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朝和玄漢
(一)新朝
新朝(8年-23年),是繼西漢之后出現(xiàn)的朝代,由西漢外戚王莽建立。8年臘月,王莽廢漢孺子(劉嬰)為安定公,改國號為新,建都常安,史稱“新莽”。
(1)王氏崛起
西漢自漢成帝起,劉氏的大權(quán)逐漸旁落到以孝元皇后王政君為核心的王氏外戚集團手中。
王政君為漢元帝的皇后(即孝元皇后,簡稱“元后”),生子漢成帝。漢成帝時,孝元皇后諸兄弟多任官封侯,只有王曼早卒未及封侯。王莽乃王曼次子,元后之侄。陽朔(公元前24~21年)年間,王鳳病,王莽伺候甚恭。王鳳臨終時,推薦王莽任黃門侍郎,王莽于是走上了仕途。
綏和元年(公元前8年),王莽三十八歲時升任大司馬。王莽為大司馬一年,成帝去世,漢哀帝即位(公元前7年),外戚丁、傅用事,王莽乃退位,避居新都,堵門自守。哀帝于元壽二年(公元前1年)去世,九歲的漢平帝即位,元后臨朝稱制,以王莽為大司馬。
王莽輔政的頭六七年(公元前1年-公元6年)翦除了丁、傅兩家外戚勢力,同時,拉攏名儒孔光及其婿甄邯,為其所用。他怕其叔紅陽侯王立在元后面前搬弄是非,就讓孔光上奏王立“舊惡”,從而遣放王立回到封國。漢平帝元始元年正月,越裳重譯獻白雉一,黑雉二,詔使三公以薦宗廟,群臣便盛陳“莽功德致周成白雉之瑞,千載同符”,要求賜予王莽安漢公的稱號。于是拜王莽為太傅,號安漢公。
(2)誅殺異己
公元2年,漢平帝十三歲,王莽成功地將女兒王嬿推上了皇后的位置,史稱孝平皇后。
陳崇與文人張竦寫了一份歌頌王莽功德可比周公的奏章,建議“宜恢公國,令如周公,建立公子,令如伯禽”。公卿方議此事,適值呂寬事起。起初,王莽通過元后,將帝母衛(wèi)姬及帝舅衛(wèi)寶、衛(wèi)玄等排擠出京師。其子王宇深怕平帝長大后怨恨,與衛(wèi)寶通書,教他設(shè)法還京。王莽不同意。王宇與妻兄呂寬等人私下商議,用迷信的手段想令朝廷歸政衛(wèi)氏。但呂寬夜間在王莽門第上灑血時被發(fā)覺逮捕,在獄中自殺。王莽奏請殺了兒子王宇,宇妻因懷孕待產(chǎn)后才殺。王莽因此誅滅衛(wèi)氏,窮治呂寬之獄,連引郡國豪杰素非議己者,還株連敬武公主(元帝之妹)、梁王立、紅陽侯立、平阿侯仁,逼其自殺。“死者以百數(shù)”。王莽還為此寫書,宣揚治子之罪乃公而忘私,以戒子孫;其爪牙還奏請以此書發(fā)行全國,令學(xué)官以教授,使官吏能了解此書旨意。
呂寬案件結(jié)束后,王舜又重提陳崇之建議。爪牙們煽動“民上書者八千余人”,都要求照陳崇建議辦。于是元始四年(公元4年)四月,拜王莽為宰衡,位上公。王莽還刻了“宰衡太傅大司馬印”,高踞于公卿之上,出入威儀與眾不同。
群臣奏請加賞王莽。元后允,詔議九錫之法。元始五年(公元5年),官民因王莽不受新野田之賜,“而上書者前后四十八萬七千五百七十二人,及諸侯、王公、列侯、宗室見者皆叩頭言”,要求加賞王莽。王莽上書說,自己德薄位尊,力少任大,??植荒芊Q職,天下“治平”乃元后之德,同列之功,非自己之能,拒絕加賞。但他還是受了九錫,權(quán)勢大異于群臣。
(3)建立新朝
樂陵侯劉慶上書說,現(xiàn)皇帝年幼,應(yīng)讓王莽“行天子事,如周公”。群臣都說應(yīng)如此。這時平帝病,王莽作策,愿以身代,藏策于金縢,置于前殿。這是詐依周公為武王請命而作金縢的故事。不久,平帝夭亡,要選繼位者。這時元帝世絕,便在玄孫中選了個最小的劉嬰,年僅二歲,“托以為卜相最吉”。
這時有人奏說武功長孟通浚井得到一白石,上圓下方,有丹書著石,文曰:“告安漢公莽為皇帝。”公卿上奏元后被呵斥說:“此誣罔天下,不可施行!”王舜從中斡旋,向元后解釋說,這事阻擋不了,王莽不敢有其他想法,“但欲稱攝以重其權(quán),填服天下耳”。元后無可奈何,只好應(yīng)許,詔令王莽“居攝踐祚,如周公故事”。于是群臣奏請王莽攝政“皆如天子之制”,并于次年改元“居攝”。不久,王莽便以劉嬰為皇太子,號曰“孺子”。
居攝元年(公元6年)四月,安眾侯劉崇鼓動劉氏宗室起而反對王莽,從者百余人,進攻宛城,不得入而敗。天下反莽自此始。劉崇的族父劉嘉詣闕請罪,獲赦,乃奏頌王莽功德,罵劉崇為亂,而肯定王莽對劉崇鎮(zhèn)壓。王莽大為高興,封劉嘉為帥禮侯。這時群臣又說,劉崇謀逆是因為王莽“權(quán)輕”,應(yīng)提高王莽的權(quán)位才能鎮(zhèn)服全國。于是元后命令王莽進見她時自稱“假皇帝”。
公元8年臘月,王莽廢孺子嬰(劉嬰),自立為皇帝,改國號為“新”,史稱“新莽”,王莽即“新始祖”(另記載為“新太祖”),簡稱新帝。駕崩后,謚號為“建興皇帝”。至此,西漢滅亡。
(4)民變四起
王莽在全國范圍內(nèi)推行“托古改制”的新政:他下令天下農(nóng)田改稱“王田”,奴婢改稱 “私屬”,禁止買賣;無田者按一夫百畝受田,一戶不滿八人而土地超過一井(900畝)者,分余田給九族或鄰里;設(shè)立五均,管理工商業(yè),嚴(yán)格管制物價和加強稅收,實行經(jīng)濟壟斷;屢次改變幣制,貨幣名目繁多,換算復(fù)雜,造成社會和經(jīng)濟的極大混亂;更改官制名稱,濫加封賞;又發(fā)動對匈奴和對東北、西南邊境各族的戰(zhàn)爭。沉重的賦役徵發(fā),殘酷的刑罰,使人民怨聲載道,加上連年災(zāi)荒,物價騰貴,終于引起全國性的農(nóng)民起義。
新末民眾起義首先發(fā)生在北方邊郡地區(qū),接著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也爆發(fā)了農(nóng)民暴動。
天鳳4至5年(公元17-18年),全國性的農(nóng)民大起義在三個地區(qū)爆發(fā):
在今湖北西北有王匡、王鳳領(lǐng)導(dǎo)的綠林軍(因以綠林山為基地而得名);在今山東東部和江蘇北部有樊崇等領(lǐng)導(dǎo)的赤眉軍(因義軍均將眉毛涂紅而得名);在今河北一帶則有大小數(shù)十支起義隊伍,其中最大一支稱為銅馬軍。
新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十二月,在綠林農(nóng)民起義戰(zhàn)爭中,綠林軍大破王莽官軍于藍鄉(xiāng)(今河南泌陽境)的一次襲擊戰(zhàn)。
新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冬,在赤眉農(nóng)民起義中,赤眉軍在成昌(今山東東平西)擊敗王莽太師王匡部10余萬人的作戰(zhàn)。
綠林軍于公元23年擁立漢宗室劉玄為帝,恢復(fù)漢朝國號,建元更始,史稱更始帝。
(5)新朝滅亡
公元23年,新朝皇帝王莽的大軍與漢朝宗室、以后東漢的開國皇帝劉秀在昆陽(今河南葉縣)爆發(fā)了一次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決定著未來歷史進程的戰(zhàn)役——昆陽大戰(zhàn)。王莽以司徒王尋、司空王邑為大將,征集大軍四十多萬,號稱百萬。同時征召通曉兵法的六十三家為軍吏.以身長一丈、腰大十圍 的巨人巨毋霸為壘尉,又驅(qū)使諸多猛獸虎、豹、犀、象等助威,其余旌旗、輜重千里不絕。 “自秦、漢出師之盛,未嘗有之。”真是傾全國之力,試圖一鼓而平天下。 而劉秀方面,守昆陽城者八九千人,加上所調(diào)援軍不過一兩萬人,二者軍力懸殊。但是戰(zhàn)役中,劉秀利用王尋、王邑輕敵懈怠的弱點,以精兵三千直接突破王莽軍隊的中堅,乘銳猛擊,大破敵軍,王尋被殺,王邑僅與數(shù)千人逃回洛陽。于是關(guān)中震恐,海內(nèi)響應(yīng),旬月之間遍于天下。綠林軍在昆陽(今河南葉縣)以少勝多,殲滅了王莽軍隊主力。
九月,更始帝派遣王匡攻洛陽,申屠建、李松攻武關(guān),三輔震動。王莽在南郊舉行“哭天大典”,以求天救。秋天,更始軍攻入長安,王莽在混亂中為商人杜吳殺死于未央宮的漸臺,從而結(jié)束了新莽政權(quán)的統(tǒng)治。
(二)玄漢
玄漢(公元23年2月~公元25年9月)是中國歷史上繼新朝之后出現(xiàn)的政權(quán),為西漢宗室劉玄所建立。
(1)劉玄稱帝
綠林軍于公元23年擁立漢宗室劉玄為帝,恢復(fù)漢朝國號,建元更始,史稱更始帝。
劉玄是漢高祖劉邦九世孫,蒼梧太守劉利之孫、劉子張與何氏之子、漢光武帝劉秀的族兄,南陽人,字圣公。
劉玄本是劉氏皇室中一個平庸的成員,毫無雄才大略和帝王資質(zhì),只因是漢室一員,才被當(dāng)時的歷史潮流卷入到反新中來。據(jù)說劉玄年輕時也有些俠義好友的習(xí)氣。其弟被別人殺害,他廣宴朋友,要為弟報仇,并把地方治安官也請來陪酒。不料他的朋友酒醉犯法,劉玄大仇未報,卻先惹了禍。為了避禍,劉玄被迫從舂陵逃到平林(今湖北隨縣東北)。
綠林軍于公元23年擁立漢宗室劉玄為帝,恢復(fù)漢朝國號,建元更始,史稱更始帝。
傳說劉玄登基時,竟羞愧流汗,雙手發(fā)抖,緊張得說不出一句話來。許多義軍將領(lǐng)目睹此狀,都心存不服。
公元23年(更始元年)二月,劉玄令劉縯進攻南陽,派王鳳、劉秀等北攻昆陽(今河南葉縣)。
(2)新朝滅亡
公元23年,新朝皇帝王莽的大軍與漢朝宗室、以后東漢的開國皇帝劉秀在昆陽(今河南葉縣)爆發(fā)了一次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決定著未來歷史進程的戰(zhàn)役——昆陽大戰(zhàn)。
九月,更始帝派遣王匡攻洛陽,申屠建、李松攻武關(guān),三輔震動。王莽在南郊舉行“哭天大典”,以求天救。秋天,更始軍攻入長安,王莽在混亂中為商人杜吳殺死于未央宮的漸臺,從而結(jié)束了新莽政權(quán)的統(tǒng)治。
(3)茍延殘喘
公元24年(更始二年)二月,劉玄遷都長安,完全恢復(fù)劉氏漢家天下。
劉玄入都長安之后,以為天下已定,可高枕無憂了,生活上很快就腐敗起來。
據(jù)史載,劉玄在長安不理朝政,沉湎女色,終日與眾多婦人在后宮中奢宴淫樂。
他常喝得爛醉如泥,不能上朝,便讓侍中冒充自己坐在帷帳內(nèi)與文武大臣議事 。將士大臣聽出非劉玄聲音,對劉玄更加不滿。劉玄又殘殺賢良,不納忠言直諫,還濫授官爵,所用非人。結(jié)果,勝利后的綠林軍很快便上下離心,四方怨叛。劉玄在長安又縱容綠林軍燒殺搶劫,很快便大失民心。
當(dāng)劉玄更始政權(quán)危機四伏之際,另一支起自山東的農(nóng)民起義大軍——赤眉軍又潮水般地向西涌來,并很快摧毀了更始政權(quán)。
劉玄才智平庸,性格懦弱。他一朝為帝,便沉湎于宮廷生活,即位后將政事都委托于自己的岳父趙萌,放任其專權(quán)。赤眉軍進逼長安時,劉玄殺害申屠建、陳牧、成丹等起義軍重要將領(lǐng)。
(4)天下統(tǒng)一
新朝亡后,劉玄進據(jù)洛陽,派劉秀巡視黃河以北,劉秀始得脫離險境。劉秀遂在河北積蓄力量,日益壯大,被劉玄封為蕭王。劉秀率吳漢、鄧禹等手下大將,繼續(xù)在北方大破銅馬等割據(jù)勢力,被關(guān)西人號為銅馬帝。由于劉秀與劉玄心生二意,自此劉秀手下便不斷勸進。更始三年(25年)六月,赤眉軍立劉盆子為傀儡皇帝,建元”建世“,史稱”建世帝“。
公元25年六月二十二己未日(25年8月5日),劉秀在鄗城稱帝,改元建武,國號仍為漢,史稱東漢。
公元25年(更始三年)九月,赤眉軍攻入長安,劉玄單騎逃走。十月,投降赤眉,將璽綬送給赤眉首領(lǐng)樊崇立的皇帝(建世帝)劉盆子,自己被封為畏威侯,不久改封為長沙王,赤眉將張卬(áng)為絕后患,十二月,派人將其縊死。劉秀即位后,封其為淮陽王,將其葬于霸陵(今陜西長安縣東)。光武帝乘機南下洛陽,并定都之(改稱雒陽)。赤眉漢政治混亂,諸將跋扈,劉盆子與其兄練習(xí)投降的詞說。27年關(guān)中缺糧,赤眉軍引兵東歸。光武帝率軍與東歸途中的赤眉會戰(zhàn)于華陰,赤眉軍大敗,劉盆子與樊崇投降。
次年劉秀遷都洛陽,改洛陽為“雒陽”。劉秀先后蕩平赤眉、張步、隗囂、公孫述等割據(jù)勢力,于建武十二年十一月十九己卯日(36年12月25日)吳漢攻克成都,東漢統(tǒng)一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