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一種人,叫“老好人”。在職場上,別人叫他幫忙的時候,他不敢拒絕。他又很有道德感地覺得不幫就對不起人家;有時候幫了之后又痛恨自己,但往往又接著干。
他為什么怕得罪別人?為什么那么想給別人留下好印象?或者說,他為什么那么在乎別人,在乎別人有求于自己?
一個好人的故事,往往是這樣的:
好人對同事很熱情,與群眾們打成一片,同事的小幫手,幫忙的好榜樣。但是事情后來發(fā)展成了,同事直接拿他的東西被追問之后還毫無歉意。一開始是小件,后來是紅酒…
這件事情給我們的啟示,有兩個:
第一,一瓶紅酒看清一個人,挺值的。
第二,好人要做,“濫好人”千萬不能做。取悅于人對很多人來說是個動聽的詞,但其結果卻只能是惡性循環(huán)。
職場的“好人綜合癥”是可以自測的,不妨坦誠地問問自己下面這幾個問題。
你是否會覺得——
讓我生活中幾乎每一個人都喜歡我,這對我極為重要?
我認為發(fā)生沖突一點兒好處都沒有?
我應該始終把他人擺在第一位,而把自己的需求擺在第二位。否則我會變成一個自私的人,大家就不會再喜歡我了?
我很少把工作派給別人?
當我對別人的請求或需求說“不”時,我會感到內疚?
如果超過半數(shù)的回答都是肯定的,那么“恭喜”你,領取了“職場好人卡”一張。
然而,在職場上人“太好”(being too nice)?事情并不太妙。好人卡有毒,當你愈加適應去扮演一個好人的角色,你就只能依靠別人的目光來確立自己的存在。
嘗試解讀一下好人們語言背后的邏輯,現(xiàn)實背后與你想的并不一樣:
“我很慚愧我沒能幫助他。”——內疚,自卑
“他一定不會喜歡我了,我沒法幫他把事情做成。”——對失敗和拒絕的恐懼
美國作家布萊柯(Harriet Braiker)的《不懂拒絕的老好人》一書中曾提出,“取悅癥”有三個心理要素——思維、情感、行為,他們相互聯(lián)系,互為彼此的原因和結果。比如,畏懼情緒導致了自我強迫,而這一行為又被扭曲的思維所支持;焦慮引發(fā)逃避行為,而這又呼應了有缺陷的思維。
在這個“取悅三角形”中,思維、行為、情感衍生出三種類型的“老好人”。
“認知型”好人——由討好思維控制
“認知型”好人的人生準則就是獲得所有人的喜歡,他們希望得到所有人的認可。
“如果我把缺點藏起來,變成別人希望我成為的那個樣子,那么別人就會肯定我,覺得我好,也會敬重我,重視我。”
這一類人,首先應當理解和糾正的是取悅于人的心態(tài)。依賴于他人看法而取得的自我意識的滿足,自己從來不能控制。
“習慣型”好人——由強迫行為控制
“習慣型”好人很少說“不”,自己做得要死要活,卻不愿給他人施加壓力,然后疲于奔命,這已經成了一種習慣。他們這種自我虧待的模式不僅傷神傷身,而且往往會傷害與最親近的人的關系。
對于“無私”的好人,首先應當打破“盲目利他”習慣。
“情感逃避型”好人——由逃避消極情緒控制
對這類人來說,取悅癥是因為逃避導致的——他們要逃避那種“害怕”的情感。“老好人”的逃避策略,意在保護自己。他們認為,順從是最好的處世法則。
“治標不治本”之處在于,你從不給自己機會去處理憤怒、應對沖突,結果你輕易地就把控制權交給了那些操縱你的人。由于逃避模式會持續(xù),你的恐懼也會加劇。
針對這一類,人們應該克服恐懼,學會理解和面對憤怒與沖突,而不是一味逃避。
總結這三種人,不難發(fā)現(xiàn)老好人的“悲劇”:老好人的實質是對拒絕、沖突、批評、憤怒等消極情感的深深畏懼。你必須采取行動,打破犧牲自己以取悅他人的惡性循環(huán)。
在職場中,你能做的有很多:
一、提供解決方案,不當雜事的垃圾桶
At home I am a nice guy: but I don't want the world to know. Humble people, I've found, don't get very far. — Muhammad Ali
有些同事值得你付出,有些真的就算了吧。和同事相處也好,朋友相處也好,不要當雜事的“垃圾桶”,要做的是給他們提供“解決方案”。垃圾桶到處都是,能提供解決方案的人才不會被人理所當然的使來喚去。所以做讓你開心并給你帶來價值的分享,而不是“人傻錢多”的分享。
二、把“被”去掉,讓自己變得更不可或缺
在職場,加強自己的水平是第一位的,值得被人家利用,才有被尊重的價值。當然,或許你也許你的崗位分工很明確,做的事也比較死板,出彩的空間不大。但是反過來思考,你更需要從細處入手,想辦法讓自己即使是做同一件事,也比別人做得更加出色。
只有自己擁有足夠的資本,才能讓呼來換取變成非你不可。同樣是刀,有的刀被當作藝術品收藏,有的刀被拿去切菜,就是這個道理。
三、不自怨自艾,擺正心態(tài)
“好人都是被架上去的,一旦架上去就下不來了,所以就只能一直當好人。”改變心態(tài)對于治愈“好人綜合癥”非常重要,你需要把自己置于和同事平等的位置,主動與同事交流,享受分享的感覺。交流雖然會有無奈,“人們雖然沒有辦法心連心,但是至少可以手牽手。”
四、學會說“不”,討好同事不是你的目的
“It's only by saying no that you can concentrate on the things that are really important.” ― Steve Jobs
學會說“不”。職場中每一個人的時間都十分寶貴,不要讓別人覺得你的時間不值錢。遇到和自己利益無關的事情,或者是可做可不做的事情。那些復印個文件,搬個東西之類的活,一起去可以,只讓一個人去,那就誰著急誰去吧。
改變這種習慣可能需要花一些時間,但是當你感到自己被明顯濫用的時候,應當告知你的主管,由你的主管出面調整。時刻記住:討好同事不是你的目的,完成分內的任務才是。
五、 做雪中送炭的事
當你可以自行安排時間和助力的對象時,要選擇事情的輕重緩急。在職場,學會雪中送炭而非事必躬親,動腦筋去做“救火”的事,不但同事感激,自己也有業(yè)務上的收獲。
愿你成為一個善良的人,但這善良不該被濫用。愿你被這世界溫柔相待。
最佳人力資源類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