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30日 02:39
10月29日,國土部起草的下稱“草案”)公開向社會征求意見。
根據“草案”,國家將對新增建設用地實行總量控制,下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新增建設用地總量不得突破上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控制指標。
國土資源部耕地保護司司長嚴之堯表示,城鎮化率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就要轉移1400萬人,用地287萬畝。如果城鎮化率達到80%,至少還需要8000萬畝土地,土地供需缺口較大。
雖然土地供需矛盾突出,但嚴之堯認為,糧食安全是頭等大事,必須堅守耕地紅線不動搖,在此背景下,只有通過控制建設用地總量,節約、集約利用土地來緩解用地需求。
根據國土部在全國部署開展了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成果顯示,全國耕地評定為15個等別,1等耕地質量最好,15等最差,平均質量等別為9.8等。我國現有耕地中,中低等地所占比重較大,耕地質量平均處于中等偏下水平。同時,相當數量的耕地利用不充分,基礎設施條件差。
為促進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草案”明確,將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的目標和政策措施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框架、相關規劃和考核評價體系。
其中,對供地率較低的地區,以及閑置土地率較高的地區,應當在下達下一年度的土地利用年度計劃時予以適當核減。
上一年度單位地區生產總值建設用地消耗量下降幅度較大的地區,以及單位建設用地二、三產業增加值提高幅度較大的地區,國土系統在分配土地利用年度計劃獎勵指標時,應給予適當傾斜。
另外,在布局優化方面,國土部要求,在編制和實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時,應當引導工業向開發區集中、人口向城鎮集中、住宅向社區集中,推動農村人口向中心村、中心鎮集聚,產業向功能區集中,耕地向適度規模經營集中等。
并且,建設用地供應應當符合國土部會同有關部門制定的工業項目建設用地控制指標、房地產開發用地宗地規模和容積率等各類土地使用標準。
值得一提的是,“草案”亦通過加大市場化配置手段,促進節約集約,比如逐步縮小劃撥用地范圍,工業用地供應不得低于國家規定的工業用地最低價標準;在符合規定的條件下,通過加蓋等相關手段增加容積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等。
除此之外,“草案”亦明確通過農用地整治等途徑,促進土地的集約利用,允許農村閑置宅基地實行自愿有償退出。集體經濟組織可以根據有穩定的其他居住條件的宅基地使用權人申請,采取置換、獎勵、補助或者城鎮購房補貼等方式協商收回空閑或者多余的宅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