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哈德遜灣公司購得一大片土地之后,加拿大向西擴展了一步,但要實現從大洋到大洋的目標,還要拿下英屬哥倫比亞。在英屬哥倫比亞,一小群人數不多但是聲音挺大的親美分子要求并入美國,好在忠于英國的勢力依然強大,英屬哥倫比亞最終決定加入加拿大聯邦,派出一個代表團前往渥太華談條件,要求聯邦給修一條從英屬哥倫比亞到曼尼托巴省的馬車道。這時候麥克唐納重病在身,代表聯邦政府跟他們談判的是喬治-艾蒂安·卡地亞。卡地亞說還修啥馬車道啊,這都什么年代了?直接修一條貫穿北美大陸的鐵路,兩年內動工十年內完成。有這等好事兒?英屬哥倫比亞代表團一下了樂懵了??ǖ貋喪躯溈颂萍{的好基友,人家都說他倆是一塊兒當總理的。實話說卡地亞這個承諾有些草率不負責任,但是起到的效果非常好。您想能不好嗎?英屬哥倫比亞當即同意加入聯邦,1871年加拿大真正成為一個從大洋到大洋的國家。依照協議,聯邦政府還同意承擔英屬哥倫比亞的債務,提供郵政和電報服務。
1871年英屬哥倫比亞加入聯邦的時候,很多土地交易尚未完成。依照《英屬北美法案》,印第安事務歸聯邦政府管理。在英屬哥倫比亞完成交易的土地只占不到百分之一,這些都需要聯邦政府來接手處理,有些至今仍然是問題。
加拿大獲得西北大陸上的大片土地,就要對在這些土地上居住的原住民進行保護和補貼。加拿大政府想打開內陸建設鐵路開發農業,希望這一切以和平的方式展開。美國人在南面正同大平原上的印第安人打得血肉橫飛,加拿大不想有這樣的沖突,加拿大政府希望在修建鐵路和白人定居者過去之前,先跟當地的土著人把土地轉讓協議談好。
于是加拿大政府開始跟各個印第安部落展開談判簽署條約,這些條約沒有名字只有編號,一般稱之為“號碼條約”(The numbered treaties)。前七號條約涵蓋了需要修建鐵路的地區,簽署于1871年到1877年。每個條約通常規定加拿大政府需要為這些土地付上一大筆錢,還有每年的費用,加拿大政府還承諾創辦學校、進行授課和提供相應的資源,另外幫助阻止酒類貿易等等。還有一些沒有包括在條約里的口頭承諾,往往是這些口頭上的東西容易引起爭議,后來印第安人就此說聯邦政府欺騙他們 “偷取”了土地。
此外還有一些異議,加拿大人認為這些條約是以和平方式簽署的,是兩個主權實體之間的法律協定,條約簽訂之后加拿大人就會永久地獲得這些土地,印第安人就不該再聲稱主權了。一旦條約簽訂,印第安人就應該到他們留下來的土地上去。對加拿大人來說,這些條約就是土地證。不過有印第安首領說這只是個人之間的文書,這是理解上的一大差別。
簽約過程進行得很快,加拿大政府通常先跟那些信仰基督教的印第安人,或者生活困難亟需援助的印第安人簽協議,同時通過傳教士的幫忙,孤立了那些反對這些條約的印第安首領。
那些反對條約的人中有一個克里人首領叫做大熊(Big Bear),大熊覺得這些條約一簽他們就只能生活在小塊分散的保留地里,沒法按傳統的方式生活了,所以直到1882年才簽署條約。他簽字也是被逼無奈,大平原上的水牛群消失了他的族人沒有吃的了。
美國走私犯經常越過邊境賣劣質酒給印第安人,甚至還在加拿大境內建立一些走私站點。1873年一場沖突卷入加拿大,一伙兒美國打狼的獵人越境進入加拿大,在賽普里斯山(Cypress Hill)殺害了36個阿西尼布旺(Assiniboine)印第安人,這個地方在今天薩斯喀徹溫省(Saskatchewan)的南部。這些事情讓麥克唐納感到需要建立一個半軍事化的警察機構來巡邏西部邊境,于是就在1873年提議,加拿大國會立法成立了“西北騎警”(North-West Mounted Police),簡稱NWMP,為加拿大的西部新邊疆帶去法律和秩序。這支警察部隊身穿鮮紅色的制服,以便于明顯區別于南面的美國騎兵部隊,美國騎兵一直在大平原上跟印第安人廝殺著。
曼尼托巴剛成立就加入了聯邦,英屬哥倫比亞也是有了機會就馬上加入聯邦,東面那兩個“元老”愛德華王子島和紐芬蘭呢?特別是愛德華王子島,聯邦孕育的第一次會議就開在愛德華王子島的夏洛特敦,這兩個是怎么想的?
這兩個也都參加了那三個重要的會議,不過么這兩個殖民地的代表們回去后都沒有能說服本地人同意加入聯邦,資本主義體制上的弱點暴露無遺。當然,愛德華王子島屬于有錢的金主,這不趕上鐵路建設的大時代,愛德華王子島當然不能落后于時代。有錢呢就要任性,鐵路呢就要修好,花錢呢就要如流水。于是在1864年的時候王子島的債務還只有25萬,十年之后便膨脹到了4百萬,錢于是就還不起了,這可咋辦?聯邦政府適時的地拋出橄欖枝來,來吧加入聯邦我替你還,不但替你還債,還出錢買斷那些不來的人的土地,徹底解決土地的問題。關于土地問題,請看《英國人站站隊》。這樣一來,王子島還有更好的選擇嗎?就范唄。
1873年,愛德華王子島成為加拿大第七個省份,而紐芬蘭加入聯邦則要到1949年了。
為爭奪橫穿北美大陸抵達太平洋沿岸鐵路的建設合同,兩個財團展開了競爭。一個財團基地設在多倫多,由參議員麥克弗森(D.I. Macpherson)領導,另一個由一個叫休·阿倫(Hugh Allan)的人牽頭,基地在蒙特利爾但背后出資的是美國人。麥克唐納不愿得罪任何一方,想撮合他們兩家聯合起來。兩家談不攏,麥克唐納就勸阿倫擺脫美國人。阿倫含含糊糊地答應了,但是并沒有這么做。
1872年選舉的時候,阿倫出巨資支持麥克唐納的政黨幫助他贏得選舉,顯然作為回報阿倫將會獲得鐵路建筑權,資本主義金錢政治必須這么黑暗!麥克唐納說不會,我們會秉公決斷。但是傳言甚囂塵上,說保守黨拿了阿倫的大筆賄賂很快就會把鐵路合同給阿倫。麥克唐納還在否認說我們的手是干凈的,但的確不是,起碼沒那么干凈。保守黨大佬們收錢的信件被披露出來,丑聞一下子爆開了。眾叛親離的麥克唐納只好辭職,成為加拿大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因為道德問題辭職的總理。好在加拿大沒有加紀委,否則這大老虎打起來,說不定還會跟多位女性通奸……
名譽掃地的麥克唐納在接下來的選舉中大敗,他長久的好基友魁北克省省督卡地亞也去世了。亞歷山大·麥肯齊(Alexander Mackenzie)領導的自由黨(Liberals)擊敗了托利黨當選,看起來麥克唐納的政治生涯就此完結。
首先是秘密投票。在此之前投票都是公開的,投票人必須公布他的政治傾向,這給行賄和恐嚇打開了方便之門,秘密投票則避免了這種可能。給我錢?逼著我選你?沒問題啊,錢拿了是否真的投了你一票,只有天知地知我知你不知了。
然后是成立了加拿大最高法院,這是一個全國性的上訴法庭,當然麥克唐納為此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在麥肯齊任上實現了。
還有設置了總審計長辦公室(The office of the Auditor General),一個獨立的機構用于調查政府的花銷,算是廉政公署?
麥克唐納的大干線鐵路計劃也被取消了,代之以對現有鐵路線路的修修補補,英屬哥倫比亞當即不干了,忽悠我們哪!答應修一條通達我們省的鐵路我們才同意加入聯邦的,把我們忽悠進了聯邦你們又不修了?曾經支持加入聯邦,現任國會議員的阿莫·德·科斯莫斯轉而鼓動脫離聯邦。看不到十年,這聯邦又一次面臨解體的風險。其實麥肯齊也是有些無奈,麥肯齊當政的時候剛好趕上全世界范圍內的經濟危機,資本主義嘛您知道的,他力推同美國進行自由貿易,但是根本沒起到什么作用,這給了麥克唐納卷土重來的機會。
麥克唐納重新出山,跟麥肯齊主張自由貿易不同,麥克唐納公開支持保護主義,設置關稅壁壘把美國的商品擋在門外。他管他的政策叫做“民族大計”(National Policy)。麥克唐納的政策主要包括三項內容:
通過毫無廉恥地大打反美反自由貿易這張牌,麥克唐納和他的保守黨在一片愛國主義的聲浪中奪回權力,1878年再度當選執政。
靠著愛國主義旗幟,麥克唐納的“民族大計”取得了幾年的成功。移民們大量涌入,但是很快就離開了,加拿大經常是走的比來的還多。關稅壁壘確實保護了加拿大的產業鞏固了經濟,也讓人們的生活費用增加。這個高關稅政策主要由萊昂納德·蒂利負責,原新不倫瑞克省長現在是麥克唐納的財政部長。麥克唐納“民族大計”里面最能堪稱壯舉的是建設橫穿北美大陸的鐵路大干線,最終麥克唐納的夢想成真,他的大干線鐵路計劃壓倒了麥肯齊的更切實際的鐵路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