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氏人
月氏(yuèzhī,舊讀rùzhī或ròuzhī),是匈奴崛起以前居于河西走廊、祁連山古代游牧民族,亦稱“月支”“禺知”。月氏于公元前二世紀為匈奴所敗,西遷伊犁河、楚河一帶,后又敗于烏孫,遂西擊大夏,占領媯水(阿姆河)兩岸,建立大月氏王國。月氏西遷伊犁河、楚河時,逐走了原居該地的塞種人(即在亞洲的斯基泰人),迫使塞種人分散,一部分南遷罽賓,一部分西侵巴克特里亞的希臘人王朝,建立大夏國。后來月氏復占大夏,并南下恒河流域建立貴霜王朝。
1、起源
關于月氏的來源﹐中外史學家看法頗不一致。據中國學者王國維考證,月氏即《逸周書·王會解》 中的“禺氏”﹐《穆天子傳》中的“禺知”或“禺氏”。歐洲學者也在西方古文獻中搜求相當于月氏的記錄,異說不下六七種。關于月氏的族屬,中國古籍如《魏略》稱其為羌人,《舊唐書》稱其為戎人。近百余年來,學術界更加異說紛紜:有藏族說、粟特族說、印歐族說、伊朗族說等。
公元前2世紀,月氏勢力強大,與蒙古高原東部的東胡從兩方面脅迫游牧于蒙古高原中部的匈奴。匈奴頭曼單于約在公元前209年左右,把其子冒頓送至月氏為質,結果冒頓盜取月氏善馬逃回匈奴。月氏破烏孫國,烏孫部眾逃至匈奴,匈奴單于收養了烏孫王出生不久的兒子獵驕靡。
冒頓即位為單于后,約在公元前205~前202年間舉兵進攻月氏,月氏敗。于公元前174年前后(漢文帝初年),派右賢王領兵西征,再次擊敗月氏,殺月氏王,以其頭骨制成飲器,迫使月氏西遷,遷至伊犁河流域者為大月氏,留在南山者為小月氏。據冒頓單于于公元前174年致漢文帝劉恒書中說:“故罰右賢王,使至西方求月氏擊之。以天之福,吏卒良,馬力強,以夷滅月氏,盡斬殺降下定之。樓蘭、烏孫、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國皆已為匈奴,諸引弓之民并為一家,北州以定。”月氏戰敗后,種類分散,其大部被迫逃至今伊犁河、楚河流域,打敗了原居于當地的塞種人,迫使“塞王遠遁”,留下的塞種部眾成為月氏人的臣仆。伊犁河流域原久為塞族所居住。《漢書?張騫傳》:“月氏已為匈奴所破,西擊塞王。塞王南走遠徙,月氏居其地。”月氏既擊走塞族,塞族便向西南遷徙,跨過錫爾河,到達媯水(阿姆河)以北的索格底亞那(Sogdiana)地區并在《后漢書》記載的監氏城建都,羽田亨認為此城即為坎塔城(Kanda),是為撒馬爾罕或馬爾干達(Markanda)的縮寫。公元前128年,張騫訪問月氏時,司馬遷曾提及過他們。公元前130年, 原已移住在天山北麓并服屬匈奴的烏孫,在其王獵驕靡的統領下,“西攻破大月氏”,迫使大月氏和塞族一樣離棄伊犁地區向西南遷徙,而烏孫便從此占領了他們的地方。
2、征服大夏
《漢書.西域傳上》:“大月氏本行國也,隨畜移徙,與匈奴同俗。控弦十余萬,故強輕匈奴。本居敦煌、祁連間,至冒頓單于攻破月氏,而老上單于殺月氏王,以其頭為飲器,月氏乃遠去,過大宛,西擊大夏而臣之,都媯水北為王庭。其余子眾不能去者,保南山羌,號小月氏。”大月氏向西南遷徙的道路與塞種大致相同﹐過大宛西﹐越錫爾河到達河中地區﹐“遂都媯水北﹐為王庭”。媯水即今阿姆河,古希臘稱Oxus﹐伊朗語稱Wakhsu﹐“媯水”即其譯音。又經過約20年﹐大月氏越過阿姆河﹐“西擊大夏而臣之”﹐并以大夏的巴克特拉(Bactra﹐即監氏城或藍氏城﹐今阿富汗Ba1kh北部之Bala-Hisar)為都城﹐使大夏成了屬國。至張騫于公元前129~前128年第一次出使西域到達大月氏時,大月氏已占有澤拉夫尚(Zarafshan﹐唐代稱那密水)和媯水一帶﹐臣服大夏而王其地,“控弦者可一﹑二十萬”,“地肥饒”﹑“志安樂”﹐儼然已成為中亞一大強國。 《后漢書.西域傳》:“初,月氏為匈奴所滅,遂遷于大夏,分其國為休密、雙靡、貴霜、肹頓、都密,凡五部翎侯。后百余歲,貴霜。侵安息,取高附地。又滅濮達、罽賓,悉有其國......月氏自此之后,最為富盛,諸國稱之皆曰貴霜王。” 這次遷徙的年代約在公元前139~前129年間。有一部分未能西徙的,便和少數塞人一樣,仍留住原地,服屬于烏孫,所以《漢書》說烏孫國內“有塞種、大月氏種云”。 小月氏后散居今甘肅張掖、青海湟中等地,與當地各民族逐漸融合。《公元前2世紀,大月氏從河西走廊出走“塞地”,后又為同類烏孫所逐,南下吐火羅斯坦,遠涉北印度。唐代于闐王族“尉遲氏”,宋代西夏大姓“訛氏”,甘青藏族“洼扎”和“吾合扎”等氏族,都是“月氏”或“兀者”之后裔,月氏民族遍布河西、中亞、南亞的格局,是在一個漫長的時期中,通過多次的遷徙活動形成的。
“始月氏居敦煌、祁連閑,及為匈奴所敗,乃遠去,過宛,西擊大夏而臣之,遂都媯水北,為王庭。其馀小眾不能去者,保南山羌,號小月氏。”
自月氏王被匈奴所殺,大月氏西遷,月氏雖在伊犁河、烏滸河流域立國,但其地距匈奴西部仍很近。大月氏在河西時曾與烏孫為鄰。公元前174~公元前161年間,匈奴老王單于協助烏孫西擊月氏,殺死月氏王。月氏無法在這里立足,只得循塞人足跡再度西遷,越天山和帕米爾西部,至媯水,即阿姆河,今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與阿富汗之間的界河)流域,征服了當地的大夏人(巴克特里亞人)。留在河西地區的月氏人,南遷至今日中國甘肅及青海一帶的,被稱為小月支。
公元前138年,漢武帝聽到月氏王被殺這個消息,立即傳詣召募能出使月氏的人,因為出使月氏必須經過匈奴。張騫前來應募,他只帶了一百多人向西而去。 出了隴西,果遇匈奴騎兵,張騫一行人全被活捉帶到了單于面前。單于得知張騫要出使月氏后惱怒地說:“月氏在我北邊,你們漢朝想遣使從我頭上過?我想出使南越,漢天子答應嗎?”于是單于將張騫扣留在匈奴十年,逼他取妻生子,希望消磨他的意志,但張騫始終記得他的使命。
終于有一天張騫趁看守不嚴逃了出來,翻山越嶺,向西走了幾十天,來到了大宛,大宛國王聽說了他的遭遇和中原的豐美富庶,非常高興,很想和漢朝通好,就派向導把張騫領到康居,再轉程到月氏。可是此時的月氏國已經新立了一位夫人為國王,他們征服大夏國,已經不再有向匈奴報仇的心了。更何況他們覺得漢朝離他們太遠,更難幫助他們。張騫在月氏停留了一年,始終不能圓滿達成使命,只好回國。
西元前139年,張騫奉漢武帝命,出使大月氏相約夾擊匈奴,未果。1世紀中葉月氏貴霜部落建立王國,魏明帝太和四年(230)封其王為親魏大月氏王。5世紀時被嚈噠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