕則心慌、冒冷汗,重則昏迷或引發心梗、腦梗,甚至危及生命。一次嚴重的低血糖可能抵消患者終生維持血糖正常帶來的益處。

  據記者了解,低血糖通常分兩種:一是藥物性低血糖,主要是超量使用胰島素或口服降糖藥物導致的,也有的是患者沒有按時進餐或加餐造成的。二是自發性低血糖,這種情況在糖尿病患者和正常人中都會發生,主要是與體質有關,也與膳食纖維含量少、碳水化合物過精或油脂含量偏多有關(即食物能量密度過高)。比如,部分人會在吃了早餐兩三個小時后出現明顯的饑餓感,或伴有心慌、頭暈等癥狀。此外,運動過度也可導致低血糖。

  李文慧特別強調,病程過長(超過10年至15年)的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島素或口服降糖藥物品種多、數量大的糖尿病患者以及老年人(尤其是70歲至75歲以上者)等三類人群對低血糖的調節能力較差,容易發生低血糖意外。

  李文慧建議以上高危人群高度重視血糖監測,不僅要查早晨空腹和三餐后兩小時的血糖數值,還要抓住“三餐前、睡前和夜間兩三點鐘”這幾個低血糖高發的重要時間節點做好血糖監測。

  李文慧介紹,低血糖往往表現為一些容易被忽視的癥狀,比如困倦、乏力、情緒低落或煩躁、不愛聽聲音、夜間盜汗等。如果進餐后上述癥狀緩解,就證明是低血糖導致的,建議人們對此多加留意。

  “糖尿病患者應該常備糖果、巧克力等食品。”李文慧說,當低血糖發生時,糖尿病患者首先要采取自救措施,一般為復合加餐,即先吃糖果等含糖量多的食物,后吃餅干等含淀粉多的食物。其次,借助醫生等專業人士的力量,幫助自己分析、查找導致低血糖的原因,然后有的放矢地采取防治措施。對于糖尿病患者來說,不要不敢加餐,而是要注意及時調藥和調餐,才能更好地預防低血糖的發生。

 

百時美施貴寶公司推出糖尿病治療新理念

20101109 來源: 科技日報 作者: 李穎

    血糖達標率低已成為全球糖尿病控制的一個突出難題。衛生部中日友好醫院內分泌科主任、亞洲糖尿病學會副主席楊文英教授近日表示,雖然國內糖尿病的診斷率和治療率近幾年大有提升,但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患者血糖達標。

    無法長期有效控制高血糖的一個重要原因:現有的血糖控制治療方案尚不能持久有效地保護人體胰島素的生產工廠”——胰島β細胞,致使β細胞分泌胰島素的功能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衰退,病情持續進展,因而無法持久控制患者的血糖。

    在最近召開的第21屆國際糖尿病聯盟大會上,由百時美施貴寶公司和阿斯利康公司基于腸促胰素的治療方案,共同研發了新藥沙格列汀。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內分泌科教授、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顧問潘長玉教授指出:這類藥物不僅能促進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而且,新降糖藥屬于口服用藥,一天一次,更利于患者克服因用藥麻煩而帶來的停藥減藥的問題。

 

    專家呼吁:糖尿病患者應掌握結構性自我血糖監測

20101102 來源: 科技日報 作者: 李穎

“全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達標率僅為25%,致使我國每年因糖尿病并發癥導致的死亡率居高不下。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郭曉蕙近日介紹說,在血糖監測方面,對糖化血紅蛋白的控制改善可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率。但是,僅對糖化血紅蛋白濃度進行監測還不夠,應該對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及低血糖進行全面的監測,進而不斷地對治療進行調整。因此,結構性自我血糖監測的應運而生很好地解決了這些問題。

  血糖監測是糖尿病綜合治療的關鍵環節。專家認為,糖尿病監測診治過程中高效運用社區醫生的醫護能力,不僅能減少患者去大醫院的麻煩和負擔,降低患者醫療成本,同時也能緩解“看病難”,提高醫療效率,減輕社會和政府的醫療負擔,更重要的是能提高患者的健康及生活質量。

  據介紹,剛剛啟動的“中國社區醫生糖尿病管理培訓項目”,計劃在全國范圍內逐步推廣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國際糖尿病聯盟血糖監測指南和哈佛大學糖尿病管理血糖監測課程,2010年從北京起航,之后陸續覆蓋上海、天津、成都,以后將逐漸開展到其它社區醫院比較成熟的城市,共計劃覆蓋20個城市;計劃用3年時間,通過對社區醫師進行糖尿病管理課程的培訓,不斷提升社區醫生對于血糖的規范管理能力,最終培養出近千名社區糖尿病管理人員。

 

燈盞花素可改善糖尿病心肌病

20090901 來源: 科技日報 作者:

  據《中國藥理學報》報道,浙江省中醫藥心血管病重點實驗室傅國勝、周斌等人研究發現,燈盞花素對糖尿病心肌病具有保護作用。

  燈盞花素是從菊科屬植物短亭飛蓬全草燈盞細辛中提取的一類黃酮類成分,具有擴張血管,降低血管阻力,增加血流量,改善微循環以及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研究人員通過建立糖尿病心肌病大體動物模型以及高糖培養的乳鼠心肌細胞損害模型,并用燈盞花素治療糖尿病心肌病的大鼠以及干預高糖培養的乳鼠心肌細胞,結果表明燈盞花素可以有效逆轉糖尿病以及高糖環境導致的心肌結構損害和心肌細胞的肥大,同時抑制糖尿病以及高糖環境誘導的心肌細胞PKCNF-κBc-fos等相關蛋白的過度活化和表達。這一結果證明了燈盞花素對糖尿病導致的心肌結構損害和心肌細胞肥大具有保護作用。

  點評:流行病學調查發現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發病率較非糖尿病患者高23倍,而且糖尿病患者心力衰竭的發病率是血糖正常者的3.6倍(11.8% vs 3.2%)。糖尿病心肌病是糖尿病最常見的獨立于冠狀動脈病變的心血管并發癥之一,糖尿病心肌病與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高發生率和高病死率密切相關。目前糖尿病心肌病的治療主要還是針對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控制和心力衰竭的治療,如何預防、治療、延緩并逆轉糖尿病患者的心肌功能異常是目前國際上研究的熱點之一。

  而燈盞花素對糖尿病心肌病具有一定治療作用,從而明確了燈盞花素在糖尿病心肌病中的應用價值,也為糖尿病心肌病的治療開拓了一個新的領域,提供了有效的治療手段。

 

    糖尿病患者說健康:合理運動和積極心態很重要

20090825 來源: 科技日報 作者: 李穎

  本報訊 86日,法國型糖尿病患者環球旅行·中國站媒體交流會上,主人公戴爾芬·阿杜尼提醒廣大糖友,在必要的藥物治療的同時,適當的運動和積極的生活態度也非常重要。

  31歲的戴爾芬已患型糖尿病15年,必須用藥物維持生命。她提到運動對糖尿病的幫助:如果我一整天坐著不動,需要30個單位的胰島素;如果我爬山或慢跑,則只需15個單位的胰島素。她建議廣大糖友根據自身狀況選擇體育活動。戴爾芬說:考慮到運動的安全性,我在跑半程馬拉松時,每5000米測一次血糖,了解自己的血糖變化情況,并使用胰島素泵及時調節自身的血糖水平,以保證體內血糖平衡。

  在談及糖尿病患者心理調節問題時戴爾芬說,她更希望家人能和她共同努力、迎接挑戰,現在她的丈夫已經成為了她的運動伙伴。

  活動主辦方美敦力中國公司糖尿病業務部負責人女士說:“戴爾芬的生活態度令人感到鼓舞,我們希望通過她的環球旅行來激勵更多糖尿病患者積極面對生活。”

 

    人工甜味劑使糖尿病風險倍增

  2009年07月07 來源: 科技日報 作者:

  根據內分泌學會第91次年會的研究報道,與不吃人工甜味劑的人相比,食用人工甜味劑的人更容易發胖,患糖尿病的風險更多,也更多可能有胰島素抵抗。

  在美國,食用人工甜味劑的人與對照組相比患糖尿病的風險可能是雙倍的(8.8%vs4.4%)。

  進一步分析數據,人工甜味劑食用者的空腹血糖水平更高,空腹胰島素水平也更高還有更高的胰島素耐受值,但在接受穩態模型評估時,這2組人的糖化血紅蛋白A1C的水平接近。

  點評:

  研究者提出一種替代假說,即人工甜味劑使用者通過腸內分泌細胞的作用改變了代謝率,人工甜味劑激活腸內分泌細胞中的甜味受體,這使得腸促胰島素釋放,它可以促進葡萄糖的吸收,因此更容易引起糖尿病或是肥胖,但是,這個假說需要進一步的縱向分析和干預實驗來驗證。

  不過,到底是人工甜味劑引起了糖尿病還是因為實際操作中很多醫生推薦人們使用人工甜味劑來預防糖尿病而使得人工甜味劑的使用越來越多,研究者正計劃通過分析來闡明這個問題。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
警惕!糖尿病并發癥來勢洶洶
不容忽視的餐后血糖
胰島素治療不達標,能與促泌劑能聯用嗎?降糖目標重要嗎?
【進展】《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版) - 內分泌與代謝病討論版 -丁香園論壇
有了這些癥狀,您必須開始關注糖尿病啦!也許還來得及!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鄂尔多斯市| 兰溪市| 招远市| 贡嘎县| 饶平县| 自治县| 仪陇县| 辉南县| 洱源县| 闵行区| 日照市| 大荔县| 中山市| 文山县| 喀喇沁旗| 开江县| 吉林省| 自治县| 芒康县| 金坛市| 陆丰市| 湟中县| 九寨沟县| 岢岚县| 巩义市| 巫山县| 安化县| 喜德县| 揭阳市| 九江市| 嘉义市| 永清县| 巴林左旗| 化德县| 武威市| 兰坪| 冀州市| 米林县| 财经| 临汾市| 平利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