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國的掘墓人
甘露二年(257年)五月,魏國大將諸葛誕聯合東吳在淮南起兵反司馬昭。司馬昭調關中兵力東下討伐諸葛誕。蜀大將姜維乘機攻魏國秦川。
十二月,姜維率兵數萬出駱谷,到達沈嶺。當時,魏國在長城積存大量軍糧,且防守薄弱。鄧艾和征西將軍司馬望恐姜維襲奪長城,立即合軍據守。
兩軍相持不下。
諸葛誕敗亡后,姜維只得退軍。
景元三年(262年)十月,蜀漢大將軍姜維起兵再度攻魏,攻入洮陽境。鄧艾率兵迎戰。
鄧艾覺得姜維懸師遠征,戰線長,給養困難,難以持久。
于是,搶占有利地勢,在洮陽以東的侯和設陣,以逸待勞,阻擊蜀軍,雙方激戰后,魏軍發起反擊,蜀軍敗逃,姜維退往沓中。
同年,司馬昭制定先滅蜀再順江滅吳的戰略,任命司隸校尉鐘會為鎮西將軍前往關中整軍備戰。
景元四年(263年)八月,魏軍兵分三路伐蜀:征西將軍鄧艾率兵三萬余人,由狄道進軍,以牽制蜀大將軍姜維駐守沓中的主力;雍州刺史諸葛緒率三萬余人,進攻武都,以切斷姜維退路;鐘會率主力十余萬人,欲乘虛取漢中,然后直趨成都。
蜀軍派右車騎將軍廖化率軍往沓中增援姜維;左車騎將軍張翼等前往陽安關口拒守。
令漢中諸將放棄漢中外圍據點,收縮兵力退保漢城、樂城。鐘會幾路并進,直入漢中,攻克關城,長驅南下。
鄧艾命天水太守王頎直攻姜維營地,命令隴西太守牽弘等人邀擊姜維的前部,而命令金城太守楊欣進擊甘松。姜維只得退往陰平。
楊欣等人追擊,直到疆川口,雙方大戰,姜維敗退。
后來姜維搶占橋頭,與廖化、張翼等合兵,據守劍閣。
劍閣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稱,姜維憑險據守,鐘會攻劍閣不下,無計可施。時魏軍因軍糧不繼,鐘會準備退兵。
鄧艾上書說:“如今賊寇大受挫折,應乘勝追擊。從陰平沿小路、經漢德陽亭,奔赴涪縣,距劍閣西有百余里,距成都三百余里,派精悍的部隊直接攻擊敵人的心臟。
姜維雖死守劍閣,但在這種情形下,他一定得引兵救援涪縣。此時,鐘會正好乘虛而入。如果姜維死守劍閣而不救涪縣,那么,涪縣兵力極少。兵法說道:‘攻其不備,出其不意。’今進攻其空虛之地,一定能打敗敵人。”
十月,鄧艾趁姜維被鐘會牽制在劍閣,率軍自陰平沿景谷道東向南轉進,南出劍閣兩百多里,鐘會也派部將田章等跟進。
鄧艾率軍攀登小道,鑿山開路,修棧架橋,魚貫而進,越過七百余里無人煙的險域。
鄧艾率軍出其不意地直抵江油,迫降守將馬邈。蜀國衛將軍諸葛瞻(諸葛亮子)從涪城回到綿竹,列陣等待鄧艾。
鄧艾派其子鄧忠攻打諸葛瞻的右翼,司馬師纂攻其左翼。鄧艾也親臨督戰,終大破蜀軍,遂克綿竹,斬蜀將諸葛瞻及尚書張遵等人。
綿竹陷落后,蜀軍全線崩潰。鄧艾乘勝進擊,一鼓作氣攻陷雒縣(今四川廣漢北),逼近成都。
蜀后主劉禪驚恐失據,感到大勢已去,在主降派勸導下,派人送上皇帝的印綬,并寫信到鄧艾那里請降。鄧艾率軍入成都,蜀漢滅亡。
劉禪又派人去前線命令姜維等投降,姜維等得到命令,便到鐘會軍中投降。
可惜,最終鄧艾仍沒有逃脫居功被殺的老套劇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