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書法
漢末至魏晉是書法走向自覺,成為獨立藝術門類的時期。標志:
1. 書法欣賞、收藏活動出現
2. 有專門的書法教育
3. 書法論著的產生
4. 書法流派的出現
5. 大批名家涌現
三國、西晉時刻石書法
魏武帝曹操禁碑,因此此時期碑刻不多。較著名的有吳國《天發神讖碑》,該碑字勢雄傳,橫豎用隸書折刀頭的筆法,縱畫垂針出鋒,世稱“倒韭葉”。
東晉云南有《爨寶子碑》方筆為主,風格介乎隸、楷之間。當時隸書在日常應用中早已退出歷史舞臺,但銘石工匠間還力求模仿舊有程式,因此才有這種亦隸亦楷的風格出現。同時期同類型的風格在全國都發現過。
三國、西晉墨跡書法
樓蘭殘紙,體現出此時新體的草書,行書,楷書已取代了隸書的主要地位。
西晉陸機《平復帖》,用禿筆寫成,意態高古。筆法上脫去章草波挑特征,可視為章草向今草過渡的形態。此帖了傳世最早的文人墨跡,被稱為“帖祖”。
三國兩晉時期的書法名家
鐘繇,字元常。魏時官至太傅,世稱鐘太傅。與王羲之齊名,并稱“鐘王”。楷書在他手上發展成熟,被稱為“楷書鼻祖”。代表作有《宣示表》《薦季直表》等。他的楷書渾穆寬雅,結構扁方,仍有較濃的隸書筆意,對后世的王羲之影響很大。
皇象,東吳人。代表作有章草《急就章》,傳《天發神讖碑》為其所書。
衛夫人,師從鐘繇,為王羲之的師父,是鐘王之間的橋梁。
王羲之
字逸少。東晉時官至右軍將軍,世稱王右軍。
出身世家大族,王與馬,共天下。不好名利,坦腹東床。骨鯁正直,直言敢諫。晚年退隱,誓墓不仕。信五斗米道,采藥不遠千里。五十而終。
王羲之的書法成就主要體現在新體上,對楷書、行書、今草的成熟作出了重要貢獻。
楷書對鐘繇體作出了變革,改橫畫平勢為斜畫緊結,脫去隸意,完全楷化。代表作有《黃庭經》《樂毅論》。
草書變章草為今草,與張芝并肩。字勢呼應,突破了篆隸和章草的直線式布局,飛動流暢。代表作有《十七帖》《初月帖》等。
行書借用草書的筆勢,中側鋒互用,結體斜而反正,顧盼連帶,將草書的急促與楷書的平和結合在一起,形成了行書新的審美典范。代表作《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
王羲之是書法集大成者,對后世影響巨大,后人稱為“書圣”。后世書家幾乎都受都過王羲之的影響,世稱王氏書風。
王獻之
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書令,世稱王大令。曾建議其父創作更為奔放的草體。他把草書寫得更為連綿奔放,筆勢外拓,一瀉而下,世稱為“一筆書”。代表作有《鴨頭丸帖》。
楷書變內擫為外拓,變蘊藉為外放。散逸多姿,神駿爽利。代表作為《洛神賦》。
王獻之對后世影響極大,與其父并稱為“二王”。