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地區指今甘肅的武威、張掖、酒泉、敦煌等地,因位于黃河以西,古人稱為河西,又因為它處在祁連山與合黎山之間的狹長地帶,又被稱作河西走廊。
秦朝時河西地區歸大月氏統治,漢武帝曾試圖聯合大月氏一道攻打匈奴,并派張騫出使大月氏。但沒想到后來河西地區全部為匈奴占領,張騫也被抓了,九死一生才逃回來。
經過河南、漠南之戰后,匈奴撤退至漠北,于是漢武帝把目光投入到河西地區,目的是消滅匈奴的右部勢力,切斷匈奴與羌人、西域各部落的聯系,從而徹底殲滅匈奴。
元狩二年(前121)春,漢武帝命霍去病為驃騎將軍,率領一萬騎兵出征匈奴。霍去病部從隴西郡出發,一改漢軍往日的陣地戰戰術,發揮騎兵快速機動的優勢,六天轉戰上千里,重創了匈奴五個部落王國,這樣的戰術在當時的漢軍還是第一次。面對大量匈奴俘虜,霍去病又做出一個驚人決定:靠著他的威名,凡是愿意跟隨他的,他收為部下,不愿意的,他放走了,放走前還告訴他們漢朝的仁義和威武,讓他們向族人轉達,就這樣許多匈奴人紛紛投靠漢朝,再后來,他們就變成了地地道道的漢人。
緊接著,霍去病部再次轉戰千里,縱橫焉支山,并一舉殲滅該處的匈奴主力八千余人,斬殺匈奴折蘭王、盧侯王,俘虜渾邪王之子及大量匈奴官員,繳獲物資不計其數。
此戰過后沒多久,匈奴入侵代郡、雁門郡(匈奴也玩起了“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戰術)。于是,漢武帝命博望侯張騫、郎中令李廣從右北平進攻匈奴左部,命霍去病、公孫敖從北地進攻匈奴右部。
張騫、李廣出發后,張騫的主力部隊未能及時趕到戰場,導致李廣部四千人遭到匈奴左賢王主力四萬多人的包圍,李廣充分發揮漢軍戰術意識強、紀律嚴明、弓箭射程遠的優勢,以騎兵射手為主力阻擋匈奴軍隊,并讓兒子李敢率小股部隊擊破匈奴陣型。就這樣,匈奴人有十倍的兵力優勢,卻拿李廣部沒辦法。后來,張騫主力趕到,匈奴撤軍。李廣部殲敵近四千人,自身也損失殆盡,
霍去病、公孫敖出發后兵分兩路,但公孫敖后來迷路了,未能與霍去病匯合,霍去病膽大心細,他沒有堅守等同伴,而是單獨進軍,沿著大縱深外線迂回作戰:他先由寧夏靈武渡過黃河,向北越過賀蘭山,川野騰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繞道居延海(今內蒙古西北),轉而由北向南,沿弱水而進,經小月氏部落(居住在甘肅酒泉一帶未遠走他鄉的月氏人),再由西北轉向東南,深入匈奴境內兩千余里,在祁連山與合黎山之間的弱水上游地區,從渾邪王、休屠王軍側背發起猛攻。
霍去病部路線圖
匈奴軍隊毫無防備,被打得落花流水。漢軍以傷亡三千人為代價,殲滅匈奴三萬余人,迫降單桓王、酋涂王及相國、都尉等官員兩千余人,俘虜匈奴王五人、王母五人,單于閼氏、王子59人,相國、將軍、當戶、都尉63人。渾邪王、休屠王率殘軍逃走。留下了一首流傳歷史的民謠:亡我祁連山,使我牛羊不蕃息。失我胭脂山,令我婦女無顏色。
伊稚斜單于得知渾邪王、休屠王兩戰兩敗,河西地區丟了一大半,氣憤不已,要嚴懲他們。二王走投無路,決定派使者來漢朝請求歸降。此時他們手上還有四萬余人,漢武帝恐其中有詐,令霍去病率前去受降。果不其然,漢軍未到河西,休屠王又拒絕降漢,渾邪王殺了休屠王并收編了其余人,此時匈奴內部極其不穩定。漢軍渡過黃河后,排著嚴整的陣型開進。匈奴人看到漢軍呈戰斗隊形前來,頓時騷動起來,有些人試圖逃走,霍去病當機立斷,馳入匈奴陣中與渾邪王相見,斬殺了那些不順從的匈奴人,穩定了局勢,就這樣匈奴人投降了。
從此,漢朝拿下河西地區,先后在河西走廊設置了武威、酒泉、張掖、敦煌四郡,從內陸遷移大量人員到河西走廊戍邊、生產。
河西之戰是漢匈戰爭中的關鍵一戰,對漢朝乃至整個中華文明影響深遠。
從軍事角度看,左路的漢軍消滅、俘虜匈奴右部八萬余人,包括許多匈奴王族,右路的漢軍雖然未能擊潰匈奴左部,但李廣部以一擋十,同樣重創了敵軍。此戰過后匈奴已經無力對漢朝發動大兵團攻擊。
從地理角度看,河西走廊全部納入漢朝版圖,一舉解決漢朝的邊防問題,此戰過后漢朝再也不用擔心自己會丟掉半壁江山,而且占領了河西走廊就等于打開了漢朝與西域各國交流的大門。漢朝與西域和中亞不再是兩個孤立的世界,中國和西方國家開始了來往。
從財政角度看,拿下河西走廊后,漢朝不再需要花費大量人力和財力守衛邊境,河西走廊地形平坦開闊、資源豐富,反而能反哺中原地區的經濟,而且祁連山北麓有著一片廣闊馬場,那里出產的馬遠勝于中原馬,成為了漢朝馬匹的主要來源。
終于,漢朝又完成了一次對匈奴的軍事打擊,兩個大帝國的決戰即將開始。欲知事后如何,且聽下回分解——漠北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