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周與商的戰斗,及西周的興盛與滅亡。
周族,是夏族的其中一個氏族,在今陜西省內渭河流域興起,之后逐漸向東南移動,到公元前1123年時,其勢力已擴張到山西省南部及河南省中部。
在國家形成以前,無論部落還是氏族,都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商族雖然取得中原統治地位達600年,但人類的國家意識尚未形成,在商統治下的諸夏氏族與諸夷氏族,并未能融合。周武王為推翻商族的統治,便利用這一特點,積極聯系原夏族各氏族,共同反商。
公元前1123年,周武王聯合多個氏族兵力,沿渭水循黃河東進,在河南省洛陽市孟津會師渡河。又用數日時間,抵達商族首都朝歌(今河南省鶴壁市淇縣)以南郊外牧野。商紂王得知周師前來,也出動大軍應戰。紂王的兵力數量遠多于周,但周有自己的優勢,那就是其擁有三百輛戰車,相反史料中紂王的軍隊并無戰車的記載,而牧野戰場為開闊平原,正好利于戰車馳騁。周武王以戰車打頭陣,繼以重甲步兵,對商之軍隊展開戰車突擊,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擊敗敵軍,取得了牧野之戰的勝利。紂王登鹿臺自焚而死。
周武王雖然擊敗了商紂,但夷族剩余在東部的其他氏族仍然強大,隨時有動亂的可能。為防止夷族反撲,武王繼續讓紂王的兒子武庚統治商的各氏族,以起安撫夷族的效果,并派管蔡監督。但武王死后不久,管蔡叛變,反而煽動武庚聯合原各夷族氏族起兵反周。為穩定局勢,公元前1115年,周公旦率周師東征,用三年時間才撲滅夷族的反抗。但東征之后,原商民數量仍然很多,為了鞏固周的統治,周公采用封建制度,即把國土分為多塊,分封給本族氏族駐防,以鎮撫其他氏族的人們。例如周文王的少子康叔封在原商族的首都朝歌(今河南省鶴壁市淇縣),稱為衛國;周公的兒子伯禽封在山東省曲阜市,稱為魯國;姜子牙封在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稱為齊國。這幾個區域都是夷族人口眾多,氏族實力強大的地方。又把商紂王的庶兄封在河南省商丘市,一方面安撫商民,另一方面在地理上把商民安置在各諸侯國的中間,一旦有任何情況,便可以調動四周的諸侯出兵鎮壓。
有了土地封建,自然需要考慮封建之后的土地和爵位如何承繼,這就有了宗法制度,其核心即嫡長繼承,以此確保天子諸侯間的血統關系。后世中國人的天下一家,崇尚禮治,家庭倫理等思想,便是源于此套制度。后世的孔子孟子更以宗法制度為基礎,形成了儒家學說。所以后世有儒家學說,承統于周公的說法。
按照JaredDiamond教授的理論,部落、氏族和王國、國家的界限,在于前兩者不存在中央集權的政府,而后兩者存在。而后兩者為了維持中央政府的權威統治,讓普通人容忍政府的特權,需要一些必然手段,其中一項就是要創立一套思想體系或宗教。從周國的封建制度,宗法制度可以看出,周的統治已逐漸進入王國階段。其中一個證據就是后來宋襄公趁著周國內政混亂,提出仁義的口號,打算聯系夷族部落復興商國,但各部落反應平平,由此即可看出氏族觀念在周國社會中逐漸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人們的國家觀念逐漸形成。
軍事上的封建制度,政治上的宗法制度,以及經濟上的井田制度,為周國三大制度創新。
周族雖然戰勝了紂王,取得中原控制權,但商族經過600年的統治,雖失去政權,夷族人口卻處于優勢,尤其在徐州淮河一帶,夷族勢力仍然強大。加上北方的狄族,西北的西戎,南方的苗族,對西周不斷入侵,周族的統治曾一度陷入危機。公元前842年,周國發生社會動亂,周厲王在人民圍攻下出走,逃到今山西省臨汾市霍縣,國家出現了短暫的無君主狀態,于是在這一時期,周國由周公召公共同攝政。由于當時采用年號曰共和,后來這一詞演變為后世對Republic政體的翻譯。
公元前827年,周宣王即位,周國國力重振,于是周宣王陸續派兵四處出擊,擊敗西戎,苗族,夷族等族群,把漢水,淮河一帶納入周國領土。
周宣王死后,其子幽王繼位。幽王因為立儲不當,產生問題(違反了宗法制度),他的兒子宜臼發動叛亂。宜臼和位于周國北方的犬戎結盟,把犬戎軍隊引入周室首都鎬京,幽王被殺于驪山之下(今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犬戎趁機大肆劫掠,周室數百年之積蓄毀于一旦。西周滅亡。
之后宜臼在鄭晉秦等諸侯擁戴下繼承王位,因鎬京近西戎,為安全起見,遷都洛陽,史稱東周。進入東周后,中央政府的威望大跌,已無實力統治各諸侯,于是周國進入諸侯爭霸的局面,史稱春秋。而秦國因為擁立之功受封,正式步入周國諸侯的行列。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