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價大跌、谷賤傷農,中國糧食到底怎么了?
相信這是廣大農業朋友都特別關注的問題。我們的糧食到底出現了什么問題?
三大高壓拷問中國糧食
都是哪三大高壓呢?高產量、高進口,高庫存。
與此同時,還有一大矛盾:一方面從去年以來,國內不少種糧朋友反映糧價過低、收益過少,賣糧難不斷出現,令人叫苦不迭;另一方面,國外主要糧食品種價格大幅低于我國,價格明顯倒掛。舉個例子,前幾個月我國小麥價格要比進口同品質小麥每噸高823元,大米每噸高790元,玉米每噸高428元。
所以形成了國內對糧價下跌叫苦不迭,但實際上與國際糧價相比,我國的糧價卻仍處于高位這樣的尷尬矛盾。
種糧人感嘆:辛辛苦苦種出來,結果賣不上價,賺不到錢。
國家為難:國內糧價與國際價格倒掛,大量進口不斷沖擊國內市場。
問題到底出在哪兒呢?有這么幾個因素:
第一,農業生產要素成本上漲。土地、資金、勞動力價格快速上漲,導致農業生產成本不斷增加。2008年后政府最低收購價逐步超過市場價格。一些重要農產品如小麥、大米、玉米、大豆等,政府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價已明顯超過國內市場定價。
第二,國際糧食市場價格下跌。按今年年初的價格和2012年底相比,小麥和大米價格大約下跌了三分之一、大豆價格下跌40%、玉米價格下跌45%。這么一來,也使中國的糧食價格高于國際市場。
第三個也是最關鍵的原因,就是國內的品種結構嚴重與需求失衡。我國的糧食產量雖然已經實現了年年連增,但玉米、大米的進口替代擾亂了國內市場。目前,玉米庫存量超過2.5億噸,嚴重供過于求;稻谷庫存1.5億噸處在高位。也就是說,盡管糧食總量增長了,但比例卻失衡,一部分缺口越來越大,而另一部分卻過剩,比如大豆就是短板,我國大豆主要依靠進口,近5年來,我國大豆對外的依存度高達83.8%,這正是我國品種結構缺陷導致了大豆必須依靠進口。而玉米、稻谷則處于庫存過剩,這也就是為什么國家在去年時對玉米進行了政策調控。(所以一些種玉米的朋友會抱怨,為什么降低玉米價格,從整個國家情況來看,相信您就能理解了。)
那么,中國糧食的出路在哪兒?我們種糧人又該怎么辦?
綜上分析,我國糧食主要問題出在兩個上面:一是結構問題,比例失衡;一是競爭力不夠,科技進步不足和勞動生產效率低下,導致產品價格沒有競爭力。那么,出路也就在這兩個問題上。
所以,中央提出“供給側改革”,就是從供給一側進行改革,主要是提高供給質量,調整配置,擴大有效供給,提高生產效率。這正印證了上周,發改委剛剛發布的《農村經濟發展“十三五”規劃(2016-2020)》提出的未來5年,農業改革的主基調就是供給側改革! 那么,具體會怎么改呢?
第一個重點:糧食安全。這個詞中央提了不止一次,要把飯碗端在自己手里。根據中國食品(農產品)電子商務研究院發布的《2015—2016年中國糧食安全(評估)發展報告》顯示,中國糧食行業安全狀況:小麥基本安全或弱安全;稻谷基本安全或弱安全;玉米供過于求不安全;食用油、花生、大豆進口率太高不安全。這也將是未來國家調控的主體方向,請廣大種糧朋友留意!
第二個重點,是政策及補貼調整。我國的收儲政策和順價銷售政策造成國外糧食價格比我國低的多,導致大量進口。進口后國內市場上糧食多了,國家就照單全收,存進糧庫,最終造成高進口和高庫存并存,國家浪費了大量財政資金,且糧食市場秩序被部分政策干擾。
第三個重點,是提高生產效率。所以國家鼓勵適度規模經營,鼓勵產業鏈延伸,這也跟我們經營者直接相關,比如單純生產利潤低,而種養殖加工一體可以提高糧食的利用率,利潤就會高出不少。
第四個重點,是做好精分。在國內糧食市場上,從原料到深加工都沒有做到充分精分,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糧食雜質較多,這一塊我們還有很大差距。
第五個重點,就是金融調控。要全面調控市場,改變當前糧食現狀,除了政策引導外,資金必不可少。國家會全面放開金融政策來引導市場,大力扶持經營主體發揮帶動作用。
具體到我們種糧人,要特別關注以下幾個問題:
1.明年國家對糧食的調控方向,以及政策引導方向;
2.明年國家糧食補貼政策有何變化?
3.對于我們自身,一是如何想辦法提高質量和單位產量效益,二是如何提高管理,降低成本;
4.不要傻花錢,要學會利用金融政策的錢,降低我們的經營風險。
面對中國糧食的現狀,國家著急,我們種糧人更著急!為能切實幫助廣大種糧人解決以上問題,在本期的農合論壇培訓課程上,我們特別邀請了國家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原黨組書記、中國合作經濟學會副會長陳建華
專為大家解讀明年國家農業政策、特別是補貼政策有哪些重大調整?我們經營者應重點注意哪些問題?干農業的朋友,特別是做種養殖的朋友,建議您來參加,將對您有很大幫助。
培訓課程時間是12月25日-28日
地點在北京國際溫泉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