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避免投資者的非理性情緒影響投資決策,“史上最傳奇的基金經理”彼得·林奇甚至表示:如果買了股票基金,根本不必分析公司和追蹤股市行情。這種情況下你了解的信息越多,反而可能有害。
這種“跟著感覺走”的投資方式的壞處主要體現在:當股市大漲600點以后,股票已經被高估,人們反而會感覺股市還會漲得更高,因而會在高位買入,結果股市調整而被嚴重套牢;而在股市大跌600點后,股票被普遍低估,人們反而感覺股市還會跌得更低,結果后來股市反彈而錯失低價買入良機。
與非理性情緒相對應的,是市場的不確定性,有些時候,就算是金融奇才也未能免俗。在其著作《戰勝華爾街》中,彼得·林奇提到,自1986年以來,他每年年初都會去參加巴倫圓桌會議,感受一群投資專家的“周末焦慮癥”。他說:盡管我們這幫投資管理人掌管著客戶數十億美元的巨額資金,在市場中有著巨大的影響力,但在一年又一年的巴倫投資圓桌會議上,對于未來到底是會發生全球性的經濟衰退還是經濟復蘇,卻總是無法達成一致意見。
正因如此,彼得·林奇建議,要對付對股票的恐懼,最好的辦法就是按月買賣,定期定投。他說:“有些投資者既不考慮經濟形勢未來發展好壞,也不關心股市漲跌如何,每天樂呵呵的,該干啥就干啥,唯一做的就是有規律的定期投資。另外一些投資者成天研究股市,試圖尋找最佳投資時機,當他覺得對未來股價走勢很有信心時就買入,當他覺得對未來股價走勢很沒信心時就賣出,你猜猜,誰的投資業績會更好?也許你想不到,前者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