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來源:
石家莊新聞網2型糖尿病
從“脾”論治新思路
中國工程院吳以嶺院士在“脈絡學說指導2型糖尿病從脾論治研究”報告中指出,糖尿病已成為我國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然而長期以來,糖尿病的研究無論是注射胰島素還是采取西藥進行降糖,鮮有中藥治療引人關注。實際上,糖尿病及其并發癥(消渴)屬于中醫絡病范疇,中醫絡病理論認為,脾的運化功能失調是引起糖尿病病機變化的中心環節。中醫理論中,脾的功能包含了現代醫學中脾和胰腺共同的生理功能,包括消化、吸收、轉化糖、脂肪、蛋白質的功能。糖尿病的發病與胰腺微循環障礙有關,造成脾的傳輸功能失常,從而引起營養物質代謝紊亂、血糖升高。
絡病理論指導從“脾”論治2型糖尿病研究,提出 “起于中焦”——胰腺為脾主運化水谷精微功能的組織基礎,“及于上下”——脾失健運痰瘀阻絡導致全身臟腑組織并發癥,以及“運脾津、通脈絡”新治法。恢復脾的傳輸功能,從多靶點、多環節干預糖尿病及其并發癥。
以絡病理論為指導“運脾津”——津力達顆粒組方,基礎與臨床研究證實津力達顆粒具有保護胰島組織,促進胰島素表達,改善胰島β細胞功能;改善糖耐量, 降低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調節血脂,改善肝臟、骨骼肌脂質堆積的作用。以絡病理論為指導“通脈絡”-通心絡膠囊組方,基礎與臨床研究證實其具有改善胰島微循環,減少全身血管并發癥,緩解血管痙攣,逆轉穩定動脈硬化斑塊,保護急性心梗、缺血性腦卒中缺血區微血管,以及保護腎微血管EC,抑制糖尿病腎病腎纖維化、改善腎功能的作用,有效防治2型糖尿病及其血管并發癥。
糖尿病治療的新理念
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江蘇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副院長、亞洲大洋洲地區甲狀腺學會學術委員會主席劉超教授在“糖尿病治療的新理念”報告中指出,在未來糖尿病治療中,找到中藥和西藥優勢,配合用藥,可能是臨床的更佳選擇。另外,中藥在糖尿病的預防方面可能將擁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成都中醫藥大學段俊國教授在“糖尿病防控中的‘治未病’思維與中醫眼診應用”報告中分析了中醫治未病的三個層次,即“未病先防”、“既病防變”、“愈后防復”,并指出未來我國在糖尿病方面的支出將進一步增加,我們應該加強防病意識,充分利用津力達顆粒在防治糖尿病方面的優勢,減少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
吳深濤教授對糖尿病在中醫藥療效的核心機制——適應性平衡方面做了細致的闡述;樸春麗教授分析了脂代謝紊亂與2型糖尿病之間的關系;宋捷民教授講解了《本經》藥物效用解難與臨床應用,列舉了《本經》中藥的品種、藥量、毒性、配伍等,為臨床醫生分享很多中藥方面的寶貴經驗。與會者紛紛表示在會中學到很多實用臨床技能,獲益匪淺。
糖尿病防治臨床研究
再度引發關注
鑒于會上各位專家對津力達防治糖尿病及其并發癥方面的高度評價,津力達臨床研究再一次引發人們關注。
近期,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寧光教授團隊完成的津力達顆粒小樣本鉗夾試驗顯示:津力達顆粒組提高葡萄糖輸注率的絕對值優于安慰劑組,這項初步研究結果增加了中藥在治療2型糖尿病有效性的信心;另外,由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仝小林教授牽頭完成的津力達顆粒多中心臨床研究顯示,2型糖尿病患者在生活方式干預情況下,給予二甲雙胍穩定劑量治療3個月,血糖仍不達標者,加服津力達顆粒,糖化血紅蛋白下降0.92%,優于對照組的0.53%(P<0.05),血糖得以有效控制,而且中藥降糖不會反彈,患者口干、口渴、乏力、自汗、便秘、手足麻木等癥狀得以有效緩解。針對津力達顆粒降糖機制的問題,南京鼓樓醫院朱大龍教授和上海長征醫院劉志民教授分別就津力達顆粒對改善胰島素抵抗和保護胰島B細胞功能開展了相關基礎研究,結果發現:2型糖尿病患者應用中藥津力達顆粒治療后,可改善胰島素的信號通路,能提高胰島素敏感性,減少胰島素抵抗,在胰島素分泌足夠的情況下,單位胰島素的敏感性增高,就能有效發揮分解糖類的作用;實驗研究還發現,該藥具有調節血脂代謝、保護肝臟的作用,可有效減緩心腦血管病、腎病、眼底血管病變等并發癥的發生,并降低西藥降糖藥對肝臟的損傷。陳曉潔/文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