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花海水白龍紋扁瓶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青花海水白龍紋扁瓶,高45.3cm,口徑7.8cm,足徑14.5cm。
瓶圓口,口邊微外侈,長頸自上而下漸闊,扁圓式腹,橢圓形淺圈足。通體青花為飾,瓶口及頸部繪卷草紋和纏枝蓮紋各一周。腹部為青花留白海水龍紋,一條矯健威猛的白龍在蒼茫無際的大海中遨游,白龍回首曲體,須發飄揚,四肢伸張,呼之欲出。青白相間的波濤上下翻滾,洶涌澎湃,又見點點黑斑,大有鋪天蓋地、水珠激濺、迎面而來之感。尤其是以青花點白龍雙睛,愈顯神采。
宣德時期,有“諸料悉備,青花為貴”之說。此瓶的裝飾過程是先在瓷坯上以尖狀工具勾劃龍紋輪廓及龍之雙目、冠發、厚唇、牙齒、爪趾、鱗等細部,然后在龍身周圍用青花料滿繪波濤洶涌的海水并施透明釉,入窯高溫燒成。
史載,宣德時青花多用鄭和從西洋帶回的“蘇泥勃青”鈷料,呈色深艷明亮,如藍寶石一般,線條間往往有暈散現象,有如水墨畫的墨暈,加上錯落有致的黑色斑點,使畫面產生了非同凡響的藝術效果。
引言
明代王士性《廣志繹》(1597)卷之四〈江南諸省〉:“本朝,以宣、成二窯為佳,宣窯以青花勝,成窯以五彩。”張應文《清秘藏》卷上第六〈論窯器〉:“我朝宣廟窯器,質料細厚,隱隱橘皮紋起,冰裂鱔血紋者,幾與官、汝窯敵,即暗花者、紅花者、青花者,皆發古未有,為一代絕品。”由此可知宣德一朝,官窯燒制工藝的精湛,與生產力的旺盛,燒制期雖短卻毫不遜色,其后明清官窯仿造宣德制品數量眾多,亦可以看出其受重視的程度。
青花札記(四):大玩家宣宗的貢獻
受訪專家:陳潤民,故宮博物院 陶瓷專家 交談時間:2003年10月

青花梵文出戟蓋罐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青花梵文出戟蓋罐,高28.7cm,口徑19.1cm;蓋口徑22cm,底徑24.7cm。
罐直口,平肩,碩腹,下部微向內收,平底,口上有槽,肩部凸起8個長方平面扳手,附圓蓋。胎體厚重,釉色青白,青花濃艷并有黑疵,以渲染手法描繪紋飾。罐身分層飾海水紋、八寶、藍查體梵文及蓮瓣紋。罐蓋面飾4朵云紋,間以五個藍查體梵文,是佛種子字,蓋之外壁飾海水紋;蓋內頂面蓮瓣紋環圍,九瓣之上各書一藍查體文字,中央雙線圈內從左至右篆書“大德吉祥場”五字,與罐內底面同樣的五字相對應。
蓋內九字中,前五字為五方佛中的五佛種子字,后四字分別代表前四佛雙身像中的四女像種子字。罐外壁中間一行梵文為密咒真言,其上下兩層文字相同,代表各方佛雙身像中的女像種子字。此種文字組合圖案被密宗信徒稱為“法曼荼羅”。
此器在宣德青花中極為少見,其造型、花紋均充滿宗教儀式的含義,當為佛教徒作道場時所用的法器,是景德鎮專為宮廷燒制的佛事用具。
馬:首先想請您給初學者簡單談談應該怎樣去認識宣德青花瓷器?
陳:宣德青花作為青花瓷器中的鼎盛時期、黃金時代,其藝術成就達到了巔峰,自明清以來,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初學者要認識宣德青花,通過相關的書籍,從造型、紋飾、釉色等多個方面入門,在掌握一定的理論知識基礎上去接觸圖片、瓷片標本乃至完整器物,從而充實和豐富自己的認識。
馬:在造型上,宣德青花相比永樂青花有哪些變化?
陳:從目前的藏品來看,宣德青花的造型比永樂多,除了很多沿襲永樂朝的器型外,宣德朝新增加了各式小花盆(六方、八方)、鳥食罐、筆管、蟋蟀罐等,其中筆管和蟋蟀罐目前故宮沒有收藏,在景德鎮御窯廠有出土發現,民間也有一些收藏。至于受西亞風格影響的器型,宣德青花則明顯少于永樂青花,器型上也有一些細微變化,比如花澆,在永樂時期是完全模仿西亞黃銅花澆的龍柄,到了宣德時期則是如意柄。

青花夔龍紋罐(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青花夔龍紋罐,高19cm,口徑15.8cm,足徑13.8cm。
罐直口,鼓腹,內圈足。內外施白釉,外飾青花紋樣。頸與肩部飾如意頭紋。腹部繪2只首尾相連的夔龍銜花紋。近底處繪一周仰蓮瓣紋。底施白釉,青花雙圈內楷書“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
宣德青花圖案以線條流暢、紋飾豪放生動著稱。夔龍紋樣用于青花瓷始于宣德朝,至成化時已成為瓷器上的典型圖案,后世亦多延用。宣德時所用青料據明萬歷時王世懋《窺天外乘》和黃一正《事物紺珠》中所記為“蘇麻離青”,這種青料含鐵量高,含錳量低,在適度的窯爐氣氛下燒成后能呈現寶石藍般鮮艷的色澤,但由于含鐵量高,在青花色彩上常自然形成不均勻的黑色結晶斑點,與艷麗的藍色相互映襯,更增其藝術魅力。此罐之青花色澤即具有這一時代特征。
馬:這些變化的產生、尤其是產生很多新的器型跟宣宗皇帝有關系嗎?目前宮中沒有筆管和蟋蟀罐是否跟上個世紀初溥儀從宮中帶走大批藏品有關?
陳:可以說是關系密切。宣宗本人在詩、書、畫及游藝等方面具有很高的藝術才能,極大的促進了宣德朝各類手工藝品的發展,青花瓷器也包含在內,這種影響是一種自上而下的影響,也是一種進步。宮中沒有筆管和蟋蟀罐,跟溥儀出宮沒有關系,至今仍是一個未解的謎。

青花海水蕉葉紋尊(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青花海水蕉葉紋尊,明宣德,高15.1cm,口徑16.5cm,足徑10.9cm。
尊廣口,扁圓腹,圈足。通體繪青花紋飾,頸部繪蕉葉紋,腹部繪海水波濤,海水上為如意云頭紋。足底青花雙圈內有青花楷書“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
蕉葉與海水紋是宣德青花瓷器上的常見紋飾。此器紋飾以寫實與圖案化布局相結合,自然而和諧。
馬:永宣官窯青花由于都使用進口鈷料,都具備暈散現象的特征。若仔細觀察可發現永樂青花的暈散現象比宣德青花明顯,您認為這跟青料的配比有關嗎?還是跟繪畫技法有關?
陳:永樂青花不僅僅暈散現象比宣德青花明顯,在呈色上也較宣德更為鮮艷,這個差別跟所用青料無關。采用相同的進口料產生不同的效果在于釉層的厚薄,宣德的釉面比永樂更厚,使得其釉面下的青花顯得模糊不清,釉層厚氣泡密集也使宣德青花釉面的橘皮釉和棕眼現象比永樂明顯得多,這也是鑒別二者的依據之一。另外,由于永樂的底釉色偏白,而宣德的底釉色偏青(白中泛青),底色與青花對比后的視覺效果便是永樂青花更為鮮艷了。你說的青料的配比應該也是導致永樂青花暈散更明顯的一個原因,目前正在研究中。至于繪畫技法,應該強調的是宣德的畫筆,屬于小枝筆蘸料繪畫,紋飾會留下用筆的痕跡。
馬:說到宣德的青料,除了進口料,部分器物也采用國產料和進口料混合使用,這是否是宣德青花特有的現象?如果說成化青花采用的是浙江坡塘產的平等青料(坡塘青),那么宣德青花采用的是何種國產料?
陳:宣德青花瓷在采用青料上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純粹使用進口料,這類青花器有很濃的國畫風格;第二類是進口料為主,國產青料為輔,國產料多用在口沿、圈足等輔助紋飾上;第三類就是完全采用國產青料,這類的數量極少,比如故宮藏有一件青花纏枝蓮花大梅瓶,就是完全采用國產青料的官窯器。宣德朝的國產料是景德鎮附近所產,與成化坡塘青有別。

青花纏枝花紋天球瓶(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青花纏枝花天球瓶,高46.1cm,口徑8.9cm,足徑15.2cm。
瓶直口,長頸,碩圓腹,平底。頸部為纏枝蓮紋,繪上仰變形如意頭紋一周,紋內繪花蕾。腹部為纏枝花卉紋飾。素底無釉。
明代是中國古代青花瓷器生產的黃金時期,青花瓷作為瓷器生產的主流亦在宣德朝達到了其制作的頂峰。宣德年間使用的青料,大部分是進口鈷料,即所謂“蘇泥勃青”料。因含鐵量高,含錳量低,在適當的火候下,能燒出像藍寶石一樣鮮艷的色澤,且燒成后往往在青花部分會出現有金屬光澤的黑色斑點,形成宣德青花瓷器的重要特征。這件宣德青花天球瓶的青花色澤與一般宣德青花發色不同,從其發色清淡的呈色效果上看,宣德青花器并不全都使用進口鈷料,也還使用部分國產青料。其紋飾題材以花卉瓜果為主,云龍海水為輔,構成了四季鮮花竟相開放,四時瓜果同時飄香的獨特風格。石榴花、菊花、蓮花、牡丹、百合、茶花、寶相花、牽牛花、射干花等較為常見。每件器物多以偶數種類的花卉,通過不同形式組合在一起,形成變化豐富的花紋裝飾。反映了明代瓷器裝飾所取得的藝術成就。
馬:后代一直熱衷于對宣德青花的仿造,最好的應該屬清三代的仿品,其中尤其以雍正仿宣德官窯瓷器最為接近,請您談談清三代仿宣德瓷的特點,如何鑒別仿品與真品?
陳:清代早期仿造宣德瓷的最大優勢就是在皇帝的重視下、以宮中的宣德青花為模本,集合景德鎮御窯廠的優秀工匠精心燒制而成。尤其是清三代,在仿造技術上幾乎沒有任何問題,最大的差別在于青料的使用上,因為宣德青花采用的是進口鈷料,這種鈷料的特點是青花深入胎骨,使釉面產生凹凸不平感,并且伴有黑色的結晶斑,這是后期使用國產料無法模仿的,仿制水平最高的是雍正朝,盡管在呈色上比較接近,但是那種青料滲透胎體的感覺卻無法模仿。除去青料的鑒別方法外,由于清代的繪畫風格要比明代細膩,用筆講究規整,有層次感,這種時代特征是無法避免的,對宣德青花紋飾的模仿顯得不夠自然隨意,更重要的一點是從手感來說是這些仿品的胎體比宣德青花原件要輕,胎質也更比原件細膩。
雍正乾隆兩朝仿宣德青花大致有三類,一類是純粹模仿,甚至包括仿款,這一類數量最多;另外一類也是在完全模仿造型和紋飾的基礎上,落本朝款;還有少部分是紋飾、青花發色和造型模仿,不落年款。
馬:對于那部分不落年款的仿宣德青花瓷器,如何去區分雍正仿和乾隆仿?這些無款的后期仿品中間有沒有是仿永樂青花的可能?
陳:這也是涉及到一個時代風格的問題,總的來說,乾隆仿的比康熙和雍正的要工整許多。這些無款的仿品中的確有一些是仿永樂青花的作品。

青花纏枝花卉紋梅瓶(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青花纏枝花卉紋梅瓶,高53.1cm,口徑8cm,足徑16.5cm。
梅瓶小口,圓唇外卷,短頸,豐肩,肩下漸收,圈足。肩及足部飾上覆下仰的蓮瓣紋各一周,蓮瓣紋為青花地上繪飾白色輪廓線及圈點紋。腹部主題紋飾為纏枝牡丹、菊花、茶花等花卉圖案。肩部自右向左橫書青花楷書“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
明宣德時期50cm以上的琢器傳世較少,此件梅瓶形體高大,端莊規整,紋飾精美,堪稱明宣德時期大件器物中之精品,體現了宣德時期高度的制瓷技藝。
馬:談到款識,一直有“宣德款識滿器身”的說法。
陳:宣德青花以“大明宣德年制”雙圈六字楷書(晉唐小楷)最常見,這也是最傳統的款識,多見于器底。其次是“宣德年制”四字楷書。楷書款字體剛勁有力,德字“心”上無一橫。宣德青花鮮見篆書款,清仿的宣德瓷器則是既有楷書款也有篆書款。“滿器身”是指款識的位置不固定,有的見于口沿(常見于一些圓碗的六字橫款)、有的見于肩部(如一件青花纏枝紋花澆)甚至有的書寫于流部(如北京故宮藏一件青花纏枝蓮紋茶壺),不拘形式。一般來說,一件宣德青花只有一個款識,也有例外,比如青花合碗就有兩個款,蓋子里和碗心分別各有一個款(目前故宮的合碗沒有蓋)。
馬:您能談談北京故宮藏的青花梵文出戟式蓋罐嗎?這件器物為篆書款“大德吉祥廠”(寫于蓋內),全世界目前所知只有兩件,另外一件在臺灣的收藏家辜振甫手里(缺蓋),這也是全世界青花瓷愛好者極為關注的一件珍寶。另外景德鎮御窯廠曾出土過兩件四字篆書款的“宣德年制”青花瓷器,您認為上面這幾件篆書款的青花器具備宣德時期的特征嗎?四字款的宣德瓷器是否是宣德早期的器物?
陳:宣德青花梵文出戟式蓋罐是藏傳佛教做道場時的供器,肩部突起長方形八戟,蓋為直口平頂式,是宣德時期少見的器型。北京故宮藏有一件,蓋有兩件,蓋面寫有五個藍查文,蓋內與罐內底亦對應篆書款“大德吉祥廠”。篆書款并不代表宣德朝的時代風格,畢竟現在見到的篆書款數量極少,不具備代表性。永樂時期僅有的幾件有款的都是四字篆書款,這是永樂時期的風格,從這一點來看,四字款的宣德青花應該是偏早。

青花纏枝蓮紋瓶(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青花纏枝蓮紋瓶,高19.8cm,口徑3.8cm,足徑7.1cm。
瓶直口,圓唇,細長頸,扁腹,圈足。通體青花紋飾。口沿下飾朵梅紋,身部飾纏枝花卉,足墻外飾卷枝紋。口沿下從右至左楷書“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
此器造型樸實,青花明艷,瓶口沿下橫書款者較為少見,是明宣德青花瓷器之佳作。

青花花卉紋執壺(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青花花卉紋執壺,高32.1cm,口徑7.5cm,足徑10.7cm。
壺直口,細長頸,折肩,長腹,圈足。頸一側為壺柄,另一側為長方形流,流口呈葫蘆形。壺頸部繪纏枝花,肩部飾蓮瓣紋,腹部飾八面方形開光,每一開光內飾上下兩朵花卉,足部飾卷枝紋。
明初青花仿伊斯蘭銀、銅器造型者很多,除執壺外,還有折沿盆、花澆、盤座、燭臺、扁腹瓶等。此器形仿自伊斯蘭銀水注。
馬:目前宣德青花瓷器中哪些紋飾與器型較常見?哪些不常見?
陳:宣德青花以大盤居多,僅北京故宮就有近百件,其中又以40厘米左右(包括40厘米以上)的大盤居多,有圓口和菱花口兩種,以菱花口較多。這些大盤都是細砂底,底不上釉。另外常見的器型還有合碗、高足碗、天球瓶、玉壺春瓶等。紋飾最多的是把蓮紋,其次是纏枝蓮紋,再就是云龍紋、海水紋、四季花卉紋、寶相花紋等,松竹梅紋在盤、碗上常見,竹石紋、人物紋較少,最少的是葡萄紋。

青花人物紋高足碗(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青花人物紋高足碗,明宣德,高10.2cm,口徑15.5cm,足徑4.5cm。
碗撇口,下腹內收,下承以高足。碗內口繪青花雙線,內底中央青花雙圈內楷書“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碗外壁繪仕女賞月圖,一童子侍于側,輔以山水樹石,并繪有云氣紋。足柄上繪松竹梅紋。
明宣德青花使用進口青料,此種高鐵低錳料在燒成過程中青料易暈散,故所繪紋飾不夠清晰。此碗青色較為淡雅,紋飾比較清晰,實為難得。其云氣紋用粗、細線勾畫輪廓,此畫法對后世瓷器紋飾亦有影響。明宣德時陶瓷器物中以人物紋為題材者較為少見,故此碗為宣德時期人物紋器物的代表作品。
馬:請談談鑒定宣德青花過程中應注意的一些時代特征。
陳:宣德青花總的風格是自然奔放,與永樂青花的含蓄纖細是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我具體用一些器物來說明宣德青花的時代特征,這樣比較直觀。
從盤子來說,比如宣德大盤(直徑40厘米以上的),普遍是矮足,足邊帶有火石紅,足墻呈斜坡狀(用手無法提),后期的仿品足墻相對高,改斜坡底為滾圓的泥鰍背底(比如雍正仿的宣德青花把蓮紋盤),而且在清三代仿永宣的大盤底部中出現無款、施釉的情況,這也是大家在鑒別中應該注意的地方。
宣德的碗底足很寬,多為平切,足墻厚。另外就是宣德時期首創的臺階式底,比如故宮藏青花四方委角瓶、青花石榴尊、青花蕉葉紋尊等器物的底就采用了臺階式底,這是永樂青花所沒有的。后期瓷器中康熙比較多的采用臺階式底。

青花纏枝蓮紋執壺(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青花纏枝蓮紋執壺,通高15.3cm,口徑4.8cm,足徑7.7cm。
壺直口,腹部滾圓,圈足外撇。一側置彎流,為加固壺流,流、頸之間連以云形橫板,另一側置曲柄。通體青花裝飾,頸部繪纏枝蓮紋,柄上繪忍冬紋,流的根部繪龍頭,龍張口怒目作銜流狀。流的正面署青花楷書“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一行款,外圍青花雙線長方框。壺附傘形蓋,蓋頂置寶珠鈕,蓋面繪折枝花紋。
此壺大小適中,在結構上一改唐代執壺流部過短,宋、元執壺流部過長的弊端,更趨于合理化。其年款不署在底部而署于流上,審視中國歷代陶瓷執壺,此種署款方式唯宣德朝所獨有。此外,宣德官窯瓷器年款有些還署在器物的口沿、頸部、肩部、腹部等處,故有“宣德年款遍器身”之說。
馬:有沒有制作(工藝)過程中體現出來的“宣德特征”?
陳:這是同樣具備的。以宣德青花中的大件琢器為例(比如梅瓶),在宣德朝燒造時采用的是上下對接坯,所以燒造后成器中間(腹部)能摸出接合的痕跡(微有凹凸),這就是一個很明顯的特征。到了清代的仿制品,由于技術的成熟,采用的是兩邊坯對接,加上修胎技術提高了,對接痕跡很不明顯。至于今天的仿造品,幾乎難見合痕。
馬:那紋飾特征呢?
陳:從紋飾上來說,宣德青花顯得灑脫、隨意、大氣,也很有時代特征,我認為歷朝的纏枝蓮紋繪制的最好的要數宣德,宣德青花瓷器中的云龍海水紋飾同樣也是氣勢非凡。
馬:那您能簡單比較一下元代與永宣的青花瓷器中龍紋的區別嗎?
陳:元代的龍紋龍身比較細,龍鱗呈細網格狀,多與牡丹花組合在一起,常見三爪龍。而永宣的龍比較活,龍身較粗,龍鱗栩栩如生,神態威猛,三爪、四爪、五爪龍都比較多。

青花鸞鳳紋葵瓣式洗(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青花鸞鳳紋葵瓣式洗,高4.5cm,口徑17.5cm,足徑14.2cm。
洗呈五葵瓣形,里心微凸起。通體青花裝飾。口沿內外飾青花雙線紋,里心繪鳳、凰各一只,間以朵云。外壁繪團形鳳凰10組,與葵瓣式器身相對應。底青花雙圈內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
此器造型別致,釉質瑩潤,青花色調濃艷,工藝技法嫻熟。
馬:北京故宮里是否有民窯宣德瓷器?
陳:宣德民窯瓷在宮里極少,宣德民窯大都采用國產料,發色偏灰。
馬:臺北故宮和北京故宮所藏器物一直是一種互補的關系,雙方各有哪些宣德器型是獨有的?
陳:比如刻有“大德吉祥廠”五字篆書的青花青花梵文出戟式蓋罐、壺嘴上有六字楷書豎款的青花纏枝蓮紋茶壺等就是北京故宮僅有的;而臺北故宮的青花大香薰爐以及青花藏文僧帽壺等則是臺北故宮獨有的。兩個故宮之間的藏品互相對照研究,加上近年來景德鎮御窯廠的出土發現,應該就能比較全面地概括宣德時期的官窯青花瓷了。

青花礬紅彩海水龍紋合碗(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青花礬紅彩海水龍紋合碗,高7.4cm,口徑17.4cm,足徑9.3cm。
碗敞口,折底,圈足。碗外青花紅彩飾海水龍紋,以青花繪云及海水,紅彩繪雙行龍,下腹部飾凸起的弦紋兩道。碗里光素無紋飾,中心青花雙圈內楷書“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這種類型的合碗應有蓋,此碗失蓋。
宣德青花加彩器物比較少見,此碗造型秀美,為當時首創。所繪龍紋下輔以海浪紋飾,愈顯生動。
馬:宣德年間與青花有關的品種有多少,除了青花、紅釉青花、黃釉青花、青花礬紅、青花釉里紅之外,還有其他品種嗎?
陳:基本上就是他列舉的這幾個品種,此外還有藍地白花等。其中除白釉青花外,黃釉青花、青花礬紅、藍地白花相對較多,青花釉里紅則極為少見。
明宣德時期 其他珍貴品種瓷器

鮮紅釉菱花式洗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鮮紅釉菱花式洗,高3.8cm,口徑15.9cm,足徑13cm。
洗通體作十瓣菱花式,敞口,淺身,腹壁近直,平底。通體施鮮紅釉,釉面勻凈,色鮮艷。口沿與腹壁花瓣出筋處顯露潔白的胎色,與器身的紅釉相映生輝。底施白釉,無款。
純紅釉瓷器創始于元代晚期,至明永樂年間完全成熟。宣德紅釉與永樂紅釉齊名,釉層肥潤,呈色鮮紅,釉面多有桔皮紋,口沿有整齊的“燈草邊”,紅白分明。器物以碗、盤、洗多見。宣德以后,紅釉趨于衰落,歷朝雖仍有少量制作,但成功者罕見。此洗憑其造型和紅釉特征來判斷,應為稀有的宣德紅釉器珍品。

藍釉白花魚蓮紋盤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藍釉白花魚蓮紋盤,高4cm,口徑19.2cm,足徑12.7cm。
盤敞口,弧壁,圈足。內外均以寶石藍釉為地,并飾白釉魚蓮紋裝飾。盤心在白色圈欄內繪蓮池游魚圖,兩尾游魚潛游于飄浮的水草與盛開的蓮花之間,外壁亦繪蓮池游魚紋,荷蓮與游魚規則地相間排列。足內施白釉,青花雙圈內楷書“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
此盤器型規整,胎體厚重,藍釉厚潤瑩亮,白釉魚蓮紋刻畫得精美生動,既有天然意趣,又富裝飾美感。魚紋是我國傳統的工藝裝飾題材,由于“魚”“余”諧音,因而民間有“連年有余(魚)”、“寶貴有余”等吉語。

鮮紅釉描金云龍紋碗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鮮紅釉描金云龍紋碗,高8.8cm,口徑20.9cm,足徑9cm。
碗撇口,弧腹,瘦底,圈足。通體施紅釉,口沿一周呈白色,稱“燈草邊”。內外壁均以金彩描繪二龍戲珠紋,外壁近底處以金彩繪變形蓮瓣紋一周,金彩雖已脫落,但圖案依稀可見,可以想見原初金彩與鮮紅釉相輝映的富麗氣度。足內施白釉,無款。
清乾隆帝曾于丁酉年作詩贊此宣德紅釉碗:
“雨過腳云婪尾垂,夕陽孤鶩照飛時。
沼澄鐵旋丹砂染,此碗陶成色肖之。”
明宣德紅釉的胎、釉都較永樂時期略厚,紅釉發色微深,有的呈暗紅色,器型也多于永樂時期。由于銅紅釉對窯室氣氛極度嚴格,燒制困難,宣德以后紅釉制品漸少。今日所見明永樂、宣德紅釉器物皆為精品,彌足珍貴。
補記:其實,不論前人總結的經驗,還是書本呈現的理論,都只能是輔助條件。若想深刻的認識某朝某類器物,必須長期觀摩、接觸實物,橫向縱向比較,再對照仿品,從而獲得自己的鑒定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