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對明朝的第一次戰略進攻,后金上下的滿懷期待信心十足,進可直取中原兵臨城下,退可稱霸關外一統遼東,這就好比高考,超常發揮就是清華北大,正常發揮復旦交大南開,只有好和更好兩個選擇。
可惜的是這一切的一切在一個叫寧遠的地方化為泡影灰飛煙滅。
落榜了。
進攻失敗了,期待落空了,信心沒有了,中原一眼望不盡的金色麥浪依舊在夢里,稱霸的野心成為了失敗的現實,而這些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偉大的后金開國領袖、杰出的女真族民族英雄、八旗軍隊的創造者締造者、偉大的天命汗努爾哈赤同志在戰敗后的半年撒手人寰,不管是駕鶴還是騎馬哪怕是步行,反正是西去了。
努爾哈赤的死意味著什么?會給恰逢寧遠之敗的后金帶來什么樣的影響?
記得我上小學時看中央十臺的《百家講壇》,易中天先生品三國,其中對于孫吳政權的開創者孫策之死有這樣一個評論:
孫吳建國,基礎不牢;老大一死,地動山搖。
這句話用在努爾哈赤死后后金所面臨的嚴峻情勢可以說是更為合適。
孫策生于三國,天下大亂群雄并起,諸侯割據戰亂不休,稱王的沒十個也有八個,隔著幾里路就有起義的,用魯迅先生的話說就是“城頭變幻大王旗”;而后金政權呢?他所面對的是明王朝,當時沒有天下大亂,沒有群雄并起,沒有諸侯割據更沒有戰亂不休,有的是一個穩定的強大的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國家。
所謂朝代更替改朝換代,早有陳勝吳廣大澤鄉揭竿而起,后有項羽劉邦群起響應,再有三國亂世英雄輩出,再到五代十國天下亂世隋二世十八路反王唐末藩鎮割據元末農民大起義,真是你方唱罷我登場,村里趕集唱大戲,細細觀察發現其中都逃不過天下大亂這四個字的歷史背景。
對改朝換代來說,天下大亂是必備條件,是公民的身份證,是考生的準考證,是參與一個名為“逐鹿天下”游戲的大環境和場所,秦末天下大亂,東漢天下大亂,西漢天下大亂,隋末天下大亂,唐末天下大亂五代十國,至于宋朝則沒有天下大亂,因為宋朝作為一個非大一統政權日子一直就不安生,即使這樣民間也有《水滸傳》一百單八將的故事演義,至于奉行“馬上得天下馬上治天下”的元朝,“石人一只眼,挑動黃河天下反”,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答案我們都知道:朱元璋在和陳友諒張士誠的角逐中贏得了最后的勝利,建立了明朝。
而同樣語境下的明末天下大亂呢,等到李自成張獻忠什么曹操老回回各路農民起義軍出現,那得等到1633年之后,而此時還是1627年,少說還得等6年。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1949年新中國成立,六年時間意味著什么?總結起來無非就是興亡二字。興,后金崛起,進一步逐鹿中原,退一步雄踞關外;亡,后金成為歷史的過去式,曇花一現,螳臂當車,被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國家,合法的中央政府正義的消滅。
長久以來的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已經迷惑了理智的目光,兇猛的八旗鐵騎似乎忘記了除了勝還有敗,手中的刀劍不是萬能的,起碼在面對堅不可摧的城墻以及更兇猛的武器——火炮的時候他們不是萬能的,寧遠之敗讓他們從勝利的美夢中清醒過來,原來他們也會失敗,也會傷亡慘重,也會和之前無數次在他們面前倉皇逃竄的明軍一樣,喝多也吐騎摩托車也上樹。
當務之急,不是給努爾哈赤同志寫訃告,不是深切緬懷努爾哈赤同志的巨大貢獻,不是總結寧遠之戰失敗的經驗教訓,而是找到下一位領導人,繼承老一輩努爾哈赤的遺志,帶來他們打勝仗,吃飽飯,在努爾哈赤的基礎上更好的完成工作。
這個問題也就是后金政權的接班人問題,對皇權來說,就是太子問題。
事實證明,在當時后金內部,這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復雜程度不同于一般性的復雜,有其特殊性。
中國古代的立儲選擇,大都逃不過立嫡立長立賢立愛立幼的循環。其中,立嫡立長最為正統,符合儒家的禮法要求,從西周開始影響深遠;立賢最為明智;立愛立幼最不可取。
可這五個選擇后金哪一個都沒有,因為努爾哈赤關于繼承人壓根沒立。
在皇權社會中,關于繼承人的問題是首當其沖,承上啟下,政權的延續性,國家的穩定性,皇權的傳承性,是某姓天下能否“千秋萬代”的保證,一個弄不好就會引發了一系列的歷史事件,兄弟反目,禍起蕭墻,乃至父子刀兵相見,反目為仇,總而言之這是一個關乎國家朝代歷史個人成敗的轉折點,無數人因此走了上注定的命運,無數人因此鯉魚躍龍門,無數次也因此淪為歷史成王敗寇,英雄或者奸臣,美名或者罵名,都因此而決定。
立了繼承人尚且會有意外發生,比如建文帝和成祖故事,談不攏就起來開打,不給我就要硬搶,而沒立繼承人則更加要命。
一兔走衢,萬人逐之;一人獲之,貪者悉止。
沒立繼承人,則是激發所有人的貪婪和欲望,從法理來說這也是正常的,既然沒有規定所有權,那大家自然誰都有資格去角逐,張三可以,李四也可以,王五也沒人攔著,用阿Q的話說“和尚摸得,我摸不得?”
大家都有資格,可位置只有一個,那這個位置該由誰來坐?
簡而言之,有實力的人,而實力就是以權力和暴力為基礎的,偉大領袖毛主席對此有一句精準的概括:
槍桿子里出政權。
以此為標準,后金內部有實力的人很多,主要有四位。
后金的奪嫡之爭,就在這樣復雜的歷史環境下拉開了序幕。
縱觀歷史皇權的交接歷來充滿了腥風血雨,兄弟蕭薔父子反目,血脈至親刀兵相見,人性在利益面前是很難禁受考驗的,如果禁受住了那說明利益還是不夠使人心動。
有歷史常識的人應該都清楚,努爾哈赤去世后是第八子皇太極即位,是為清太宗。那為什么是皇太極即位?皇太極又是怎樣在當時復雜的歷史環境下登上大位的呢?
如果按照新聞聯播體,故事應該是這樣的:
1626年九月初一,陽光明媚,鮮花斗艷(???感覺很耳熟),沈陽城到處洋溢著歡樂祥和的氣氛,大街小巷無不人頭攢動,歡聲笑語,家家張燈結彩,熱烈歡迎皇太極成為后金新一任大汗。
在前幾日召開的關于新任大汗選舉的會議上,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主持并召開了會議。參加會議的還有八旗旗主、議政貝勒、固山額真等旗和國家的重要領導同志,及與會的八旗各個代表一起出席了會議,部分漢人代表和蒙古代表列席了本次會議。
會議在親切友好的氛圍中召開,大貝勒代善同志首先發言,在肯定后金的既往功績下,簡單總結了寧遠戰敗的經驗教訓,對已故的國家領導努爾哈赤同志進行了深切的緬懷和悼念,肯定了老一輩對國家的杰出貢獻,重點指出當下紛繁復雜的國際形勢,對外有明朝軍隊和蒙古察哈爾部林丹汗的威脅,對內有自然災害、糧食緊缺以及直線上升的刑事治安案件,分析了我國所處的情勢,提出必須要把新任國家領導的選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要位置上,大海航行靠舵手,行軍打仗靠領頭,所謂火車跑得快全憑車頭帶,當即表示提名皇太極同志為后金國新任領導人。
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鑲紅旗旗主岳托為首的廣大與會人員一致同意,大會高票通過了關于選舉皇太極同志的大會決議,大家紛紛表示要堅決貫徹新任領導皇太極的指示,緊密團結在以皇太極為核心的新的后金中央領導集體。會后皇太極同志做了重要講話,表示要繼承上一代領導人努爾哈赤遺志,繼續更好更快更多的從事搶劫事業,讓后金的國力又快又好上升,雄霸遼東進據中原。皇太極的講話不時被與會全體熱烈的掌聲所打斷,大會圓滿閉幕。
事實是這樣嗎?不是。
可能是這樣嗎?絕無可能。
山雨欲來,暴風雨前的平靜,這些都不足以說明當時的復雜局勢。
首先,努爾哈赤的死亡是任何人沒有預料到的,包括努爾哈赤本人,因為當事人當時還在距離沈陽40里的清河叆雞堡溫泉養生。
具體地址也有出入,據東江鎮耿仲明報告,努爾哈赤的溫泉在威寧堡狗兒嶺。(見在威寧堡狗兒嶺湯泉洗瘡)
到底在哪個土坑里泡的溫泉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當努爾哈赤心里咯噔一下(可能當時還在搓澡)感到命不久矣,在急速返回沈陽安排后事的路上,就已經蹬蹬胳膊伸伸腿了。
這也就是說明努爾哈赤在死之前是沒有指明繼承人能力的,因為時間來不及,沒有什么所謂的臥榻托孤還是臨終指明,而且平常努爾哈赤也并沒就繼承人問題做出安排。
《九州春秋》有一個故事:當一只兔子在十字街頭,大家都來抓,如果有一個人抓住了,那眾人看到兔子已經有主,也就紛紛散去;反之則陷入紛爭。
當時后金的局面就如此故事,但抓的不是兔子,而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汗位,是至高無上的權力。
別說沒指定繼承人,哪怕白紙黑字明確指定了公證人蓋了章,來個清君側來個“我覺得遺詔是假的”硬要生搶,在歷史上大有人在。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規定,第二章第十條有關遺產按照下列繼承順序繼承的有關規定,第一順序繼承位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順序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俗話說“父死子繼”,從禹傳位給其子,父死子繼的權力交接順序就開始逐漸成為了中國古代政治社會的主流方式,不斷強化,不斷加深,首當其沖的就是兒子(們),也只有兒子(們)。
但也有例外,當皇帝無子嗣之時才會選擇從旁系另外選擇,或選擇或過繼(李隆基)、嘉靖皇帝,最著名的就是明光宗天啟皇帝朱由校和明思宗崇禎皇帝朱由檢之間的兄弟故事。
所以單從這一點來看,除了努爾哈赤的兒子們,努爾哈赤這些旁系親屬一大堆人只能到墻根院門口了,靠邊站都輪不到他們。
可能歸功于常年作戰年富力強,馬頸相交生死一線,男性荷爾蒙分泌旺盛,身體始終保持健康的狀態,努爾哈赤共有十六個兒子。
從理論來說,這十六個兒子都有繼承權,且繼承權都是平等的,沒錯,道理是這個道理,人情也是這個人情,但從現實來說,權力的繼承靠的向來都是資歷、威望、手段、人脈、關系、能力、寵愛等等,哪怕就靠誰生過病(康熙)也不靠寫在輕飄飄的紙上的理論和一文不值的道理。
在這十六人中拋開紈绔子弟、能力有限、水平一般、已經死亡(褚英)、沒有威望沒有資歷沒有功勞沒有權力的,經過篩選,無論是從理論還是從實際出發,有資格的就剩下三位半。
第一位是四大貝勒之首的大貝勒當時的長子代善(長子褚英已死),第二是是四大貝勒的老三第五子莽古爾泰,第三位就是后來登頂的四大貝勒的末位第八子皇太極。
這三位就是后金汗位當時有力的繼承者們。
這里我們來互動一下,參與一個找茬游戲,游戲很簡單請找出這三位的共同點,找出這三位有資格的繼承者們他們的共同點,至于什么都是男性,都是努爾哈赤兒子這種答案就不用說了。
如果你參加過中國的考試,你應該可以很快找到文中的共同點,沒錯,就是他們的頭銜:四大貝勒。
之所以可以成為繼承者們,是因為他們是四大貝勒,好比明星中劉德華張學友的四大天王,耀眼,突出,鶴立雞群,公雞中的戰斗機。
但也并不是只要是四大貝勒就是繼承者們,定理存在逆定理不一定存在,因為四大貝勒中有一位就沒有繼承權:
阿敏。
準確的說,阿敏只是不在第一繼承人序列,輸只輸在了這一點,就是投胎時候可能差了那么幾秒,落后了一步,生在了努爾哈赤的弟弟舒爾哈齊家里。
如果你記憶力還可以,如果你看過前文或了解努爾哈赤創業初期統一女真各部的事跡,你肯定會知道舒爾哈齊這個人,努爾哈赤同母的親兄弟,創業初期建州女真二號人物,后來因為在政治路線上與努爾哈赤出現根本性分歧而且有分裂建州女真圖謀被努爾哈赤幽禁致死,而阿敏就是舒爾哈齊的次子,繼承了舒爾哈齊的勢力,是鑲藍旗旗主貝勒。
阿敏和努爾哈赤是叔侄關系,在講究以血緣順位為唯一原則的權力交接過程中跌出了第一集團,雖然阿敏不是繼承者們,但在決定誰可以成為后金新任領導人這件事上他擁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在血緣方面差了一籌,可話語權方面卻高于其他努爾哈赤的兒子們,能相提并論的只有繼承者們之中的代善、莽古爾泰、皇太極與之比肩。
其實這些也是表相,繼承者們也好四大貝勒也罷,他們之所以厲害不是因為他們的頭銜,實力不是看頭銜,不是比誰頭銜長名字酷炫,不是因為叫四大貝勒所以就比其他貝勒強,而是他們的內在,他們的內在決定了他們的表相,決定了他們被稱為四大貝勒,誰前誰后的邏輯關系要搞清楚。
這個內在就是實力,就是權力、武力、血緣、身份、功績的綜合,而在后金當時有一個專有名詞可以代指:
旗主。
如果說人生活學習的前提是生命的話,那么在政治中的“生命”就是權力,具體到現在的后金新任領導人選舉競爭中就是權力、武力、血緣身份的綜合,用兩個字來概括:
旗主。
在一些歷史作品中我們常可以看到用八旗代指清朝軍隊,比如八旗勁旅八旗鐵騎,原因就是在清朝入關前乃至入關后的一段時間里八旗都是清朝重要的乃至根本的制度,就如同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而在后金時期八旗制度更是根本,因為除了它再無第二套制度,它是民生是軍事是社會是戶籍,是后金的基礎,是后金的一切,是后金所有大小事務的唯一一套系統,它是后金全部的八個有機組成部分,從某種程度來說后金就是八旗,而每一旗就是這個政權的八分之一部分,那么掌握這八分之一的人就是當時后金絕對的高層。
前文提到的代善莽古爾泰皇太極阿敏就是因為這樣才貴為四大貝勒,才可以成為繼承者們,但這并非全部,因為除了這四位還有其他人。
在努爾哈赤創建八旗的時候規定,八旗的基本單位為牛錄,一個牛錄為300人,相當于我們今天的連(營)一級,頭領是為牛錄額真;而牛錄之上的組織為甲喇,一個甲喇由五個牛錄組成,也就是1500人,相當于(團)一級,首領是為甲喇額真;而五個甲喇組成一旗,共計7500人,這就是一旗理論上的標準人數,首領為稱固山額真,也就是旗主。(滿語中“旗”為固山,八旗在滿文記載中也稱八固山)
照這樣看來,八旗的最高領導就是旗主也就是固山額真。如果事情就是這樣,那真的很簡單,可事實并非如此。
因為關于八旗旗主的人選到今天也沒有一個定論。
關于當時八旗旗主的人選,史學界有多種說法,比如八旗旗主是八位還是少于八位,是否有一人領二旗的情況,“嫌疑人”代善、皇太極;關于八旗除了四大貝勒另外的四位旗主人選,在理論上努爾哈赤的兒子、侄子、孫子都可以成為八旗旗主,從三四十人中再選出四個人的搭配組合,請問可以有多少個組合?我這樣一個高考數學沒過20分,看個世界杯小組賽都算不出每一支隊交手一場總共交手幾場這樣問題的數學白癡,這個問題真的是難倒我了。
難倒我的是數學,而難倒歷史的還有一個變數,那就是除了代善、莽古爾泰、皇太極三位貝勒的另外半個繼承人。
人沒有半個一說,可繼承權有,具體而言就是這位有可能有繼承權也有可能沒有繼承權,到底有沒有,史學界還是有爭議,更是有學者認為此人一生中本有兩次做皇帝的機會,可惜陰錯陽差都沒實現,而他一生中還有很多故事,既有志存高遠,也有青史留名,還有野史逸聞,甚至還有風流艷史,除了三妻四妾還有侄子的女人,而且在秉持著“好吃不過餃子”的精神這位據說還和嫂子還發生了不清不楚的愛恨情仇,而嫂子的身份也很特殊:
太后。
歷史稱為“太后下嫁”,是清朝三大疑案之一。
這個人就是多爾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