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來源:
石家莊新聞網帶“酥”或“派”字的食品。為了讓食品達到“酥”的口感,需要在制作過程中加入大量油脂,因此這類食品的脂肪含量很高,一般達25%~40%。同時,制作這類食品添加的一般為富含飽和脂肪的油脂,營養價值不理想。這類食品往往還含有大量糖分。此外,蛋黃派、巧克力派、蘋果派等名字里帶“派”的食品,營養價值高的天然成分比例也較低,而糖、脂肪、香精和多種食品添加劑是它們迷人口感的主要原因。
帶“味”字的食品。草莓味、香草味、芒果味……現在的食品口味越來越多了,一種食品往往有多種口味。殊不知,這不同的口味通常是利用食用香精來實現的。雖然在食品制作過程中,食用香精用量較小,一般對健康危害不大,但畢竟它們根本沒有天然果蔬的營養。這些帶“味”字的食品往往還含有很多糖分,容易讓人攝入過多的糖和熱量。
帶“脆”字的食品。“脆”字多見于兒童食品,這類食品要添加蓬松劑和大量脂肪,才能實現香脆的口感。這類食品營養價值很低,水分極少,稍不小心,就容易攝入大量熱量,引發肥胖。
帶“柳”字的食品。蟹柳、魚柳、牛柳、雞柳、豬柳……在很多人心目中,這些食品由“肉”制作而成,是營養健康的代名詞。然而,速凍后煎炸的牛柳、豬柳、雞柳等,外面裹了厚厚的面粉,一口下去可能半口以上都是吸了大量油的淀粉,長期吃非但對人體沒有好處,反而可能增加肥胖的風險。為了獲得更好的口感,豬柳中一般會額外添加比較多的肥肉、適量的淀粉,營養價值要遠遠低于純豬肉。
趙建元/文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