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一小學,因“叫?!奔议L簽字,受到廣泛關注。按照學校所發(fā)的“公約內容”而言:“認真批改作業(yè),是每一位老師的基本職責。同時希望學生認識到檢查作業(yè)是自己的事,不是媽媽的事。我們想改變“家庭作業(yè)”變成“家長作業(yè)”的現狀,取消規(guī)定家長為孩子家庭作業(yè)簽字的要求”。
從社交媒體上“檢查作業(yè)不是媽媽的事”迅速登上熱搜,也能看出來,普遍家長對這種“簽字模式”早已苦不堪言。某種層面上,為孩子好的學校或老師,從一開始就陷入“鄉(xiāng)愿”的邏輯里難以自拔,所謂的“家庭輔導”也就順勢失去預設的模樣。
坦白講,在一個快速集結的社會里,并非家長不愿輔導孩子。而是,有很多家長不具備輔導的能力。換言之,就算可以勉強輔導也是很不專業(yè)。很多家長又怕老師為難自己的孩子,也就只能硬著頭皮去輔導。很多時候,孩子不會做的作業(yè),也就自然成為“家長的作業(yè)”。一些家長實在太忙,就委托補習班老師給檢查(花錢受托更是流于形式),回家后自己給簽字。
這些流于形式的“簽字模式”,早已失去了真正的“輔導作用”,卻又被各種責任纏繞著難以掙脫。說到底,為孩子好,還是在解構成人世界的焦慮。至于孩子是否真的好,大概萬般把戲過后,也就顯得無憾了。
我一直在想,在家長不需要簽字的年代,孩子們怎么學習,怎么考試,怎么實現理想。然而,這么多年過去,那個時代的小青年都已初為父母,即便“沒被簽字”,也該怎樣就怎樣,為何現在的孩子非要讓家長簽字檢查作業(yè)呢?
何況,我們都很清楚,“簽字”之下的學習成績也就那樣,學習好壞依舊符合正態(tài)分布,并沒有因為家長的簽字讓孩子有什么異于過去。當然,“家庭管教”是不能少的,但“檢查作業(yè)”這種事情應該還是老師專業(yè)。
一直以來,老師,孩子,家長,都好像在玩一種權術。都知道怎么回事,都裝著不知道怎么回事??墒?,別人都在做,別人都在用,別人都那樣。于是,我們也就自然成為我們厭惡的“別人”。實際上,都知道這些事情沒什么卵用。
老師裝著與家長建立某種關系,孩子裝著自己是最聽話的孩子,家長裝著是最負責任的家長??此埔黄椭C之下,卻透著說不盡的“鄉(xiāng)愿”和“鄉(xiāng)怨”。這就像家長們開展的“補習班競賽”一樣,總覺得參加的多,學習的多,就不會輸在起跑線上。
他們早已不在乎效果好不好,孩子行不行,就覺得“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可他們從來不考慮“風調雨順”會決定他們的結局。老師就管自己教書,家長就管自己培養(yǎng),至于孩子的理想,多半最后都被現實打敗。
我們所面對的生活里,老師都在忙著評職稱,家長都在忙著養(yǎng)家糊口,孩子都在忙著應付家長和老師的糾纏。真正的學校教育被打折,真正的家庭教育被忽略,唯獨在孩子的成長里就剩下無盡的作業(yè)和看不到頭的補習班。這種失去初衷的教育關系,著實難讓孩子正常的成長。
不管怎樣,讓家長“檢查作業(yè)”,“簽字”這種事情真的不是教育關系的良性互動。某種層面上,它已經讓教育變得疏離,變得骨感,變得功利滿滿。老師,孩子,家長,每一方都在表演最好的樣子,長此以往,很多人就會以為那是“最好的樣子”。實際上,那卻是最坑爹的樣子。
教育要想好,除卻體制改革以外,教育關系鏈中的每一方都應該清醒的認識到,自己所做的樣子是為什么,而不是浮于表面的嚴謹,聽話,愛惜。老師有老師的樣子,學生有學生的樣子,家長有家長的樣子,最終教育才會回到最初的樣子。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