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來源:
石家莊新聞網戴鴻慈(中右)、端方及出洋考察諸隨員
1901年1月29日(光緒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十),尚在西安的慈禧以光緒的名義發布一道改革上諭,正式宣布啟動新政變法。清末新政,前后十年,可圈可點,頗有成績。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在立憲派看來:這是立憲與專制之爭。就在日俄宣戰后三天,立憲派就表示,“國家強弱之分,不由于種而由于制”。隨著日本戰場上的勝利,日俄戰爭結束還不到兩個月,“預備立憲”的啟動儀式就開始了。1905年7月16日,清廷特遣載澤、戴鴻慈、徐世昌、端方出洋考察政治,不久又加派紹英。這標志著清政府基本確立了立憲改革的決策,并且邁出了關鍵一步(后因革命黨人吳樾謀炸事件,徐世昌、紹英留京,改以李盛鐸、尚其亨代之)。
清末新政的重點就這樣轉移到預備立憲上,圍繞“立憲”,宗室貴胄和漢族大員、體制內外的立憲派和革命黨,三個政治派別、四種政治勢力,在晚清最后十年合縱連橫。
1906年9月1日(光緒三十二年七月十三日),清廷頒發了《宣示預備立憲諭》,“預備立憲”由此而來。
1908年8月,清廷在巨大的壓力下,公布了《欽定憲法大綱》,并明令以1916年為立憲預備期限。而實際上,清政府的立憲無論是“理論原則”還是“具體實踐”,都遠未達到溫和的立憲派的要求,未能讓立憲派及其他社會各界相信。當一個政權的統治基礎都對其動機大表懷疑,對其毫不信任,對其所作所為大表反對時,這個政權就面臨著嚴重的“合法性危機”;嚴重的“合法性危機”恰為激進的革命準備了條件。
是先召開國會再制定憲法,還是由皇家先獨自制定憲法再開國會,成為立憲派與朝廷斗爭的焦點。只有先召開國會、由國會制定的憲法才有合法性,此時儼然成為社會各界共識,由于立憲派和影響越來越大的紳商都不承認《欽定憲法大綱》的合法性,所以最有力量的紳商率先發起了一次又一次、得到社會各界支持的開國會和平請愿運動。
從1910年1月起到11月止,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以地方士紳、商人為主的立憲派發動了四次大規模的國會請愿運動,聲勢浩大,遍及全國。盡管“開國會”的呼聲越來越響,一浪高過一浪,清廷卻對自己面臨嚴重的合法性危機毫無所感,就是毫不妥協,對各種警勸充耳不聞,一意孤行,不愿讓出點滴權力,拒不開國會,一定要獨攬制憲權,反而采取越來越激烈的手段鎮壓立憲運動。結果使本來溫和的、竭力維持體制的立憲派越來越激烈,一場暴力革命,恐怕已難避免。最終,他們豈止“袖手旁觀”,而是與革命派結盟,積極參與到推翻清王朝的革命之中。就這樣,為立憲而生的諮議局和資政院,承擔了革命養成所的角色,為一場與它本意完全相悖的革命作了輿論上、組織上和干部上的準備。
1909年張之洞去世,張的“離場”,使朝內失去了調停老少親貴、調停新舊勢力、調停南北爭端的第一元老。而在此前的1909年1月2日,兩宮尸骨未寒,尚帶孝的軍機大臣袁世凱突然被以足疾為由,開缺回籍。袁世凱既有實力,又有經驗,更有手腕,無疑是治國理政的杰出人才,同時也是抑制親貴弄權的第一把好手。隨著袁世凱、張之洞兩位最后漢臣的相繼“離場”,不僅使親貴勢力更加膨脹,竟難以遏制,而且使中樞的領導力危機急劇惡化,大清的江山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刻。
最后,皇族內閣的出臺給了大清國致命一擊。這個內閣名單絕對是“致命選擇”,13人中,只有4人屬漢人,其余的不是皇族,就是滿洲貴族,讓漢族士大夫徹底失望。就連慶親王、那桐等人都在閣員名單公布的第二天,奏請收回成命,但沒有獲得攝政王載灃的批準。
責任內閣變成了“權貴內閣”“皇族內閣”,這個結果與立憲黨人的期待相距太遠,各省諮議局聯合會通過各種方式向朝廷表達反對意見,希望朝廷知錯即改,重回立憲軌道。五月初三日(5月30日),國會請愿同志會聯合各省諮議局聯合會在北京發起成立憲友會,呼吁朝廷尊重君主立憲政體,“督促聯責內閣”。
面對各方面呼吁,朝廷裝聾作啞,不予回應。六月十一日(7月6日),諮議局聯合會再通告全國,反對皇族內閣,強烈要求重回立憲體制正軌,憤怒情緒溢于言表,辭氣已近決絕。
立憲黨人手無寸鐵,和平請愿得不到清廷眷顧。武昌城頭的槍炮聲終于驚醒了朝廷的迷夢,攝政王載灃于11月1日立準“親貴內閣”總理大臣奕劻、協理大臣那桐、徐世昌,以及國務大臣載澤、載洵、溥倫、善耆、鄒嘉來等集體辭職,為新內閣組成掃清道路。緊接著,清廷任命“賢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命其對湖北軍務稍作部署后迅速來京,組織完全內閣,“負完全聯帶之責任”。
清帝國立憲改革重回正確軌道,然而,就像嚴復當時就意識到的那樣,清廷舉措正確,但是太晚了:“10月30日的罪己詔,皇帝宣誓俯允資政院的意愿。資政院馬上要召開會議?;实郯l誓不在內閣中安插任何皇族的成員。他同意完全赦免政治對手,甚至是反對清廷的革命黨也在赦免之列。將由資政院草擬憲法,并無條件接受。然而,清帝國再也沒有改正的機會了。
據《國家人文歷史》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