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來源:
石家莊新聞網殘癌細胞難切除
癌癥治療的現狀是怎樣的?通常實體瘤以手術切除的效果最好,可以立即清除絕大部分的癌細胞。科學證明,患癌癥的病人,即使很早期,血液中大多都能發現循環中的腫瘤細胞,因此手術中盡管看到腫瘤已切除干凈,但殘癌依然存在。
1975年我們曾經為一批病人切除小肝癌,怕切除不徹底,切除的范圍都比較大。其中一位病人小肝癌切除后,原先升高的血中甲胎蛋白下降到正常值,證明手術切除“干凈 ”,3年后甲胎蛋白又上升,說明可能復發,結果胸部X線檢查發現一個直徑l厘米的肺轉移病灶,手術切除標本作病理檢查,證實為肝癌肺轉移。那一定是手術時有漏網的殘癌 ,而不可能在肺部會另外長出一個肝癌來,但這些殘癌細胞躲在哪里不得而知。3年后可能是機體抵抗力下降,還是什么別的原因,這些殘癌細胞終于在肺部落腳。
抗癌還要改造機體
有什么辦法能夠消滅這些殘癌細胞呢?在過去幾十年中,對肝癌而言,因為不知道殘癌躲在哪里,無法用局部治療的辦法,只能用全身治療的辦法,我們曾經在手術后用全身化療去消滅殘癌,但無濟于事。現在我國大腸癌發病明顯上升,因大腸癌切除后發生肝轉移的越來越多見。我在大查房時,見到每一位患大腸癌肝轉移的病人,都常規問病人“大腸癌手術后有沒有用化療”,幾乎每位病人都回答“我手術后每月用一次化療,已用滿6個療程”,但停藥后幾個月肝轉移便出現,說明全身化療對消滅大腸癌術后殘癌細胞也不是很有用。
一個多世紀的抗癌戰爭,主要是建立在病理學的基礎上,即一旦顯微鏡下證實為癌,就千方百計用各種手段去消滅它。但是消滅腫瘤以后,沒有十分重視“改造殘敵”的重要性,或者雖然注意到這個問題,但沒有找到十分有效的辦法。結果常功虧一簣,不少病人仍最終死于癌癥。
這樣看來,抗癌戰爭單靠“消滅”戰略是不夠的,需要加上“改造”戰略。要重點研究“改造殘癌”和“改造機體”的辦法。試想,如果自身政權不穩,何談消滅殘敵!
復旦大學肝瘤研究所所長、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腫瘤外科專家 湯釗猷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